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带状配件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6339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扣、带状配件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扣、具有该带扣的带状配件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在手表的表带等带状配件中,使用有各种各样的带扣。例如在手表中,使用有二折式带扣、三折式带扣、或者蝶形(左右对开)带扣那样的折叠型带扣。在这样的折叠型带扣中,作为将与表带连接的移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在带扣盖上,带扣的锁定/解锁用的按钮卡定在该移动构件内的结构,提出了能够通过该按钮的操作进行带扣的解锁和表带长度的微调整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0248号公报但是,在以往的技术中,按钮具有带扣的解锁和长度调节这两种功能,因此具有难以区别操作的问题。作为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有人考虑分别单独地设置与带扣的解锁操作和长度调节操作相对应的操作部,但要实现这样的结构却不伴随着机构的大型化是极其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进行长度调节的带扣、带状配件以及钟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与一对带状体中的一方连接的框体上,嵌合有与另一方的所述带状体连接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壳体,从所述壳体突出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的突起,和露出于所述壳体表面的操作件;并且所述突起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被引入所述壳体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对露出于壳体表面的操作件进行操作,从而将突起引入壳体侧并使其从卡合孔脱离,并且使移动单元相对于框体移动,所以能够使框体与移动单元的相对位置、即一对带状体的连结位置移动,从而调节带状体整体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进行的长度调节。另外,带扣的结构是使用了框体和移动单元的非常简单的结构,所以能够容易地实现小型化。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卡合孔也可以是贯通所述框体并在所述框体外侧开口的孔。此时,由于卡合突起的卡合孔是贯通孔,所以在使移动单元移动时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卡合孔的位置与突起的位置是否一致。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长度的调节。
另外,上述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在所述框体与所述移动单元之间,夹设有具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导向槽的辅助框;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在所述突起卡合于端部位置的所述卡合孔中时位于与所述突起的侧面抵接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将所述突起拉到被容纳在所述辅助框的所述导向槽内。
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件的操作,能够在将突起拉到被容纳在导向槽内的位置的状态下使移动单元移动,在突起卡合于端部位置的卡合孔中时,导向槽的端部与突起的侧面抵接。由此,如果使移动单元移动,直到突起与导向槽的端部抵接,则能够在该位置使突起卡合于卡合孔中。即,即使不进行突起与卡合孔的对位,也能够以突起与导向槽的端部抵接的位置为基准而容易地进行长度的调节。
另外,上述结构也可以设为在所述框体与所述移动单元之间,夹设有具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导向槽的辅助框,在所述辅助框的所述导向槽中嵌合有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在所述突起卡合于端部位置的所述卡合孔中时位于与所述壳体的侧面抵接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将所述突起拉到所述壳体内。
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件的操作,能够在将突起拉到壳体内而壳体端部嵌合在导向槽中的状态下使移动单元移动,在突起卡合于端部位置的卡合孔中时,导向槽的端部与壳体的侧面抵接。由此,如果使移动单元移动,直到壳体与导向槽的端部相抵接,则能够在该位置使突起卡合于卡合孔中。即,即使不进行突起与卡合孔的对位,也能够以壳体与导向槽的端部抵接的位置为基准而容易地进行长度的调整。
进而,上述的结构也可以设为所述带状体与所述框体经由板状构件而连结起来,并将所述板状构件构成为能够折叠到所述框体上;并且所述操作件配设在这样的位置在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板状构件重合起来的状态下由所述板状构件所覆盖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将板状构件折叠到带扣的框体上,操作件被板状构件所覆盖,所以不会将操作件误操作而使带状体的长度改变。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操作。
