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1966发布日期:2019-08-17 02:0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翻转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转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手表为了实现拍摄功能,通常设置单一摄像模组,用户在将智能手表佩戴在手上时,若想实现不同角度的拍摄,则通常只能通过旋转手臂来实现,使用非常不方便。有基于此,市面上也涌现了一些手表表盘能够相对表带转动的手表。但是,这种手表通常是在手表表盘增加转轴实现转动,在多次转动后,容易出现手表表盘与表带无法正常叠合的情况,不利于手表表盘的正常使用,从而影响手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翻转智能手表,在智能手表的手表主机多次翻转后,仍可实现快速准确叠合而不影响智能手表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翻转智能手表,包括

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连接部;

手表主机,所述手表主机与所述底部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手表主机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被设置成与所述手表主机及所述底部支架连接,以使所述手表主机相对所述底部支架保持所述第一状态;以及

表带,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手表主机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上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手表主机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形成一定角度的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持结构包括按键结构和/或磁吸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结构包括按压部件、扣合部件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按压部件可按压设于所述手表主机,所述扣合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按压部件抵接,所述扣合部件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底部支架扣合连接或与所述底部支架分离;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扣合部件的所述一端,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用于提供保持所述扣合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底部支架扣合连接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被设置成与所述按压部件连接,以提供所述按压部件保持其未按压状态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的底部或内部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定位所述按压部件及所述扣合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底部设有所述定位结构,所述按压部件的抵接部设于所述定位结构并与所述扣合部件抵接,且所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部自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底部伸出;

所述扣合部件设于所述定位结构,且所述扣合部件的另一端自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底部伸出并与所述底部支架扣合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底部的定位凹槽以及盖设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固定盖板,所述固定盖板用于遮盖位于所述定位结构上的所述按压部件以及所述扣合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板上对应所述定位凹槽设有开口朝向所述定位凹槽的固定卡槽,所述按压部件及所述扣合部件设于所述定位凹槽及所述固定卡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内部设有所述定位结构,所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部设于所述定位结构并自所述定位结构伸出所述手表主机的外部,所述按压部件的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扣合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内部还设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临近所述定位结构设置,所述扣合部件的所述一端设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抵接部延伸至所述固定部件并与扣合部件的所述一端抵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至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定所述按压部件的按压行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件可为一个或两个,所述扣合部件扣合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的底部或侧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结构至少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设于或形成于所述手表主机,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设于或形成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吸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包括设有显示屏的主机壳体以及围合于所述显示屏外周并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的面盖,所述保持结构被设置成与所述主机壳体及所述底部支架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与所述底部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表带的一端共轴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底部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所述手表主机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形成所述一定角度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的摄像模组为前置摄像模组和/或后置摄像模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表主机的所述摄像模组为前置摄像模组和后置摄像模组,所述前置摄像模组和所述后置摄像模组分设于所述手表主机的正反两面,所述手表主机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时,所述前置摄像模组和所述后置摄像模组随着所述手表主机的转动而获得不同的拍摄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为板状结构,或者所述底部支架为由折弯杆件弯折形成的闭合环状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表带的两端分设有第一表带扣套和第二表带扣套;

所述第一表带扣套设有第一表带连接部,所述第一表带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手表主机共轴连接;

所述第二表带扣套设有第二表带连接部,所述第二表带连接部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翻转智能手表,通过设置保持结构,利用保持结构使得手表主机在无需转动时可相对底部支架保持叠合状态,从而使得智能手表的使用与普通手表无异,有效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表带与底部支架的转动与手表主机与底部支架的转动为共轴设计,即,都通过第一转轴实现,因此,可有效简化智能手表的结构设计,减少部件的组装,同时也可提高智能手表的结构紧凑性,使得智能手表的外观表现力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手表的手表主机位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手表的手表主机位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保持结构设于固定盖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手表主机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手表的保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固定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手表主机位于第二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底部支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底部支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保持结构设于智能手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智能手表的保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手表主机位于第一状态的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手表主机位于第二状态的前置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手表主机位于第二状态的后置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翻转智能手表,包括底部支架10、手表主机20、表带30以及保持结构。底部支架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一端11设有第一连接部11a,第二端12设有第二连接部12a。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部11a转动连接,且手表主机20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表带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2a。该保持结构被设置成与手表主机20及底部支架10连接,以使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保持在第一状态。其中,第一状态为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的状态,第二状态为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形成一定角度的状态。

