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51720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样本分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包括发热体和在加热器内互不连通的至少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其中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所述发热体对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被加热后的液体再对其它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液体加热器通过使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不直接与发热体接触,通过被加热后液体的热传导进行间接加热,避免了腐蚀性液体腐蚀发热体的问题,提高了发热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免了分别使用两个加热器单独加热造成安装体积大和成本高的问题,减小了液体加热器的体积,降低了成本。
【专利说明】
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样本分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全自动样本分析装置应用于生化分析、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等样本分析技术 领域,检测全血、血浆、血清或尿液等样本中的物质含量。检测时为保证精确的测量结果,需 在反应各个阶段进行温控,保持恒温反应环境。如在磁珠清洗与分离阶段中,利用清洗液对 磁珠进行清洗时,如果清洗液温度较低,会对恒温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清洗之前,需要对 清洗液进行加热。在反应物检测阶段时,也需要对底液进行加热,保持恒温的反应环境。
[0003]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免疫分析装置,包括磁珠清洗分离单元、清洗液加热器和 底液加热器,免疫分析装置进行磁珠清洗时,分别预先加热清洗液和底液,加热后的清洗液 和底液通过管路被传送到反应管中,并在磁珠清洗过程中对反应管进行温控,以减小环境 温度对反应造成的影响。上述装置虽然对清洗液和底液进行加热,但是,加热器管路到反应 管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而且管路裸露在空气中,清洗液或底液在传输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造成热量损耗,使清洗液或底液在加注到反应管中时偏离预设温度,影响磁珠清洗分离的 效果,最终影响样本成分分析的精准度。若环境温度变化大,如早晚温差、冬夏季的温差都 会影响液体传输管路的温度,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0004]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清洗液和底液是通过两个加热器分别加热的,既占用空 间,又提高了成本,不利于装置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再者,用于磁珠清洗分析的底液,一般具 有腐蚀性,对用于加热底液的加热器有耐腐蚀性的要求,然而,加热器的发热体一般是金属 材质,这样的发热体长期处于腐蚀性液体的空间中,极易受腐蚀而降低了加热器的使用寿 命。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分析仪在液体加注过程中加热液体传送 时存在着热量损耗大、反应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
[0006]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0007] -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传输装置,包括液体加热器和试管座,所述液体加热 传输装置还包括保温壳,所述液体加热器和试管座均安装在保温壳内部。
[0008]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的壳壁中嵌设有用于输送液体的至少一条液体通道,所述液 体通道与液体加热器的出液口相连。
[0009]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为介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直线通道。
[0010]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设有液体收容腔,液体收容腔为液体加热器的液体收容腔,所 述液体收容腔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嵌设在保温壳的盖板中。
[0012]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输送一种液体的第一液体通道和用于输送另 一种液体的第二液体通道。
[0013]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上设有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安装在保温 壳内部。
[0014]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发热体和在加热器内互不连通的至少第一液体收容 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其中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所述发热 体对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被加热后的液体再对其它液体收容腔中 的液体进行加热。
[0015]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用于加热清洗液的加热器和用于加热底液的加热 器。
[0016] 优选地,所述分析仪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001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
[0018] -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传输装置在磁珠清洗分离中的应用。
[0019]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传输装置包括液体加热器和试管座,所述液体加热传输装 置还包括保温壳,所述液体加热器和试管座均安装在保温壳内部。
[0020]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的壳壁中嵌设有用于输送液体的至少一条液体通道,所述液 体通道与液体加热器的出液口相连。
[0021]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为介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直线通道。
