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

文档序号:10713031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属于矿山监测领域。利用角反射器在SAR强度图上强散射特点,以及脉冲响应特征,通过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器(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对角反射器强度信号进行百倍以上过采样,求取时间序列影像上识别的强度峰值位置变化量,作为角反射器点形变时间序列。该发明解决了InSAR技术监测矿区大量级形变场的难点,且与SAR强度偏移量跟踪算法相比监测精度更高。
【专利说明】
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矿山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 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这 一新兴对地观测技术,凭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全天候、全天 时、高精度及大范围覆盖等优势,近十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质灾害监 测:城市地面沉降、地震、火山、滑坡等,同时也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方面得到大量应用。
[0003] 国内大部分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形变具有形变量级大、时间上非线性、空间上不连 续,以及覆盖范围小等特征,这使得基于相位信息的各类InSAR技术面临技术瓶颈,最主要 的是无法解决实际最大形变量与InSAR可监测的最大形变梯度之间的矛盾。另外基于SAR强 度偏移量跟踪技术(Intensity offset-tracking)提出,虽然解决了InSAR技术可监测形变 梯度的限制问题,但其受影像分辨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解算精度较低。
[0004]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0005] 现有的InSAR技术无法突破其可监测形变梯度的限制,准确获取矿区大部分沉陷 区的形变量以及最大沉陷量;另外基于SAR强度图的偏移量跟踪技术受影像分辨率、地表相 关性等因素影响其解算的精度较低。上述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对开采沉陷参数的准确估计, 进而影响对特定区域内矿山开采沉陷规律的掌握。

【发明内容】

[0006]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 变监测方法,所述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包括:
[0007] 从基于时间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选取参考影像,确定全部影像中除参考影像之外的 剩余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
[0008] 根据已知的角反射器点的经炜度和高度,基于距离-多普勒定位模型确定所述角 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将所述位置定为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位 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开取一定大小窗口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处理后的强 度峰值位置;
[0009] 基于获取到的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确定所述角 反射器点的像元偏移量,根据像元偏移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实际偏移量。
[0010] 可选的,从基于时间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选取参考影像,确定全部影像中除参考影 像之外的剩余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包括:
[0011] 基于时间基线、空间基线和多普勒中心频率差的最优主影像选取方法,从全部影 像中选出参考影像;基于公式1,结合卫星轨道数据或大窗口强度相关法确定参考影像与剩 余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
[0013]其中(RhAO表示目标在第i景影像中距离向和方位向位置,A(R,Ah表示同名目 标在第i景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位置差,ao,'",a5;bQ,…,b5为待求系数。
[0014]可选的,参考影像选取对应的函数模型为
[0016] 其中,K表示影像的数量,表示干涉对的垂直基线,Tk,m表示干涉对的时间基 线,表示多普勒中心频率差,B。、T。和f。分别为对应的临界条件,α、β和Θ分别为对应的指 数因子,ym表示整体相关系数,最小即为最优。
[0017] 可选的,根据已知的角反射器点的经炜度和高度,基于距离-多普勒定位模型确定 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将所述位置定为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初始位置,基于 初始位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开取一定大小窗口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处理 后的强度峰值位置,包括:
[0018] 确定角反射器点的经炜度和高度,基于定位模型,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 像中的初始位置,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初始行号和初始列号;
