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37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温度控制样品架,具体地说是一种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样品冷却架的一端与冷却源相连,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安装样品的钽片A及钽片B,钽片A、B的两侧分别设有钽丝A、钽丝B;电极A与电极B的一端分别绝缘连接于样品冷却架的两侧,电极C的一端绝缘连接于样品冷却架的背面,电极A的另一端与钽片B一侧的钽丝B连接,电极C的另一端与钽片A一侧的钽丝A连接,电极B的另一端分别与钽片A另一侧的钽丝A及钽片B另一侧的钽丝B连接,电极A、B、C分别设有与真空腔体连接的导线;电极A、钽片B及电极B通过钽丝B形成回路,电极C、钽片A及电极B通过钽丝A形成回路。本发明具有实验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等特点。
【专利说明】
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温度控制样品架,具体地说是一种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
【背景技术】
[0002]表面科学研究常常用到超高真空(真空度往往在10 10torr的量级),因此真空腔体最好不要暴露大气;否则不仅需要长时间烘烤来获得超高真空,还需要重新处理样品,非常麻烦。通常的温度控制样品架多是只能安装一个样品,这样更换样品就比较麻烦,会耽搁很多时间,并且不同条件下比较的结果也不够可靠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该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同时安装了两个样品,可分别对两个样品进行温度控制。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本发明包括样品冷却架、电极A、电极B、电极C、钽片A及钽片B,其中样品冷却架的一端与冷却源相连,另一端分别连接有钽片A及钽片B,该钽片A及钽片B上均安装有样品,所述钽片A的两侧设有钽丝A,所述钽片B的两侧设有钽丝B ;所述电极A与电极B的一端分别绝缘连接于样品冷却架的两侧,所述电极C的一端绝缘连接于样品冷却架的背面,所述电极A的另一端与钽片B —侧的钽丝B连接,所述电极C的另一端与钽片A —侧的钽丝A连接,所述电极B的另一端分别与钽片A另一侧的钽丝A及钽片B另一侧的钽丝B连接,所述电极A、电极B及电极C分别设有与真空腔体连接的导线;所述电极A、钽片B及电极B通过钽丝B形成回路,所述电极C、钽片A及电极B通过钽丝A形成回路。
[0006]其中:所述钽片A及钽片B均通过蓝宝石片安装在样品冷却架的另一端;所述样品冷却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凸起,所述钽片A及钽片B均通过蓝宝石片分别安装在两个凸起上;所述电极A、电极B及电极C的一端分别通过陶瓷柱与样品冷却架绝缘连接;所述电极C的另一端设有连接片,该连接片与所述钽片A —侧的钽丝A相连;所述钽片A及钽片B的正面均开有容置样品的凹槽,所述钽片A及钽片B的背面两侧分别焊接有钽丝A及钽丝B。
[0007]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08]本发明在样品冷却架上设置了两个放置待测样品的钽片,提高了实验效率,结构紧凑,易于加工;通过液氮冷却以及钽丝加热共同作用的方式,可以获得90K到1200K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控制,应用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
[0011]图3为图2的左视图;
[0012]图4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0013]其中:1为样品冷却架,2为电极A,3为电极B,4为电极C,5为蓝宝石片,6为钽片A,7为样品,8为导线,9为连接片,10为钽丝A,11为陶瓷柱,12为钽片B,13为凸起,14为圆盘,15为钽丝B。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0015]如图1?4所示,本发明包括样品冷却架1、电极A2、电极B3、电极C4、蓝宝石片5、钽片A6及钽片B15,其中样品冷却架I的一端与冷却源(液氮冷阱)紧密连接,为了配合液氮冷阱,样品冷却架I 一端的形状可以根据液氮冷阱的不同进行修改,使其适配。本实施例样品冷却架I的一端是个圆盘14,通过该圆盘14与冷却源(液氮冷阱)紧密连接,通过热传导制冷。样品冷却架I的另一端为平板状,在平板状的上下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个凸起13,用于固定钽片。钽片A6通过蓝宝石片5固定在位于上方的凸起13上,钽片B12通过蓝宝石片5固定在位于下方的凸起13上。钽片A6及钽片B12的正面均开有容置样品7的凹槽,样品7通过压片固定在该凹槽内。钽片A6背面的两侧均焊接有钽丝AlO (本实施例是在钽片A6背面两侧均焊接两条钽丝A10),钽片B12背面的两侧均焊接有钽丝B15 (本实施例是在钽片B12背面两侧均焊接两条钽丝B15)。钽片A6及钽片B12的形状可以根据样品7的形状做相应的修改,蓝宝石片5为人工蓝宝石片,它的导热能力很好,同时还具有绝缘性质。样品冷却架I由无氧铜加工而成,利用了无氧铜强的导热导电功能以及膨胀系数小的特点。