[0022]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设有液体收容腔,液体收容腔为液体加热器的液体收容腔,所 述液体收容腔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
[0023]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嵌设在保温壳的盖板中。
[0024]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输送一种液体的第一液体通道和用于输送另 一种液体的第二液体通道。
[0025]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上设有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安装在保温 壳内部。
[0026]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发热体和在加热器内互不连通的至少第一液体收容 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其中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所述发热 体对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被加热后的液体再对其它液体收容腔中 的液体进行加热。
[0027]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用于加热清洗液的加热器和用于加热底液的加热 器。
[0028] 优选地,所述分析仪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002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是:
[0030] -种用于分析仪的保温壳,所述保温壳的壳壁中嵌设有用于输送液体的至少一条 液体通道。
[0031]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设有液体收容腔腔,所述液体收容腔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
[0032] 优选地,所述液体收容腔设置在保温壳内。
[0033] 优选地,所述液体收容腔呈圆顶形,液体收容腔的出液口连接在收容腔内液面的 最高处,所述出液口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
[0034] 优选地,所述液体收容腔内至少收容有另一个液体收容腔,所述另一个液体收容 腔与至少一条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
[0035]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嵌设在保温壳的盖板中。
[0036]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为介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直线通道。
[0037]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输送一种液体的第一液体通道和用于输送另 一种液体的第二液体通道。
[0038]优选地,所述第一液体通道有三条,三条第一液体通道的长度和口径相同。
[0039] 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上设有阀门,阀门安装在保温壳上。
[0040] 优选地,所述分析仪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0041]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是:
[0042] 一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发热体和在加热器内互不连 通的至少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其中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另一个液 体收容腔内,所述发热体对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被加热后的液体 再对其它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0043]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均为封闭腔体,第一液体收容腔 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分别通过各自的出液口和进液口与外界连通。
[0044]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安装在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的内部。
[0045]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第一液体收容腔中,所述发热体被安装在 第一液体收容腔中。
[0046]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由抗腐蚀材料制成。
[0047]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的容积小于第一液体收容腔的容积。
[0048]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第二液体收容腔中,所述发热体被安装在 第一液体收容腔中。
[0049] 优选地,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为环形管状结构。
[0050] 优选地,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由支架安装固定。
[0051] 优选地,所述支架呈镂空筒状,支架与发热体同轴安装。
[0052] 优选地,所述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用于存放清洗液,另一个液体收容腔用于存放 底液。
[0053]优选地,所述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的上部呈圆顶形,液体收容腔的出液口连接在 所述液体收容腔内液面的最高处。
[0054]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上连接有保温壳。
[0055] 优选地,所述分析仪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005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五是:
[0057] 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发热体、液体收容腔和设置在液体收容腔上的出液口,所 述液体收容腔的上部呈圆顶形,所述出液口连接在液体收容腔内液面的最高处。
[0058] 优选地,所述圆顶形选自于半球体、半椭圆体、圆椎体或圆台。