[0019] 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在参考影像中选取预设大小的窗口,使用低通数字滤波器对 全部影像在方位向和距离向上分别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采样后参考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 置;
[0020] 同样获取采样后在剩余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置。
[0021] 可选的,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的函数模型为
[0023] 其中R为卫星到地面的斜距,F、S分别为地面点和卫星点的坐标矢量,F为卫星 速度矢量,获为卫星到地面距离矢量,λ为波长,fd〇 PSP点信号的多普勒频率,Xp、Yp、Zp为P 点的三维坐标,h为P点的大地高,a和b分别为椭球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0024] 可选的,基于获取到的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确定 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像元偏移量,根据像元偏移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实际偏移量,包 括:
[0025] 基于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剩余影像相对于参考影像的系统偏移量,将初始 位置与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得到所述角反射器点的更新位置;
[0026]从全部影像中选取第一景影像,将所述角反射器点在第一景影像中的位置定为起 始位置,提取全部影像中角反射器点的强度峰值位置,与第一景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置进 行差分处理,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偏移量;
[0027]基于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大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 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实际位移量。
[0028]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29] 通过低通滤波器对角反射器强度信号进行百倍以上过采样,求取时间序列影像上 识别的强度峰值位置变化量,作为角反射器点形变时间序列。该发明解决了 InSAR技术监测 矿区大量级形变场的难点,且与SAR强度偏移量跟踪算法相比监测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流程示意图;
[0032]图2(a)为本发明提供的获取影像覆盖范围;
[0033]图2(b)为本发明提供的角反射器在SAR强度图上的显示;
[0034]图2(c)为本发明提供的实验采用的TerraSAR数据列表;
[0035]图3(a)为本发明提供的18207-1角反射器的识别;
[0036]图3(b)为本发明提供的18207-2角反射器的识别;
[0037]图4(a)为本发明提供的18207-1角反射器点对比;
[0038]图4(b)为本发明提供的18207-2角反射器点对比;
[0039] 图5(a)为本发明提供的四种SAR方法与GPS差值均值比较;
[0040] 图5(b)为本发明提供的四种SAR方法与GPS差值均方根误差比较;
[0041] 图5(c)为本发明提供的两种偏移量方法的精度比较;
[0042] 图5(d)为本发明提供的两种偏移量方法精度具体数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为使本发明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地 描述。
[0044] 实施例一
[004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如图1所示,本 监测方法,包括:
[0046] 11、从基于时间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选取参考影像,确定全部影像中除参考影像之 外的剩余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
[0047] 12、根据已知的角反射器点的经炜度和高度,基于距离-多普勒定位模型确定所述 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将所述位置定为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 位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开取一定大小窗口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处理后的 强度峰值位置。
[0048] 13、基于获取到的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确定所述 角反射器点的像元偏移量,根据像元偏移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实际偏移量。
[0049] 步骤11中,从基于时间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选取参考影像,确定全部影像中除参考 影像之外的剩余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包括:
[0050] 101、基于时间基线、空间基线和多普勒中心频率差的最优主影像选取方法,从全 部影像中选出参考影像。
[0051] 102、基于公式1,结合卫星轨道数据或影像强度相关法确定参考影像与剩余影像 之间的系统偏移量,
[0053]其中(R^AO表示目标在第i景影像中距离向和方位向位置,△(RJh表示同名目 标在第i景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位置差,ao,'",a5;bQ,…,b5为待求系数。
