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自适应浮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92146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力自适应浮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自适应浮子,它可应用于带压介质使用的浮子式液位计、液位开关作为感测部件,也可用于以浮子为感测致动部件的自力阀、疏水器等。
现有的浮子都是密闭式的,提高浮子的耐压能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壁厚;分段增设加强箍;采用价格昂贵的高强度、低密度材质如钛材等;也可以从结构形状方面采取措施,如球状浮子耐压最好,可采用多个球状浮子联在一起作为一个浮子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上述几种措施综合考虑。采用上述措施制造的浮子,具有体积大,结构较复杂,成本高等缺点;综合考虑浮子体积与重量的关系,压力较高时,低密度介质使用的浮子不易实现,即缩小了介质密度适用范围;而且采取上述措施提高浮子的耐压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力自适应浮子,其内部压力能够随着容器内的压力变化而相应变化,使浮子的内外压力平衡,从根本上解决浮子的耐压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压力自适应浮子由浮子本体,通管和防液装置组成,防液装置为一空心腔体,位于浮子本体之上,防液装置的下部开有孔;通管与浮子本体密封联接,其下端位于本体腔内,上端位于防液装置腔内且高于其下部开孔,浮子本体内腔通过通管与防液装置内腔相通,再由开孔与浮子外气相相通。
应用时,浮子防液装置下部的开孔处在介质液面之上的气体中,浮子本体内腔通过通管、防液装置内腔和防液装置下部开孔与容器气相相通,实现浮子内外压力自动平衡。
由于上述压力自适应浮子采用了内外相通原理,耐压无限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浮子的耐压问题;即使用作高压、超高压浮子,其壁厚也可以象常压介质使用的浮子一样薄,因而浮子的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还可以适用于低密度介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力自适应浮子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压力自适应浮子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剖视图中,空心柱状浮子本体(1)之上设有防液装置(2),两者焊接联接。防液装置(2)实际上为一空心罩,其最下部开有孔(4),孔(4)开度不宜过小,以顺畅地从防液装置(2)内排液为度。通管(3)与浮子本体(1)的顶壁密封联接(焊接),其下端直抵浮子本体内腔底部,下端部为一斜坡口,上端直抵防液装置(2)内腔顶部并略向下弯头。
应用时浮子垂直漂浮在介质(5)中,在正常状态,浮子防液装置(2)下部的开孔(4)暴露在介质(5)液面之上的气体中,浮子本体(1)内腔通过通管(3)和防液装置下部开孔(4)与容器气相相通,使浮子本体(1)内腔压力随容器内压力的变化作相应变化,实现浮子内外压力自动平衡。当介质液位波动大或非正常状态如介质满罐时,使孔(4)浸没在介质中,少许介质会由孔(4)进入防液装置(2),并压缩防液装置和浮子本体内的气体,使之压力升高,阻止了继续进液。在此情况下,若容器内压力升高,进入防液装置(2)内腔的液柱也将相应升高,当液柱升至通管上端口时,达到了防液装置(2)防止进液的能力极限。若此时容器压力再升高,介质就会进入浮子本体(1)内腔。因此,虽然压力自适应浮子的耐压无限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应使浮子工作在所设计的防液能力极限范围内。下面分析一下浮子结构参数与工艺各参数间的关系。设介质浸没孔(4)时刻容器内的压力为P1,温度为T1,防液装置(2)内液柱达到通管(3)上端口(可认为介质充满防液装置(2)内腔)时的压力为P2,温度为T2;浮子本体(1)容积为V本,防液装置(2)在开孔(4)以上的容积为V防,孔(4)到通管(3)上端口间垂直距离为H,介质(5)的密度为γ,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Z RT可得P1(V本+V防)=Z1RT1(P2-Hγ)·V本=Z2RT2
则 (P1(V本+V防))/(Z1T1) = ((P2-Hy)·V本)/(Z2T2) (1)式(1)就是压力自适应浮子的结构参数V本、V防、H与工艺及介质参数间的关系式。
式(1)中,Z1为容器内气相气体在P1、T1状态下的压缩因子,可以由P1、T1及气体的临界参数计算查表可得;Z2为P2、T2状态下的压缩因子,同理也可取得。
高压情况下,Hγ相对P2可以忽略不计,则(1)式可简化为(P1(V本+V防))/(Z1T1) = (P2V本)/(Z2T2) (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介质密度,气相组份,工艺参数(压力、温度),包括非正常状态的工艺参数,按式(1)和/或(2)计算压力自适应浮子的各结构参数,并合理地设计,可使压力自适应浮子在每一个实际应用中,可靠地保障不向浮子本体(1)内腔进液,以达到压力自适应浮子可靠运行之目的。
