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2685发布日期:2019-01-23 00:01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雷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智能车环境感知硬件系统的重要一环,激光雷达(LIDAR)在自动驾驶中承担了路沿检测、障碍物识别以及实时定位与绘图(SLAM)等重要任务。LIDAR系统包括激光发射系统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发射系统产生并发射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激光雷达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由于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和测距远等优点,激光雷达在智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机械式多线激光雷达产生多线的方式是多个激光光源复用同一个或一组透镜,排布在透镜的焦平面上不同高度,由此产生垂直方向不同的指向性,构成多线。激光雷达为了实现线数的提高,常规办法在发射透镜像面的不同高度上排布激光器。高度差越小,则线数越多,线角度分辨率越高。常规使用的半导体激光脉冲二极管发光区尺寸很小,但是实际上由于芯片封装以及驱动电路尺寸的影响,激光器之间的间距无法变得很密。考虑到这一实际限制,为了实现更高的线数和更高的角度分辨率,被迫只能通过在水平方向增加更多列激光器来实现角度的加密和线数的增多,而这将导致列数越多,生产装调难度大,工艺越复杂,且生产效率越低;系统内空间利用率低,焦平面位置处特别挤,发热量又大,热量很难被导出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配合光纤耦合的技术手段解决激光雷达线束增加以及散热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热沉组件,所述热沉组件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热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热沉单体,所述热沉单体远离所述转子中心的一侧延伸有散热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并排错位拼接设置。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依次沿所述热沉单体高度方向错开且呈阶梯状上升或下降拼接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部包括扰流叶片,所述扰流叶片具有流线型翼型。

进一步的,所述热沉组件还包括热沉底板,所述热沉单体与所述热沉底板连接,所述热沉底板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热沉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热沉单体,多个所述热沉单体堆叠连接于所述热沉底板上,且多个所述热沉单体依次相互平行堆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热沉单体包括第一基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外侧边缘设有周向延伸的定位凹陷,所述第二表面对应所述第二侧板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凹槽。

进一步的,相邻两块所述热沉单体定义为第一热沉单体和第二热沉单体,所述第一热沉单体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的定位凹陷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热沉单体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的第一定位凹槽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热沉底板包括第二基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一侧板对应设置,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同一侧面;

所述热沉底板的第三侧板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的定位凹陷配合连接,所述热沉底板的第四侧板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的第一定位凹槽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外侧边缘设有周向延伸的定位凹陷,所述第一表面对应所述第二侧板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凹槽。

进一步的,相邻两块所述热沉单体定义为第一热沉单体和第二热沉单体,所述第一热沉单体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的定位凹陷配合连接;

所述第二热沉单体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的第一定位凹槽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热沉底板包括第二基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一侧板对应设置,所述热沉底板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侧板配合的第一定位凹槽;

所述热沉底板的第三侧板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的定位凹陷配合连接,相邻所述热沉单体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包括第一散热翅片、第二散热翅片和第三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第二散热翅片和第三散热翅片依次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方向错开且呈阶梯状上升拼接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翅片和所述第三散热翅片的底面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延伸至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底面,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与所述定位凹陷配合界定形成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定位凹槽用于卡接相邻所述热沉单体的第一侧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表面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减重凹槽,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单体的重量,且增大所述热沉单体的表面积便于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基板设有减重通孔,所述减重通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底板的重量。

优选的,所述第三表面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减重凹槽,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底板的重量,且增大所述热沉底板的表面积便于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热沉组件通过连接件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螺钉,所述热沉底板通过所述螺钉固定于激光雷达的转子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多个定位螺栓,所述热沉组件对应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热沉组件的定位孔固定于激光雷达的转子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第三散热翅片的一端设有切角,所述切角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散热翅片的上表面共面。

进一步的,所述热沉组件的材质为导热材料。

优选的,所述热沉组件的材质为铜、钼、铝和硅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热沉组件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热沉组件板旋转运动,从而使得转子周围的空气强迫发生对流。

优选的,所述热沉单体的结构为异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激光雷达转子中心的边缘为圆弧状,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对应均为弧形板。

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远离激光雷达转子中心的外边沿可以设置为波纹状小齿结构,增大散热面积。

