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光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2048阅读:1038来源:国知局
漏光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漏光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关键部件——触摸面板的性能直接影响了智能终端的视觉效果、触摸灵敏度等。在触摸面板结构中,如图1所示,既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可视区,又包括布置有走线结构的触摸面板区域。为了优化触摸面板的外观,增强显示效果并且遮盖走线结构,该触摸面板区域上可根据产品需求印刷不同颜色的油墨(如黑色、白色、金色、银色或红色等)。考虑到印刷工艺的误差,当油墨未完全印刷到触摸面板区域上时,来自液晶模组的光线就可能穿透出未印刷有油墨之处的触摸面板区域,导致触摸面板漏光,给用户带来不良的视觉体验。因此,触摸面板在出厂前需要进行漏光检验。

现有的检验触摸面板是否漏光的方法通常是:检验人员将待测产品放置在台灯下,通过对印刷有油墨的触摸面板区域进行观察,判断待测产品是否存在漏光问题。但是这种方法采用台灯作为光源时,台灯发出的光以台灯为中心向四处发散,亮度不均匀,且面积不平整,导致触摸面板上不同的区域亮度不均匀,大大的影响了检测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光检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台灯发出的光以台灯为中心向四处发散,亮度不均匀,且面积不平整,导致触摸面板上不同的区域亮度不均匀,影响了检测的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漏光检测装置,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光装置和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的透光板,所述发光装置包括框体、设置于所述框体一侧的发光组件、与所述发光组件相对设置的导光板和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透光板的正下方,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灯条、双面胶和与所述灯条相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灯条通过所述双面胶贴合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的下方设置有反射板,所述反射板通过反射背胶粘贴于所述框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扩散板的上方设置有增光膜组。

进一步的,所述增光膜组包括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的第一增光膜和设于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的第二增光膜。

进一步的,所述增光膜组的上方设置有遮光胶,所述遮光胶贴合于所述增光膜组的外缘和所述框体的内缘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胶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一侧的宽度大于所述遮光胶其余侧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框体的底部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透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连接至所述电源线。

进一步的,所述透光板的一侧设置有调节开关,所述调节开关连接至所述灯条。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线连接有电源插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漏光检测装置,将待测产品放置在透光板的上方,发光装置发出均匀的光线透过透光板投射至待测产品上,从而判断待测产品是否存在漏光问题。其中,发光组件中灯条通过双面胶贴合在导光板的一侧,电源线为该灯条供电,灯条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板的内部,并通过扩散板将光线均匀的分布,从而能够保证各个区域的亮度相同,且经过导光板的导光使得光线均匀的分布在透光板上且亮度均匀,有效的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漏光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漏光检测装置中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漏光检测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内部的发光装置2和设于壳体1的顶部的透光板3,发光装置2包括框体21、设置于框体21一侧的发光组件22、与发光组件22相对设置的导光板23和设置于导光板23上的扩散板24,扩散板24设于透光板3的正下方,发光组件22包括灯条221、双面胶222和与灯条221相连接的电源线223,灯条221通过双面胶222贴合于导光板23的一侧面。

将待测产品放置在透光板3的上方,发光装置2发出均匀的光线透过透光板3投射至待测产品上,从而判断待测产品是否存在漏光问题。其中,发光组件22中灯条221通过双面胶222贴合在导光板23的一侧,电源线223为该灯条221供电,灯条221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板23的内部,并通过扩散板24将光线均匀的分布,从而能够保证各个区域的亮度相同,且经过导光板23的导光使得光线均匀的分布在透光板3上且亮度均匀,有效的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具体的,壳体1的形状为长方体,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透光板3即安装于该通孔的内部,发光装置2设置在透光板3的正下方,由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23和扩散板24后由透光板3导出,从透光板3透出的光线即为发光面均匀且亮度均匀的光。灯条221包括基板和灯珠,灯珠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23,即基板的前侧贴合在导光板23的一侧面上,灯珠贴合在导光板23上,基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线,该连接线连接至电源线223,电源线223为基板和灯珠供电。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灯条221还可以贴合在胶框的内侧壁上或者贴合在导光板23一侧的底部,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导光板23的下方设置有反射板25,反射板25通过反射背胶251粘贴于框体21的内部。具体的,反射板25设置在框体21的内部,且反射板25设置于导光板23的下方,发光组件22能够将没有射入至导光板23的光线和经导光板23后未射入扩散板24内部的光线进行反射,有效的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反射背胶251设置在反射板25的边缘即反射板25的四周与框体21的内侧相粘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反射背胶251还可以设置在反射板25的上方四周,即反射板25粘贴与导光板23的底部,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的,扩散板24的上方设置有增光膜组26。具体的,在扩散板24的上方设置增光膜组26,能够进一步的对扩散板24发出的光线进行增光,增大光的亮度,从而使得对待检产品进行检测时,更容易的观察,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且在不提升灯条221功率的情况下提升亮度,节省了电能。

更进一步的,增光膜组26包括设于扩散板24上方的第一增光膜261和设于第一增光膜261上方的第二增光膜262。具体的,第一增光膜261和第二增光膜262均设置在框体21的内部,扩散板24的上方依次设置有第一增光膜261和第二增光膜262,通过第一增光膜261和第二增光膜262同时对扩散板24发出的光线增加亮度,能够更大的增强提高亮度的效果。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增光膜组26还可以仅设置有一个增光膜或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增光膜,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的,增光膜组26的上方设置有遮光胶27,遮光胶27贴合于增光膜组26的外缘和框体21的内缘之间。具体的,遮光胶27的形状为框型,即遮光胶27设置于增光膜组26的上方,且遮光胶27的外缘贴合于框体21的内缘。遮光胶27用于将从增光膜组26和框体21之间缝隙漏出的光线遮挡,能够有效的保证光源的一致性。

进一步的,遮光胶27靠近发光组件22的一侧的宽度大于遮光胶27其余侧的宽度。具体的,发光组件22位于框体21的一侧,且越靠近发光组件22的部分光线越强,靠近导光板23一侧的光线导入导光板23的内部,经过扩散板24扩散后使得发出的光线的亮度均匀,远离导光板23的一侧的光线直接进入到扩散板24的内部,会导致靠近发光组件22部分的光线亮度高,采用遮光胶27将这些光线遮盖,避免影响整体亮度的均匀性,从而降低检测效率。

进一步的,框体21的底部靠近发光组件22的一侧设置有底板211。具体的,底板211设置于框体21的底部,且底板211仅设置在靠近发光组件22的一侧,用于承托反射板25、导光板23、扩散板24和增光膜组26等,底板211和框体21相结合起到对各个组件进行限位的目的。其中反射板25还可以通过反射背胶251固定于底板211上。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透光板3的一侧设置有电源开关4,电源开关4连接至电源线223。具体的,电源开关4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位于透光板3的一侧,能够通过控制电源开关4对发光组件22的开闭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透光板3的一侧设置有调节开关5,调节开关5连接至灯条221。具体的,调节开关5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位于电源开关4的一侧,能够通过控制调节开关5对发光组件22的发出光亮的强度进行控制。其中,调节开关5优选的为旋钮开关。

进一步的,电源线223连接有电源插头224。具体的,电源线223连接至电源插头224,能够通过电源插头224可互换的连接至电源插座(图未示),能够方便的为灯条221进行供电。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替换和改进等等,这些修改、替换和改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