[0054]可选的,为了实现对参考影像的准确选取,参考的选取函数模型为
[0056]其中,K表示影像的数量,表示干涉对的垂直基线,Tk,m表示干涉对的时间基 线,表示多普勒中心频率差,B。、!1。和f。分别为对应的临界条件,α、β和Θ分别为对应的指 数因子,y m表示整体相关系数,最小即为最优。
[0057]这里的选取函数模型采用的是Kampes等人提出的综合考虑时间基线、空间基线和 多普勒中心频率差的最优主影像选取方法,从时间序列η景SAR影像中选取一景影像作为参 考影像。
[0058]步骤12中,根据已知的角反射器点的经炜度和高度,基于距离-多普勒定位模型确 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将所述位置定为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初始位置,基 于初始位置,在全部影像中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开取一定大小窗口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处 理后的强度峰值位置,包括:
[0059] 201、确定角反射器点的经炜度和高度,基于定位模型,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 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初始行号和初始列号。根据已知角反射器点经炜 度及大地高,基于严密RD定位模型,计算角反射器点在所有影像中位置(行列号),作为角反 射器点初始位置。本步骤中的经炜度和高度信息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获取,还可以根据其他定位系统,例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等定位系统获取。定位模型为典型的距离-多普勒 (RD: Range-Dopp 1 er)模型。
[0060] 202、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在参考影像中选取预设大小的窗口,使用低通数字滤波 器对全部影像在方位向和距离向上分别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采样后在参考影像中的强度 峰值位置。以角反射器点初始位置为中心,在SAR强度影像上取一定大小窗口(一般上下左 右各取3、5或7,以给定角反射器点位精度为准,随着精度的提高窗口可适当减小),采用低 通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数字滤波器对窗口内强度图在方位向和距离向分别进 行过采样(考虑到角反射器强度峰值的位置识别的精度,过采样倍数多100),求取过采样后 强度峰值所在位置并存储。对所有影像依次进行上述操作,最终求得所有影像中角反射器 峰值所在的位置(R(i),Azi(i))〇,i = l,2,......η。
[0061 ] 203、同样获取采样后在剩余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置。将步骤202中求取的(R(i), Azi(i))o带入(公式2),求得角反射器点位置处各从影像相对于主影像的系统偏移量,然后 将初次识别的角反射器的位置与系统偏移量差分,由此得到配准至主影像之后的所有影像 中新的角反射器位置(R(i),Azi(i))i,i = l,2,......η。
[0062]其中,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的函数模型为
[0064] 其中R为卫星到地面的斜距,P、J分别为地面点和卫星点的坐标矢量,f为卫星 速度矢量,5戶为卫星到地面距离矢量,λ为波长,fdoAP点信号的多普勒频率,Χρ、Υρ、Ζρ为Ρ 点的三维坐标,h为Ρ点的大地高,a和b分别为椭球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0065] 步骤13中,基于获取到的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确 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像元偏移量,根据像元偏移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实际偏移量,包 括:
[0066] 301、基于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剩余影像相对于参考影像的系统偏移量,将 初始位置与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得到所述角反射器点的更新位置。
[0067] 302、从全部影像中选取第一景影像,将所述角反射器点在第一景影像中的位置定 为起始位置,提取全部影像中角反射器点的强度峰值位置,与第一景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 置进行差分处理,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偏移量。
[0068] 303、基于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大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 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实际位移量。
[0069]在实施中,以第一景影像中角反射器点位置作为该角反射器的起始位置,将其它 所有影像识别的角反射器强度峰值位置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与第一景影像做差分,以此求 得该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偏移量。计算公式如下:
[0070] ( AR(i), AAzi(i)) = (R(i) ,Azi(i))i-(R(l) ,Azi(l))i,i = 2,......n〇
[0071] 根据角反射器所在位置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大小,求取角反射器在距离向和方 位向的实际位移量。计算公式如下:
[0072] (DR(i),DAzi(i)) = (AR(i),AAzi(i)) · diag(r,azi),i = 2,......n〇
