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铜分流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54735阅读:854来源:国知局
锰铜分流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锰铜分流器,包括两个紫铜片和一个锰铜片,两个所述紫铜片位于所述锰铜片的两侧,且所述紫铜片与所述锰铜片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所述紫铜片上一体成型一公共引脚,所述锰铜片上一体成型有两个采样引脚;所述锰铜片的外形为平板形,所述紫铜片的外形为L形,且在L形的紫铜片的拐角处设有一凹形折弯,所述凹形折弯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通过L形紫铜片在拐角处的凹形折弯与外部的焊接设备连接,具有接触面积大,连接紧密的优点。
【专利说明】
猛铜分流裔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能表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锰铜分流器。
【背景技术】
[0002]锰铜分流器是制作高等级计量用电压、电流、电桥、电位差计及其他仪器仪表的精密电阻元件,更适合制作基准用的标准电阻器的元件。电能表锰铜分流器(锰铜取样电阻器),广泛地用于各种数字电能表中作电量计量元件,它采用了锰铜精密电阻合金材料制造。锰铜分流器一般与电流表一起使用,这种电流表并联在分流器两端,分流器的主要参数是额定被测电流与对应的毫伏数。在电能表业内,锰铜分流器一般与电能计量芯片一起使用,当前各大厂家的计量芯片电流通道的正、负模拟输入引脚采用完全差分输入方式,正常工作最大输入电压Vpp为土 100mV,最大承受电压为土 6V。
[0003]锰铜分流器是电能表采样的一个重要部件,现有业内多数分流器基本上都是方块或长条形,锰铜片暂用中间一小块面积,信号采样脚一般是直接焊接在锰铜与紫铜连接处,经常会因为焊不稳定导致信号采样脚脱落,另外,信号采样脚在焊接时由于是通过氩焊焊接方式,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工成本,同时在焊接时由于焊点会产生强光,长时间作业会对人体皮肤尤其是眼睛产生伤害,且锰铜分流器阻值的一致性也难以保证,大批量生产锰铜分流器误差一致性难以保证,报废率相对较高,用到电能表上严重影响计量精度。另外,现有的分流器大部分采用螺丝加固在接线柱上,如果螺丝出现松动导致锰铜分流器与接线柱结合不良,在大电流时会造成发热严重,使锰铜分流器阻值下降,造成电表计量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的锰铜分流器。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锰铜分流器,包括两个紫铜片和一个锰铜片,两个所述紫铜片位于所述锰铜片的两侧,且所述紫铜片与所述锰铜片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所述紫铜片上一体成型一公共引脚,所述锰铜片上一体成型有两个采样引脚;所述锰铜片的外形为平板形,所述紫铜片的外形为L形,且在L形的紫铜片的拐角处设有一凹形折弯,所述凹形折弯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紫铜片的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的一端的表面设有齿形面,所述齿形面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紫铜片在与所述锰铜片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锰铜片的厚度适配,所述锰铜片嵌合在所述紫铜片的矩形凹槽内,且所述紫铜片压合在所述锰铜片上。
[0009]进一步的,所述紫铜片的厚度为1.8?2.2mm。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锰铜分流器的公共引脚与紫铜片一体成型,采样引脚与锰铜片一体成型,具有公共引脚与采样引脚结构连接稳定的优点;锰铜片的外形为平板形,紫铜片的外形为L形,则锰铜片与L形的紫铜片的一个折弯面连接,紫铜片的折弯不影响锰铜片的外形以及锰铜片与紫铜片的连接紧密性,结构合理;紫铜片在L形的拐角处设有一个凹形折弯,并通过凹形折弯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则紫铜片与外部焊接设备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且不易发生点接触的现象,使紫铜片与外部焊接设备之间连接紧密,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锰铜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锰铜分流器的引脚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锰铜分流器的剖视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紫铜片的右视图。
[0015]标号说明:
[0016]1、紫铜片;2、锰铜片;
[0017]11、公共引脚;12、凹形折弯;13、齿形面;14、矩形凹槽;
[0018]21、采样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0]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L形的紫铜片的拐角处设有一凹形折弯与外部的焊接设备进行连接,具有接触面积大,连接紧密的优点。
[0021]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锰铜分流器,包括两个紫铜片I和一个锰铜片2,两个所述紫铜片I位于所述锰铜片2的两侧,且所述紫铜片I与所述锰铜片2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所述紫铜片I上一体成型一公共引脚U,所述锰铜片2上一体成型有两个采样引脚21;所述锰铜片2的外形为平板形,所述紫铜片I的外形为L形,且在L形的紫铜片I的拐角处设有一凹形折弯12,所述凹形折弯12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