[0059] 优选地,所述液体收容腔顶部的内表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出液口安装在凸起与液 体收容腔的连接处。
[0060] 优选地,所述凸起为圆锥形凸起。
[0061 ]优选地,所述出液口为三个。
[0062]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安装在液体收容腔内。
[0063]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用于散热的凸起。
[0064] 优选地,所述凸起选自于螺旋状凸起、环状凸起或条状凸起。
[0065]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呈柱状,发热体安装在液体收容腔的中间。
[0066] 优选地,所述液体收容腔的下部呈柱体状。
[006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六是:
[0068] -种磁珠吸附装置,包括保温壳,保温壳的侧壁上嵌设有若干个磁吸附单元。
[0069] 优选地,所述若干个磁吸附单元间隔分布在保温壳的侧壁上。
[0070] 优选地,所述磁吸附单元为磁铁。
[0071] 优选地,所述磁铁与保温壳的侧壁过盈配合。
[0072]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包括盖板和箱体,所述盖板上设有若干个的通孔。
[0073] 优选地,所述通孔上套接有轴套,轴套的摩擦阻力小于盖板摩擦阻力。
[0074] 优选地,所述轴套包括间隔分布的上轴套和下轴套,上轴套和下轴套分别套接在 通孔的上端和下端。
[0075] 优选地,所述轴套与通孔过盈配合。
[0076] 优选地,所述通孔为四个,四个通孔平均分布盖板上。
[0077]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78] 液体加热传输装置通过保温壳将液体加热器散发出的热量保持在保温壳内,减缓 了热量散发传导的速度,减小了热量损耗,使保温壳内的环境处于预设的温度范围,避免了 外界环境温度对保温壳内部温度的影响,确保分析仪在注液时反应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精 准性。
[0079] 液体通道嵌设在保温壳的壳壁中,一方面,在液体通道中输送或停留的液体受到 保温壳的保温作用,使在液体通道中传输或停留的液体保持预设温度,避免了外界环境温 度对传输中的液体的影响;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用了保温壳的壳壁的空间,避免各种液体管 路错综复杂的分布在保温壳内部或外部,增加了空间利用率。
[0080] 液体收容腔设置在保温壳上,大大缩短液体的传输路径,最大程度保持被加热的 液体的热量,避免因液体收容腔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距离过远而造成液体热量损失而降低液 体的温度。另一方面,液体收容腔作为保温壳的一部分,使液体收容腔收容被加热液体的同 时也预热保温壳,提高了保温壳对液体通道及保温壳内空间的保温效果。
[0081] 保温壳既能实现保温功能,又能给磁吸附单元提供支撑,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082] 在盖板的通孔上连接轴套,一方面,给吸液针的贯穿提供了导向,另一方面,轴套 的摩擦阻力小于盖板的摩擦阻力,使吸液针更加顺利的贯穿通孔,增加了润滑度,使吸液针 贯穿时的阻力更小。
[0083]液体加热器通过发热体同时加热至少两种在加热器内互不混合的液体,使至少一 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不直接与发热体接触,通过被加热后液体的热传导进行间接加热, 尤其是在加热腐蚀性液体时,将腐蚀液体收容在不与发热体直接接触的液体收容腔中,避 免了腐蚀性液体腐蚀发热体的问题,提高了发热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免了分别使用 两个加热器单独加热造成安装体积大和成本高的问题,减小了液体加热器的体积,降低了 成本。所述液体加热器不限于应用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
[0084]液体收容腔的圆顶形结构,在排气时,使气泡无法附着并停留在液体收容腔的圆 滑腔壁上。在液体加热器初始化过程中,有利于将液体收容腔内的空气或气泡挤压到顶部, 再由出液口顺利被排出,避免了因气泡停留在液体收容腔内造成加热器向外通过管路排液 时的挂液现象以及出液容量计量的不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85]图1是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结构示意图。
[0086]图2是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87] 图3是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88] 图4是图3中去除盖板和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89] 图5是盖板和加热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90] 图6是盖板局部透视的液体加热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91 ]图6-1是液体加热传输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92]图6-2是液体收容腔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93]图7是盖板与液体收容腔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94]图7-1是图7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95]图7-2是盖板中轴套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96]图7-3是盖板与加热器、轴套连接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97] 图8是保温壳中盖板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98] 图8-1是保温壳中盖板透视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99]图8-2是保温壳的盖板中三条第一液体通道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100] 图8-3是保温壳的盖板中一条第二液体通道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101] 图8-4是保温壳中盖板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102] 图9是液体加热器中液体收容腔透视的结构示意图。
[0103] 图9-1是液体加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104] 图9-2是液体加热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105] 图9-3是液体加热器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106] 图10是液体加热装器中圆顶结构的示意图。