应该得知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部11a以及表带30的一端应为共轴连接,从而能够减少智能手表的部件设计,简化智能手表的部件组装流程,进而使得智能手表的结构更加紧凑。

其中,手表主机20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20b,通常,正面为手表主机20设有显示屏20a的一面,背面20b为手表主机20背离显示屏20a的一面。该叠设于底部支架10的状态是指:手表主机20的背面20b近似与底部支架10的正面贴合的状态。而该相对底部支架10形成一定角度的状态是指:手表主机20的正面以及背面20b均与底部支架10的正面形成一定角度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该手表主机20作为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其可包括设于手表主机20内部的主板、对主板进行供电的电池、实现手表主机20的拍摄功能的拍摄装置、实现手表主机20的通信功能的通信器件(例如无线通信器件、蓝牙通信器件、红外通信器件等)、实现手表主机20的检测功能的传感器(例如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玩水检测识别模块)、实现对用户的心率进行检测的心率检测器、实现手表主机20的定时功能的定时器、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模组、面部识别模组,以及实现音频输入和/或输出的麦克风、扬声器等。应该得知的是,上述各器件、功能模组均设于手表主机20内部,且与主板电连接,通过主板实现对这些器件、功能模组的控制,进而控制其实现对应的功能。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手表主机20是有别于传统的手表的仅能实现时间显示、定时等功能的表盘的。

进一步地,由于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部11a转动连接,因此,可通过调整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具体地,为了符合用户的佩戴习惯和使用习惯,该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之间的转动角度可在0~90°之间调整,例如,当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之间的角度为0°;而当手表主机20位于第二状态时,该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之间的角度可优选为90°。这是由于:在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手表主机20上的显示屏20a相对底部支架10是朝上设置的,而当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形成90°夹角时,手表主机20的显示屏20a也相对底部支架10成90°,这时,用户可方便观看屏幕。

当然,主机本体20与支架本体10的转动角度也可在0~180°之间调整。优选地,该转动角度可为0°、30°、45°、60°、75°、90°、120°、130°、135°、140°、145°、150°、160°、170°或180°等。

应该得知的是,在主机本体20位于第二姿态时,该主机本体20与支架本体10形成的一定角度优选为0~90°。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手表主机20可包括设有显示屏20a的主机壳体21以及围合于该显示屏20a外周并与主机壳体21连接的面盖22,也就是说,面盖22盖设在主机壳体21的上表面并且围合于显示屏20a的周缘,这样,可利用面盖22对显示屏20a的周缘起到保护作用。即,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的正面是指面盖的正面。

进一步地,该保持结构可被设置成与该主机壳体21及底部支架10连接。也就是说,该保持结构可连接于主机壳体21与底部支架10之间,从而实现保持主机壳体21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该第一状态。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该保持结构的设置同时也便于用户操作该保持结构,该保持结构可连接于主机壳体21的底部。具体地,该主机壳体21的底部可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可用于定位该保持结构与主机壳体21的连接位置,以避免保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移位或经多次使用后出现移位的情况。

结合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定位结构可包括设置在主机壳体21底部的定位凹槽21a以及盖设于该定位凹槽21a的固定盖板21b,该固定盖板21b可用于遮盖位于该定位结构上的保持结构,从而可避免在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至该第二状态时,该保持结构直接裸露于手表主机20的主机壳体21的底部的情况,有效确保手表主机20的外观装饰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该固定盖板21b与保持结构的保护作用。

优选地,为了便于保持结构的设置,该保持结构可设置在固定盖板21b上,即,固定盖板21b上应设置与对应该定位凹槽21a设置且开口朝向该定位凹槽21a的固定卡槽,这样,当将固定盖板21b盖合于该定位凹槽21a时,固定盖板21b的固定卡槽可与定位凹槽21a对合形成容纳该保持结构的空间。

优选地,该固定盖板21b可通过螺钉、螺栓的方式与该主机壳体21的底部连接,以实现该固定盖板21b与定位凹槽21a的盖合。

该保持结构可包括按键结构、磁吸结构或同时包括按键结构和磁吸结构。结合图3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保持结构包括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括按压部件41、扣合部件42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43,该按压部件41可按压设于手表主机20,该扣合部件42的一端与按压部件41抵接,该扣合部件42的另一端用于与底部支架10扣合连接或与底部支架10分离。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设于该扣合部件42的另一端,用于提供保持该扣合部件42的另一端与底部支架10扣合连接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当扣合部件42的另一端与底部支架10扣合连接时,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是作为提供保持扣合部件42与底部支架10连接的作用力的。因此,在用户需要将扣合部件42相对底部支架10分离时,用户需在按压部件41上施加按压力使得第一弹性复位件43受按压力作用而停止对扣合部件42的保持作用力。

