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5564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装置,用于通过磁场共振断层扫描患者的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检查和治疗,现有技术中的磁共振系统(也称为MR或MRT)通常包括多个不同的天线(也称为线圈),用于发射磁共振的射频脉冲,和/或获取感应的磁共振信号。磁共振成像装置通常包括一个较大的线圈(即全身线圈,也称为体线圈或BC)以及多个小的表面线圈(也称为局部线圈)。该体线圈通常被永久地安装在磁共振系统中;而表面线圈用来获得患者身体某一部位的详细图像,或者用来获得靠近身体表面的某一器官的详细图像,为此,表面线圈施加在患者待检查的部位。

磁共振成像装置的表面线圈往往是由多个部分组成。例如,头部线圈或膝线圈组件通常分为一个第一部分和一个第二部分,以方便患者进入该表面线圈组件内部的容纳腔中。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时,往往需要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扣合并锁紧,通常,首先按压第一部使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对准,然后通过锁扣部件将两个部分进行锁定,再将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出线插头插入病床的插座,然后,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束磁共振成像扫描后,需要再打开用于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机械锁定的锁扣部件,之后取走第一部分;这样,增加了临床工作流和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特别是当如果使用该线圈组件的扫描病例越多时,工作量就越大,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方便进行操作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由所述第一壳体所限定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具有第一开口;第二线圈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具有由所述第二壳体所限定的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可被组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开启扣手,枢接于第一壳体,并可与第二壳体相卡扣,且所述开启扣手位于第二壳体的后方。

可选的,所述开启扣手与所述第二开口沿第二收容腔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开启扣手包括基部、自基部的前端部向上延伸的臂部,自基部的底面向下延伸的凸块。

可选的,所述基部的前端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收容孔。

可选的,所述基部与臂部之间设有加强部。

可选的,所述基部的后端部向下延伸形成扣持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向后延伸形成第一凸缘,所述开启扣手设置于第一凸缘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向后延伸形成第二凸缘,且所述凸缘的上面设有凹槽,可收容所述开启扣手的基部上的凸块。

可选的,还包括布置于第一凸缘与开启扣手的基部之间的弹性元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前端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向上延伸形成挡止部,且所述挡止部设有可收容所述凸起部的凹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开启扣手结构更加简单,成本降低;通过在线圈组件的后部设置开启扣手,使线圈组件开合的控制和灵敏度更加完善;此外,通过单手操作即可实现线圈组件的开合,且在线圈组件的开合过程中,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组合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分开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开启扣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图4中的圆圈内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10为使用者操作开启扣手将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打开的示意图;

图11-12为使用者将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组合在一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磁共振线圈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100,包括:

第一线圈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1,具有由所述第一壳体11所限定的第一收容腔12,所述第一收容腔具有第一开口13;

第二线圈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21,具有由所述第二壳体21所限定的第二收容腔22,所述第二收容腔具有第二开口23;

所述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可被组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开口13、第二开口23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

开启扣手3,枢接于第一壳体11,并可与第二壳体12相卡扣,且所述开启扣手3位于第二壳体12的后方。

所述第一线圈组件1还包括布置于第一壳体11上的数个线圈单元(未示出),优选的,所述线圈单元设置于第一壳体的里面或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还包括布置于第二壳体21上的数个线圈单元(未示出),优选的,所述线圈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的里面或内侧。所述第一线圈组件的线圈单元、第二线圈组件的线圈单元围绕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的外周侧布置。

可选的,所述开启扣手3与所述第二开口23沿第二收容腔22所在的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开启扣手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的前端部向上延伸的臂部32,自基部的底面向下延伸的(限位)凸块33。

所述基部31的前端部310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收容孔311。可选的,所述开启扣手3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前端部310。所述前端部310大致为圆柱状,且前端部310为膨大结构,其厚度较基部31的厚度大。所述第一壳体11的后端部具有向下延伸的安装部110,所述安装部110位于所述开启扣手3的前端部310两侧,安装部110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孔部(未示出),通过将轴杆4贯穿于基部31的前端部310的收容孔311、安装部110的孔部,从而将开启扣手3与第一壳体11相枢接。

可选的,所述基部31与臂部32之间设有加强部34,且该加强部34与基部31、臂部32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基部31的后端部向下延伸形成扣持部35。

可选的,所述基部31的上面设有定位部36以及位于定位部36后方且向上倾斜延伸的挡板37。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11向后延伸形成第一凸缘111,所述开启扣手3设置于第一凸缘111的下方。

可选的,还包括布置于第一凸缘111与开启扣手3的基部31之间的弹性元件5。弹性元件5可以为弹簧、弹片等。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定位部36。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21向后延伸形成第二凸缘211,且所述凸缘的上面设有凹槽212,可收容所述开启扣手3的基部31上的凸块33。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11的前端设有凸起部16,所述第二壳体21的前端向上延伸形成挡止部26,且所述挡止部26设有可收容所述凸起部16的凹部26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圈组件1还包括位于安装部110两侧的一对第一连接器14,第一连接器14可与第一线圈组件1的线圈单元电气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后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器24,所述第二连接器24位于第二凸缘21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连接器24可与第一连接器14相连接,进而通过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线缆(未图示)实现第一线圈组件的线圈单元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射频链路(未图示)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11的底面上设有大致为U形的定位槽15,所述定位槽15与第一收容腔12连通。所述第二壳体21的底面上设有大致为U形的定位件25。当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21组合在一起时,所述定位件25可收容于定位槽15中。

请参阅8-10,为使用者通过单手操作开启扣手将第一线圈组件1与第二线圈组件2打开的过程示意图。图8为单手放置于开启抠手3,开启抠手会绕着设定的转轴做转动,打开开启抠手的凸块33;图9为单手拉压线圈开启抠手,开启抠手3会绕着设定的转轴做转动,打开开启抠手的凸块33;图10为继续拉压开启抠手3,开启抠手3的臂部32会按压第二壳体,使凸起部16脱离挡止部26;同时第一线圈组件1、第二线圈组件2的电气连接断开,第一连接器14、第二连接器24分离。

请参阅图11-12,为使用者操作将第一线圈组件1与第二线圈组件2组合在一起的示意图。图11为将第一线圈组件放置在第二线圈组件上,然后用手沿第一线圈组件的结构性凸起平推;图12为线圈在发出“咔哒”一声后,开启抠手的凸块33与第二线圈组件2的凹槽212卡紧到位;同时凸起部16插入挡止部26中,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连接导通,第一线圈组件、第二线圈组件锁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线圈组件配置的开启扣手结构更加简单,成本降低;通过开启扣手,使线圈组件开合的控制和灵敏度更加完善;此外,通过单手操作即可实现线圈组件的开合,且在线圈组件的开合过程中,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