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

文档序号:26001221发布日期:2021-07-23 21:1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技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
背景技术
:折射波物探方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折射波物探仪器得到迅速发展。折射波方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浅层物探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易于解释和初至清晰等优点,这些优点是反射波方法不具备的,也是折射波方法继续存在的原因。折射波物探方法主要包括波前法、延迟时间法、截距时间法、哈莱斯法、共轭点法、t0法、互换法、广义互换法和褶积成像法。其中哈莱斯法是一直普遍使用的方法。当时计算机技术和高等数学还没有广泛应用于物探领域,使得在现在看来很容易用高等数学方法精确计算的问题,采用了手动绘图,从而增加了工作强度。在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自动处理,而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是由于人们惯性思维,对前人工作习以为常造成的。据此本发明将提出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参考文献:刘四新,朱怡诺,王旭东,等.工程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48(2):350-363.熊章强,方跟显.浅层地震勘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79-90.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浅层地震组,浅层地震探测方法与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41-84.喻岳钰,曹代勇,邢春颖,等.黄土塬区模型约束折射静正技术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31(3):1373-1380.葛双成,李小平,邵长云,等.地震折射和电阻率法在水库坝址勘察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4):1299-1303.stevends.,jefferyjn.,sethw.,etal.usingnear-surfaceseismicrefractiontomographyandmultichannelanalysisofsurfacewavestodetectshallowtunnels:afeasibilitystudy[j].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2013,99:60-65.ruckerml.integratingseismicrefractionandsurfacewavedatecollectionandinterpretationforgeotechnicalsitecharacterization[c]//conferenceonappliedgeophysics.missouri:geophysics,2006.王洪.折射波法在坝址病害探查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thurberc.,ritsemaj.theoryandobservations:seismictomographyandinversemethods[j].treatiseongeophysics,2007,1:323-360.sheehan,jacobr,williame.,etal.anevaluationofmethodsandavailablesoftwareforseismicrefractiontomographyanalysis[j].journalofenvironmentalandengineeringgeophysics,2005,10(1):21-34.thornburghhr.wave-frontdiagramsinseismicinterpretation[j].americanassociationofpetroleumgeologistsbulletin,1930,14:185-200.schenckfl.refractionsolutionsbywavefronttargeting:abstract[j].aapgbulletin,1963,47(9):1775-1776.gardnerlw.anarealplanofmappingsubsurfacestructurebyrefractionshooting[j].geophysics,1939,44(4):247.ewingm,woollard,vineac,etal.geophysicalinvestigationsintheemergedandsubmergedatlanticcoastalplain:partⅳ:capemay,newjersey,section[j].