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2594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不断普及,儿童智能手表也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除了为孩子安全的考虑之外,更多的父母希望通过儿童智能手表和孩子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从而帮助孩子的成长。

儿童智能手表包括壳体,壳体内装有SIM卡、充电电池;相应地,壳体上开设有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SIM卡自SIM卡插口插入壳体内部;外部电源插口通过充电插口连接充电电池。

考虑到儿童智能手表的使用群体为儿童,故智能手表设计在体积、外形以及使用安全性方面都要兼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手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并且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覆盖于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的外侧。

这样,正常佩戴时,保护盖隔离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与外部环境,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杂质进入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内部,进一步保护壳体内部的电子元件。当插拔SIM卡或者充电时,可以将保护盖打开,露出SIM卡插口或充电插口。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具有凹槽,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开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保护盖的周向与所述凹槽内壁弹性密封配合。

可选的,所述保护盖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保护盖和第二保护盖,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第二保护盖均设于所述凹槽内部,分别覆盖于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沿侧壁长度方向横向布置,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第二保护盖的相对端部可分别绕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端部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第二保护盖的相对端部部分搭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凹槽内部还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隔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第二保护盖其中一者抵靠所述加强筋的侧端面,另一者搭接于该保护盖的外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第二保护盖两者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搭接配合。

可选的,位于外侧台阶面的厚度大于与其配合的位于内侧台阶面的深度。

可选的,所述凹槽内部还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隔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保护盖和所述第二保护盖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周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周壁密封配合。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具有凹槽,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开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保护盖为整体结构,周向与所述凹槽内壁密封配合。

可选的,所述保护盖的内侧面上还设置有纵向隔板筋,所述纵向隔板筋将所述保护盖分隔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分别与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相对;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具有弹性。

可选的,所述保护盖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分别与所述SIM卡插口和所述充电插口相对,并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可相对二者的连接位置翻转。

可选的,还包括显示屏,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屏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表带通过定位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至少部分连接所述显示屏。

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件包括销柱和与螺帽,所述销柱包括大径部和小径部,所述小径部的末端部设置螺纹部,所述螺帽连接于所述小径部的螺纹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均为图1所示智能手表保护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智能手表的保护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

壳体1;凹槽11;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112;加强筋12;充电插口2;SIM卡插口3;保护盖4;第一保护盖41;第一台阶面411;第二保护盖42;第二台阶面421;第一连接部51;第二连接部52;显示屏6;销柱7;表带8。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智能手表包括壳体,壳体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对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提供基础,SIM卡、充电电池以及相关电路元件都安装于壳体内部,显示屏安装于壳体的上表面;第二,壳体对安装于其内部的零部件起到保护的作用。

壳体上设置有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现有技术中的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外部长期裸露,外部灰尘等杂质容易进入插口内部,不仅导致插口失效,而且严重时,灰尘自插口进入壳体内部,影响壳体内部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

针对上述SIM卡插口和充电插口裸露的技术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具体描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的智能手表的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壁。将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设置于同一侧可以节省内部电路板空间。智能手表还进一步包括保护盖4,保护盖4覆盖于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的外侧。保护盖4可以打开或者关闭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

这样,正常佩戴时,保护盖4隔离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与外部环境,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杂质进入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内部,进一步保护壳体1内部的电子元件。当插拔SIM卡或者充电时,可以将保护盖4打开,露出SIM卡插口3或充电插口2。

考虑到智能手表外观美观性,壳体1的侧壁具有凹槽11,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开设于凹槽11的底部,保护盖4的周向与凹槽11内壁弹性密封配合,即保护盖4置于凹槽11内部时,被压缩变形从而实现与凹槽内部的贴合接触密封。保护盖4的材料优选弹性材料,例如硅胶,也可以为内镶嵌弹性材料,例如硅胶,也可以为硬质材料,例如塑料或金属材料等,只要能实现与凹槽11的弹性密封即可。保护盖4置于凹槽11的内部除了增加美观性外,也易于安装。

在实际应用中,智能手机的SIM卡插入安装于壳体1内部后,很少被取出,也就是说,SIM插口被打开的频率比较少。然而,智能手机的充电电池是需要经常充电,即充电插口2需要经常被打开以连接外部电源给充电电池充电。考虑到以上差别,本文将保护盖进行了以下设置。

以下根据保护盖4结构的不同,介绍智能手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与其它两种的差别在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盖为分体结构,后两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盖为整体结构。

请结合图2和图3,图2均为图1所示智能手表保护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和图3的差别在于第一保护盖41的结构,图2中第一保护盖41设置有第一台阶面411,图3中第一保护盖41无台阶面。

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盖4设计为分体式结构,保护盖4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均设于凹槽的内部,分别覆盖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的外侧。

该实施方式中将保护盖4设计为相对独立的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可以单独打开或者关闭。这样对位于SIM卡插口3的第一保护盖41单独打开时,可以保持第二保护盖42处于覆盖充电插口2的状态;同样,当需要充电时,仅打开第二保护盖42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的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可以上下并行布置,也可以沿侧壁长度方向横向布置,本文优选后者布置方式。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相对端部可分别绕其与壳体1的连接端部打开或者关闭,即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外端部均为连接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壳体1连接;二者的相对端部为自由端部。其中连接端部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很多,例如连接端部的内侧壁设置有连接柱,壳体1相应位置设置有安装孔,连接柱过盈配合于安装孔的内部。当然,连接端部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壳体1实现连接。

