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45027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包括:壳体,包括可打开的上盖和底盖,当所述上盖和底盖均盖合时,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且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可关闭和打开的通孔;网筛,所述网筛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网筛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沿竖直方向分隔为至少两层,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网筛的下部位置。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节省存储携带空间、省水省料、提高工作精度、便于携带、环保清洁。
【专利说明】
—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生态研究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
目.0
【背景技术】
[0002]现阶段池塘、水库、湖泊、江海等大水面以及湿地、沼泽的水下底泥沉积物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它的成分组成能够反映出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等重要信息。然而,在当下底泥以及沉积物的采集装置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底泥与沉积物的收集方式依然没有得到突破性改进。
[0003]通常情况下,是选用较牢固的一次性塑料袋等容器进行收集。然而,由于塑料袋隔热性能差,易影响底泥中微生物的存活。
[0004]另外,塑料袋易摩擦破损导致收集物泄漏,塑料袋易形变从而影响其中生物体的完整性,且不易贴上标签。
[0005]而且,从塑料袋内取出沉积物需要二次取样称重洗涤等繁琐的工序且有误差,塑料袋无法进行底泥所包含生物的初步筛选,塑料袋本身不易重复利用的性质不利于节约环保。
[0006]因此,传统的收集方式将非常不利于调查与研究的进展,无法准确有效地反映真实的生境信息。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节省存储携带空间、省水省料、提高工作精度、便于携带、环保清洁。
[000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包括:
[0009]壳体,包括可打开的上盖和底盖,当所述上盖和底盖均盖合时,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且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可关闭和打开的通孔;
[0010]网筛,所述网筛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网筛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沿竖直方向分隔为至少两层,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网筛的下部位置。
[0011 ]优选地,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通过卡扣卡接在所述壳体上。
[0012]优选地,所述网筛包括多层,多层所述网筛沿竖直方向分布,且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层,所述通孔位于最上层的所述网筛的下部位置。
[0013]优选地,所述网筛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网格。
[0014]优选地,所述通孔的位置设有能够打开所述通孔或关闭所述通孔的旋钮。
[0015]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材质为有机玻璃、强化塑料或橡胶。
[0016]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形状为长方体状。
[0017]优选地,所述上盖和底盖均设有把手。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在上盖和底盖盖合在壳体上后,可保证壳体内为密闭空间,以防止底泥沉积物发生泄漏。而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网目规格的网筛固定放置在壳体内,网筛的下方位置设有通孔,通孔的形状大小根据相应网目收集物规格制定。在收集时候将通孔关闭,取出筛选产物后将通孔打开。采集底泥沉积物之前,根据实际需求连接网筛。采集到底泥沉积物后,打开采泥器,让底泥掉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内,盖好上层网筛和上盖。可计算:末重量-初始重=底泥净重。如果要取出部分泥样做别的用途,也可取出,然后再称末重,即可得这部分泥样的重量。若要清洗并筛选底泥中的生物或者底栖生物,即可盖上最上层网筛,用流水冲洗,或者直接放入水中震荡,即可使各种规格的底栖生物得到分类筛选,洗净后可以把筛选好的生物从侧壁的开孔中冲洗出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塑料袋盛放底泥沉积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节省存储携带空间、省水省料、提高工作精度、便于携带、环保清洁。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的上盖示意图。
[0022]壳体一11、网筛一12、上盖一13、通孔一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节省存储携带空间、省水省料、提高工作精度、便于携带、环保清洁。
[0024]下面内容,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0025]请参考图1和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包括壳体11和网筛12。
[0026]其中,壳体11设有可打开的上盖13和底盖,当上盖13和底盖均盖合时,壳体11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且壳体11的侧壁设有可关闭和打开的通孔14。具体地,上盖13和底盖可通过卡扣方式卡在壳体11上,比如,可通过类似于现有技术中乐扣水杯盖的卡接形式,如图2所示。当然,也可通过其它卡接方式,只需能够实现密封连接即可。
[0027]设置在壳体11内的网筛12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比如,可设置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等,网筛12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11内,且网筛12将壳体11的内部空间沿竖直方向分隔为至少两层。另外,壳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能够打开或关闭的通孔14,通孔14位于最上层网筛12的下部位置。
[002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用于收集采泥器采到的样本,因此,为了方便地将采泥器中的样本放入到壳体11内,壳体11的长度和宽度可略大于采泥器的最大开口长度和宽度,而壳体11的高度可根据实际筛网的层数具体设定,但至少保证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的容积大于采泥器最大采泥量。
[0029]上盖13和底盖四周均有乐扣设计,保证连接处密封,上盖13和底盖的中央位置优选地设有可折叠的把手,方便提拉的同时不影响空间的占用。
[0030]壳体11的形状优选采用长方体结构,当然,也可为其它形状,比如正方体、三角柱形体、圆柱体等结构,不同网目规格的网筛12镶嵌于壳体11内侧,网目材料依据实际需要制定,为了方便地将网筛12固定在壳体11内,网筛12可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网格,安装时只需将网筛12放置在壳体11内即可。
[0031]最上层网筛12下方位置的通孔14,其形状大小根据相应网目收集物规格制定,具体地,可通过旋钮进行打开或关闭上述通孔14。比如,旋钮通过转轴偏心安装在通孔14的一侧位置,旋转旋钮时,可使旋钮挡住通孔14或避开通孔14。
[003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整个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除去筛网之外的材料,都采用隔热性能好、真空或者其他隔热性能好、弹性好、不易压弯破裂的材料,比如,有机玻璃、强化塑料、橡胶等。
[0033]采集之前,根据实际需求连接网筛12。采集到底泥沉积物后,打开采泥器,让底泥掉入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内,盖好上层网筛12和上盖13。可计算:末重量-初始重=底泥净重。如果要取出部分泥样做别的用途,也可取出,然后再称末重,即可得这部分泥样的重量。若要清洗并筛选底泥中的生物或者底栖生物,即可盖上最上层网筛12,用流水冲洗,或者直接放入水中震荡,即可使各种规格的底栖生物得到分类筛选,洗净后可以把筛选好的生物从侧壁的开孔中冲洗出来。
[0034]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节省存储携带空间、省水省料、提高工作精度、便于携带、环保清洁。
[003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可打开的上盖和底盖,当所述上盖和底盖均盖合时,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封闭空间,且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可关闭和打开的通孔; 网筛,所述网筛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网筛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沿竖直方向分隔为至少两层,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最上层网筛的下部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通过卡扣卡接在所述壳体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筛包括多层,多层所述网筛沿竖直方向分布,且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筛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网格。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位置设有能够打开所述通孔或关闭所述通孔的旋钮。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材质为有机玻璃、强化塑料或橡胶。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形状为长方体状。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沉积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底盖均设有把手。
【文档编号】G01N1/10GK205426556SQ201520841256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8日
【发明人】蒋书伦, 徐东坡, 周彦锋, 尤洋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