[0107] 图10-1是液体加热器中圆顶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108] 图11是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 此。
[0110] -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9000,如图1至2所示,包括样本仓9300、试剂仓 9400、反应杯储存仓9500、孵育仓9600、清洗仓9700和检测仓9800。待测样本进行成分分析 时,先将样本和试剂分别放入样本仓和试剂仓,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从反应管储存 仓9500中取出反应管,并将其放入孵育仓中。接着按预定的程序将样本和试剂加入到反应 管中,启动孵育程序,孵育结束后将反应管放入清洗仓中,按照预定的程序将清洗液加入反 应管中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加入底液,最后使反应管进入检测仓中完成样本成分分析。其 中所述的清洗仓9700包括液体加热传输装置。
[0111] 如图3至5所示,液体加热传输装置包括保温壳4、液体加热器6和试管座8,所述液 体加热器6和试管座8均安装在保温壳4内部。所述保温壳4用于给液体加热器6和试管座8提 供保温环境,液体加热器6用于加热分析仪中反应需要加注的液体。液体加热器加热液体 时,液体加热器散发出的热量受到保温壳的阻隔,使热量最大程度的保持在保温壳内,保温 壳的设置有利于减缓热量散发传导的速度,防止热量损耗,使保温壳内的环境处于预设的 温度范围,尤其是在早晚温、季节温差大时,保温壳能够实现低温时对壳内温度的保暖并阻 止热量损失,在高温时阻隔外部隔热,保持保温壳内的温度处于稳定范围,确保分析仪在注 液时反应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精准性。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加热传输装置不限于应用在全 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
[0112] 如图6所示,保温壳4的壳壁中嵌设有用于输送液体的至少一条液体通道402。保温 壳4用于阻止保持壳内热量损耗,保持温度稳定,液体通道用于输送加热后的液体到反应管 中并保持输送中液体温度的稳定性。如图7所示,所述嵌设是指液体通道402为壳壁中的中 空通道,即液体通道402的管壁为壳壁的一部分。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壳壁中也可预留用 于铺设液体通道的空间,液体通道以独立管路的方式铺设在壳壁中,所述独立管路是指管 路与保温壳壳壁两者之间独立,即独立管路的管壁不是壳壁的一部分。液体通道嵌设在保 温壳的壳壁中,一方面,在液体通道中输送或停留的液体受到保温壳的保温作用,液体通道 中液体的热量受到保温壳的阻隔,放缓了散热的速率,使在液体通道中传输或停留的液体 保持预设温度;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用了保温壳的壳壁的空间,避免各种液体管路错综复杂 的分布在保温壳内部或外部,增加了空间利用率。在免疫分析仪中,尤其是在磁珠清洗分离 时,需要多次间隔加入清洗液或底液,停留在液体通道中的清洗液或底液均受到保温壳的 保温作用,液体热量的流失小,实现了对清洗液和底液的精确控温,从而有效的控制反应温 度的精确度。
[0113] 为了提高液体通道安装的灵活性,所述液体通道402嵌设在保温壳4壳壁中的任意 位置。液体通道402可以嵌设在壳壁的中间层,形成夹层结构;也可以嵌设在壳壁的最外层, 即液体通道沿壳壁表层分布。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液体通道也可以是由贴合壳壁表层的独 立管路来替代。
[0114] 如图4至6所示,保温壳4包括箱体490和盖板404,箱体490由侧壁围绕而成。液体通 道402可以嵌设在保温壳4任意位置的壳壁中,实现保温壳既能保温壳内空间,又能保温液 体通道的功能。如图6至7所示,所述液体通道402嵌设在保温壳4的盖板404中。在另一种实 施方式中,所述液体通道402也可以嵌设保温壳4的箱体490中。所述液体通道402为若干条, 液体通道402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保温壳4呈箱体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壳4呈 柱状。如图7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保温壳4也可以特指盖板404,所述盖板用于保温液 体通道。
[0115] 所述液体通道402为介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直线通道。在相同口径的液体通道中, 液体通道的距离越短,液体通道内存储的液体容量就越小,因此,采用入口到出口两点间最 短的液体传输路径,在传输时的热量损耗也相对越较小。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液体通道也 可以为曲线通道。
[0116]如图8所示,所述液体通道402至少包括用于输送一种液体的第一液体通道4022和 用于输送另一种液体的第二液体通道4024。第二液体通道4024用于传输一种被加热后的液 体如底液,第一液体通道4022用于传输另一种被加热后的液体如清洗液。作为进一步优选, 所述第一液体通道4022有三条,三条第一液体通道的长度和口径相同。液体通道等长度等 口径的设置,即每条液体通道的容量相同,使每条液体通道在液体传输时的热损失相同,即 被加热过的液体由每条液体通道入口传输到出口的热损失都相同,因此,经由每条液体通 道传送的被加热液体加注到反应管时的温度几乎相同,实现了对反应液的精确控温。
[0117] 所述液体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直径的圆周上。如图8-1所示, 第一液体通道4022的入口设置在内圆410上,液体通道4022的出口设置在外圆408上,液体 通道的长度为入口和出口之间最短距离。所述内圆410和外圆408为虚拟圆周,用于详细说 明液体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安装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液体通道4022为三条,第二液体通 道为一条,三条第一液体通道4022的长度相同。作为进一步优选,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液体 通道4024的入口设置在内圆410与外圆408之间略靠近内圆408,出口设置在外圆408上,第 二液体通道4024的长度为介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直线通道。图8中液体通道的长度大于图 8-1中液体通道的长度,液体通道的长度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设定。作为进一步优选,参 照图7、图8、图8-2和图8-3,所述三条第一液体通道4022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二液 体通道4024与第一液体通道4022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两种液体的传输路径不在同一个平面 上,即三条液体通道4022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另外一条液体通道4024在另一个水平面上,这 样就错开了液体通道4024的入口和出口与其它三条液体通道4022的入口和出口的位置,方 便液体通道入口和出口与不同液体腔之间的连接。