采用第一弹性复位件43提供保持该扣合部件42与底部支架10扣合的作用力,可有效使得扣合部件42与底部支架10扣合时的扣合紧密性和可靠性。这样,即使是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多次后,依然能够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力使得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回复至第一状态,从而保持智能手表的正常使用,有效确保智能手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由于手表主机20的主机壳体21底部设有定位结构,因此,该按压部件41及扣合部件42均可设于定位结构。具体地,该按压部件41及扣合部件42均可设于该固定盖板21b。由上述可知,该固定盖板21b上设有固定卡槽,该固定卡槽可包括第一卡槽211a及与第一卡槽211a连通且设于第一卡槽211a两侧的第二卡槽211b,该按压部件41可包括按压部41a和分设于按压部41a两侧的抵接部41b,该按压部41a设于该第一卡槽211a内,且为了便于用户操作按压,该按压部41a应部分位于定位结构外,即,按压部41a应部分自主机壳体21的底部伸出。该两抵接部41b分别对应设于第二卡槽211b内,且沿朝向扣合部件42的方向延伸。

采用该固定盖板21b的固定卡槽分别包括第一卡槽211a和与第一卡槽211a连通的第二卡槽211b的设计,可便于按压部41a和抵接部41b的与固定卡槽的定位连接,从而无需额外通过螺钉、螺栓等方式固定按压部41a和抵接部41b,拆装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扣合部件42在固定卡槽内的定位和固定,该固定卡槽还包括第三卡槽211c,该第三卡槽211c与第二卡槽211b及第一卡槽211a均连通,且第二卡槽211b位于第三卡槽211c内,以便于该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与扣合部件42的连接。具体地,该扣合部件42包括抵接端42a和扣合端42b,该抵接端42a则为与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抵接的一端,而该扣合端42b则为与底部支架10扣合连接的一端。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位于该第三卡槽211c内,该扣合端42b则自该第三卡槽211c向外伸出与底部支架10扣合连接。

优选地,为了使得保持结构与底部支架10的扣合连接更加可靠及合理,该扣合部件42可为两个,两个扣合部件42分别对应按压部件41的两个抵接部41b设置,因此,该固定卡槽的第三卡槽211c也应对应为两个,该两个扣合部件42分别对应设于两个第三卡槽211c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扣合部件42为两个,因此,第一弹性复位件43也对应该扣合部件42设置为两个,且为了实现对扣合部件42与底部支架10的扣合提供作用力,第一弹性复位件43应位于第三卡槽211c内,且应与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连接。具体地,为了确保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两端均被固定,在第三卡槽211c内可设置第一固定凸台2111,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该第一固定凸台2111,这样,方可实现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两端的固定,从而在用户需扣合部件42与底部支架10分离时,也可通过挤压第一弹性复位件43于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和第一固定凸台2111之间,从而使得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在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挤压力作用下与底部支架10分离。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与扣合部件42的扣合连接,在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侧部上可对应扣合部件42设置有扣合槽101,该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用于扣合连接于该扣合槽101内。

具体地,结合图3至图6详细说明手表主机20与保持结构的工作过程:

在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时,由于扣合部件42的扣合部是对应底部支架10的扣合槽101设置的,因此,可通过按压手表主机20使得扣合部扣合于扣合槽101内,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呈预压状态连接于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和第一固定凸台2111之间,此时,手表主机20不再相对底部支架10可转动。

而当用户需使得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可转动(即手表主机20不再位于第一状态)时,用户可通过按压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该按压部41a受按压力作用使得连接于按压部41a的抵接部41b受力抵接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从而使得抵接端42a挤压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43被挤压压缩于抵接端42a和第一固定凸台2111之间,从而使得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受力自底部支架10的扣合槽101内脱离,此时用户即可转动手表主机20,使得手表主机20可相对底部支架10由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