[0073] 其中(r,azi)为影像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大小,(DR(i),DAzl(i))表示第i个时间 序列角反射器分别在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形变量。
[0074]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参考影像和剩余影像在内的全部影像为合成孔径雷达获取到 的影像。此之前需要在矿区安装角反射器,角反射器尽量安装在弱散射体周围。
[0075] 本发明中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消除系统偏移量,避免影像配准重采样插值引起的 相位误差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角反射器点峰值的识别精度,精确求取角反射器形变时 间序列。需要注意的是,在求取系统偏移量多项式时,要将形变区域掩模掉,不参与系统偏 移量多项式的拟合。另外,系统偏移量多项式的求取也可采用其它方法:干涉系数法、最大 干涉频谱法、相位差影像平均波动函数法等。此外,该发明利用了角反射器较精确的地理位 置信息,如若已知角反射器大致范围,则可通过对SAR强度影像的目视判读获取角反射器初 始位置(角反射器强散射特征决定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007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识别的偏移量算法进行矿区大量级形变监 测的方法。利用角反射器在SAR强度图上强散射特点,以及符合2D SINC函数的脉冲响应特 征,通过低通FIR滤波器对角反射器强度信号进行百倍以上过采样,求取时间序列影像上识 别的强度峰值位置变化量,作为角反射器点形变时间序列。该发明解决了 InSAR技术监测矿 区大量级形变场的难点,且与SAR强度偏移量跟踪算法相比监测精度更高。
[0077] 为了提高本发明的可读性,具体实施方案以安装有角反射器的太原古交矿区某工 作面监测为例来详细描述。
[0078] 研究区域内地形复杂,总体呈中等山区,局部地形陡峭,岩石部分裸露,缓坡及低 洼处有荒土,沟谷深切多呈"V"字形。实验区域为古交矿区的兰屯矿18207及18a203工作面, 两个工作面相邻开采,开采时间有一定重叠。18207工作面回采年份为2011年5月-2012年10 月,开采深度约为354~355m。煤层厚度2.3~3.65,走向长1254m,倾向宽201米,煤层倾角约 为5° ;18a203工作面回采年份为2012年6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深度313~493m,平均采 厚约1.46米,走向长817米,倾向宽198米,煤层倾角约为4°。
[0079] 实验数据采用DLR(德国空间局)提供的自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的7景TerraSAR 数据,地距向及方位向分辨率约2米,影像覆盖范围见图2(a),实验区域内安装的角反射器 在SAR强度图上的显示见图2(b),详细数据列表见图2(c)。
[0080]本发明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0081 ] (1)主影像的选取:结合公式(1),最终选取影像2012-04-04作为参考影像。
[0082] (2)计算偏移量多项式:采用步骤2中所述,基于GAMMA软件中DIFF模块,最终求得 其余6景影像与参考影像2012-04-04的系统偏移量多项式。这一步骤基于裁剪影像进行,参 考影像的裁剪范围不宜过大(区域过大时,容易引入局部区域计算的系统偏移量误差),此 次试验主影像参考范围如图2(b)所示,图中红色虚线框为研究矿区位置,强度为裁剪后参 考影像范围。
[0083] (3)影像中角反射器点定位:根据GPS测定的18207-1角反射器点位置信息(经度、 炜度及高程)以及各个影像参数文件(包含影像轨道等基本信息),初步计算角反射器点影 像中的位置(像元所在位置取整)。
[0084] (4)角反射器位置解算:以(3)步中角反射器初始位置为中心,在SAR强度影像上下 左右各取7个像元,采用低通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数字滤波器对窗口内强度图 在方位向和距离向分别进行300倍过采样,求取过采样后强度峰值所在位置并存储,18207-1角反射器点识别如图3(a)所示。
[0085] (5)将步骤4中求取的(R(i),Azi(i))o带入(公式2),求得角反射器点位置处各从 影像相对于主影像的系统偏移量,然后将初次识别的角反射器的位置与系统偏移量差分, 由此得到配准至主影像之后的所有影像中新的角反射器位置,重新定义的18207-1位置。
[0086] (6)以第一景影像定义的角反射器位置作为该角反射器的起始位置,将其它所有 影像识别的角反射器强度峰值位置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与第一景影像做差分,以此求得该 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像元偏移量。最终18207-1点像元偏移量斜距向差分值依 次为:0·000,0.043,0.087,0· 103,0· 120,0.100,0· 107,0· 167;方位向差分值依次为: 0·00,-0·027,-0·037,-0·043,-0·063,-0·170,-0·147,-0·127。
[0087] (7)根据角反射器所在位置斜距向和方位向的单位像元代表距离,求取角反射器 在距离向和方位向移动的实际偏移量。本次试验选用的TerraSAR影像斜距向分辨率为 0.909m,方位分辨率为1.965m,由此计算的角反射器在斜距向形变量依次为:0m,0.085m, 0.171m,0.20 2m,0.23 6m,0.197m,0.210m;方位向分辨率为:0m,-〇 .053m,-〇 .07 3m,_ 0.085m,-0.124m,-0.334m,-0.289m(斜距向正值表示远离SAR卫星,负值靠近SAR卫星;方位 向正值表示沿卫星飞行方向,负值表示背离卫星飞行方向)。
[0088] (8)重复步骤3-7,再次求得18207-2点角反射器形变时间序列,其中18207-2角反 射器点位置识别如图3 (b)所示。
