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4678阅读:826来源:国知局
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由隔离供电电源、输入端RCR滤波电路、光耦隔离电路、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组成。编码器输出的信号经过RCR滤波,滤除干扰信号,经过光耦,进行输入输出端电气隔离,经过电平调制电路,将编码器的输出信号电平由5V调制到15V,放大有效输出信号的电平幅度,通过接地处理措施,达到准确测量发电机转速、实现变流器对发电机的发电过程有效可靠控制的目的。
【专利说明】
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増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发明涉及一种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的信号处理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在MW级双馈风电机组变流器中,通常采用增量型编码器进行测速,组成转速闭环反馈。如果不能准确地对编码器输出的脉冲进行处理,那么转速闭环必然存在较长延时和较大误差,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系统难以稳定,部分机组甚至损坏变流器系统元件,机组不能正常发电。
[0003]MW级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用的编码器是速度的检测元件,是用来测量发电机转速的装置。编码器对称输出方波信号4+3-;8+,8-;2+,2-<^、8、2三相联接,用于带参考位修正的位置测量;每转输出的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由于A、B两相相差90度,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通过Z相的零位脉冲,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
[0004]传统的增量型编码器的信号处理电路,采用5V电平,位于变流器柜内,易受到电抗器、IGBT功率模块等元件的电磁干扰;另外,发电机长时间运转发电,编码器的插头会松动,产生干扰毛刺,造成传输信号不准确或者有效脉冲的减弱与丢失;编码器通过三脚架连接发电机转子,转子振动会造成编码器识别脉冲不准;发电机集电环碳刷、接地碳刷的磨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会影响发电机转子大轴对地的静电电压,从而影响码盘测量转速的准确性;编码器的供电电源线与输出信号线经过八十米左右的距离与变流器连接,具有一定传输阻抗,传输阻抗的电压降落使得编码器供电电压维持在较低水平,会导致编码器输出信号微弱或内部电路停止工作,造成转速测量不准确。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上所存在的强电磁干扰、接地不可靠、编码器供电端电压降落等造成的编码器输出有效脉冲的丢失、发电机转速测量不准确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让机组恢复正常发电,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以便解决Mff级风电机组转速测量电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转速测量误差较大,波动范围大与控制电路的通用性等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由隔离供电电路、输入端RCR滤波电路、光耦隔离电路、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和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组成。
[0008]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编码器,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入端,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变流器。隔离供电电路为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供电。
[0009]编码器经过信号输入端子X2连接至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由输入端RCR滤波电路滤除不必要的干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输出的信号作为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由光耦隔离电路实现编码器与后续电路的隔离,光耦隔离电路输出的信号作为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入,经过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滤波,得到干净有效的信号,再将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输出的信号作为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将有效信号进行放大,送到信号输出端子XI,信号输出端子Xl连接变流器,使得编码器输出的信号经过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后,供变流器使用。隔离供电电路提供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所需的15V供电,接地处理用于连接电源地与机壳地。
[0010]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由两个等值色环电阻与一个无极性电容组成,两个等值色环电阻的一端分别连接到信号输入端子X2,另一端分别与无极性电容的一个引脚相连,并由无极性电容两端电压信号作为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信号。
[0011]所述的光耦隔离电路由高速光耦、上拉电阻、防反接二极管、电解电容、去耦电容组成。高速光耦输入端与防反接二极管连接,由电解电容与去耦电容并联,连接至光耦供电引脚,使得光耦供电稳定,不受干扰,光耦的信号输出引脚由上拉电阻确定输出信号为低电平有效。
[0012]所述的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由无极性电容组成,滤除经过光耦传输后不必要的干扰与谐波,得到干净有效的信号。
[0013]所述的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由MOSFET驱动芯片、贴片电阻、电解电容、去耦电容组成。MOSFET驱动芯片将光親输出端滤波电路输出的信号一分为二,形成正负对称互补的信号,并将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输出的信号的电平幅度由5V放大为15V电平,实现信号的可靠转换,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输入、输出的电阻有防止传输信号的折返的作用;
[0014]所述的隔离供电电路由电源模块、保险丝、肖特基二极管、电解电容、无极性电容组成。由电源模块进行输入输出电压的变换,由电解电容稳定输入输出电压,由无极性电容滤除电源模块进行电压变换所产生的纹波。
[0015]所述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中信号输入端子X2连接编码器,由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采集编码器发出的脉冲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滤波、电平调制,由电源输入端子X3提供一个24V电源,由信号输出端子Xl提供一个5V电源,其中24V经过隔离供电电路转换至15V供电平调制电路用,5V为输入端光耦、编码器供电用。编码器经过三角固定架接至发电机大轴,随着发电机转速的变化,编码器发出相应的脉冲,该脉冲信号会被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滤波并调制,将编码器输出的5V电平信号有效、可靠地放大为15V电平信号,达到准确、稳定采集发电机转速的目的。
[0016]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采用RCR滤波、光耦隔离,电平调制,接地处理措施,既能很好反映发电机转速的变化,又可隔离外部电磁干扰,抗干扰能力强。所选用元件工作温度均为_40°C?105°C,可以抵抗现场的恶劣环境。本实用新型将一个可靠滤波、电平调制电路引入到发电机转速测量环节,通过可靠有效的滤波处理,放大输出信号电平幅度,有效抑制了强电磁环境中脉冲干扰毛刺的影响,模块化处理,便于安装,这种设计在风电场发电机转速测量上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的原理框图;
[0018]图2为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由输入端RCR滤波电路、光耦隔离电路、光耦输出滤波电路、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及隔离供电电路组成。
[0021]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编码器,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入端,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变流器。隔离供电电路为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供电。
[0022]图2是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原理。
