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成像方位角确定方法

文档序号:10487485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成像方位角确定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本发明中,首先建立二面角反射器的散射模型,并利用RCS预估方法实现对散射模型的RCS预估,分析模型的RCS幅度和相位随着方位角的变化;根据得到的散射模型RCS生成圆迹SAR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用BP成像算法对模型成像,并与各向同性理想点目标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最终分析确定二面角反射器的最佳成像方位角度。本发明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圆迹SAR系统参数下进行对不同典型目标的最佳成像方位角度的选择,能够避免目标的SAR图像信噪比恶化,保证散射信息不缺失,同时保持SAR图像分辨率不降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专利说明】
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成像方位角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微波遥感探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 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二面角反射器是一种典型的散射结构,存在较强的偶次散射。许多复杂的目标都 含有类似此散射特性的部件,比如建筑物墙面和地面形成的二面角、舰船的船舷与海面构 成的二面角、飞机的垂直尾翼构成的二面角等,因此研究和讨论这类目标的散射特性和成 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0003] 圆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通过控制雷达航迹在 空中为一个圆形,并控制波束使波束中心始终指向同一场景中心,来实现对目标区域360° 全方位观测。与传统直线合成孔径雷达相比,圆迹SAR对目标的观测具有更宽的相干累积 角,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并获得目标较为丰富的散射信息。圆迹SAR的全方位观测能够有效减 小常规SAR固有的阴影现象,并且对于获取目标随方位角变化的后向散射信息具有重要意 义。
[0004] 典型目标二面角反射器的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简称RCS)随 方位角变化的幅度较大,只在很小的方位角度范围内才能保证较大的RCS。在圆迹SAR成像 模式下,若对目标进行360度的全相干累积成像,会导致目标的SAR图像信噪比恶化,散射信 息缺失;若对目标进行小孔径内相干累积成像,又会导致SAR图像分辨率降低。
[0005] 因此,针对基于圆迹SAR的典型目标二面角反射器,如何选择并确定其最优成像方 位角度,成为本领域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 像角确定方法。
[0008] (二)技术方案
[0009] 本发明二面角反射器的最佳方位成像角度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 步骤A:利用二面角反射器参数及雷达系统参数建立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
[0011] 步骤B:仿真得到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的RCS随方位角度的幅度变化曲线Mag (Φ)和相位变化曲线Pha((i>);
[0012]步骤D:利用雷达系统参数以及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生 成圆迹SAR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并进行成像,得到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 Ianis。;以及进行相同雷达参数下各向同性的理想点目标圆迹SAR成像,得到各向同性SAR成 像结果I is。;
[0013]步骤E:得至排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方位向分辨率(IRW)曲线;
[0014] 步骤F:计算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的信噪比SNRanisci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 果I is。的信噪比SNRisci的比率SNRratio;
[0015] 步骤G:利用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 anis。的信噪比SNRanisci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 果Iis。的信噪比SNR isci的比率SNRratici;以及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和各向同性SAR成 像结果I ls。的方位向分辨率(IRW)比较曲线图,得到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以及
[0016] 步骤H:对该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进行验证,验证通过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作为二面 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圆迹SAR系统参数下进行对 不同典型目标的最佳成像方位角度的选择,能够避免目标的SAR图像信噪比恶化,保证散射 信息不缺失,同时保持SAR图像分辨率不降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中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的最优成像方位角度确定方法的总 流程图;
[0020] 图2是基于电磁仿真软件FEKO建立的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
[0021]图3是FEKO利用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仿真得到的RCS幅度值和相位值变化曲线; [0022]图4是典型目标二面角反射器不同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圆迹SAR成像结果;
[0023]图5是各向同性和非各向同性RCS方位向和距离向成像结果比较曲线;
[0024]图6是非各向同性和各向同性的成像SNR比率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发明中,首先建立二面角反射器的散射模型,并利用RCS预估方法实现对散射模 型的RCS预估,分析模型的RCS幅度和相位随着方位角的变化;根据得到的散射模型RCS生成 圆迹SAR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用BP成像算法对模型成像,并与各向同性理想 点目标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最终分析确定二面角反射器的最佳成像方位角度。
[0026]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 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的最 佳方位成像角度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 像角确定方法包括:
[0028] 步骤A:利用二面角反射器参数及雷达系统参数建立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
[0029]本实施例中,利用电磁场分析软件FEKO来建立二面角反射器的散射模型。FEKO是 三维任意结构全波电磁场分析软件,可利用多种RCS预估算法计算模型远场模拟回波。
[003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除了FEKO之外,还可以采用HFSS(三维高频电磁场仿真 软件)、CST(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等等。
[0031] 其中,建立反射器散射模型所需要的二面角反射器参数包括:二面角反射器的尺 寸;雷达系统参数包括:雷达中心频率、雷达信号带宽、极化方式和方位角采样间隔。本实施 例中,各参数的取值如表1所示。