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1940,51:1821-1840.adachir.onaproofoffundamentalformuraconcerningrefractionmethodofgeophysicalprospectingandsomeremarks[j].kumamotojournalofsciencelsera:mathematicsphysics&chemistry,1954,2:18-23.motal.determinationofdipsanddepthsofgeologicallayersbytheseismicrefractionmethod[j].geophysics,1954,19(2):242.johnsonsh.interpretationofsplit-spreadrefractiondataintermsofplanedippinglayers[j].geophysics,1976,41(3):418.halesfw.ananaccurategraphicalmethodforinterpretingseismicrefractionlines[j].geophysicalprospecting,1958,6(3):285-294.hagedoornjg.theplus-minusmethodofinterpretingseismicrefractionsections[j].geophysicalprospecting,1959,7(2):158-182。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如图1,具体流程如下:步骤1:通过野外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记录、做出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取无盲区的公共数据部分;步骤2:用公式(1)计算和,得到时距曲线t1和t2时距曲线斜率随位置的变化曲线;(1)ij是折射面的临界角,αj是折射面倾角,v1是第一层介质波速,x是时距曲线位置坐标,j=1,2,3,…,n,n为记录最大序号;步骤3:用公式(2)和(3)计算折射面倾角αj和临界角ij,αj为正时逆时针旋转,为负时顺时针旋转;(2)(3)步骤4:用公式(4)计算法线深度坐标序列yj;(4)t为互换时,tj为时距曲线的竖直坐标;t2j为在曲线t2中,依次读取点xj的对应竖直坐标;步骤5:对序列yj进行排序,取最小值,令其对应的水平坐标为xk,并令n=n-k;k为计算过程中循环变量;步骤6:令j=1开始做下面循环,用公式(8)计算法线深度,直到j=n;(5)公式(5)中k为记录点号(6)(7)(8)步骤7:绘制法线深度随坐标的变化曲线。公式(8)的推导过程在地震折射波勘探中经常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如图2所示。其中s1为第一个地震激发点,沿图2向右依次布置检波器作为接收点,s2点也作为其中一个接收点;再以s2作为第二个激发点,沿图1向左依次布置检波器作为接收点,同理,s1点也作为其中一个接收点。o点作为折射面上的一点,由s1发出地震波经过no,在b点被接收;由s2发出的地震波经过mo,在a点被接收。以上过程相当于从o点发出两束地震波ob和oa。下面研究o点、b点和a点的关系。如图3,o点位于折射面上,点b和点a是地面上两个接收点,oba三点定圆,oc是折射面的法线,cd垂直于水平线ab,∠cob=∠coa=∠cab=∠cba=∠i,∠afc=∠2i,i是折射面的临界角,其数值满足公式(9)。其中v1是上层介质波速,v2是下层介质波速。de是过o点切线,∠bed=∠dco=∠α,α是折射面倾角。(9)如图3,δoac中,(10)在δobc中,(11)(12)(13)在δobc中,(14)所以:(15)如图4是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t1是曲线s1的走时,t2是曲线s2的走时,t为互换时。参看图2,可以得到:(16)(17)公式(16)中的是地震波由s1点出发,经过n,到m,最终到达s2的时间,也就是互换时t;v1是覆盖层的速度。(18)由公式(5)、(7)和(10)得到:(19)又(5)如图4,在t2曲线上取一点e,过e做与竖直线ea成θ角度的直线,见公式(13),在该直线上取一点d,使fd=gb,bd=t-t1,则ce=t2-ac=t2-bd=t2-t+gb=t1+t2-t=t’。在δecd中,cd=x。(20)上述工作提示我们,在时距曲线s2上取一点e,做直线ed与竖直线ea成θ角度,在直线ed上取一点d,使db=t-t1,显然,满足上述条件的点只有一个。δecd中的cd就是ab之间距离x,t’=ce,根据公式(12)可以确定折射点位置。在目前折射波勘探方法中,公式(12)中的临界角i和折射面倾角α被认为是不能确定的,所以确定图3中b点位置时,忽略了折射面倾角影响,临界角i也是采用根据时距曲线斜率近似计算得到的,上述处理增大了计算结果的误差;在确定折射面位置时,采用了人工手动绘图的方法,无疑增加了劳动强度。造成上述的原因是发现物探方法时,高等数学和计算机技术没有普及,并且在习惯势力作用下,到目前为止人们没有考虑该方法的改进。在目前的折射波物探方法中,经常用到公式(1):又(1)当时的物探工作者受到自身高等数学的限制,没有认识到公式(1)中的和可以用高等数学方法计算的,所以认为折射面倾角α和临界角i是不能通过公式(1)计算的,于是采用了一系列的初等数学近似计算,不考虑折射面倾角α的变化,这样产生理论上系统误差是必然的。在高等数学中,图4中对两条时距曲线t1和t2求斜率即可得到和,进而可以计算出,如公式(2)、(3)。又(2)又(3)公式(2)和(3)中的j=1,2,3,…,n,n为数据点数目。定义在两条时距曲线t1和t2中,定义其水平坐标序列为:(21)两条曲线的t1和t2竖直坐标序列分别为:(22)(23)由于波路的可逆性,上述两条曲线t1和t2的序列数目是相等的。在曲线无盲区部分最右端的t1曲线上选择点e’,其坐标为(xm,tm),m=1。通过该点,做斜率为(90°-θ)的直线,该直线的方程为:(24)公式(24)中,j=1,2,3,…,n。从图4中e’点开始,根据公式(21),取坐标xj,j=1,2,3,…,n计算对应的竖直坐标tj;在曲线t2中,依次读取点xj的对应竖直坐标t2j,由公式(4)计算序列yj。又(4)对序列yj进行排序,取最小值,令其对应的水平坐标为xk,并令n=n-k,k为记录序号。令j=1开始做下面循环,直到j=n。