应该得知的是,在上述过程中,当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自底部支架10的扣合槽101内脱离后,用户即可停止按压,此时,作用在按压部41a上的按压力消失,则第一弹性复位件43可在其自身的弹性作用力下回复至其预压状态。直至当用户需再次使得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处于第一状态时,只需再次按压手表主机20使得扣合部挤压第一弹性复位件43并扣合于底部支架10的扣合槽101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用户在按压该按压部41a后,按压部41a能回复至其未按压状态,以便于下一次按压,该保持结构还可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44,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被设置成与按压部件41连接,以提供该按压部件41保持其未按压状态的作用力。具体地,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设于该第一卡槽211a内,第一卡槽211a内还设有第二固定凸台2112,且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的一端连接于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固定凸台2112。优选地,为了定位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在第一卡槽211a内的位置,该第一卡槽211a内可对应第二弹性复位件44设置第一定位槽2113,该第一定位槽2113自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延伸至第二固定凸台2112,第二弹性复位件44位于该第一定位槽2113内。此外,为了使得用户按压时的按压部41a的受力更加平衡,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可优选设置为两个。

具体地,当用户按压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时,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受按压部41a的按压力而挤压于按压部41a和第二固定凸台2112之间。而当用户停止按压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时,作用在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的按压力消失,此时,第二弹性复位件44可在其自身弹性作用下回复至其自然状态,从而使得按压部41a回复至其未按压状态。其中,该未按压状态是指:按压部41a未受到按压力作用的状态。

可以得知的是,上述的第一弹性复位件43、第二弹性复位件44均可为弹簧。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用户能够及时感知对于按压部件41的按压程度,在该固定盖板21b上可设有限位件2114,该限位件2114至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之间具有间距,该限位件2114用于限定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的按压行程。具体地,该限位件2114可为设置在第一卡槽211a内的凸台,在未按压情况下,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至该限位件2114之间具有间距。当用户按压该按压部41a时,该按压部41a受按压力作用挤压第二弹性复位件44从而使得按压部41a沿靠近该限位件2114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接于该限位件2114,此时,由于该限位件2114的限位作用,即使用户再施加更大的按压力,该按压部41a也不再继续运动,则此时用户可获知已达到按压极限,用户即可停止按压。

采用限位件2114的方式,通过限定按压部41a的按压行程,从而可有利于用户的按压,按压更加省力。

此外,为了提高用户按压的舒适感,该按压部41a可为硅胶材料制成或者是可在按压部41a外部设置硅胶套等。

应该得知的是,由于该固定盖板21b的固定卡槽需与定位凹槽21a对合形成用于设置该保持结构的空间,因此,该定位凹槽21a的结构应与该固定卡槽的结构相匹配,这里则不再赘述。

结合图1、图2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部11a以及表带30的一端共轴连接。具体地,手表主机20可通过第一转轴23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部11a以及表带30的一端连接。也就是说,在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时,表带30的一端也可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轴接,在手表主机20上设有主机连接部,该主机连接部可设有第一凹槽24a,该第一凹槽24a将主机连接部分24隔成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24b和第二部分24c,该第一连接部11a位于该第一凹槽24a内,且第一连接部11a的两侧分别朝向第一部分24b和第二部分24c设置。

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部11a为设于底部支架10上的圆柱形凸台,且在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连接时,第一连接部11a应完全位于第一凹槽24a内,从而可使得第一转轴23可同时穿过主机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11a,实现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a也可为方形凸台。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表带30、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的轴接为共轴设计,在表带30的一端设有第一表带扣套31,该第一表带扣套31设有第一表带连接部31a,该第一表带连接部31a通过第一转轴23与第一连接部11a连接。具体地,该第一表带连接部31a的中部设有第二凹槽311,该第二凹槽311与第一凹槽24a部分连通,该第一连接部11a位于该第二凹槽311内,且该第一表带连接部31a位于该第一凹槽24a内,则此时,第一表带连接部31a的两侧应分别朝向主机连接部的第一部分24b和第二部分24c设置,因此,在位置关系上,应为主机连接部的第一部分24b和第二部分24c位于外侧,依次由外向内为第一表带连接部31a和第一连接部11a。