[0032]表1二面角反射器模型主要参数
[0034]其中λ为雷达波长。
[0035]图2是利用FEKO所建立的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本实施例的内容都是基于这个 散射模型所展开的。
[0036]步骤Β:仿真得到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的RCS随方位角度的幅度变化曲线Mag (Φ)和相位变化曲线Pha((i>);
[0037] 本实施例在FEKO中,选取多层快速多极子(MLFMM)算法对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 进行仿真。图3是利用FEKO由MLFMM算法仿真得出RCS随方位角度的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和 相位变化曲线Pha((i>)。
[0038] 步骤C:由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确定幅度稳定时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由相位 变化曲线Pha( Φ )确定相位稳定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进而由幅度稳定和相位稳定 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得到最佳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
[0039]分析RCS仿真结果,由仿真得出的RCS全方位360°幅度值和相位值可以看出,二面 角反射器在方位角为0°时,RCS幅度值最大,相位值约为90°,且相位值在方位角0°左右波动 范围比较小。
[0040] 本实施例中,相位稳定是指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近似一条平滑直线,其相位误差 值小于10°。幅度稳定是指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的幅度变化小于3dB。
[0041]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二面角散射在方位向的稳定性,图中给出了方位角从-30°~ 30°的RCS变化范围。可知,RCS相位在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为-13°~13°时平稳变化,之后变化 范围较大;RCS幅度在3dB宽度时,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为-8°~8°。所以,仅从RCS幅度和相位 变化曲线来分析,最佳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大小应在16°~26°范围内。以上仅是对FEKO仿真 得到的RCS进行分析。
[0042]推广到一般情况,最佳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为2α~2β,其中,α为相位稳定时的 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宽度的绝对值;β为幅度稳定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宽度的绝对值。 [0043]步骤D:利用雷达系统参数以及RCS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和RCS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生成圆迹SAR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如下式所示:
[0045]并进行成像,得到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以及进行相同雷达参数下各向同 性的理想点目标圆迹SAR成像,得到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ls。;
[0046] 其中,τ为距离向时间,η为方位向时间,sig(T,r〇为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 MagFEKQ为FEKO仿真得到的RCS幅度值,PhaFEKQ为FEKO仿真得到的RCS相位值,fo为雷达中心频 率,R(n)为瞬时斜距,c为光速,K r为距离向调频率。MagFEKo和PhaFEKQ分别由RCS幅度变化曲线 Mag( Φ )和RCS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得到。
[0047] 本实施例中,利用后向投影成像算法(BP成像算法)实现对该散射模型的圆迹SAR 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成像,得到不同方位相干累积角度的成像结果,如图4所 示,从中可以看出大角度的方位相干累积会带来散焦问题。
[0048] 步骤E:在一预设范围内,将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 I is。进行比较,得出二者方位向峰值旁瓣比(PSLR )、分辨率(IRW)比较曲线图和距离向PSLR、 IRW比较曲线图,分别如图5所示,其中:
[0049] (1)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 is。的方位向峰值旁瓣 比(PSLR)比较曲线图包括以下两条曲线:
[0050] 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为AziPSLRanisci( Φ );和
[0051 ] 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为AziPSLRisci( Φ );
[0052] (2)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 is。的方位向分辨率 (IRW)比较曲线图包括以下两条曲线:
[0053] 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IRW曲线为AziIRWanisci((i));和
[0054] 各向同性的方位向IRW曲线为AzilRW Φ );
[0055] (3)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is。的距离向峰值旁瓣 比(PSLR)比较曲线图包括以下两条曲线:
[0056] 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为RanPSLRanisci( Φ );
[0057] 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为RanPSLRisci( Φ );
[0058] (4)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is。的距离向分辨率 (IRW)比较曲线图包括以下两条曲线:
[0059] 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为RanIRWanisci( Φ );
[0060] 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为RanIRWiscX Φ )。
[0061]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步骤C得到的最佳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本实施例 中,步骤C得到的最佳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为16°~26°。而该预设范围被确定为10°~60°。
[0062] 由图5得到的比较曲线图可知,随着方位相干累积角度的增加,二者方位向PSLR差 值越来越大,距离向PSLR值在方位相干累积角小于30°之前几乎相等;方位向IRW值在方位 相干累积角为25°和32°时相等,之后IRW值变化缓慢,距离向IRW值近似相等。
[0063]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直观起见,本实施例采用了比较曲线图的形式实现。但在本发 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数据或单一数据曲线的形式,例如:将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 IRW曲线为AziIRWanisci( Φ );和各向同性的方位向IRW曲线为AziIRWisci( Φ )在两张图中进行 呈现,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现。
[0064] 步骤F:计算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的信噪比SNRanisci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 果I is。的信噪比SNRisci的比率SNRratio;