[0023]如图2所示,所述的隔离供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B1、保险丝F1、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肖特基二极管D2、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四电阻R24,以及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的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经过保险丝Fl接至24V的电源输入端子X3的第2引脚;同时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接至电源输入端子X3的第1、3引脚,电源输入端子X3的第I引脚与第3引脚相连;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经过并联的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肖特基二极管D2与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相连,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相连,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相连;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为15V电压输出端,经过并联的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 ^^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与电源模块BI的第8引脚相连,电源模块BI的第8引脚连接至GND。其中第十七电容的C17的正极、第十八电容C18的正极接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第十七电容C17的负极、第十八电容C18的负极接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第十九电容C19的正极、第二十电容C20的正极接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第十九电容Cl 9的负极、第二十电容C20的负极接GND,给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提供一个稳定的15V供电电源。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经过发光二极管LEDl连接至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四电阻R24与电源模块BI的第8引脚GND相连,指示15V电压的输出。
[0024]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A相输入由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八电容C28组成,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8引脚,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3引脚;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9引脚,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2引脚;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3引脚,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2引脚。输入端RCR滤波电路B相输入由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二十五电容C25组成。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6引脚,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7引脚,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2引脚,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2引脚。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Z相输入由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4引脚,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Κ4的第3引脚;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5引脚,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Κ4的第2引脚;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Κ4的第3引脚,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Κ4的第2引脚。其中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为色环电阻,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五电容C25、第十五电容C15是无极性电容。
[0025 ]所述的光耦隔离电路采用光耦Α4504,光耦Κ4、Κ5、Κ6的第二、三引脚之间并联的高速二极管D1、D3、D4为保护光耦发射级,防止光耦反向击穿。第一高速二极管Dl的正极接第一光耦K4的第3引脚,第一高速二极管Dl的负极接第一光耦K4的第2引脚;第三高速二极管D3的正极接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第三高速二极管D3的负极接第二光耦K5的第2引脚;第四高速二极管D4的正极接第三光耦K6的第3引脚,第四高速二极管D4的负极接第三光耦K6的第2引脚。
[0026]第三光耦K6的第3引脚经过第二十三电阻R23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A相的A-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8引脚;第三光耦K6的第2引脚经过第二十二电阻R22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A相的A+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9引脚;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经过第二十电阻R20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B相的B-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6引脚;第二光耦K5的第2引脚经过第十九电阻Rl9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B相的B+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7引脚;第一光耦K4的第3引脚经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Z相的Z-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4引脚;第一光耦K4的第2引脚经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Z相的Z+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5引脚;第一光耦K4的第6引脚经过上拉电阻第十五电阻R15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第二光耦K5经过上拉电阻第十八电阻R18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第三光耦K6的第6引脚经过上拉电阻第二十一电阻R21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并分别由无极性电容第九电容C9、第十六电容C16、第三十电容C30组成去耦,由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提供稳定供电。其中第六电容C6的正极与第九电容C9的一端接第一光耦K4的第8引脚,第六电容C6与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七电容C7的正极与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接第二光耦K5的第8引脚,第七电容C7与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八电容C8的正极与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接第三光耦K6的第8引脚,第八电容C8与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均接地。?0027] 所述的光親输出端滤波电路中,第一光親Κ4的第6引脚、第二光親Κ5的第6引脚和第三光耦Κ6的第6引脚分别经过无极性电容第十四电容C14、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九电容C29接地。