[0016]电极A2与电极B3位于样品冷却架I的左右两侧,电极C4位于样品冷却架I的背面。电极A2与电极B3的一端分别通过螺丝穿过陶瓷柱11连接于样品冷却架I的左右两侦牝陶瓷柱11保证电极A2、电极B3与样品冷却架I绝缘。同样,电极C4的一端也是通过螺丝穿过陶瓷柱11与样品冷却架I的背面绝缘连接,这样,可以保证三个电极与样品冷却架I之间的绝缘关系。电极A2的另一端与钽片B12 —侧的钽丝B15连接,电极C4的另一端设有连接片9,该连接片9与钽片A6 —侧的钽丝AlO相连,电极B3的另一端分别与钽片A6另一侧的钽丝AlO及钽片B12另一侧的钽丝B15连接。电极A2、电极B3及电极C4上分别设有与真空腔体上的引线连接的导线18,本实施例的导线18为直径两毫米的铜线,一端分别固定到电极A2、电极B3及电极C4上,另一端连接到真空腔体上的引线上,引线去连接外部的电源,用于给钽丝A10、钽丝B15提供大电流(最大60安),通过给钽丝AlO或钽丝B15 一个大电流,用以给钽片A6或钽片B12上的样品7加热。
[0017]本发明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为:
[0018]三根导线8分别利用螺丝固定到电极A2、电极B3及电极C4的下端,电极A2通过钽丝B15与钽片B12连接、钽片B12通过钽丝B15与电极B3连接,形成一个回路,给钽片B12提供加热电流;电极C4通过钽丝AlO与钽片A6连接、钽片A6通过钽丝AlO与电极B3连接,也形成一个回路,给钽片A6提供加热电流。两个回路中,电极A2、电极C4上的导线8为电流进入端,电极B3上的导线8为电流流出端,两个回路之间的切换只需要将加热电流的电极正极做一个变换即可。这样,就可以实现分别给两个样品进行加热。
[0019]电极A2、电极B3及电极C4分别通过陶瓷柱11与样品冷却架I相连接,保证电极与样品冷却架I之间的绝缘关系,因为样品冷却架I多数情况是接地的。钽片A6及钽片B12的背面通过蓝宝石片5与样品冷却架I另一端的两个凸起13连接,利用蓝宝石片5极好的热传导能力,保证导热的速度,确保降温的速度足够快。
[0020]温度测量是通过热偶线连接到真空腔体外边,通过商用的读数计读取(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热偶线的一端焊在样品7边上的钽片上,或者是通过真空胶直接粘在样品7上,另一端也是通过热偶的引线连接到外部的温度测量控制盒(本发明的温度测量控制盒为现有技术)上,测量样品7表面的温度。利用Iabview商业软件,通过控制钽丝加热的电流结合液氮冷却来控制样品7表面的温度,维持在需要的温度上。
[0021]本发明实现了温度在90K到1200K范围连续可控,并且利用它可进行一系列程序升温脱附的实验。
【主权项】
1.一种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样品冷却架(I)、电极A(2)、电极B(3)、电极C(4)、钽片A(6)及钽片B(15),其中样品冷却架⑴的一端与冷却源相连,另一端分别连接有钽片A(6)及钽片B(15),该钽片A(6)及钽片B(12)上均安装有样品(7),所述钽片A(6)的两侧设有钽丝A(10),所述钽片B(12)的两侧设有钽丝B(15);所述电极A(2)与电极B(3)的一端分别绝缘连接于样品冷却架(I)的两侧,所述电极C(4)的一端绝缘连接于样品冷却架⑴的背面,所述电极A(2)的另一端与钽片B(12) —侧的钽丝B(15)连接,所述电极C(4)的另一端与钽片A(6) —侧的钽丝A(1)连接,所述电极B(3)的另一端分别与钽片A(6)另一侧的钽丝A(1)及钽片B(12)另一侧的钽丝B(15)连接,所述电极A(2)、电极B(3)及电极C(4)分别设有与真空腔体连接的导线(18);所述电极A(2)、钽片B(12)及电极B(3)通过钽丝B(15)形成回路,所述电极C(4)、钽片A(6)及电极B(3)通过钽丝A(1)形成回路。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钽片A(6)及钽片B(12)均通过蓝宝石片(5)安装在样品冷却架⑴的另一端。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冷却架(I)的另一端设有两个凸起(13),所述钽片A (6)及钽片B (12)均通过蓝宝石片(5)分别安装在两个凸起(13)上。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A(2)、电极B(3)及电极C(4)的一端分别通过陶瓷柱(11)与样品冷却架⑴绝缘连接。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C(4)的另一端设有连接片(9),该连接片(9)与所述钽片A(6) —侧的钽丝A(1)相连。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拖二温度控制样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钽片A(6)及钽片B (12)的正面均开有容置样品(7)的凹槽,所述钽片A (6)及钽片B (12)的背面两侧分别焊接有钽丝A (10)及钽丝B (15)。
【文档编号】G01N1/44GK105987845SQ201510082462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5日
【发明人】吴家伟, 张建阳, 杨学明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