[0065]假设回波信号中噪声为高斯白噪声,若噪声功率为1,则圆迹SAR图像信噪比(SNR) 近似等于在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内回波信号能量相干累积与方位向采样数之比。据此可 以计算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的信噪比SNRanisci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 is。的信噪 比 SNRisci的比率SNRraticiJnT:
[0066]
[0067]其中,方位向采样点Na= Φ · Δ φ,Δ φ为方位角度采样间隔,φ为方位角度,Si 为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中第i个方位向采样点的回波复信号,M为非各向同性RCS幅 度最大值。
[0068]图6所示为仿真计算得到的非各向同性和的各向同性SNR比率,令此比率曲线为 SNRratlcX Φ );可知随着方位相干累积角度的增加,非各向同性点目标的SAR图像信噪比逐渐 变差,并且它的信噪比和各向同性信噪比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为25°时, 二者的比率为0.8,而当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再增大后,二者比率越来越小 [0069] 步骤G:利用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 anis。的信噪比SNRanisci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 果Iis。的信噪比SNR isci的比率SNRratici;以及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anisci的方位向分辨率 (IRW)比较曲线图,得到方位相干累积角度;
[0070] 具体来讲,兼顾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基础上,也即满足SNRratici大于0.8并且各向同性 SAR成像结果Ianisci的方位向分辨率最大时的所对应的方位相位累积角度。
[0071] 步骤H:对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进行验证,验证通过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即为二面角 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
[0072] (1)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代入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AziPSLRanisci( Φ )和各 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AziPSLRisci( Φ ),两者对应的PSLR值相差3dB之内时,验证通过,该 方位相干累积角度满足;
[0073] (2)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代入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RanPSLRanisci( Φ )和各 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RanPSLRisci( Φ ),两者对应的PSLR值相差3dB之内时,验证通过,该 方位相干累积角度满足;
[0074] (3)将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RanIRWanisci( Φ )和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 RanIRWisci( Φ ),两者对应的IRW值相差0.01m之内时,验证通过,该方位相干累积角度满足; [0075]如果上述三个验证程序均通过的话,证明该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合格,即为最佳方 位成像角,程序结束;如果任一验证程序不通过,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减小1°,继续执行步 骤H进行验证。
[0076]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在验证不通过情况下方向相干 累积角度减小的幅度,一般情况下,该幅度介于〇. 5°~3°之间。
[0077]综合步骤C分析结果,以及步骤E、F结果中的满足SNRratici大于0.8并且分辨率最大 时的所对应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可以得出该二面角反射器的最佳成像方位角度。当然,针 对不同的模型参数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该具体实施例下的最佳成像方位角度为25°。 [0078]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当对本发明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有了清楚的认识。 [0079]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 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 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 单地更改或替换。
[0080] 此外,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这些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 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值。并且,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 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0081]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圆迹SAR系统参数下进行对不同典型目标的 最佳成像方位角度的选择,能够避免目标的SAR图像信噪比恶化,保证散射信息不缺失,同 时保持SAR图像分辨率不降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0082]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 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基于圆迹SAR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A:利用二面角反射器参数及雷达系统参数建立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 步骤B:仿真得到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的RCS随方位角度的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和 相位变化曲线化3(Φ); 步骤D:利用雷达系统参数W及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生成圆 迹SAR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并进行成像,得到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 W及进行相同雷达参数下各向同性的理想点目标圆迹SAR成像,得到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 I iso ; 步骤E:得到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方位向分辨率(IRW)曲线; 步骤F:计算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的信噪比SNRanis。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is。 的信噪比SNRis。的比率SNRratio; 步骤G:利用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的信噪比SNRanis。与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is。 