[0118] 如图8- 2和图8-4所示,所述液体通道402上设有阀门414,阀门414安装在保温壳4 上。阀门414由分析仪中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液体通道402的流体 通路。作为进一步优选,阀门414安装在盖板404上。盖板404的边缘上设有若干缺口 4140,所 述缺口 4140为阀门414的安装位,阀门414连接在液体通道402的出口上,即液体通道402的 出口与阀门414的入口相连。作为进一步优选,如图7所示,阀门414的出口上连接有出口管 道416。出口管道416为竖直管道,竖直管道416由阀门414的出口连接到保温壳4内部。优选 地,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保温壳4上设有将反应管10从外部放到保温壳内试管座上的开口 480。作为优选,所述开口 480上设有用于闭合开口 480的上盖。在放置或取出反应管10时,打 开上盖,在清洗时,则关闭上盖,进一步保温。
[0119] 作为液体通道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液体加热器6上设有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 所述出液管路安装在保温壳4内部。液体加热器6的出液管路安装在保温壳4内,使传输或停 留在出液管路中的液体受到保温壳的保温作用,有利于阻隔出液管路与保温壳4外部的热 量交换,放缓了出液管路中液体的散热速率。在安装时,出液管路可以悬空在保温壳的内部 空间;或者,出液管路贴合在保温壳4内表面上。
[0120] 如图5至7所示,所述保温壳4设有液体收容腔604,所述液体收容腔604与液体通道 402的入口连通。即液体收容腔604的腔壁至少部分由保温壳4组成,换句话说,液体收容腔 604是保温壳4的一部分。所述液体收容腔604用于收容被加热的液体或者用于作为加热器 的加热空腔,液体收容腔604与液体通道402的入口连通,使被加热的液体由液体收容腔进 行加热和保温,在传输和停留时由液体通道进行保温,缩短传输路径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持 被加热的液体的热量,避免因液体收容腔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距离过远而造成液体热量损失 而降低液体的温度。另一方面,液体收容腔作为保温壳的一部分,使液体收容腔收容被加热 液体的同时也预热保温壳,提高了保温壳对液体通道及保温壳内空间的保温效果。在另一 种实施方式中,液体收容腔也可与保温壳分离安装,即液体收容腔与保温壳为两个相互独 立的个体。
[0121] 如图7所示,所述液体收容腔604设置在保温壳4内部。液体收容腔中被加热的液体 散发出的热量受到保温壳的阻隔,使热量最大程度的保持在保温壳内,有利于保持保温壳 内部温度稳定。根据设计需要,液体收容腔既可以设置在保温壳的内部,又可以设置在保温 壳的外部,同时,液体收容腔可以直接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即液体收容腔上设有出液 口,所述出液口为液体通道的入口即无缝连接,或者通过小段管路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
[0122] 如图6-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液体收容腔604设置在保温壳4外部的情形,液 体收容腔604安装在保温壳4的侧壁上,液体收容腔604上设若干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液体 通道402连通,所述液体通道402以液体收容腔604的位置为中心,向盖板404上辐射。所述液 体收容腔604可以作为保温壳侧壁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独立部件与保温壳分离安装,分离 安装时,为了缩短传输管路,液体收容腔可以紧挨着保温壳安装。
[0123] 如图7、图8和图8 -1所示,所述液体收容腔604上的出液口设置在一个圆周上,所述 圆周为内圆408,液体收容腔604通过出液口与液体通道402连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 和图7-1所示,液体收容腔604上的出液口和液体通道4022的入口均设置在内圆408上,液体 收容腔604的出液口即为液体通道4022的入口,液体收容腔604中被加热的液体不需要额外 的裸露管路引流就可以直接输入到液体通道402中,换句话说,液体收容腔604与液体通道 402无缝连接,所述裸露管路是指直接裸露在空气中的管路;液体通道4024的入口 450通过 辅助管路4052与液体收容腔604连通,所述辅助管路4052嵌在盖板404中,辅助管路4052延 伸到液体收容腔604内部,或者液体通道4024直接连接在液体收容腔604上,直接与液体收 容腔604连通。液体收容腔与液体通道无缝连接,使被加热的液体由液体收容腔进行加热和 保温,在传输和停留时由液体通道进行保温,最大程度保持被加热的液体的热量,避免因局 部裸露的管路传输造成液体热量损失而大幅度降低液体的温度。
[0124]如图7所示,所述液体收容腔604呈圆顶形,液体收容腔604的出液口连接在液体收 容腔内液面的最高处,所述出液口与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圆顶形的液体收容腔有利于快 速完全的排除液体收容腔中的气泡,避免气泡对被加注液体容量的计量造成影响。作为进 一步优选,所述液体收容腔604内至少收容有另一个液体收容腔,所述另一个液体收容腔与 至少一条液体通道的入口连通。液体收容腔604中收容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可以实现两种液 体在不同的液体通道中传送。
[0125] 如图3至6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壳4的侧壁上嵌设有若干个磁吸附单 元492。保温壳4既能实现保温功能,又能给磁吸附单元492提供支撑,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磁 吸附单元492用于吸附反应管中的磁微粒。作为优选,所述若干个磁吸附单元492间隔分布 在保温壳的侧壁上。根据设计需要,磁吸附单元492间隔分布或连续分布均可。作为优选,所 述磁吸附单元492为磁铁。作为优选,所述磁铁与保温壳4的侧壁过盈配合。过盈配合使磁铁 与保温壳之间的缝隙很小,避免因磁铁与保温壳之间的缝隙而造成热量损失。本实施方式 中的保温壳4可以应用在磁珠清洗分离反应中。
[0126]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404上设有若干个的通孔418。通孔418用 于给吸液针贯穿提供通道。作为进一步优选,如图7-2和7-3所示,所述通孔418上套接有轴 套420,轴套420的摩擦阻力小于盖板404摩擦阻力。在通孔418上连接轴套420,一方面,给吸 液针的贯穿提供了导向,另一方面,轴套420的摩擦阻力小于盖板404的摩擦阻力,使吸液针 更加顺利的贯穿通孔,增加了润滑度,使吸液针贯穿时的阻力更小。