在曲线无盲区部分最左端的t2曲线上选择点e,其坐标为(xm,tm),m=1,通过该点,做斜率为(90°+θ)的直线,该直线的方程为:(25)公式(25)中,j=1,2,3,…,n。从图4中e点开始,取坐标xj,并根据公式(25),依次取j=1,2,3,…,n计算对应的竖直坐标tj;在曲线t1中,依次读取点xj的对应竖直坐标t1j,由公式(4)计算序列yj。又(4)对序列yj进行排序,取最小值,令其对应的水平坐标为xk,则:又(5)又(6)又(7)又(8)上述公式中h’根据公式(5)得到。注意到公式(7)中的αj是可正可负的。当αj为正时,公式(7)中第三项为正值,否则为负值。这样,就得到了折射面法线深度的一组坐标(xj,hj)。在此基础上绘制法线深度随坐标的变化曲线。有益技术效果:由于提出哈莱斯方法时,高等数学应用范围有限,物探工作者没有计算出折射面倾角和临界角。我们提出的改进方法用高等数学计算出折射面倾角,从理论上消除了忽略折射面倾角产生的误差,一定会增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哈莱斯法采用作图方法,这必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改进的方法完全采用解析方法,计算精度大为提高;改进方法全部用计算机处理,减轻了劳动强度。通过钻孔验证,证实了改进方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更加符合实际。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折射波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确定折射点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从时距曲线上确定接收点ab之间距离;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t1时距曲线的斜率;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t2时距曲线的斜率;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临界角随位置的变化;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折射面倾角随位置的变化;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改进哈莱斯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目前哈莱斯方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实例对发明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的确定折射面深度的哈莱斯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如下:步骤1:通过野外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记录、做出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取无盲区的公共数据部分,如图5;步骤2:根据公式(1)计算和,得到时距曲线t1和t2时距曲线斜率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如图6,图7;又(1)ij是折射面的临界角,αj是折射面倾角,v1是第一层介质波速,x是时距曲线位置坐标,j=1,2,3,…,n;步骤3:根据公式(2)和(3)计算折射面倾角αj和临界角ij,如图8,图9,这αj为正时逆时针旋转,为负时顺时针旋转;又(2)又(3)步骤4:由公式(4)计算法线深度坐标序列;又(4)t为互换时,tj为时距曲线的竖直坐标;t2j为在曲线t2中,依次读取点xj的对应竖直坐标,n为采样点数;步骤5:对序列yj进行排序,取最小值,令其对应的水平坐标为xk,并令n=n-k,k为计算过程中循环变量;步骤6:令j=1开始做下面循环,用公式(8)计算法线深度,直到j=n;又(5)公式(5)中k为记录点号又(6)又(7)又(8)步骤7:绘制法线深度随坐标的变化曲线,如图10。改进的哈莱斯法与目前哈莱斯法比较图11是用目前哈莱斯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图,与用改进的哈莱斯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图10)比较,两者确定的基岩面起伏大体相似,但用改进的哈莱斯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细节比较丰富,其原因是改进的哈莱斯法考虑了折射面倾角的变化,而目前方法由于不能确定折射面倾角,因而没考虑折射面倾角的变化,使得计算得到的折射面起伏缺少了细节变化。为了验证用改进的哈莱斯法确定折射面位置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在64650m位置设置一处钻孔,在17-26m的深度处,每格1m取岩芯5块,分别用sd-01泥岩密度测定仪测定其密度,取其平均值,取两位有效数字,并列表如表1。表1泥岩密度随深度变化深度/m17181920212223242526密度/g/cm32.12.12.12.12.22.22.22.42.42.4从表1中可以看出,泥岩密度在17m-20m深度处为2.1g/cm3,在21-23深度处为2.2g/cm3,24-26m深度处为2.4g/cm3。泥岩密度在24m深度处有突变,按照目前哈莱斯法确定的深度在深度26m前没有应该没有泥岩密度显著变化,而实际上泥岩密度的突变发生在24m深度附近,与改进的哈莱斯法确定的折射面深度相当,所以我们认为改进方法确定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