[0089]为验证本发明的应用效果,与InSAR/SAR技术的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包括时序 SBAS技术、D-InSAR单干涉图叠加技术、基于相干点的IPTA技术以及强度偏移量跟踪技术。 五种方法在角反射器点位置形变时间序列与GPS时序对比如图4所示(图中比较的为垂向形 变,是将上述5种技术计算的斜距向形变投影到垂直方向上与GPS垂向形变进行对比),图4 为SBAS、D-InSAR相位叠加技术(Chain)、偏移量跟踪技术(Offset-tracking)及基于角反射 器识别技术的时序偏移量技术在研究区内两个角反射器点处出形变时间序列与GPS监测结 果对比图。图4的精度评定结果如图5所示。图4及图5中可看出:面对大量级形变时,基于偏 移量方法总体上比基于相位的InSAR监测方法要好,与GPS监测值结果更接近,而基于角反 射器识别的偏移量方法整体上优于强度偏移量跟踪方法,其均值最接近与GPS观测量,均方 根误差最小,较好地补充了 InSAR及SAR强度偏移量跟踪技术的不足,说明本发明是可行的 和可靠的。
[009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人工角 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包括: 从基于时间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选取参考影像,确定全部影像中除参考影像之外的剩余 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 根据已知的角反射器点的经缔度和高度,基于距离-多普勒定位模型确定所述角反射 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将所述位置定为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位置,在 全部影像中W初始位置为中屯、开取一定大小窗口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处理后的强度峰值 位置; 基于获取到的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确定所述角反射 器点的像元偏移量,根据像元偏移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实际偏移量。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基于时间序列的全部影像中选取参考影像,确定全部影像中除参考影像之外的剩余影像 与参考影像之间的系统偏移量,包括: 基于时间基线、空间基线和多普勒中屯、频率差的最优主影像选取方法,从全部影像中 选出参考影像; 基于公式1,结合卫星轨道数据或影像强度相关法确定参考影像与剩余影像之间的系 统偏移量,其中(Ri,Ai)表示目标在第i景影像中距离向和方位向位置,A(R,A)i表示同名目标在 第i景影像与参考影像之间位置差,加,…,a日;b日,…,b日为待求系数。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参考影像选取对应的函数模型为其中,K表示影像的数量,度^"表示干设对的垂直基线,Tk'm表示干设对的时间基线, ./^:m表示多普勒中屯、频率差,Bc、Tc和fc分别为对应的临界条件,α、β和Θ分别为对应的指数 因子,丫 m表示整体相关系数,最小即为最优。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已知的角反射器点的经缔度和高度,基于距离-多普勒定位模型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 在全部影像中的位置,将所述位置定为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初始位置,基于初始位置,在全部 影像中W初始位置为中屯、开取一定大小窗口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处理后的强度峰值位 置,包括: 确定角反射器点的经缔度和高度,基于定位模型,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 的初始位置,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初始行号和初始列号; W初始位置为中屯、,在参考影像中选取预设大小的窗口,使用低通数字滤波器对全部 影像在方位向和距离向上分别进行过采样处理,获取采样后在参考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 置; 同样获取采样后在剩余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置。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全部影像中的初始位置的函数模型为其中R为卫星到地面的斜距,歹、夏分别为地面点和卫星点的坐标矢量,f为卫星速度 矢量,恶为卫星到地面距离矢量,λ为波长,fdnp为P点信号的多普勒频率,Xp、押、Zp为P点的 Ξ维坐标,h为P点的大地高,a和b分别为楠球的长半轴和短半轴。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角反射器偏移量的矿区形变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获取到的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 的像元偏移量,根据像元偏移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的实际偏移量,包括: 基于强度峰值,结合之前确定的剩余影像相对于参考影像的系统偏移量,将初始位置 与系统偏移量进行差分处理,得到所述角反射器点的更新位置; 从全部影像中选取第一景影像,将所述角反射器点在第一景影像中的位置定为起始位 置,提取全部影像中角反射器点的强度峰值位置,与第一景影像中的强度峰值位置进行差 分处理,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偏移量; 基于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和方位向上的像元大小,确定所述角反射器点在距离向 和方位向上的实际位移量。
【文档编号】G01B15/06GK106093938SQ201610326486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7日
【发明人】赵超英, 牛玉芬, 朱武, 杨成生
【申请人】长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