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5186阅读:1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表水体由于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演变成为黑臭水体,过量纳污使水体供氧和耗氧失衡,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消除黑臭、改善水环境质量,对保障人居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持续发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沉降作用,沉积在河湖底部,形成了厚厚的沉积物层,沉积物是污染物的源和汇,水体中污染物沉积在底泥中,当达到一定程度,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再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故研究沉积物对于水体治理意义重大,了解沉积物的厚度,对研究沉积物意义重大,又如针对清淤的调查,需要我们清楚各区域底泥的底泥的深度,来给出精确的预算。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装置较大,且笨重,需要借助船,不能简单快捷的测量底泥深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端连接有钢针,所述钢针的外侧套设有有机玻璃套管,且所述有机玻璃套管的上端与固定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有活动的圆孔,且圆孔的数量为4个。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与钢针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与有机玻璃套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玻璃套管的侧壁上设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装置简单方便的测定河湖的沉积物深度,同时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我们在桥上或者船上便可测量底泥深度,并且携带方便,测量迅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有机玻璃套管与钢针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手柄;2、固定板;3、钢针;4、有机玻璃套管;5、刻度;6、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简易河湖底泥深度测量装置,包括手柄1,所述手柄1连接有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的下端连接有钢针3,所述钢针3的外侧套设有有机玻璃套管4,且所述有机玻璃套管4的上端与固定板2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2的顶端设有活动的圆孔6,且圆孔6的数量为4个。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2与钢针3螺纹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2与有机玻璃套管4螺纹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有机玻璃套管4的侧壁上设有刻度5。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使用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柄为整个装置的固定手柄,用于绳子的固定和搬运时的固定;所述固定板为钢针与套管的固定板,均采用螺纹固定,同时顶部设计四个活动的圆孔,目的是在装置下沉时打开减少阻力,释放管内积累的水,同时在装置上升时关闭,使装置处于密封状态,管内的沉积物不会掉出管内;所述钢针为整个装置的核心部件,其为钢性材料,头部设计成尖锐状,目的是为了减少阻力,尽可能的到达沉积物的底部;所述有机玻璃套管带有刻度,方便纪录沉积物的厚度,其中内侧为粗糙表面,为的是沉积物留下清晰的痕迹,同时有机玻璃管,高60cm,实际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所述有机玻璃套管的底部与钢针的底部的平齐的,且有机玻璃套管的0刻度线位于其底部,同时套管底部有螺纹,用于和固定板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板有四个活动的圆孔,其单侧带有活动轴;一是起到固定作用,二是使圆孔开关自如。

综上所述,本装置简单方便的测定河湖的沉积物深度,同时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我们在桥上或者船上便可测量底泥深度,并且携带方便,测量迅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