进一步地,对于第一表带连接部31a、主机连接部以及第一连接部11a而言,其三者的轴心应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才可实现第一转轴23同时穿设于第一表带连接部31a、主机连接部以及第一连接部11a实现轴接。具体地,在主机连接部上设有贯通的第一轴孔24d,且该第一轴孔24d应与第一凹槽24a连通;该第一连接部11a设有贯通的第二轴孔111,该第一表带连接部31a设有贯通的第三轴孔(未标示),且第三轴孔与第二凹槽311连通。该第一轴孔24d、第二轴孔111以及第三轴孔同轴心设置,且第一转轴23同时穿设于第一轴孔24d、第二轴孔111以及第三轴孔,以实现主机连接部、第一表带连接部31a同时与第一连接部11a的轴接,进而实现手表主机20、表带30同时与底部支架10的轴接。也就是说,对于主机连接部而言,第一轴孔24d同时贯穿第一部分24b和第二部分24c。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轴孔24d、第二轴孔111、第三轴孔应为与第一转轴23相匹配的圆形孔。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保持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形成该一定角度的状态,即,手表主机20保持第二状态不变,该第一转轴23上可设有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该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形成该一定角度的作用力。

具体地,该阻尼结构包括固定套设于该第一转轴23的转轴套23a以及连接于该第一转轴23及该转轴套23a之间的弹性件23b,该弹性件23b用于在第一转轴23带动转轴套23a转动时与转轴套23a产生摩擦阻力,以使手表主机20保持相对该底部支架10位于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转轴套23a与第一转轴23的连接紧密性,该阻尼结构还可包括垫圈23c,该垫圈23c穿设于第一转轴23且与转轴套23a远离该弹性件23b的一端连接,以使得转轴套23a可在垫圈23c的作用下牢牢地固定在第一转轴23上。

优选地,为了提高该阻尼结构的阻尼效果,该第一转轴23可包括第一轴体和与第一轴体间隔设置的第二轴体,则此时,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上均应设置该阻尼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转轴套23a在转动过程中不会自第一转轴23上掉落以及提高手表主机20的主机连接部的外部装饰效果,在手表主机20的主机连接部可设置转轴塞子24e,该转轴塞子24e可卡设于主机连接部的第一部分24b和第二部分24c的轴孔24d内,从而可保持位于第一转轴23上的转轴套23a,同时也避免用户观看到第一转轴23和转轴套23a等部件,使得手表主机20在主机连接部位置处的视觉观感更佳。

结合图1、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底部支架10可为板状结构,则此时,该底部支架10可为平板。也就是说,在手表主机20处于第一状态时,手表主机20是完全叠设于该底部支架10上。具体地,当底部支架10为板状结构时,底部支架10的材质可优选为隔热材质,例如塑胶。这是因为:当手表主机20的外壳为金属材质时,由于手表主机20内部设置上述的器件以及功能模组,因此,该器件在运行时,会发出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恰好可被隔热材质的底部支架10隔开,从而当用户佩戴智能手表时,手表主机20不会直接接触用户的手腕皮肤,进而能够避免手表主机20发热量大而可能对用户的手腕皮肤造成烫伤的情况。

因此,该底部支架10不仅可实现承载手表主机20转动的功能,同时还可实现对手表主机20与用户的手腕皮肤进行隔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为了确保底部支架10能够完全承载手表主机20,该底部支架10的尺寸应与手表主机20的尺寸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2a均为设于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端11的圆柱形凸台,且为了避免影响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该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2a均设于底部支架10的端部外侧。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底部支架10的结构强度,在底部支架10的两端端部位置可设置加强元件13,该加强元件13用于便于底部支架10上设置该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2a,同时也可加强底部支架10的整体结构强度。

由此可知,对于底部支架10而言,当其为板状结构时,其可为一块普通的薄板,然后在其两个端部设置加强元件13即可,这样,可使得底部支架10无需设置为较厚的板,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时,该智能手表的整体厚度依然可保持较薄,从而可满足智能手表的轻薄化、小型化设计,满足大众用户的要求。

结合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底部支架10也可由折弯杆件102弯折形成的闭合环状结构。此时,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2a可设置在折弯杆件102上,且由于底部支架10为闭合环状结构,因此,在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且手表主机20在位于第一状态时,手表主机20的底部是直接贴合用户的手腕皮肤的。

该底部支架10采用折弯杆件102的方式,可有效减轻智能手表的整体重量以及减小智能手表的整体厚度,从而使得智能手表可保持其轻薄化设计。

结合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表带30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在表带30的另一端可设有第二表带扣套32,该第二表带扣套32设有第二表带连接部32a,该第二表带连接部32a通过第二转轴321转动连接于该底部支架10的第二连接部12a,从而使得该第二表带连接部32a可相对第二连接部12a转动,进而实现表带30的另一端相对底部支架10的转动连接。