[0028]所述的电平调制电路主要由高速MOSFET驱动芯片及其外围器件组成。其中第一光耦Κ4的第6引脚经过第^^一电阻Rll连接到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2引脚,经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4引脚,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7引脚经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6引脚,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5引脚经过第十四电阻R14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5引脚。第二光耦Κ5的第6引脚经过第七电阻R7连接到第二 MOSFET驱动芯片K2的第2引脚,经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二 MOSFET驱动芯片K2的第4引脚,第二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7引脚经过电阻R8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4引脚,第二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5引脚经过电阻RlO连接至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3引脚。第三光耦Κ6的第6引脚经过第一电阻Rl连接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2引脚,经过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4引脚,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7引脚经过电阻R2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2引脚,第一MOSFET驱动芯片KI的第5引脚经过电阻R5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I引脚,其中第一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6引脚连接了第一电容Cl的正极和第十电容ClO的一端,第一电容Cl的负极和第十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地,第二 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6引脚连接了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第^^一电容Cll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和第^^一电容Cll的另一端接地,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6引脚连接了第十三电容C13的正极和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的负极和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l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正极、第十三电容C13的正极连接了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电容C10、C11、C12不分极性,以达到稳定供电、去耦的目的。
[0029]电源输入端子X3的OV经过并联的第三电阻R3、第二电容C2与机壳PE相连,信号输入端子X2、X1的GND经过并联的第六电阻R6、第四电容C4与机壳PE相连;第二电容C2与第四电容C4为JN472M的Yl电容;5V供电经过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二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在电路板上经过高频低阻抗电解电容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七电容C27并联,达到稳定供电的目的。
[003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离供电电路中电源模块BI采用金升阳的B241f5D2W,是一款隔离的24V转15V的DC-DC电源模块。光耦隔离电路采用的光耦为AVAGO公司的高速高共模比的IPM接口专用光耦A4504,5V电平调制到15V电平采用的芯片为IXDF602SI,接地处理采用的电容为JN472M的Yl电容,电解电容均采用红宝石YXF系列高频低阻抗电解电容。
[0031]传统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通过较长的传输线接至编码器,编码器输出电平信号幅度小,较长的传输线处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中,会造成信号传输的不准确。本实用新型作为一个独立的设备,对编码器输出信号进行有效、可靠地处理,实现信号并行输出,测速稳定准确。
[0032]隔离供电电路由一个DC-DC的电源模块及其外围器件组成,产生电平调制电路所需的15V供电电压。
[0033]RCR滤波电路参数的确定。MW级双馈发电机常用的LEINE LINDE重载增量型编码器(型号862)为2500线。该编码器是5V供电,TTL电平输出,2500ppr,最高工作频率200KHZ,已知带电刷和滑环的普通双馈型发电机的转速运行范围是额定转速的0.7?1.3倍,在额定转速1800r/min,码盘脉冲频率为1800\2500线/608 = 751012;发电机运行在额定转速的1.3倍时,码盘脉冲频率为1800 X 1.3 X 2500线/60s = 97.5KHZ。经过试验分析,RCR滤波电路截止频率太小或接近发电机最高工作转速又会造成有用信号丢失或衰减,因此将输入端RCR滤波器截止频率设置为编码器最高工作频率200KHZ,电路中实际参数是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100 Ω ,无极性电容容值3.9nF,截止频率204.15KHZ。
[0034]经过隔离光耦输出的信号A、B、Z经过电容滤波后,经过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入端电阻输入IXDF602SI,从而输出正负严格互补的信号,防止了由于干扰或传输线较长或编码器出线端接触不良造成的单路信号有延时或错位的情况发生,并且输出信号能够及时准确地跟踪编码器输出信号的变化。
[0035]接地处理中JN472MYl电容的作用是防止电压突变,吸收尖峰状态的过电压,并联的电阻吸收电容的电能;
[0036]外部连接端子包括I个3位端子X3和2个9位绿色直插接线端子X2与XI,端子X2为信号输入端子,连接编码器;端子Xl为信号输出端子,提供编码器5V供电并输出A、B、Z三路脉冲信号;X3为I个24V的电源输入端子,给电平调制电路供电。
[0037]本实用新型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全面,既准确考虑了有效信号的放大,又对干扰信号进行了有效滤除,对外部的强电磁干扰进行了隔离,具有良好的接地处理措施,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很好地适应复杂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需要。
【主权项】
1.一种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由隔离供电电路、输入端RCR滤波电路、光耦隔离电路、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和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组成;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编码器,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光耦输出端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入端,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变流器;隔离供电电路为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供电。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供电电路中的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经过保险丝Fl接至电源输入端子X3的第2引脚;同时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接至电源输入端子X3的第1、3引脚,电源输入端子X3的第I引脚与第3引脚相连;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经过并联的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肖特基二极管D2与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相连,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相连,正极与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相连;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为15V电压输出端,经过并联的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 ^^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与电源模块BI的第8引脚相连,电源模块BI的第8引脚连接至GND;其中第十七电容的C17的正极、第十八电容C18的正极接电源模块BI的第14引脚,第十七电容C17的负极、第十八电容C18的负极接电源模块BI的第I引脚;第十九电容C19的正极、第二十电容C20的正极接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第十九电容Cl 9的负极、第二十电容C20的负极接GND,从而给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电路提供一个稳定的15V供电电源,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经过发光二极管LEDl连接至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四电阻R24与BI的第8引脚GND相连,指示15V电压的输出。