[0022]进一步的,所述紫铜片I的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的一端的表面设有齿形面13,所述齿形面13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
[0023]由上述描述可知,紫铜片I的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的一端的表面设有齿形面13,可以增大紫铜片I与外部焊接设备之间的摩擦力,也可以在外部焊接设备上也设置相对应的齿形面13,使外部焊接设备与紫铜片I连接时进行卡位连接使用,有效保证紫铜片I与外部焊接设备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以及稳定性。
[0024]进一步的,所述紫铜片I在与所述锰铜片2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矩形凹槽14,所述矩形凹槽14的宽度与所述锰铜片2的厚度适配,所述锰铜片2嵌合在所述紫铜片I的矩形凹槽14内,且所述紫铜片I压合在所述锰铜片2上。
[0025]由上述描述可知,锰铜片2嵌合在紫铜片I的矩形凹槽14内,且紫铜片I压合在锰铜片2上,则锰铜片2与紫铜片I之间先插接,然后再压合,使锰铜片2与紫铜片I之间连接紧密,并减少焊点分布,以使锰铜片2与两个紫铜片I之间的电阻较为均匀。
[0026]进一步的,所述紫铜片I的厚度为1.8?2.2mm。
[0027]由上述描述可知,紫铜片I的厚度为1.8?2.2mm,可使锰铜分流器具有体积小,电阻值小的优点。
[0028]请参照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0029]—种锰铜分流器,包括两个紫铜片I和一个锰铜片2,两个所述紫铜片I位于所述锰铜片2的两侧,且所述紫铜片I与所述锰铜片2焊接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所述紫铜片I上一体成型一公共引脚11,所述锰铜片2上一体成型有两个采样引脚21;所述锰铜片2的外形为平板形,所述紫铜片I的外形为L形,且在L形的紫铜片I的拐角处设有一凹形折弯12,所述凹形折弯12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所述紫铜片I的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的一端的表面设有齿形面13,所述齿形面13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锰铜片2与L形的紫铜片I的一个折弯面连接,所述紫铜片I的厚度为1.8?2.2mm。
[0030]使用时,外部焊接设备通过紫铜片I上的齿形面13和凹形折弯12与紫铜片I连接,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连接紧密稳固;公共引脚11和采样引脚21与外部引出线焊接连接,公共引脚11与紫铜片I一体成型,采样引脚21和锰铜片2—体成型,减少了焊接操作,保证批量生产时锰铜分流器本身电阻的稳定性。
[0031]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0032]—种锰铜分流器,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为:所述紫铜片I在与所述锰铜片2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矩形凹槽14,所述矩形凹槽14的宽度与所述锰铜片2的厚度适配,所述锰铜片2嵌合在所述紫铜片I的矩形凹槽14内,且所述紫铜片I压合在所述锰铜片2上。
[0033]紫铜片I与锰铜片2之间通过嵌合和压合两个过程进行连接,结构稳固,且在锰铜片2与紫铜片I之间不存在焊点,则大大增加锰铜分流器批量生产时的稳定性。
[00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锰铜分流器,两个紫铜片I位于锰铜片2的两侧,紫铜片I与锰铜片2之间可焊接连接,也可压合连接,锰铜片2的外形为平板形,紫铜片I折弯成L形,锰铜片2与紫铜片I的一个折弯面连接,紫铜片I的拐角处还折弯有一凹形折弯12,紫铜片I与外部焊接设备之间通过凹形折弯12和齿形面13卡位连接,公共引脚11与采样引脚21均一次冲压成型,所述锰铜分流器与外部焊接设备的接触面积大,连接稳固,锰铜片2与紫铜片I之间的焊点少,批量生产时电阻的稳定性好,锰铜分流器采用冲压工艺制作,生产效率高。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锰铜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紫铜片和一个锰铜片,两个所述紫铜片位于所述锰铜片的两侧,且所述紫铜片与所述锰铜片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所述紫铜片上一体成型一公共引脚,所述锰铜片上一体成型有两个采样引脚;所述锰铜片的外形为平板形,所述紫铜片的外形为L形,且在L形的紫铜片的拐角处设有一凹形折弯,所述凹形折弯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铜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紫铜片的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的一端的表面设有齿形面,所述齿形面与外部焊接设备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铜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紫铜片在与所述锰铜片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锰铜片的厚度适配,所述锰铜片嵌合在所述紫铜片的矩形凹槽内,且所述紫铜片压合在所述锰铜片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铜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紫铜片的厚度为1.8?2.2mm。
【文档编号】G01R11/02GK205539088SQ20162029557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1日
【发明人】李冬
【申请人】深圳市创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