另外,本发明是具有将一对带状体连接起来的带扣的带状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具有在与一方的所述带状体连接的框体上,嵌合有与另一方的所述带状体连接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壳体,从所述壳体突出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的突起,和露出于所述壳体表面的操作件;并且所述突起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被引入所述壳体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操作露出于壳体表面的操作件,从而将突起引入壳体侧而使其从卡合孔脱离,并使移动单元相对于框体移动,所以能够使框体与移动单元的相对位置、即一对带状体的连结位置移动,从而调节带状配件的长度。由此,可实现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进行长度调节的带状配件。另外,由于使用了采用框体和移动单元的非常简单的带扣,所以带扣的小型化容易,能够提高带状配件的装饰性。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该钟表包括连结在钟表壳体上的一对表带、和连结这一对表带的带扣;所述带扣具有在与一方的所述表带连接的框体上,嵌合有与另一方的所述表带连接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在所述表带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壳体,从所述壳体突出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的突起,和露出于所述壳体表面的操作件;并且所述突起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被引入所述壳体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对露出于壳体表面的操作件进行操作,将突起引入壳体侧而使其从卡合孔脱离,并使移动单元相对于框体移动,所以能够使框体与移动单元的相对位置、即一对表带的连结位置移动,从而调节钟表表带的长度。由此,可实现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进行长度调节的钟表。另外,由于使用了采用框体和移动单元的非常简单的带扣,所以带扣的小型化容易,能够提高钟表的装饰性。
本发明,能够通过对露出于壳体表面的操作件进行操作,将突起引入壳体侧而使其从卡合孔脱离,并使移动单元相对于框体移动,所以能够使框体与移动单元的相对位置、即一对带状体的连结位置移动,从而调节带状配件的长度;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进行长度调节;进而由于设为使用了框体和移动单元的非常简单的带扣,所以非常容易实现小型化。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手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带扣放大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是表示折叠状态下的带扣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4是表示带扣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5是表示盖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容纳在盖部内的导向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容纳在盖部内的按钮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移动单元以及上表带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将按钮卸下后的移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将按钮卸下后的移动单元的横向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按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移动单元的纵向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带扣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带扣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带扣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带扣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带扣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带扣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导向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移动单元的成形方法的一例的图。