优选的,所述热沉单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热沉底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实用新型激光雷达散热装置采用堆叠式设计,基于光纤偶合的前提下,将激光板发射板与热沉单体通过导热硅脂贴合,且热沉单体的侧面延伸出呈阶梯状上升的散热翅片,利用转子工作时旋转的特性,带动散热翅片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显著提升散热效果;

2)该实用新型激光雷达散热装置采用堆叠式设计,基于光纤偶合的前提下,将激光板发射板与热沉单体通过导热硅脂贴合,且热沉单体的侧面延伸出流线型翼型的扰流叶片,利用转子工作时旋转的特性,带动散热翅片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显著提升散热效果;

3)该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转子的连接更可靠热沉组件之间堆叠连接,热沉底板与激光雷达的转子通过螺钉连接,且热沉组件还通过定位螺栓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4)所述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热沉组件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热沉组件板旋转运动,从而使得转子周围的空气强迫发生对流,提高激光雷达系统内空间利用率,释放出激光雷达出射系统焦平面位置的空间,有效解决发热量大且热量很难被导出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带散热装置的激光雷达装配示意图,

图2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热沉组件立体示意图;

图3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热沉单体立体示意图;

图4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热沉单体和第二热沉单体装配图;

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6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热沉单体与连接件的装配图;

图7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热沉底板示意图;

图8位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热沉底板与热沉单体装配图;

图9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一热沉单体和第二热沉单体爆炸视图;

图10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2热沉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该实用新型实施例3第一热沉单体和第二热沉单体装配图。

以下对附图作补充说明:

1-热沉组件;

11-热沉单体;11a-第一热沉单体;11b-第二热沉单体;110-散热部;111-散热翅片;111a-第一散热翅片;111b-第二散热翅片;111c-第三散热翅片;112-扰流叶片;113-限位板;114-第二定位凹槽;101-第一基板;1011-第一表面;1012-第二表面;1013-定位凹陷;1014-第一定位凹槽;1015-第一减重凹槽;102-第一侧板;1021-切角;103-第二侧板;

12-热沉底板;201-第二基板;2011-第三表面;2012-第四表面;2013-减重通孔;2014-第二减重凹槽;202-第三侧板;203-第四侧板;

13-定位孔;

2-连接件;21-螺钉;22-定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热沉组件1,所述热沉组件1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热沉组件1包括多个热沉单体11,所述热沉单体11远离所述转子中心的一侧延伸有散热部110。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散热部11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111,多个所述散热翅片111并排错位拼接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热沉组件1还包括热沉底板12,所述热沉单体11与所述热沉底板12连接,所述热沉底板12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热沉组件1包括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堆叠连接于所述热沉底板12上,且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依次相互平行堆叠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热沉单体11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01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间隔设置。

结合图3-图5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0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11和第二表面1012,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011;

所述第一基板10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012的外侧边缘设有周向延伸的定位凹陷1013,所述第二表面1012对应所述第二侧板103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凹槽1014。

如图4和图5所示,相邻两块所述热沉单体11定义为第一热沉单体11a和第二热沉单体11b,所述第一热沉单体11a的第一侧板102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定位凹陷1013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热沉单体11a的第二侧板103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第一定位凹槽1014配合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热沉底板12包括第二基板201、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所述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201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02和所述第一侧板102对应设置,所述第四侧板203和所述第二侧板103对应设置,所述第三侧板202和所述第四侧板203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01的同一侧面。

结合图7和图8所示,所述热沉底板12的第三侧板202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定位凹陷1013配合连接,所述热沉底板12的第四侧板203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第一定位凹槽1014配合连接。

所述散热部11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02的外侧壁上。

如图1-5所示,所述散热翅片111包括第一散热翅片111a、第二散热翅片111b和第三散热翅片111c,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11a、第二散热翅片111b和第三散热翅片111c依次沿所述第一侧板102的高度方向错开且呈阶梯状上升拼接设置。具体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111还能够依次沿所述热沉单体11高度方向错开且呈阶梯状下降拼接设置,利于转子工作时带动所述散热翅片111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提高散热效果。

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散热翅片111b和所述第三散热翅片111c的底面设有限位板113,所述限位板113延伸至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11a的底面,所述限位板113和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11a与所述定位凹陷1013配合界定形成第二定位凹槽114,所述第二定位凹槽114用于卡接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第一侧板102。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表面1012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减重凹槽1015,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单体11的重量,且增大所述热沉单体11的表面积便于散热。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基板201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2011和第四表面2012,所述基板设有减重通孔2013,所述减重通孔2013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011和所述第四表面2012,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底板12的重量。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表面2011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减重凹槽2014,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底板12的重量,且增大所述热沉底板12的表面积便于散热。