[0127] 所述轴套420包括间隔分布的上轴套4202和下轴套4204,上轴套4202和下轴套 4204分别套接在通孔418的上端和下端。既上轴套和下轴套两者的总高度小于通孔的厚度, 上轴套和下轴套的间隔分布,既能实现导向和润滑的吸液针的作用,又能最大程度的节省 轴套的材料,降低成本。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通孔为四个,四个通孔平均分布盖板上。每个 通孔上均设有轴套。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轴套420与通孔418过盈配合。本实施方式中的盖 板不限于本发明中保温壳的盖板,所述盖板也可以为不具有保温功能的普通盖板,所述盖 板可以应用在各种分析仪上。
[0128] 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发热体和在加热器内互不连通的至少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 二液体收容腔,其中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所述发热体对其 中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被加热后的液体再对其它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 进行加热。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在加热器内互不连通是指第一液体收容 腔中的液体与第二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在加热器内不产生液体对流,换言之,两个液体收 容腔在加热器内部不存在连接管路使两个液体收容腔彼此连通。所述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 被收容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中的被收容是指所述液体收容腔被另外一个液体收容腔所 包围,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占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的部分空间。
[0129] 所述液体加热器通过发热体同时加热至少两种在加热器内互不混合的液体,使至 少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不直接与发热体接触,而是通过被加热后液体的热传导进行间 接加热,尤其是在加热腐蚀性液体时,将腐蚀液体收容在不与发热体直接接触的液体收容 腔中,避免了腐蚀性液体腐蚀发热体的问题,提高了发热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免了 分别使用两个加热器单独加热造成安装体积大和成本高的问题,减小了液体加热器的体 积,降低了成本。所述液体加热器不限于应用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
[0130] 如图9、图9-1和图9-2所示,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604和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均为封 闭腔体,第一液体收容腔604和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分别通过各自的出液口和进液口与外界 连通。即第一液体收容腔604和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分别通道独立液路进行液体输送,第一 液体收容腔604设有进液口 632和出液口 630,第二液体收容腔606设有进液口 642和出液口 640。封闭的腔体,使加热器在加热时的热量损耗小。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液口和出液 口分别设置在加热器的底部和顶部,底部和顶部即加热器内充满液体时液面的最低处和最 尚处。
[0131] 如图9、图9-1和图9-2所示,所述发热体602安装在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的内部。发 热体是用于加热液体的元器件,发热体安装在液体收容腔的内部,使液体加热器的结构更 加紧凑,体积更小,而且有利于增加发热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增加发热体的散热速率。如 图9-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发热体602也可以安装液体收容腔外部,也能实现本发明的 技术效果。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放置在底部的发热体602和放置在发热体上的液体收容腔 604,液体收容腔604内收容有液体收容腔606,即液体收容腔604包围在液体收容腔606的外 部,液体收容腔606由被加热后的液体进行间接加热。液体收容腔604设有进液口 632和出液 口 630,液体收容腔606设有进液口 642和出液口 640,两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通过独立的 管路进行输送。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液体加热器6呈柱状。
[0132] 如图9和图9-1所示,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606被收容在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所 述发热体602被安装在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发热体602对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的液体进 行加热,被加热后的液体围绕在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周围,并与第二液体收容腔606中的液 体进行热交换,使第二液体收容腔606中的液体被加热。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发热体602 被安装在第一液体收容腔604的中间。发热体602被安装在收容腔的中部,有利于发热体602 在第一液体收容腔中均匀散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为发热体602到加 热器外壳之间的空间,即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液体填充的空间,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的 部分空间被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占用。
[0133] 如图9-2所示,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604被收容在第二液体收容腔606中,所述发热 体602被安装在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发热体602直接对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的液体进行 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与第二液体收容腔606中的液体进行热交换,使第二液体收容腔606中 的液体被加热。第一液体收容腔604设有进液口 632和出液口 630,第二液体收容腔606设有 进液口 642和出液口 640,两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通过独立的管路进行输送。