因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材料可以均为硅胶等弹性材料,质地比较软,受力容易变形,故即使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连接端部与壳体1固定,施加力于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自由端部时,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能够发生相对变形,从而打开相应插口。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相对端部部分搭接配合。也就是说,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的相对端部具有重叠的部分。这样有利于对凹槽11进行完全密封,消除外界颗粒自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之间的接触间隙进入凹槽内部,进一步提高了智能手机使用的安全性。

通常,智能手机的壳体1也为塑料制品,并且厚度比较小。故为了增加其使用强度还可以进行如下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的凹槽11内部还可以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加强筋12,加强筋12将凹槽分隔为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其中一者抵靠加强筋12的侧端面,另一者搭接于该保护盖的外表面。以图1中所示,第一保护盖41与加强筋12的侧端面抵靠,第二保护盖42搭接于第一保护盖41的外侧面。当然第一保护盖41在抵靠加强筋12侧端面的同时也抵靠加强筋12的上端面。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12通过加强筋12隔离,当第二保护盖42打开时,完全不影响第一保护盖41与第一凹槽111的密封。并且,第二保护盖42搭接于第一保护盖41的外部,便于快速打开第二保护盖42。

以下详细介绍了一种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搭接配合的具体结构,具体描述如下。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两者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台阶面411和第二台阶面421,第一台阶面411和第二台阶面421搭接配合。优选第一保护盖41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台阶面411,第二保护盖42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台阶面421。第二保护盖42搭接于第一保护盖41的外部,可迅速充电插口2,而不影响打开SIM卡插口3的密封。

上述实施例中,位于外侧的台阶面的厚度大于与其配合的位于内侧台阶面的深度。即第一台阶面411和第二台阶面421配合后,第二台阶面421的高度该于第一台阶面411,故第二台阶面421部分露置于第一台阶面411,这样操作者可以手推第二台阶面421露出部分的侧面顺利且快速的打开第二保护盖42。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凹槽内部还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加强筋12,加强筋12将凹槽分隔为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第一保护盖41和第二保护盖42分别与第一凹槽111的周壁和第二凹槽112的周壁密封配合。

该结构方式比较简单易行。

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智能手表的保护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1的侧壁具有凹槽11,SIM卡插口3和所述充电插口2开设于凹槽11的底部,保护盖4为整体结构,周向与凹槽内壁密封配合。

该实施方式中保护盖4为整体结构,同时实现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的密封,加工比较简单。

进一步地,保护盖4的内侧面上还设置有纵向隔板筋(图中未示出),纵向隔板筋将所述保护盖分隔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与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相对;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具有弹性。保护盖4可以完全依靠弹性变形涨紧定位于凹槽11内部,当然,保护盖4上还可以设置上述连接端部,另一端部为自由端部,自自由端部一侧可以打开保护盖4。

也就是说,当保护盖4处于保护使用状态(非充电或者插拔SIM卡),保护盖安装于凹槽内部,第一段覆盖SIM卡插口3,第二段覆盖充电插口2;当进行充电或者插拔SIM卡时,可以开启第二段或者第一段以露出充电插口2和SIM卡插口3。

纵向隔板筋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强使用强度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第一段和第二段具有弹性,当保护盖的其中一段开启时,纵向隔板筋可以依旧位于凹槽内部,将凹槽也分成两部分,纵向隔板筋的一侧处于打开状态,另一侧处于完全覆盖关闭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保护非使用插口处于保护状态。

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盖可以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与SIM卡插口3和充电插口2相对,并且第一段和第二段可相对二者的连接位置翻转。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通过连接部件进行翻转连接,也可以通过合理设置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结构,实现两段的翻转连接。翻转角度优选为0°至90°,即自水平状态转动至竖直状态。翻转角度不局限于上述角度,可以为0-180°任一角度,只要能实现充电或插拔SIM即可。

以充电为例,充电时,自第二段的端部开启充电插口2,并使其绕与第一段的连接位置翻转至大约90,以露出充电插口2,此时在第一段与凹槽的弹性密封力作用下,第一段依然定位于凹槽11内部,对充电插口2起到保护作用。

上述各是实施例中,智能收机还进一步的还包括显示屏6,以及位于显示屏6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表带8通过定位部件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均至少部分连接显示屏6。

连接于显示屏6上的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可以对显示屏6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进一步增加显示屏6安装固定的可靠性。

具体地,定位部件可以包括销柱7和与螺帽,销柱7包括大径部和小径部,小径部的末端部设置螺纹部,螺帽连接于小径部的螺纹部。相应地,表带8和连接部上设置有通孔,安装时,销柱7的小径部自一侧同时穿过表带8和相应连接部,然后于另一侧适用螺帽固定。

销柱7上可以设置内螺纹,即销柱7末端为筒状,销柱7也可以设置外螺纹。

智能手表其它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