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件2,所述热沉组件1通过连接件2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件2包括多个螺钉21,所述热沉底板12通过所述螺钉21固定于激光雷达的转子上。

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件2还包括多个定位螺栓22,所述热沉组件1对应设有多个定位孔13,所述定位螺栓22依次穿过所述热沉组件1的定位孔13固定于激光雷达的转子上。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侧板102靠近所述第三散热翅片111c的一端设有切角1021,所述切角102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散热翅片111c的上表面共面。

所述热沉组件1的材质为导热材料。

所述热沉组件1的材质为铜、钼、铝和硅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热沉组件1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热沉组件1板旋转运动,从而使得转子周围的空气强迫发生对流。

具体的,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板与所述热沉单体11贴合连接,所述热沉单体11用于传到激光发射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将其热辐射到周围的空气中。激光发射板通过导热硅脂与所述热沉单体11紧密贴合连接。此外,激光发射板还可以通过机械方式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热沉单体11板上。

如图3所示,所述热沉单体11的结构为异形。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201远离激光雷达转子中心的边缘为圆弧状,所述第一侧板102和所述第三侧板202对应均为弧形板。

所述热沉单体11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热沉底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片111远离激光雷达转子中心的外边沿还可以设置为波纹状小齿结构,增大散热面积。

此外,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热沉组件仅有热沉单体也可以实现该装置的功能,热沉单体堆叠连接后直接通过连接件安装于激光雷达的转子底板上。另外,可能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能够包括一块热沉单体和一个热沉底板连接并固定与转子底板上。只要热沉单体上能够安装激光发射电路板,配合光纤耦合技术就可以实现激光发射器的发热区域的分散,且能够实现更高线束的激光雷达。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似,参考图1和图2所示,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热沉组件1,所述热沉组件1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热沉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热沉单体11,所述热沉单体11远离所述转子中心的一侧延伸有散热部110。

如图9所示,所述散热部11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111,多个所述散热翅片111并排错位拼接设置。

如图9所示,多个所述散热翅片111依次沿所述热沉单体11高度方向错开且呈阶梯状上升或下降拼接设置,利于转子工作时带动所述散热翅片111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10所示,并参考图1和图2,所述热沉组件1还包括热沉底板12,所述热沉单体11与所述热沉底板12连接,所述热沉底板12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参考图1和图2,所述热沉组件1包括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堆叠连接于所述热沉底板12上,且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依次相互平行堆叠连接。

如图9所示,所述热沉单体11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01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间隔设置。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0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11和第二表面1012,所述第一侧板10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011,所述第二侧板103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012;

所述第一基板10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012的外侧边缘设有周向延伸的定位凹陷1013,所述第一表面1011对应所述第二侧板103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凹槽1014。

如图9所示,相邻两块所述热沉单体11定义为第一热沉单体11a和第二热沉单体11b,所述第一热沉单体11a的第一侧板102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定位凹陷1013配合连接;

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第一侧板102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第一定位凹槽1014配合连接。

如图10所示,所述热沉底板12包括第二基板201和第三侧板202,所述第三侧板202与所述第二基板201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02和所述第一侧板102对应设置,所述热沉底板12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侧板103配合的第一定位凹槽1014。

所述热沉底板12的第三侧板202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定位凹陷1013配合连接,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第一侧板102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1014配合连接。

如图9所示,所述散热部11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02的外侧壁上。

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散热翅片111包括第一散热翅片111a、第二散热翅片111b和第三散热翅片111c,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11a、第二散热翅片111b和第三散热翅片111c依次沿所述第一侧板102的高度方向错开且呈阶梯状上升拼接设置。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散热翅片111b和所述第三散热翅片111c的底面设有限位板113,所述限位板113延伸至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11a的底面,所述限位板113和所述第一散热翅片111a与所述定位凹陷1013配合界定形成第二定位凹槽114,所述第二定位凹槽114用于卡接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第一侧板102。

参考图5所示,所述第二表面1012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减重凹槽1015,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单体11的重量,且增大所述热沉单体11的表面积便于散热。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基板201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2011和第四表面2012,所述基板设有减重通孔2013,所述减重通孔2013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011和所述第四表面2012,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底板12的重量。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三表面2011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减重凹槽2014,用于减轻所述热沉底板12的重量,且增大所述热沉底板12的表面积便于散热。