[0134] 如图9和图9-1所示,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为环形管状结构。环形管状结构的 液体收容腔606可以围绕在发热体602的外周,使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受热更加均 匀。作为进一步优选,如图9所示,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由支架608安装固定。作为进一 步优选,所述支架608呈镂空筒状,支架608与发热体602同轴安装。镂空筒状的支架使液体 收容腔中的液体对流更加顺利,加热更为均匀。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 606盘绕在支架上。将液体收容腔606形成管状盘绕结构,增加了液体收容腔606与围绕在外 部的液体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迅速加热液体收容腔606中的液体。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9-1所示,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为两个,分别为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和第三液体收 容腔612。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为发热体602到加热器外壳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 606和第三液体收容腔612均为环形结构,中空套接在发热体602的外部。第一液体收容腔 604、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和第三液体收容腔612中的液体分别通过独立的液路系统进行液 体传送。
[0135]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由抗腐蚀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的 容积小于第一液体收容腔的容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用于存放 清洗液,另一个液体收容腔用于存放底液。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用于 存放底液。作为进一步优选,用于存放底液的液体收容腔的容积小于用于存放清洗液的液 体收容腔的容积。以满足分析仪在加注液体参与反应时,对不同液体容量的需求。在磁珠清 洗分离时,需要对清洗液和底液进行预热,底液是腐蚀性的液体,因此,将底液存放在被收 容的液体收容腔中,避免底液与发热体直接接触,以增加发热体的使用寿命。再者,被收容 的液体收容腔的容积较小,通过热传递能够快速被外围液体加热。
[0136] 液体加热传输装置中的液体加热器可以采用一个加热器同时对两种液体进行加 热,也可以由两个独立的加热器分别进行加热。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用于加热清洗液的加 热器和用于加热底液的加热器。所述液体加热器通过两个加热器分别对清洗液和底液进行 加热,然后分别将被加热后的清洗液和底液通过各自的管路传输到反应管中。
[0137]如图10所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加热器6包括发热体602、液体收容腔 604、设置在液体收容腔上的出液口 630和进液口 632,所述液体收容腔604的上部呈圆顶形, 所述出液口 630连接在液体收容腔604内液面的最高处。液体加热器在液路系统的控制下由 底部进液口 632注入液体,经发热体602加热后,再由液面顶部的出液口 630排出被加热后的 液体,液体加热器的液体收容腔604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是充满液体的。所述圆顶形,即液体 收容腔604的上部由下到上呈逐渐收拢,换句话说,是由底部的较大截面面积到顶部的较小 截面面积的过度曲面。所述液体收容腔604内液面的最高处,即加热器内充满液体时的液面 最高处。出液口630设置在液面的最高处,有利于将加热器内温度较高的液体优先排出。液 体收容腔的圆顶形,即曲面形状,在排气时,使气泡无法附着并停留在液体收容腔的腔壁 上,有利于加热器内的气泡顺利排出。在液体加热器初始化过程中,有利于将液体收容腔内 的空气或气泡挤压到顶部,再由出液口630顺利被排出,避免了因气泡停留在液体收容腔内 造成加热器向外通过管路排液时的挂液现象以及出液容量计量的不准确性。
[0138] 如图10-1所示,所述液体收容腔604顶部的内表面上设有凸起470,所述出液口 630 安装在凸起470与液体收容腔604的连接处。凸起470与液体收容腔604的连接处的一周均可 以安装出液口 630,所述连接处的一周为液体收容腔604内液面的最高处,安装凸起470后, 液体收容腔604内液面的最高处的面积减小,气泡聚集在出液口630处的较小体积范围内, 有利于气泡快速排出。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凸起470为圆锥形凸起。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所述出液口为三个。作为优选,所述发热体602安装在液体收容腔604内。作为优选,所述液 体收容腔604的下部呈柱体状。即液体收容腔604包括位于上部的圆顶形和位于下部的柱 体。作为优选,所述圆顶形选自于半球体、半椭圆体、圆椎体或圆台。
[0139] 如图11所示,所述发热体602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用于散热的凸起610。散热的凸 起用于增加发热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使发热体加速散热达到快速加热的目的。作为进一 步优选,所述凸起610选自于螺旋状凸起、环状凸起或条状凸起。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发热 体602呈柱状,发热体602安装在液体收容腔604的中间。
[014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加热器上连接有保温壳。
[0141] 如图10至11所示的液体收容腔604应用在液体加热传输装置中时,除了图9-2所示 的实施方式,所述液体收容腔604与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为同一概念。
[0142] 如图3至4所示,所述试管座8用于放置反应管10,液体加热传输装置中还设有用于 给反应管10加热的加热单元。作为优选,试管座8呈圆环形。圆环形的试管座8由驱动结构带 动旋转。作为优选,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试管座8,被加热后的试管座8再加热反应管10。加热 单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热反应管,使反应管保持预设温度。其中,加热单元采用热风 加热或水浴加热等其它方式直接对反应管进行加热,或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对反应管进行加 热,如通过发热体对试管座进行加热,再通过试管座将热量传导到反应管中等方式。不管通 过何种方式对反应管进行加热,反应管散发的热量跟所述液体加热器的散发热量一样受到 保温壳的阻隔而保留在保温壳内。因此,将液体加热器和试管座安装在保温壳内,最大程度 的保持了保温壳内部发热源的热量,避免外部环境温度变化对保温壳内温度的影响,有利 于对磁珠分离装置的反应过程进行精确的温控,保证反应温度的精准度。