标号说明1手表(钟表);2带扣;11钟表壳体;14表带部(带状配件);15上表带(带状体、表带);16下表带(带状体、表带);20盖部(框体);21平板部;21B按钮穿插孔;21C、21D卡合孔;22、23侧壁;24导向构件(辅助框);24A按钮穿插孔;24B导向槽;24C按钮退出部;24D凸台;25平板部;26、27侧壁;30按钮单元;31按钮;36中板(板状构件);37下板(板状构件);38锁销(lockpin);40移动单元;41壳体;42、43按钮(操作件);44突出构件(突起)。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钟表的实施方式的手表1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该手表1包括运转机构(图示略),表盘12,以及以防水结构来容纳表针13的钟表壳体11。在钟表壳体11上,在其上下端部(所谓主干部)连结有将手表1固定在佩戴部位(佩戴者的手腕)上的带状配件、即表带部14。表带部14经由带扣2将作为连结在钟表壳体11上的带状体的上表带15以及下表带16连结起来。
上表带15在表盘12的12点位置处连结在钟表壳体11上,下表带16在表盘12的6点位置处连结在钟表壳体11上。这些上表带15以及下表带16是以能够顺畅地转动的方式将由不锈钢、钛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多个链节环连结起来而构成的。
图2是表示将带扣2放大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带扣2是所谓的三折式(也称作三折推压式。)的带扣。带扣2包括作为连结在上表带15的端部上的框体的盖部20;作为转动自如地连结在下表带16的端部上的板状构件的下板37;和作为可折叠地将盖部20与下板37连接起来的板状构件的中板36。盖部20与中板36的连结部以及下板37与中板36的连结部,都由销钉(图示略)转动自如地连接,从而能够将中板36和下板37重合折叠在盖部20之下。
中板36是隔开预定间隔地并列的宽度较窄的2块板状构件,下板37是设置成宽度比中板36中的间隔窄的板状构件。中板36的一端在盖部20的内侧连结在盖部20上,所以中板36的外侧的宽度形成得比盖部20窄。
图3是表示折叠状态下的带扣2的主要部分剖面图,特别表示中板36和下板37的位置关系。如该图3所示,在将带扣2折叠起来时,下板37被夹在中板36的2块板状构件之间,成为3块板状构件并列的状态。这里,下板37的上表面比中板36的上表面低一级。这是为了,在将带扣2折叠起来时,不会使后述的按钮42的突出部分与下板37的上表面接触。
另外,在下板37上,设有用于将带扣2保持为折叠状态的锁销38。锁销38在将带扣2折叠起来时,被卡合保持在配设于盖部20上的按钮单元30(图4)上,通过该保持力来保持将带扣2折叠起来的状态。这里,在对作为解除操作件的按钮31进行按压操作时,由按钮单元30实现的保持锁销38的状态得以解除,从而带扣2展开。
图4是表示带扣2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表示安装了各部分后的盖部20的里面侧。另外,图5是表示盖部2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容纳在盖部20中的导向构件24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容纳在盖部20内的按钮单元30的结构的立体图。
盖部20具有侧壁22、23在大致长方形的平板部21的两侧端立起的形状。在盖部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在侧壁22、23上形成有弹簧棒插入孔21A,通过在该弹簧棒插入孔21A中插入弹簧棒,从而将中板36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另外,在盖部20的侧壁22、23上,除了弹簧棒插入孔21A之外,还形成有按钮穿插孔21B以及长方形的卡合孔21C、21D。这些按钮穿插孔21B以及卡合孔21C、21D都是贯通侧壁22、23的贯通孔。
在盖部20的内侧,重合配置有作为辅助框的导向构件24。导向构件24具有侧壁26、27在大致长方形的平板部25的两侧端立起的形状,是与盖部20大致相似的形状。导向构件24的长度,在盖部20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为从按钮穿插孔21B跨到卡合孔21D的长度。在导向构件24的侧壁26、27上,形成有与侧壁22、23的按钮穿插孔21B重合的按钮穿插孔24A。另外,在侧壁26、27上形成有导向槽24B。导向槽24B是在导向构件2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至少跨过形成在侧壁22、23上的所有的卡合孔21C、21D。进而,在平板部25上,沿着导向构件24的长度方向开口有按钮退出部24C。
而且,在导向构件24的内侧容纳有按钮单元30、移动单元40和连结在移动单元40上的上表带15的前端部的链节。
按钮单元30包括在盖部2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的主体;分别从该主体的两端突出的两个按钮31;在主体的侧面上开口的锁止孔32;和从锁止孔32露出的两个卡定爪33。两个卡定爪33在按钮单元30的主体内部分别连结在两个按钮31上。两个卡定爪33被加载成互相接近,通过该加载力,对按钮31向主体的外侧加载。在抵抗该加载力而使按钮31向主体内部按压并移动时,卡定爪33向互相分离的方向移动。
通过按钮31贯通导向构件24的按钮穿插孔24A以及盖部20的按钮穿插孔21B,从而该按钮单元30被安装在盖部20以及导向构件24上。
这里,按钮单元30的主体构成为扁平的筒状,按钮31形成为与平板部25大致平行的平板状。与此相对应,按钮穿插孔21B以及按钮穿插孔24A形成为在盖部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因此,在按钮31贯通按钮穿插孔24A以及按钮穿插孔21B的状态下,导向构件24和盖部20被互相不倾斜地固定,盖部20和导向构件24被保持为重合的状态。
在将带扣2折叠起来时,立起设置在下板37上的锁销38被插入按钮单元30的锁止孔32中。插入锁止孔32中的锁销38由如上述那样被加载后的一对卡定爪33夹持,从而被保持为不会脱落。这里,在对按钮31进行按压操作时,夹持锁销38的两个卡定爪33互相分离并从锁销38离开,从而锁销38的保持被解开。由此,能够将锁销38从锁止孔32拔出,带扣2能够展开。
这样,按钮单元30具有这样的功能以让导向构件24与盖部20不倾斜的方式将它们固定的功能;和将带扣2保持为折叠状态,并且根据按钮31的操作来解除保持的功能。