结合图2和图4所示,在用户需调整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角度时,可通过手动调整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转动角度,当手表主机20转动至用户的目标角度时,此时,用户停止调整手表主机20,手表主机20可由于该阻尼结构的保持作用而保持在当前角度不变。

而当用户想将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即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上时,则可再次通过手动调整手表主机20,此时,由于阻尼结构的作用力,则用户调整手表主机20所施加的力需大于阻尼结构的作用力,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可再次被调整而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直至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此时,该保持结构的扣合部件42扣合于底部支架10两侧的扣合槽101内,用户停止调整手表主机20,手表主机20可由于该保持结构的保持作用而保持在当前状态(即第一状态)不变。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转智能手表,通过设置该保持结构包括按键结构,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可在保持结构的保持作用下与底部支架10扣合在一起,这样,可在用户无需手表主机20转动时保持其静止状态,使其与普通的智能手表无异。

此外,通过将该按键结构设于手表主机20的底部,从而不仅可便于用户按压操作,同时也可减少按键结构对于手表主机20的空间占用。

此外,在固定盖板21b上设置限位件2114来限制按压部件41的按压行程的设计,可使得用户的按压更加省力,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实施例二

结合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翻转智能手表与实施例一的翻转智能手表的区别之处仅在于:

该手表主机20的内部设置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用于定位该按压部件41及扣合部件42,与此同时,用于与扣合部件42扣合的扣合槽101设于底部支架10的底部。

具体地,该定位结构一体成型于手表主机20的主机壳体21内部的定位凸台201,即,该定位凸台201可在成型该主机壳体21时一并成型。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设于该定位凸台201并自该定位凸台201伸出至手表主机20的外部,该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抵接于该扣合部件42。优选地,该按压部件41可为近似螺杆结构,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可为螺帽,该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可为螺杆。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用户按压且按压更加省力,该定位凸台201内形成按压凹槽201a,该按压凹槽201a的开口设于主机壳体21的外部,从而可使得按压部件41的按压部41a可封盖该按压凹槽201a的开口。具体地,该按压凹槽201a内设有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的一端与按压部41a连接,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的另一端连接于该按压凹槽201a的底部。这样,当用户按压该按压部41a时,该按压部41a受按压力作用沿朝向按压凹槽201a的底部方向运动,直至该按压部41a抵接于按压凹槽201a的底部,此时,用户可获知该按压部41a已到达按压极限,从而可及时停止按压。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该按压凹槽201a的底部即为限制该按压部41a的按压行程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该扣合部件42也可为螺杆结构。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刚好抵接于该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该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自主机壳体21内伸出并用于与底部支架10扣合。即,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为螺帽,该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为螺杆。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扣合部件42在主机壳体21内的定位,该主机壳体21的内部还设有固定部件21c,该固定部件21c临近该定位凸台201设置,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设于该固定部件21c,该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自定位凸台201延伸至固定部件21c并与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抵接。具体地,该固定部件21c上开设有连通至底部支架10的扣合槽101的固定槽212,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一端连接于固定槽212的内壁,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该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当用户需转动手表主机20时,可通过按压该按压部41a,按压部41a受压挤压该第二弹性复位件44以及抵接部41b,此时,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受压挤压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3,以使第一弹性复位件43受压挤压于固定槽212的内壁和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从而使得第一弹性复位件43的长度变短,从而带动扣合部件42的扣合端42b自底部支架10的扣合槽101内伸出。

可以得知的是,为了确保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与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时刻处于抵接状态,该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设有第一倾斜面(未标示),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设有第二倾斜面421,该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421相互贴合。这样,在按压部件41的抵接部41b受力抵接扣合部件42的抵接端42a的过程中,由于该第二倾斜面421与第一倾斜面的作用,能够保持该抵接部41b与抵接端42a始终处于抵接状态而不会出现错位的情况,确保该保持结构的使用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翻转智能手表,通过将定位结构设于主机壳体21的内部,从而使得智能手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该保持结构为按键结构,且该按键结构仅包括单一的按压部件41和单一的扣合部件42,对应的,也只需在底部支架10上设置一个扣合槽101即可,从而使得保持结构的整体结构设计更加简单,保持结构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更加快捷简便。

