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2782发布日期:2021-02-20 20:2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芯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电芯指单个含有正、负极的电化学电芯,一般不直接使用,电芯在生产后需要对其抽样并进行相关性能检测,其中抗摔性测试是必须的,防止电芯在掉落时直接损坏,现有的电芯抗摔性测试主要通过人工将电芯移动到一定的高度,使其自由落体来检测抗摔性,这样就增大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而且自由落体的高度不易控制,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电芯抗摔性测试主要通过人工将电芯移动到一定的高度,增大了人工的劳动强度,而且自由落体的高度不易控制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表面两端的中部竖直设有对称分布的支撑立柱,其中一个所述支撑立柱的内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限位装置,两个所述支撑立柱相对侧面的中下方开设有对称分布的u形槽,两个所述u形槽之间活动连接有测试板,所述测试板两端的中部设有对称分布的矩形凸块,所述矩形凸块表面的中部开设有螺纹通槽,两个所述u形槽内均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顶端为柱形结构,且贯穿至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输出轴的端部与丝杆的顶端同轴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立柱之间且位于顶部的位置水平设有横梁,所述横梁的表面且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对称分布的固定立板,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立板的外侧设有第二伺服电机,两个所述固定立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绕线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输出轴的端部穿过固定立板且与所述绕线辊端部的轴心处同轴连接,所述横梁表面的中部且位于绕线辊的正下方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绕线辊的外壁缠绕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底端穿过矩形通孔且连接有气动夹爪,所述气动夹爪的气动端口连接有气动管。
[0006]
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的前侧且位于内侧边缘的位置均设有刻度。
[0007]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l形支撑板和固定横板,所述l形支撑板和固定横板的端部均与所述支撑立柱的内侧粘接,所述l形支撑板竖直板的顶部且靠近两端的位置竖直开设有对称分布的柱形槽,所述柱形槽的底部粘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顶部粘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径与柱形槽的内径相适配,所述连接杆的顶部粘接有矩形固块,所述矩形固块的顶部与所述固定横板底部的端部相贴合。
[0008]
优选的,所述测试板表面的边缘处均向上竖直设有透明橡胶板。
[0009]
优选的,所述矩形凸块位于所述u形槽内,所述丝杆的外螺纹与所述螺纹通槽的内螺纹相适配,所述测试板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
该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从而调整测试板的高度,便于测试电芯在不同高度的抗摔性,通过设置的透明橡胶板可以防止电芯在与测试板碰撞后弹至地面形成二次碰撞,避免造成抗摔性检测的误差,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绕线辊转动,从而使牵引绳带动气动夹爪移动,将电芯移动到高处,不需要人工移动高度,减少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限位装置可以将气动管限位,避免气动管在移动过程中对电芯的测试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测试板结构示意图。
[0015]
图中:固定底座1、支撑立柱2、u形槽20、刻度21、丝杆3、第一伺服电机4、横梁5、矩形通孔50、固定立板51、第二伺服电机6、绕线辊7、限位装置8、l形支撑板80、柱形槽800、复位弹簧81、连接杆82、矩形固块83、固定横板84、测试板9、矩形凸块90、螺纹通槽900、透明橡胶板91、牵引绳10、气动夹爪11、气动管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8]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9]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0]
一种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包括固定底座1,固定底座1表面两端的中部竖直设有对称分布的支撑立柱2,其中一个支撑立柱2的内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限位装置8,气动管12穿过限位装置8,通过限位装置8将气动管12限位,避免气动管12在移动过程中对电芯的测试造成影响,两个支撑立柱2相对侧面的中下方开设有对称分布的u形槽20,两个u形槽20之间活动连接有测试板9,测试板9两端的中部设有对称分布的矩形凸块90,矩形凸块90表面的中部开设有螺纹通槽900,两个u形槽20内均转动连接有丝杆3,丝杆3的顶端为柱形结构,且贯穿至支撑立柱2的顶部,支撑立柱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4,第一伺服电机4
输出轴的端部与丝杆3的顶端同轴连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4带动丝杆3转动,从而调整测试板9的高度,便于测试电芯在不同高度的抗摔性,两个支撑立柱2之间且位于顶部的位置水平设有横梁5,横梁5的表面且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对称分布的固定立板51,其中一个固定立板51的外侧设有第二伺服电机6,两个固定立板51之间转动连接有绕线辊7,第二伺服电机6输出轴的端部穿过固定立板51且与绕线辊7端部的轴心处同轴连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6带动绕线辊7转动,从而使牵引绳10带动气动夹爪11移动,将电芯移动到高处,不需要人工移动高度,减少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横梁5表面的中部且位于绕线辊7的正下方开设有矩形通孔50,绕线辊7的外壁缠绕有牵引绳10,牵引绳10的底端穿过矩形通孔50且连接有气动夹爪11,通过气动夹爪11将电芯夹取并移动,气动夹爪11的气动端口连接有气动管12,通过气动管12与气动件连接。
[0021]
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立柱2的前侧且位于内侧边缘的位置均设有刻度21,便于使用者调整测试板9的高度。
[0022]
具体的,限位装置8包括水平设置的l形支撑板80和固定横板84,l形支撑板80和固定横板84的端部均与支撑立柱2的内侧粘接,使限位装置8与支撑立柱2的位置固定,l形支撑板80竖直板的顶部且靠近两端的位置竖直开设有对称分布的柱形槽800,柱形槽800的底部粘接有复位弹簧81,复位弹簧81的顶部粘接有连接杆82,当矩形固块83向下移动后,通过复位弹簧81可以使矩形固块83向上复位,从而将气动管12限位在限位装置8内,避免气动管12在移动过程中对电芯的测试造成影响,连接杆82的外径与柱形槽800的内径相适配,使连接杆82可以平稳移动且不会发生晃动,连接杆82的顶部粘接有矩形固块83,矩形固块83的顶部与固定横板84底部的端部相贴合,确保气动管12不会从限位装置8内滑脱。
[0023]
进一步的,测试板9表面的边缘处均向上竖直设有透明橡胶板91,通过设置的透明橡胶板91可以防止电芯在与测试板9碰撞后弹至地面形成二次碰撞,避免造成抗摔性检测的误差。
[0024]
除此之外,矩形凸块90位于u形槽20内,丝杆3的外螺纹与螺纹通槽900的内螺纹相适配,测试板9与丝杆3螺纹连接,通过丝杆3带动测试板9向上或向下移动,配合刻度21可以准确的调整高度,确保电芯自由落体的高度相同。
[0025]
本实施例的电芯抗摔性测试装置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矩形固块83向下移动,并将气动管12移动到限位装置8,在复位弹簧81的作用下,矩形固块83向上移动与固定横板84底部的端部贴合,从而防止气动管12从限位装置8内移出,然后将第一伺服电机4和第二伺服电机6与外接电源接通使其工作,在第一伺服电机4的作用下,丝杆3带动测试板9移动,根据刻度调整好测试板9的高度,再通过气动夹爪11将电芯夹取,在第二伺服电机6的作用下,绕线辊7带动牵引绳10移动,从而使气动夹爪11带动电芯移动,不需要人工移动,减少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当电芯随着气动夹爪11移动到最高点后,气动夹爪11将电芯释放,使电芯做自由落体运动,当电芯撞击到测试板9后,在透明橡胶板91的作用下,可以防止电芯在与测试板9碰撞后弹至地面形成二次碰撞,避免造成抗摔性检测的误差,从而完成电芯的抗摔性测试。
[002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
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