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测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96521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无线测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温系统,具体是一种无线测温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传统的温度测量方式为人工测温,此种方法周期长、施工复杂,效率低,不便于管理。此外,在一些人工无法长期工作的区域则采用进行智能化黑盒记录,定期在派人收集温度数据。上述靠人工记录测量的方法,其工作量大,数据不及时,数据无法实现智能化。然后温度是一种实时变化的数据,常需要根据不同的温度改变工业现场的施工方式,所以现在急需一种能够实现现场和远程智能化在线温度监测和预警的温度实时监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实时测量温度、结构简单、不受区域环境限制的无线测温系统。
[000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测温系统,包括无线测温传感器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之间依次设有测温通信终端和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与测温通信终端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测温通信终端与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
[000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多个无线测温传感器并联在测温通信终端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测温通信终端并联在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上。
[0007]更近一步地,所述无线网络为2.4Ghz无线射频网络。
[0008]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无线网络作为通信通道,使温度数据传输不再受限于区域环境条件,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发送、实时预警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无线测温传感器1、测温通信终端2、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4。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2]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无线测温系统,包括无线测温传感器I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4,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I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4之间依次设有测温通信终端2和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所述多个无线测温传感器I并联在测温通信终端2上,多个测温通信终端2并联在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上。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I与测温通信终端2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测温通信终端2与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所述无线网络为2.4Ghz无线射频网络。
[0013]无线测温传感器I采用Kinetis MO+,内部采用电池供电,供电时间不低于10年,采用TI TMP100的温度芯片,射频采用TI CC2500芯片,通过CC2500采集TMP100的温度数据,并通过免费而且可加密并且传输距离适当的2.4GHz射频传输。
[0014]测温通信终端2采用Freescale Cortex M4的KL25Z128主控芯片,采用两节1.5V干电池供电,将采集的CC2500 2.4GHz的射频温度数据通过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l传送给3G Modem模块,进行后台数据处理。
[0015]本无线测温系统的工作模式为间歇式启动,即定时唤醒服务进行工作,然后进入休眠。工作与休眠时间为1:50,消耗功率比为1:1000。系统在大部分的时间情况下处于超低功耗睡眠状态,这种方式极大的延长了电池的工作寿命。
[0016]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从测温通信终端2采集各监测点的运行温度数据,在本地作长期保存,实时显示监测点的温度变化历史曲线,并可通过有线以太网接线接入网络,进行WEB网页发布,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4通过IE浏览器访问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
[001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无线测温系统,包括无线测温传感器(I)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4),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I)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4)之间依次设有测温通信终端(2)和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I)与测温通信终端(2)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测温通信终端(2)与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多个无线测温传感器(I)并联在测温通信终端(2)上,多个所述测温通信终端(2)并联在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3)上,所述无线网络为2.4Ghz无线射频网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测温系统,包括无线测温传感器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和远程温度访问计算机之间依次设有测温通信终端和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所述无线测温传感器与测温通信终端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测温通信终端与远程温度采集服务器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本实用新型具有实时测量温度、结构简单、不受区域环境限制的有益效果。
【IPC分类】G01K7-01, G08C17-02
【公开号】CN204405209
【申请号】CN201420496407
【发明人】邓颖, 李雪强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