实施例三

结合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智能手表与实施例一的智能手表的区别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该保持结构可包括磁吸结构,该手表主机20通过磁吸结构实现与底部支架10吸合,进而实现保持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磁吸结构至少包括第一磁性元件202和第二磁性元件(未标示),该第一磁性元件202设于该手表主机20,该第二磁性元件可形成于该底部支架10,该第二磁性元件用于与第一磁性元件202吸合。具体地,第一磁性元件202可为设于手表主机20的主机壳体21底部的磁铁,该第二磁性元件可为形成于底部支架10的金属元件。应该得知的是,若底部支架10本身的材质为金属,则第二磁性元件则可与底部支架10一体成型,无需额外再设置。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磁性元件202可形成于该手表主机20,第二磁性元件可设于该底部支架10。具体地,第二磁性元件可为设于底部支架10上的磁铁,第一磁性元件202可为形成手表主机20的金属件。且应该得知的是,若手表主机20的外壳为金属材质,则第一磁性元件202无需额外设置。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磁性元件202为设于手表主机20的磁铁,第二磁性元件为设于底部支架10的磁铁,且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性应与第一磁性元件202的磁性相反,这样,当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可由于磁性元件的异性相吸的原理,使得手表主机20保持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的状态不变,即,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不变。优选地,在手表主机20的主机壳体21底部可设有第一磁性元件202,与此同时,在底部支架10对应主机壳体21底部的位置可设置第二磁性元件,且第二磁性元件的磁性与第一磁性元件202的磁性相反。当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时,该第一磁性元件202可与第二磁性元件吸合,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保持其位于第一状态不变。

应该得知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202、第二磁性元件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例如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等。

可以理解的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而言,该智能手表的保持结构也可同时包括该按键结构和磁吸结构,即,在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之间同时设置该按键结构和磁吸结构,这样,可使得该保持结构对于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的作用更优更可靠。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翻转智能手表,通过设置该保持结构包括磁吸结构,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与底部支架10可在磁吸结构的作用下,吸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手表主机20可相对底部支架10保持位于第一状态。此外,采用磁吸结构的方式,整体结构简单,可有效简化该保持结构的结构设计,有利于节约设计成本。

实施例四

结合图12至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了一种翻转智能手表与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翻转智能手表的区别之处在于:

本发明的手表主机20的摄像模组为前置摄像模组和/或后置摄像模组。

具体地,由于手表主机20通过第一转轴23与底部支架10转动连接,因此,手表主机20可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端20c和自由端20d,该转动端20c为通过第一转轴23与底部支架10的第一连接部11a连接的一端,而该自由端20d则为可随着转动端20c相对底部支架10实现转动并相对底部支架10可形成角度的一端。具体地,为了避免影响摄像模组的拍摄视角,该摄像模组优选设于该自由端20d,且为了避免影响手表主机20的显示区域的显示,该摄像模组可设于自由端20d的端部。

进一步地,摄像模组可设置在手表主机20的内部,且为了实现用户的不同拍摄需求,该摄像模组可包括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前置摄像模组设于该手表主机20的正面,后置摄像模组设于手表主机的背面。在本实施例中,当手表主机处于第一姿态时,前置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为第一拍摄方向x1,后置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为第三拍摄方向x3;当手表主机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前置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为第二拍摄方向x2,后置摄像模组的拍摄方向为第四拍摄方向x4;第一拍摄方向x1、第二拍摄方向x2、第三拍摄方向x3、第四拍摄方向x4为不同方向。即,在该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转动并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转换时,前置摄像模组25可在第一拍摄方向x1和第二拍摄方向x2之间转换,后置摄像模组26可在第三拍摄方向x3和第四拍摄方向x4之间转换。其中,第一拍摄方向x1和第二拍摄方向x2的方向不同,第三拍摄方向x3与第四拍摄方向x4的方向不同。

即,在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并在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时,该前置摄像模组25可在第一拍摄方向x1和第二拍摄方向x2之间转换,以及该后置摄像模组26可在第三拍摄方向x3和第四拍摄方向x4之间转换,这样,在手表主机20转动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的拍摄角度的调整变换,从而满足用户对于不同拍摄角度的拍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手表主机20的面盖22设有连通于主机壳体21内部的第一开口(未标示),该前置摄像模组25可设在第一开口内,这样,不仅前置摄像模组25可通过第一开口实现取景,同时还可由于第一开口与主机壳体21内部连通而有利于第一摄像模组与主机壳体21内部的主板的连接的布线设计。同时,在主机壳体21的背面20b可设有第二开口(未标示),该第二开口与主机壳体21的内部连通,后置摄像模组26可设置在第二开口内,这样,后置摄像模组26可通过第二开口实现取景以及通过第二开口实现与主机壳体21内部的主板的走线连接。