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A相输入由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八电容C28组成;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8引脚,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3引脚;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9引脚,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2引脚;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3引脚,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光耦K6的第2引脚;输入端RCR滤波电路B相输入由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五电容C25组成;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端子的第6引脚,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7引脚,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2引脚;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光耦K5的第2引脚;输入端RCR滤波电路的Z相输入由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4引脚,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K4的第3引脚,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5引脚,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K4的第2引脚,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K4的第3引脚,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光耦K4的第2引脚。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耦隔离电路中,第一高速二极管Dl的正极接第一光耦K4的第3引脚,第一高速二极管Dl的负极接第一光耦K4的第2引脚;第三高速二极管D3的正极接第二光耦K5的第3引脚,第三高速二极管D3的负极接第二光耦Κ5的第2引脚;第四高速二极管D4的正极接第三光耦Κ6的第3引脚,第四高速二极管D4的负极接第三光耦Κ6的第2引脚;第三光耦Κ6的第3引脚经过第二十三电阻R23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A相的A-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8引脚;第三光耦Κ6的第2引脚经过第二十二电阻R22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A相的A+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9引脚;第二光耦Κ5的第3引脚经过第二十电阻R20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B相的B-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6引脚;第二光耦Κ5的第2引脚经过第十九电阻R19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B相的B+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7引脚;第一光耦Κ4的第3引脚经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Z相的Z-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4引脚;第一光耦Κ4的第2引脚经过第十六电阻Rl 6接到输入端RCR滤波电路Z相的Z+输入端,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5引脚;第一光耦Κ4的第6引脚经过上拉电阻第十五电阻R15接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第二光耦Κ5经过上拉电阻第十八电阻R18接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第三光耦Κ6的第6引脚经过上拉电阻第二十一电阻R21接至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第一光耦Κ4、第二光耦Κ5、第三光耦Κ6的第5引脚均为光耦芯片的接地端,第8引脚均为光耦芯片的供电正端,光耦芯片的供电正端第8引脚接信号输入端子Χ2的第2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并分别由第九电容C9、第十六电容C16、第三十电容C30组成去耦,由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提供稳定供电;第六电容C6的正极与第九电容C9的一端接第一光耦Κ4的第8引脚,第六电容C6与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七电容C7的正极与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接第二光耦Κ5的第8引脚,第七电容C7与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八电容C8的正极与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接第三光耦Κ6的第8引脚,第八电容C8与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均接地。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親输出端滤波电路中,第一光親Κ4的第6引脚、第二光親Κ5的第6引脚、和第三光耦Κ6的第6引脚分别经过无极性电容第十四电容C14、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九电容C29接地。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平调制电路主要由高速MOSFET驱动芯片及其外围器件组成;其中第一光耦Κ4的第6引脚经过第^^一电阻Rll输入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2引脚,经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4引脚,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7引脚经过第十二电阻Rl 2连接至信号输出端子XI的第6引脚,第三MOSFET驱动芯片Κ3的第5引脚经过第十四电阻R14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5引脚;第二光耦Κ5的第6引脚经过第七电阻R7输入第二 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2引脚,经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二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4引脚,第二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7引脚经过电阻R8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4引脚,第二 MOSFET驱动芯片Κ2的第5引脚经过电阻RlO连接至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3引脚;第三光耦Κ6的第6引脚经过第一电阻Rl连接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2引脚,经过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4引脚,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7引脚经过电阻R2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2引脚,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5弓丨脚经过电阻R5接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I引脚;其中第一 MOSFET驱动芯片Kl的第6引脚连接第一电容Cl的正极和第十电容ClO的一端,第一电容Cl的负极和第十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地,第二 MOSFET驱动芯片K2的第6引脚连接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第i^一电容Cl I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和第^^一电容Cll的另一端接地,第三MOSFET驱动芯片K3的第6引脚连接第十三电容C13的正极和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第十三电容Cl 3的负极和第十二电容Cl 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l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正极、第十三电容Cl 3的正极连接电源模块BI的第9引脚。7.按照权利要求2或3或4或6所述的MW级双馈风电机组用增量型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输入端子X3的OV经过并联的第三电阻R3、第二电容C2与机壳PE相连,信号输入端子X2、信号输出端子Xl的GND经过并联的第六电阻R6、第四电容C4与机壳PE相连;第二电容C2与第四电容C4为JN472M的Yl电容;5V供电经过信号输入端子X2的第二引脚与信号输出端子Xl的第8引脚,在电路板上经过高频低阻抗电解电容第五电容C5和第二十七电容C27并联。
【文档编号】G01P3/44GK205539030SQ201620061295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2日
【发明人】张健
【申请人】科诺伟业风能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科诺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