的信噪比SNRiso的比率SNRratio; W及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o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 Iis。的方位向分辨率(IRW)比较曲线图,得到方位相干累积角度;W及 步骤H:对该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进行验证,验证通过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作为二面角反 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G中所述方位相干累积角度满足: SNRrati。大于 0.8;且 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的方位向分辨率(IRW)比较曲线图中分辨率最大。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E还包括:得到W下6条曲线: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AziP化Raniso(cl))、 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AziP化Ris〇( Φ )、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RanP化Ranis。 (Φ )、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RanP化Ris〇( Φ )、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RanIRWanis。 (Φ )、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RanIRWis〇( Φ ); 所述步骤Η包括:逐一验证如下Ξ条件,如全部满足,则确定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为二面 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否则,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减小一预设角度,重新验证: (1) 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代入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AziP化Raniso( Φ )和各向同 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AziP化Ris〇( Φ ),两者对应的PSLR值相差3地之内时,验证通过,该方位 相干累积角度满足; (2) 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代入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RanP化Ranis〇( Φ )和各向同 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RanP化Ris〇( Φ ),两者对应的PSLR值相差3地之内时,验证通过,该方位 相干累积角度满足; (3) 将方位相干累积角度代入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RanIRWanis〇( Φ )和各向同性 的距离向IRW曲线RanIRWis〇( Φ ),两者对应的IRW值相差0.01m之内时,验证通过,该方位相 干累积角度满足。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E中: 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is。的方位向峰值旁瓣比(P化R) 比较曲线包括W下两条曲线:非各向同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为AziP化RanisD(cl));和各向同 性的方位向PSLR曲线为AziPSLRisD( Φ ); 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is。的距离向峰值旁瓣比(P化R) 比较曲线包括W下两条曲线: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PSLR曲线为RanP化Κ3ηυ〇(Φ);各向同性 的距离向PSLR曲线为RanPSLRis〇( Φ ); 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和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Iis。的距离向分辨率(IRW)比较 曲线包括W下两条曲线:非各向同性的距离向IRW曲线为RanlRWanisoU);各向同性的距离 向IRW曲线为RanIRWis〇( Φ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Η中,所述预设角度为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F中,利用下式计算比率SNRratio:其中,方位向采样点化=Φ · A φ,Δ Φ为方位角度采样间隔,Φ为方位角度,S功非各 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中第i个方位向采样点的回波复信号,Μ为非各向同性RCS幅度最大 值。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 在于: 所述步骤Ε之间还包括:步骤C,由幅度曲线Mag( Φ )确定幅度稳定时方位相干累积角度 范围;由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确定相位稳定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进而由相位稳定 和幅度稳定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得到最佳方位相干累计角度范围; 所述步骤E包括:在一预设范围内,将非各向同性SAR成像结果lanis。和各向同性SAR成像 结果Iis。进行比较,得出二者方位向分辨率(IRW)比较曲线图,其中所述预设范围大于步骤C 得到的最佳方位相干累积角度范围。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 骤C中: 所述相位稳定是指相位变化曲线Pha( Φ )的相位误差值小于10% 所述幅度稳定是指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的幅度变化小于3dB; 所述最佳方位相干累计角度范围为化~泌,其中,α为相位稳定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 宽度的绝对值;β为幅度稳定时的方位相干累积角度宽度的绝对值。9.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步骤D中,圆迹SAR模式下的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如下式所示:其中,τ为距离向时间,η为方位向时间,sig(T,ri)为非各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MagFEKO为 RCS幅度值,PhaFEKO为RCS相位值,f 0为雷达中屯、频率,R(ri)为瞬时斜距,C为光速,Kr为距离向 调频率,MagFEK日和陆aFEKO分别由幅度变化曲线Mag( Φ )和相位变化曲线化a( Φ )得到。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采用后向投影成像算法实现对该散射模型的圆迹SAR模式下的非各 向同性雷达回波数据成像。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 利用电磁场分析软件FEKO、S维高频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或单元信号技术软件CST建 立二面角反射器散射模型; 所述二面角反射器参数包括:二面角反射器的长度和宽度;所述雷达系统参数包括:雷 达中屯、频率、雷达信号带宽、极化方式和方位角采样间隔。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面角反射器最佳方位成像角确定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由多层快速多极子(MLFMM)算法仿真得出RCS随方位角度的幅度变化 曲线Mag( Φ )和相位变化曲线化a( Φ )。
【文档编号】G01S13/90GK105842668SQ201610166547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2日
【发明人】洪文, 王建峰, 林赟, 郑保文, 鲍慊, 郭小洋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