参考图6和图8所示,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件2,所述热沉组件1通过连接件2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侧板102靠近所述第三散热翅片111c的一端设有切角1021,所述切角102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散热翅片111c的上表面共面。

所述热沉组件1的材质为导热材料。

所述热沉组件1的材质为铜、钼、铝和硅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热沉组件1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热沉组件1板旋转运动,从而使得转子周围的空气强迫发生对流。

具体的,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板与所述热沉单体11贴合连接,所述热沉单体11用于传到激光发射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将其热辐射到周围的空气中。激光发射板通过导热硅脂与所述热沉单体11紧密贴合连接。此外,激光发射板还可以通过机械方式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热沉单体11板上。

如图9所示,所述热沉单体11的结构为异形。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201远离激光雷达转子中心的边缘为圆弧状,所述第一侧板102和所述第三侧板202对应均为弧形板。

所述热沉单体11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热沉底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多块热沉单体中,最顶层的热沉单体可以采用与其他热沉单体略微不同的结构,对应热沉单体的第二侧板无需开设第一定位凹槽,且第二侧板可以延伸出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便于发射电路板的安装定位。

此外,在可能的实施例中热沉单体的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热沉单体的第二侧板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上表面。

实施例3: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热沉组件1,所述热沉组件1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热沉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热沉单体11,所述热沉单体11远离所述转子中心的一侧延伸有散热部110,所述散热部110包括扰流叶片112,如图11所示,所述扰流叶片112具有流线型翼型,利于转子工作时带动所述扰流叶片112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提高散热效果。

参考图1、图2和图7所示,所述热沉组件1还包括热沉底板12,所述热沉单体11与所述热沉底板12连接,所述热沉底板12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热沉组件1包括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堆叠连接于所述热沉底板12上,且多个所述热沉单体11依次相互平行堆叠连接。

如图11所示,所述热沉单体11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01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间隔设置。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0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11和第二表面1012,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011;

所述第一基板10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012的外侧边缘设有周向延伸的定位凹陷1013,所述第二表面1012对应所述第二侧板103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凹槽1014。

如图11所示,相邻两块所述热沉单体11定义为第一热沉单体11a和第二热沉单体11b,所述第一热沉单体11a的第一侧板102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定位凹陷1013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热沉单体11a的第二侧板103与所述第二热沉单体11b的第一定位凹槽1014配合连接。

参考图7和图8所示,所述热沉底板12包括第二基板201、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所述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201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02和所述第一侧板102对应设置,所述第四侧板203和所述第二侧板103对应设置,所述第三侧板202和所述第四侧板203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01的同一侧面。

参考图7和图8所示,所述热沉底板12的第三侧板202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定位凹陷1013配合连接,所述热沉底板12的第四侧板203与相邻所述热沉单体11的第一定位凹槽1014配合连接。

如图11所示,所述散热部11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02的外侧壁上。

所述热沉组件1的材质为导热材料。

所述热沉组件1的材质为铜、钼、铝和硅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此外,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一块热沉单体上还能够设置多个扰流叶片,更好的起到强制空气对流的作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散热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实用新型激光雷达散热装置采用堆叠式设计,基于光纤偶合的前提下,将激光板发射板与热沉单体通过导热硅脂贴合,且热沉单体的侧面延伸出呈阶梯状上升的散热翅片,利用转子工作时旋转的特性,带动散热翅片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显著提升散热效果。

该实用新型激光雷达散热装置采用堆叠式设计,基于光纤偶合的前提下,将激光板发射板与热沉单体通过导热硅脂贴合,且热沉单体的侧面延伸出流线型翼型的扰流叶片,利用转子工作时旋转的特性,带动散热翅片一起旋转,形成强迫对流,显著提升散热效果。

该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转子的连接更可靠热沉组件之间堆叠连接,热沉底板与激光雷达的转子通过螺钉连接,且热沉组件还通过定位螺栓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

所述散热装置与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热沉组件与激光雷达的转子连接,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热沉组件板旋转运动,从而使得转子周围的空气强迫发生对流,提高激光雷达系统内空间利用率,释放出激光雷达出射系统焦平面位置的空间,有效解决发热量大且热量很难被导出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