[0143] 如图3至5所示,液体加热传输装置还包括升降针架12,升降针架12上安装有若干 吸液针14。所述升降针架12包括用于安装吸液针14的平台1202,平台1202的四个角上分别 安装有四根吸液针14。升降针架12通过升降执行机构带动平台1202和吸液针14上下运动, 实现向反应管10中吸液或注液的动作。
[0144] 如图3至11所示,液体加热传输装置在磁珠清洗分离时的应用,所述液体加热传输 装置包括保温壳4、液体加热器6、试管座8和升降针架12,所述液体加热器6和试管座8均安 装在保温壳4内部,升降针架12安装在保温壳的外部,保温壳4上设有磁吸附单元。
[0145] 如图7所示,所述保温壳4的盖板壳壁中嵌设有用于输送清洗液的三条第一液体通 道4022和用于输送底液的第二液体通道4024,四条液体通道均与液体加热器6的出液口相 连,第一液体通道4022和第二液体通道4024设置在不同平面上。所述保温壳4的盖板上凹设 有液体收容腔604,液体收容腔604的上部呈圆顶形,液体收容腔604顶部的内表面上设有凸 起470,出液口 630安装在凸起470与液体收容腔604的连接处,即第一液体通道4022的入口 460直接与出液口 630相连,第二液体通道4024的入口 450通过辅助管路4052伸入液体收容 腔604中。如图7所示,液体通道的出口上连接有阀门414,阀门414上连接有出口管道416。
[0146] 所述液体收容腔604即为液体加热器6的腔壁,所述腔壁包括位于上部的圆顶形和 位于下部的柱体,液体收容腔604即第一液体收容腔604的中间安装有发热体602,第一液体 收容腔604收容有第二液体收容腔606,第一液体收容腔604设有进液口 632和出液口 630,第 二液体收容腔606设有进液口 642和出液口 640,第一液体收容腔604的出液口 630与第一液 体通道4022的入口 460相连,第二液体收容腔606的出液口 640与第二液体通道4024的入口 450相连,实现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保温传输。第二液体收容腔606呈环形盘绕管状结 构,环形盘绕管状结构通过镂空支架608固定安装在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镂空支架608与 发热体602同轴安装。
[0147] 液体加热传输装置在进行磁珠清洗分离时,首先,液体加热器6通过发热体602加 热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的清洗液,并通过被加热过的清洗液加热第二液体收容腔606中的 酸液。其次,分析仪将带有反应液和磁珠的反应管10放置到磁珠清洗分离装置中。接着,按 照预定程序切换反应管的位置,使反应管间歇性在设有磁铁的反应位和无磁铁的反应位上 活动;在无磁铁的反应位上,液路系统控制第一液体收容腔604中的清洗液通过第一液体通 道4022加注到反应管中,在设有磁铁的反应位上,控制升降针架带动洗液针吸出反应管中 的清洗液。经过多轮清洗后,液路系统控制第二液体收容腔606的酸液通过第二液体通道 4024加注到反应管中。最后,分析仪将经过磁珠分离与清洗的反应管转移到检测仓中完成 样本成分分析。
[0148] 在液体加热传输装置热能损耗的测试实验中,按两组温度进行测试实验。实验组1 中将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加热至41°C,实验组2中第一液体收容腔 和第二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加热至37°C,实验过程中保持持续加热。每间隔60s,液体加热 器通过液路通道向反应管中输送液体,并测定反应管内的液体温度。每组实验分别进行20 组重复,实验结果见表1所示。
[0150] 表1:液体加热传输装置中出液温度的检测表
[015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加热温度为41°C时,加注到20组反应管中酸液的平均温度为 35.99 °C,加注到20组反应管中清洗液的平均温度为36.23 °C。加热温度为37 °C,加注到20组 反应管中酸液的平均温度为33.31°C,加注到20组反应管中清洗液的平均温度为33.30°C。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加热温度下,每隔60s每组反应管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距小,每组反应 管中的溶液温度十分稳定,被加热的液体由加热器经液体通道输送后,热能损耗小,液体加 热传输装置达到精确控温的要求,可以实现较长时间的保温,以满足分析仪中反应温度的 要求。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分析仪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发热体和在加热 器内互不连通的至少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其中至少一个液体收容腔被收容 在另一个液体收容腔内,所述发热体对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被加 热后的液体再对其它液体收容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 容腔均为封闭腔体,第一液体收容腔和第二液体收容腔分别通过各自的出液口和进液口与 外界连通。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安装在其中一个液体收 容腔的内部。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第一 液体收容腔中,所述发热体被安装在第一液体收容腔中。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腔由抗腐蚀材料 制成。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腔被收容在第二 液体收容腔中,所述发热体被安装在第一液体收容腔中。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收容的液体收容腔为环形管 状结构。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液体收容腔的上部呈 圆顶形,液体收容腔的出液口连接在所述液体收容腔内液面的最高处。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器上连接有保温壳。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仪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 疫分析仪。
【文档编号】G01N35/00GK105911299SQ20161031096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2日
【发明人】张昊, 吴刚, 季海燕
【申请人】利多(香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