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

文档序号:9764832阅读:1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环境监测领域,尤其设及一种对监测站点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 度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国内外测定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方法主要离线的滤膜称重法,W及在线的 0射线法与微振荡天平法等。滤膜称重法是W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对颗粒物进行粒径 筛选后,使空气中选定粒径段的颗粒物被截留于滤膜上,用天平称量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 根据其差值与采样体积,计算出颗粒物质量浓度。滤膜称重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大气颗粒 物质量浓度检测基准方法,其缺点是费时、费力、时效性差。e射线法将颗粒物收集到滤膜 上,用e射线照射,根据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后的衰减量与采样体积算出颗粒物质量浓 度;微振荡天平法将颗粒物截留于滤膜后,用微振荡天平称重,根据滤膜增重与采样体积算 出颗粒物质量浓度。e射线法与微振荡天平法可实时、自动监测,缺点是生产成本高、设备体 积大,不适用于室外流动测量及密集布点。
[0003] 基于米氏散射理论的光散射颗粒物传感器由于成本低、功耗低、小型化、维护量少 等优势,近来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此方法只能测量颗粒的大小,得到颗粒物数浓度,需要经 过一定算法计算得到颗粒物质量浓度。颗粒数浓度到质量浓度的换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 题,与颗粒物的形状,密度,成分W及环境的溫湿度都有密切的联系。
[0004] 现有技术还采用单一颗粒物密度经验值计算得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其是将 光散射颗粒物传感器检测到的单个颗粒物粒径计算得到颗粒物体积,乘W颗粒物密度经验 值,得到单个颗粒物质量,根据检测到的颗粒物数量与采样情况,计算得到颗粒物质量浓 度,再者,大气颗粒物密度并非固定,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粒径、不同组分、不同污染状况 及气象条件的颗粒物密度均有差异,且大气颗粒物并非颜色均一固定、形状规则的球形,光 散射法测得的颗粒物粒径在不同条件准确度可能存在差异。所W不考虑季节、区域、污染状 况等因素用准确性较差。

【发明内容】

[000引(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其是对监测 站点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提高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的准确 度,也提高了监测站点的监测效率。
[0007] (二)技术方案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监测站点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 包括:
[0009] SI,获取监测区域中所有监测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其中,监 测站点包括参考站点和非参考站点;
[0010] S2,获取所述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所监测到的大气 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得到校正模型;
[0011] S3,根据校正模型对非参考站点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大气 颗粒物标准质量浓度数据。
[001引巧益效果
[0013] 本发明通过建立校正模型,可W直接对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校正,在提高大气颗 粒物质量浓度数据的准确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监测站点的监测效率,另外,校正模型由实时 数据计算得到,不存在一个模型无法适应所有情况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001引图視本发明实施例中站点1的光散射数据及气象数据。
[001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站点2的光散射数据及气象数据。
[0017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站点1的质量浓度数据。
[0018]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站点2中经过校正后的光散射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其是利用参考站点的气象数 据及其所测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建立在线校正模型,并采用该校正模型对非参考站 点所测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本发明在提高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的准 确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监测站点的监测效率。
[0020]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包括:
[0021] SI,获取监测区域中所有监测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其中,监 测站点包括参考站点和非参考站点,具体地,可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发送至数据中 屯、;
[0022] S2,获取所述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其中,气象数据可由配置在参考站点中的气象 参数监测设备所测得,利用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 行模型训练,得到校正模型;
[0023] S3,根据校正模型对非参考站点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校正 后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
[0024]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参考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包括 光散射数据和标准质量浓度数据,非参考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为光散 射数据,其中光散射数据由监测站点中的光散射监测仪所测得,标准质量浓度数据是由参 考站点中的微振荡天平法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所测得,微振荡天平法颗粒物在线监测仪采用 的是国家认证的颗粒在线监测方法,其能精确测量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考虑成本的前 提下,无法将其配置到每个监测站点中,故将其测得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利用该模型校 正光散射监测仪所测得的数据。
[0025]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2包括:W参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和气象数据 作为自变量,W参考站点的标准质量浓度数据作为因变量,采取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所述参 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和气象数据,得到校正模型:
[0026] Y二距Q/1 成,
[0027] 其中,Al为第i个参考站点拟合得到的校正模型系数,Xi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 据和气象数据组成的列向量,n为参考站点的数量。校正模型Y拟合的过程实质上是求取系 数Al的过程,具体的,利用上述公式变形,可得到:
[0029] 利用获得光散射数据、标准质量浓度数据的和气象数据可实时地求取出系数Al, 从而确定出实时的校正模型Y。
[0030]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气象数据包括参考站点的坐标数据、溫度数据和湿 度数据。
[0031]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S2之前还包括,W小时为时间单位对参考站 点的光散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0032]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W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 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 施例中,选择2个监测站点,其中站点1设立在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作为参考站点,站 点2作为非参考站点,方法包括:
[0034] SI,数据中屯、获取2个监测站点光散射颗粒物检测器所监测到的光散射数据W及 站点1所监测到的标准质量浓度数据,并获取站点1的坐标数据、溫度数据及湿度数据,如图 2至图4所示,其中,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站点1的光散射数据及气象数据,图3是本发明实 施例中站点2的光散射数据及气象数据,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站点1的质量浓度数据;
[0035] S2, W小时为时间单位对参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W站点1的光散射 数据和气象数据作为自变量,W参考站点的标准质量浓度数据作为因变量,采取多元回归 方法拟合参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和气象数据,得到校正模型;
[0036] S3,根据校正模型对非参考站点即站点2的光散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光 散射数据,如图5所示。
[0037] W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 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W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对监测站点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S1,获取监测区域中所有监测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其中,所述监 测站点包括参考站点和非参考站点; 52, 获取所述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所述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所监测到的大气 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得到校正模型; 53, 根据所述校正模型对非参考站点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量 浓度数据包括光散射数据和标准质量浓度数据,所述非参考站点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物质 量浓度数据为光散射数据,其中所述光散射数据由监测站点中的光散射监测仪所测得,所 述标准质量浓度数据由参考站点中的微振荡天平法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所测得。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以参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和气象数据作为自变量,以参考站点的标准质量浓度数据作 为因变量,采取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所述参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和气象数据,得到校正模型:其中,A1为第i个参考站点拟合得到的校正模型系数,X1*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和 气象数据组成的列向量,η为参考站点的数量。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象数据包括参考站点的坐标数据、 温度数据和湿度数据。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之前,还包括,以小时为时间 单位对所述参考站点的光散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校正方法,其是利用参考站点的气象数据及其所测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建立在线校正模型,并采用该校正模型对非参考站点所测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校正。本发明在提高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的准确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监测站点的监测效率。
【IPC分类】G01N15/06
【公开号】CN105527208
【申请号】CN201610055441
【发明人】张大伟, 陈添, 刘保献, 王莉华, 安欣欣, 姜南, 周一鸣
【申请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