由此可知,在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对于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而言,前置摄像模组25是朝向手表主机20的正面取景的,后置摄像模组26是朝向手表主机20的背面20b取景的,则此时,前置摄像模组25的第一拍摄方向x1则为对准手表主机20的正面的方向,后置摄像模组26的第三拍摄方向x3则为对准手表主机20的背面20b的方向。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的设置,且不影响其取景,该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对应设置,且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连通。

进一步地,由于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时,手表主机20的背面20b是近似贴合于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设置的,因此,对于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而言,后置摄像模组26在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是受到底部支架10的遮挡的,即,后置摄像模组26的第三拍摄方向x3为朝向底部支架10的上表面方向(如图14所示)。由此可知,在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一状态时,用户可通过前置摄像模组25实现拍摄操作。

而当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至位于第二状态时,由于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形成一定角度,则前置摄像模组25由第一拍摄方向x1转换至第二拍摄方向x2,后置摄像模组26由第三拍摄方向x3转换至第四拍摄方向x4,此时,后置摄像模组26相对底部支架10也形成一定角度,即,后置摄像模组26不再受到底部支架10的遮挡,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拍摄需求选择前置摄像模组25或后置摄像模组26执行拍摄功能。例如,用户可选择前置摄像模组25实现自拍、视频通话,而选择后置摄像模组26实现扫码操作、拍摄周边景物等。

进一步地,由于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均设于手表主机20的自由端20d的端部,因此,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由在自由端20d的端部部分向外凸设的中空圆柱形凸台形成,即,中空圆柱形凸台的中空部分即形成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这样,第一开口的设置即不会影响手表主机20的显示屏20a的设置,同时也能使得前置摄像模组25具有良好的拍摄视野。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外界灰尘或者杂物进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内,第一开口处可设置第一镜片(未标示),第二开口处可设置第二镜片(未标示),该前置摄像模组25可通过第一镜片实现取景,后置摄像模组26可通过第二镜片实现取景。具体地,第一镜片可粘接于第一开口,第二镜片可粘接于第二开口。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前置摄像模组25依然可设置在正面的第一开口,而后置摄像模组26则可设于与正面成角度的侧面上,此时,该第二开口开设于侧面上。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还是第二状态,后置摄像模组26都不会受到遮挡,这样,用户可随时根据拍摄需求选择对应的摄像模组执行拍摄操作。

优选地,为了防止在手表主机20位于第一状态时,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可能导致底部与后置摄像模组26撞击或者是摩擦而损伤后置摄像模组26,该底部支架10相对应该后置摄像模组26的位置处可设置避空槽。具体地,该避空槽可为与第二镜片相匹配的圆形槽、u型槽或者方形槽等。

采用在底部支架10上设置避空槽的设计,可避免底部支架10对后置摄像模组26的拍摄视角造成的遮挡,从而使得即使手表主机20处于第一状态时,后置摄像模组26也能够通过该避空槽实现取景。

在用户需调整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角度时,可通过手动调整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转动角度,当手表主机20转动至用户的目标角度时,此时,用户停止调整手表主机20,手表主机20可由于该保持结构的保持作用而保持在当前角度不变,此时,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均可处于可拍摄状态,用户可根据实际拍摄需求选择前置摄像模组25或后置摄像模组26执行对应的操作。

而当用户想将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时,则可再次通过手动调整手表主机20,此时,由于保持结构的作用力,则用户调整手表主机20所施加的力需大于保持结构的作用力,从而使得手表主机20可再次被调整而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直至手表主机20叠设于底部支架10上,此时,用户停止调整手表主机20,手表主机20可由于该保持结构的保持作用而保持在当前状态(即第一状态)不变,此时,由于避空槽的设计,后置摄像模组26未受到底部支架10的遮挡,则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同样处于可拍摄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翻转智能手表,通过设置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利用手表主机2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转动,从而使得前置摄像模组25和后置摄像模组26可随着手表主机20的转动而获得不同的拍摄方向,满足用户的不同拍摄需求。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翻转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一种翻转智能手表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