上述非正常状态一旦消除,即介质液位下降到孔(4)之下,防液装置(2)内的液体会由孔(4)自动排出。
浮子本体(1)内腔日久可能会有凝液积存,从而将插到其底部的通管(3)的下端口液封,当浮子外压力略下降时,由于浮子内外压差作用使凝液顺通管(3)和孔(4)排出。
根据同一发明构思还可设计出压力自适应浮子的另一实施例。图2为其剖视图,在图2中,空心球状的浮子本体(1′)之上设有空心柱状的防液装置(2),两者焊接联接。防液装置(2)最下部开有孔(4),孔(4)不宜过小,以能顺畅地从防液装置(2)内排液为度。有一导向杆套管(6)上下贯穿防液装置(2)和浮子本体(1′),其上端与防液装置(2)顶壁密封联接,下端与浮子本体(1′)的底壁密封联接。导向杆套管外套有通管(3′);通管(3′)与导向杆套管(6)、防液装置(2)和浮子本体(1′)是同轴的,这样通管(3)的内壁与导向杆套管(6)的外壁间形成环形柱状通道(7),该通道(7)应尽量狭窄,但以气液体畅通为度。通管(3′)与浮子本体(1′)顶壁密封联接,通管(3′)上抵防液装置(2)顶部,下抵浮子本体(1′)底部,使浮子本体(1′)内腔通过环形通道(7)与防液装置(2)内腔相通,再由孔(4)与浮子外气相相通。实现浮子内外压力自动平衡。
这种压力自适应浮子应用时,其导向杆套管(6)内插入一根导向杆(未示出),导向杆垂直于介质(5)的液面,浮子随着液面的升降,顺着导向杆上、下移动。在正常工作状态,孔(4)暴露在介质(5)液面之上的气体中,浮子本体(1′)内腔通过环形通道(7)和孔(4)与浮子外气相相通,实现浮子内外压力自动平衡。
本实施例防液装置(2)防止浮子本体(1′)内腔进液的原理,浮子结构参数与介质、工艺参数间的关系式,以及浮子本体(1′)内凝液的排出原理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浮子本体(1)或(1′)和防液装置(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两实施例的形状,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上述两实施例中,浮子本体(1)或(1′)与防液装置(2)都是直接上下联接(焊接),当然两者也可以上、下间隔一定距离,而通过通管(3)或(3′)和/或其它部件间接相联,此种情况时,防液装置(2)下部开孔(4)可以开在其底部。
上述两实施例中,通管(3)或(3′)由本体(1)或(1′)的顶部插进其内腔并伸到底部,当然也可以设计成由底部或其他部位插入浮子本体(1)或(1′)内腔,但无论从何部位插入,通管(3)或(3′)与浮子本体(1)或(1′)的插入部位必须密封联接,且通管的下端位于浮子本体(1)或(1′)内腔底部。上述两实施例中,通管(3)或(3′)由防液装置(2)的底部进入其内腔,当然也可由其顶部或其他部位进入其内腔,此种情况,通管(3)与防液装置(2)的进入部位必须密封联接,且上端位于防液装置(2)内腔顶部。
权利要求1.一种压力自适应浮子,其特征在于它由浮子本体,通管和防液装置(2)组成;防液装置(2)为一空心腔体,位于浮子本体之上,防液装置的下部开有孔(4);通管与浮子本体密封联接,其下端位于浮子本体腔内,上端位于防液装置(2)腔内并高于开孔(4),浮子本体的内腔通过通管与防液装置(2)内腔相通,再由开孔(4)与浮子外气相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自适应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浮子本体为空心柱状浮子本体(1),通管(3)下端直抵浮子本体(1)的内腔底部,下端部为一斜坡口;上端直抵防液装置内腔的顶部,并略向下弯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自适应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浮子本体为空心球状浮子本体(1′),有一导向杆套管(6)上下贯穿防液装置(2)和浮子本体(1′),其上端与防液装置(2)顶壁密封联接,下端与浮子本体(1′)的底壁密封联接,导向杆套管外套有通管(3′),通管(3′)与导向杆套管(6)、防液装置(2)和浮子本体(1′)是同轴的,通管(3′)的内壁与导向杆套管(6)的外壁间形成环形柱状通道(7);通管(3′)与浮子本体(1′)顶壁密封联接,通管(3′)上抵防液装置(2)顶部,下抵浮子本体(1′)底部;浮子本体(1′)内腔通过环形通道(7)与防液装置(2)内腔相通,再由孔(4)与浮子外气相相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自适应浮子,它由浮子本体(1),防液装置(2)和通管(3)组成。防液装置(2)为一空心腔体,位于浮子本体(1)之上,其下部开有孔(4),通管(3)与浮子本体(1)密封联接,其下端位于浮子本体(1)腔内,上端位于防液装置(2)腔内并高于孔(4);浮子本体(1)内腔通过通管(3)和孔(4)与容器气相相通,实现浮子内外压力自动平衡。这种浮子与已有的浮子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耐压无限度等优点,且适用于高压低密度介质。
文档编号G01F23/76GK2165429SQ93224848
公开日1994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199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29日
发明者陈明海 申请人:陈明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