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6627发布日期:2020-07-29 01:1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文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水文部门需要常年对区域内的各种水文信息进行监测,为国家的各种建设规划提供水文资料,对河道周边的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水文部门根据实际条件,监测的水文信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准越好。水文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河道各个时节的流量、流速、水位信息,各个区域的降水量信息,洪水水位信息。受限于经费、人员和监测技术,水文部门也仅能对区域内的主要河道建立基站做到自动化实时监测水文信息,对于一些次要河道,一般通过流动监测站进行定时采样。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台风等天气的影响,存在偶发性洪水,水文部门需要对洪水的洪峰进行采集,为地区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对于这种数年一遇甚至十数年、数十年一遇的洪水,尤其对于山区、村镇等非重点水文监控区域,无法做到实时采集数据,因此,传统的洪峰采集手段是等洪水退去后寻找洪痕,根据洪痕确定洪峰,这种采集手段易受客观条件影响,准确性差。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顶端安装有监测箱,所述监测箱内设有积水仓,所述积水仓的一端设有拦污栅,且所述拦污栅与所述监测箱固定连接,所述积水仓内固定安装有滤砂网,所述积水仓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一端底端设有固定架,且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上安装有集水瓶,所述溢流口的一端顶端设有固定座,且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贯穿连接安装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贯穿连接安装有挡水弧板。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底端设有混凝土底座,所述混凝土底座浇筑在河道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箱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底座,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法兰盘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拦污栅上安装有多个栏杆,所述监测箱的顶端安装有盖板,且所述监测箱的一侧设有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的一侧设有水位线。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口设有多个,且每个所述溢流口的位置与所述水位线上的刻度相对应,每个所述溢流口的一侧均安装有所述集水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将该装置安装在合适的地点,当发生较大的洪水的时候,洪水会进入到监测箱内,并从监测箱内的溢流口流入到集水瓶内,工作人员通过查看集水瓶内的积水情况然后对比水位线就能够很直观的了解洪峰的情况,同时在监测箱的入水口一侧设计的拦污栅能够有效地将洪水中的树枝、塑料袋等垃圾进行过滤,设计的滤砂网能够将洪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从而避免这些杂物将溢流口进行堵塞,更好的保护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箱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板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装置主体;2、混凝土底座;3、法兰盘;4、监测箱;401、底座;402、积水仓;403、拦污栅;404、栏杆;405、盖板;406、出水口;407、滤砂网;408、背板;409、溢流口;410、集水瓶;411、固定架;412、固定座;413、连接轴;414、挡水弧板;415、水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请参阅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顶端安装有监测箱4,所述监测箱4内设有积水仓402,所述积水仓402的一端设有拦污栅403,且所述拦污栅403与所述监测箱4固定连接,所述积水仓402内固定安装有滤砂网407,所述积水仓40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背板408,所述背板408上设有溢流口409,所述溢流口409的一端底端设有固定架411,且所述固定架411与所述背板40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411上安装有集水瓶410,所述溢流口409的一端顶端设有固定座412,且所述固定座412与所述背板40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412上贯穿连接安装有连接轴413,所述连接轴413的一端贯穿连接安装有挡水弧板414。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端设有混凝土底座2,所述混凝土底座2浇筑在河道一侧;所述混凝土底座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3;所述监测箱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底座401,且所述底座401与所述法兰盘3固定连接;所述拦污栅403上安装有多个栏杆404,所述监测箱4的顶端安装有盖板405,且所述监测箱4的一侧设有出水口406;所述背板408的一侧设有水位线415;所述溢流口409设有多个,且每个所述溢流口409的位置与所述水位线415上的刻度相对应,每个所述溢流口409的一侧均安装有所述集水瓶410。

在具体应用时,首先选择合适的地点浇筑混凝土底座2,然后将法兰盘3安装在混凝土底座2的顶端,然后将监测箱4安装在法兰盘3上,当发生洪水需要检测洪峰的时候,洪水进入到监测箱4内的积水仓402,拦污栅403能够将洪水中夹带的树枝、塑料袋等大型大垃圾进行过滤,滤砂网407能对洪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过滤完的洪水通过背板408上的溢流口409流入到集水瓶410,在背板408上设计的多个溢流口409对应着水位线415上的每个刻度,当洪水退却之后,工作人员通过观看集水瓶410内的积水情况在对比水位线415上的刻度,即可快速的直观的了解到洪峰的情况,当该装置处于闲置的状态的时候,挡水弧板414能够防止外界的雨水进入到集水瓶410内,进而保证该装置的使用效果与准确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顶端安装有监测箱(4),所述监测箱(4)内设有积水仓(402),所述积水仓(402)的一端设有拦污栅(403),且所述拦污栅(403)与所述监测箱(4)固定连接,所述积水仓(402)内固定安装有滤砂网(407),所述积水仓(40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背板(408),所述背板(408)上设有溢流口(409),所述溢流口(409)的一端底端设有固定架(411),且所述固定架(411)与所述背板(40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411)上安装有集水瓶(410),所述溢流口(409)的一端顶端设有固定座(412),且所述固定座(412)与所述背板(40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412)上贯穿连接安装有连接轴(413),所述连接轴(413)的一端贯穿连接安装有挡水弧板(4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端设有混凝土底座(2),所述混凝土底座(2)浇筑在河道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座(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箱(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底座(401),且所述底座(401)与所述法兰盘(3)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栅(403)上安装有多个栏杆(404),所述监测箱(4)的顶端安装有盖板(405),且所述监测箱(4)的一侧设有出水口(4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408)的一侧设有水位线(4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口(409)设有多个,且每个所述溢流口(409)的位置与所述水位线(415)上的刻度相对应,每个所述溢流口(409)的一侧均安装有所述集水瓶(4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文洪痕监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顶端安装有监测箱,监测箱内设有积水仓,积水仓的一端设有拦污栅,且拦污栅与监测箱固定连接,积水仓内固定安装有滤砂网,积水仓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背板。将该装置安装在合适的地点,当发生较大的洪水的时候,洪水会进入到监测箱内,并从监测箱内的溢流口流入到集水瓶内,工作人员通过查看集水瓶内的积水情况然后对比水位线就能够很直观的了解洪峰的情况,同时在监测箱的入水口一侧设计的拦污栅能够有效地将洪水中的树枝、塑料袋等垃圾进行过滤,设计的滤砂网能够将洪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从而避免这些杂物将溢流口进行堵塞,更好的保护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苗文娜;吕玲;张雷;刘璐;刘凤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苗文娜
技术研发日:2019.12.24
技术公布日:2020.07.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