另外,在导向构件24的内侧,配设有连结在上表带15的前端的移动单元40。该移动单元40构成为能够通过预定操作沿着盖部20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使该移动单元40移动,能够使盖部20与上表带15的连结位置变化,从而能够调节表带部14的长度。
图8是表示移动单元40以及上表带15的端部的立体图。图9是将按钮42卸下后的移动单元40的立体图,图10是横向剖面图。另外,图11(A)是表示按钮4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作为按钮42的变形例的按钮43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安装按钮42后的状态下的移动单元40的纵向剖面图。
移动单元40是在中空的壳体41中容纳各部件而构成的。在壳体41的上表带15侧的端部上,突出有宽度较窄的连结部46,用以嵌合在第1链节15A上,在连结部46上形成有销钉穿插孔46A,通过贯通该销钉穿插孔46A的销钉15B,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表带15的第1链节15A上。
壳体41是具有容纳在导向构件24的侧壁26、27之间的宽度的箱体,在其两侧面上形成有侧面开口部41A,作为突起的突出构件44从各个侧面开口部41A突出。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突出构件44成为包括下述部件的形状容纳在壳体41内的大致棒状的轴部44C;形成在该轴部44C的前端侧的宽度较宽的肩部44B;立起设置在肩部44B的大致中央的宽度较窄的前端部44A;和形成在轴部44C的基端部的角部44D。该突出构件44的前端部44A以及肩部44B从壳体41向外突出,插入到导向构件24的导向槽24B以及盖部20的卡合孔21C、21D中。
前端部44A形成为能够插入卡合孔21C、21D的尺寸。这里,如果前端部44A的截面是比卡合孔21C、21D稍小的长方形,则由于前端部44A嵌合在卡合孔21C、21D中,所以移动单元40被固定为相对于平板部21不转动,所以更优选。
另外,轴部44C的基端侧在突出构件44的角部44D处弯曲成直角,成为L字形状。移动单元40所具备的两个突出构件44形成为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以一方的角部44D的前端突出抵接在另一方的轴部44C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因此,在移动单元40的中央部,形成了由角部44D包围的方形的空间。在壳体41的上表面上,在与该空间相当的位置上开口有按钮嵌入孔41B,在该按钮嵌入孔41B中嵌入有作为操作件的按钮42。另外,在开口有按钮嵌入孔41B的相反侧的面上,开口有按钮退出部41C。
图11是表示按钮42以及其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按钮42,(B)表示作为变形例的按钮43。
如图11(A)所示,按钮42具有截头棱锥体形状的基部42A;立起设置在该基部42A上的棱柱状的细径部42C;和使细径部42C的前端形成为宽度较宽的前端部42D,其中,前端部42D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在细径部42C与基部42A的边界部分上,形成有宽度从基部42A侧向细径部42C侧逐渐变细的锥部42B。
在将该按钮42插入上述的按钮嵌入孔41B中时,前端部42D进入由两个角部44D包围的方形的空间内,将角部44D推开。在这样将按钮42插入时,如图12所示,细径部42C由两个角部44D夹持而稳定。
另外,在壳体41内,在一方的突出构件44的肩部44B与另一方的突出构件44的角部44D之间配设有弹簧45。弹簧45为了分别对两个突出构件44进行加载而设置两个。通过弹簧45的加载力,两个突出构件44分别受到加载,使得前端部44A突出到壳体41之外,并且在壳体41内部两个角部44D互相接近。
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按钮42插入按钮嵌入孔41B中时,两个角部44D通过弹簧45的加载力而夹持细径部42C,使按钮42不能脱落地对其进行支撑。
在对被插入到按钮嵌入孔41B的按钮42进一步向盖部20按压时,两个角部44D被锥部42B推开,并且伴随着突出构件44的移动,前端部44A向壳体41内移动。即,通过按钮42的按压操作,从壳体41突出的两个突出构件44被引入壳体41侧。
这样,移动单元40构成为,突出构件44通过按钮42的按压操作而出入。
另外,由于如上述那样在导向构件24上形成有按钮退出部24C,所以在向盖部20按压按钮42时,其前端部42D被容纳在按钮退出部24C内。因此,不会有前端部42D触碰到导向构件24的危险。另外,也可以在盖部20的里面,在与按钮退出部24C重合的位置上设置凹部,从而使前端部42D不会触碰到盖部20。
另外,在移动单元40中,也可以使用按钮43来代替图11(A)所示的按钮42。按钮43的结构为在圆锥台形状的基部43A上立起设置圆柱形的细径部43C,在细径部43C的前端设置圆锥台形状的前端部43D,并且在基部43A与细径部43C之间设置锥部43B。按钮43的结构除了平面投影形状为圆形以外,其他与按钮42相同,能够得到与按钮42同样的效果。
接下来,对表带部14的长度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
图13~图15是表示带扣2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对侧壁22、23以及侧壁26、27表示剖视图。
在图13中表示移动单元40最靠近下表带16侧、表带部14最短的状态。在该图13的状态下,移动单元40的前端部44A嵌合在卡合孔21C中,该卡合孔21C是设置于侧壁22、23上的卡合孔中位于最靠近下表带16侧的卡合孔。另外,从壳体41突出的肩部44B靠近导向槽24B的端部,与导向槽端面24E相接。
这里,在按压按钮42时,如图14所示那样,突出构件44被引入壳体41侧,前端部44A从卡合孔21C离开并容纳到导向槽24B内。在该状态下,前端部44A能够在导向槽24B内自由移动,所以能够使移动单元40移动。
然后,在一边按压按钮42一边使移动单元40向上表带15侧移动时,如图15所示,肩部44B到达导向槽24B的端部,与导向槽端面24F抵接。当在肩部44B刚触碰到导向槽端面24F就减弱按压按钮42的力,则突出构件44向壳体41的外侧移动,前端部44A插入卡合孔21D中。
通过上面的操作,能够将移动单元40从卡合孔21C的位置移动到卡合孔21D的位置,与此相伴,表带部14伸长。另外,与上述同样,如果在进行一边按压按钮42一边使移动单元40移动的操作,则能够容易地将表带部14缩短。
这样,在手表1中,其结构是将连结在上表带15上的移动单元40嵌合于连结在下表带16上的盖部20中,通过对露出于移动单元40的壳体41的按钮42进行按压操作,则嵌合在盖部20的卡合孔21C、21D中的突出构件44被引入壳体41侧,从而移动单元40能够移动,所以,通过按压按钮42的操作,使移动单元40移动,进行表带部14的长度调节。由此,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进行长度调节。另外,由于带扣2的结构非常简单,所以能很容易地实现小型化,能够提高手表1的装饰性。
另外,由于卡合孔21C、21D是贯通侧壁22、23的贯通孔,所以能够通过卡合孔21C、21D目视识别突出构件44的位置。因此,在操作按钮42而使移动单元40移动时,能够通过目视简单地使突出构件44与卡合孔21C、21D的位置一致,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进行长度调节。
然后,在将带扣2折叠起来的状态下,相对于盖部20,中板36与下板37在按钮42露出的面上重合。此时,按钮42被中板36以及下板37所遮挡,所以不会对按钮42施加按压力,即使想操作按钮42也做不到。另外,由于如图2所示那样形成下板37被夹在中板36之间的结构,所以在带扣2的折叠状态下,下板37重合在按钮42上。这里,如图3所示,由于下板37位于比中板36低一级,所以下板37不会接触按钮42,从而完全不会对按钮42施加按压力。因此,在佩戴手表1的状态下,表带部14的长度不会变化,所以能够保持为稳定的佩戴状态。
进而,在突出构件44的前端部44A嵌合在盖部20的卡合孔21C中的位置,肩部44B与导向槽端面24E抵接。另外,在前端部44A嵌合在卡合孔21D中的位置,肩部44B与导向槽端面24F抵接。因此,佩戴者只要以导向槽端面24E、24F为基准使移动单元40移动即可。即,在一边按压按钮42一边使移动单元40移动时,在具有肩部44B碰触到导向槽端面24E、24F的手感的位置处解除对按钮42的按压,便能将前端部44A顺滑地插入卡合孔21C、21D中。因此,不必目视前端部44A的位置等进行对位,所以能够容易地调节表带部14的长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盖部20上并列形成有卡合孔21C、21D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并列形成更多的卡合孔。此时,导向槽24B的导向槽端面24E、24F只要位于这样的位置即可在前端部44A嵌合在位于最边上的卡合孔中时,肩部44B所抵接的位置。
另外,虽然是移动单元40容纳在侧壁26、27之间,在按压操作按钮42时,从壳体41突出的突出构件44的肩部44B以及前端部44A在导向槽24B内移动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壳体41的两端到达导向槽24B,前端部44A完全拉入壳体41内的结构。对于该例子,参照图16~图18进行说明。
图16~图18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盖部2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局部剖开俯视图。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16所示,壳体端部41D进入导向槽24B中,前端部44A从该壳体端部41D突出并嵌合在卡合孔21C中。这里,在对按钮42进行按压操作时,如图17所示那样,前端部44A被完全容纳在壳体41内。在该状态下,壳体端部41D容纳在导向槽24B内,所以能够在壳体端部41D沿着导向槽24B移动的范围内,使移动单元40移动。因此,例如如图18所示,能够使移动单元40向上表带15侧移动,解除按钮42的按压,将突出构件44嵌合在卡合孔21D中。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突出构件44的前端部44A嵌合在盖部20的卡合孔21C中的位置,壳体端部41D与导向槽端面24E抵接。另外,在前端部44A嵌合在卡合孔21D中的位置,壳体端部41D与导向槽端面24F抵接。因此,佩戴者只要以导向槽端面24E、24F为基准使移动单元40移动即可。即,在一边按压按钮42一边使移动单元40移动时,在具有壳体端部41D碰触到导向槽端面24E、24F的手感的位置处解除对按钮42的按压,便能将前端部44A顺滑地插入卡合孔21C、21D中。因此,不必目视前端部44A的位置等进行对位,所以能够容易地调节表带部14的长度。
这样,在图16~图18所示的例子中,即使设为壳体端部41D嵌合在导向槽24B中、突出构件44通过按钮42的操作而完全地容纳在壳体41中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按钮单元30的按钮31设为平板形状,与此相对应,将导向构件24的按钮穿插孔24A设为长孔,由此将导向构件24相对于盖部20不倾斜地固定。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盖部20与导向构件24相接的面上,在导向构件24上设置凸台24D,在盖部20上设置与该凸台24D相对应的凹部(图示略)。此时,盖部20与导向构件24通过按钮31和凸台24D而被固定为互不倾斜。
另外,对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手表1的细节结构是任意的,例如作为成形壳体41的顺序,如图20所示,可以与连结部46相对应地将平板的中央部成形为较窄宽度,并以该中央部为边界进行折叠,由此成形壳体41。此时,只要在完成时形成作为侧面开口部41A以及中空部的槽、并在该槽中设置开口部来构成按钮嵌入孔41B、按钮退出部41C即可。另外,也可以在折叠时成为边界的部分上设置圆槽而设为穿插孔46A。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形成壳体41,其他的部分的成形方法等也是任意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表带15以及下表带16是连结多个由金属材料形成的链节而构成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皮表带、聚氨酯橡胶等橡胶类表带,其他的细节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
进而,本发明并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三折式的带扣,也能广泛应用于二折式的带扣、蝶形带扣等中。另外,在上面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手表的表带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广泛应用于手镯、项链、衣带、提包等携带品的带等各种带状配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与一对带状体中的一方连接的框体上,嵌合有与另一方的所述带状体连接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壳体,从所述壳体突出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的突起,和露出于所述壳体表面的操作件;并且所述突起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被引入所述壳体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孔是贯通所述框体并在所述框体外侧开口的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与所述移动单元之间,夹设有具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导向槽的辅助框;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在所述突起卡合于端部位置的所述卡合孔中时位于与所述突起的侧面抵接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将所述突起拉到被容纳在所述辅助框的所述导向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与所述移动单元之间,夹设有具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导向槽的辅助框,在所述辅助框的所述导向槽中嵌合有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在所述突起卡合于端部位置的所述卡合孔中时位于与所述壳体的侧面抵接的位置处;并且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将所述突起拉到所述壳体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与所述框体经由板状构件而连结起来,并将所述板状构件构成为能够折叠到所述框体上;并且所述操作件配设在这样的位置在将所述框体与所述板状构件重合起来的状态下由所述板状构件所覆盖的位置处。
6.一种带状配件,该带状配件具有将一对带状体连结起来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具有在与一方的所述带状体连结的框体上,嵌合有与另一方的所述带状体连接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壳体,从所述壳体突出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的突起,和露出于所述壳体表面的操作件;并且所述突起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被引入所述壳体侧。
7.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该钟表包括连结在钟表壳体上的一对表带、和连结这一对表带的带扣;所述带扣具有在与一方的所述表带连接的框体上,嵌合有与另一方的所述表带连接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在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在所述表带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壳体,从所述壳体突出并卡合在所述卡合孔中的突起,和露出于所述壳体表面的操作件;并且所述突起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被引入所述壳体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且容易区分的操作来进行长度调节的带扣、带状配件以及钟表。带扣(2)具有在与下表带(16)连接的盖部(20)上,嵌合有与上表带(15)连接的移动单元(40)的结构;在盖部(20)上,设置有在表带部(14)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21C、21D);移动单元(40)包括容纳在盖部(20)中的壳体(41),从壳体(41)突出并卡合在卡合孔(21C、21D)中的突出构件(44),和露出于壳体(41)表面的按钮(42);并且,突出构件(44)通过按钮(42)的操作而被引入壳体(41)侧。
文档编号G04B37/14GK101077241SQ200710105550
公开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5日
发明者山本昭男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