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9655发布日期:2019-10-19 02:40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钟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表。



背景技术:

传统手表主要部件包括表壳主体和表带组成,表壳主体通常包括表壳、表镜、表后盖、机芯、指针、表盘以及用于固定机芯的胶罩组成,表带通常有带身和表带扣组成。所述的机芯、指针、表盘和胶罩安装与表壳内部,所述的表镜、表后盖安装与表壳外部,起到防水、防尘和保护机芯作用,是手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所述的表带和表带扣安装与表壳主体上,起到方便配带和取下手表的作用。传统手表制造中,通常会将表壳主体、表带和表带扣分开制作,各部分特征比较明显。传统手表表带通常为珠节式或软性材料制作,必要时候单独设置表带扣组件。现有的手表,扣合时由于表带具有一定的柔性,扣合时需要单手操作,扣合比较困难。此外,由于表带本身的柔性,导致其不能够很好地保持一定形状,再加上表带本身珠节式结构或者表带扣的存在,使得手表看起来结构复杂繁琐,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手表所存在的佩戴不方便、外形不够简洁的问题,提供一种手表。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手表,包括:包括:表壳主体,所述表壳主体上设有扣合件;刚性表带,所述刚性表带包括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表壳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表带上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槽包括开口和尾部固定槽,所述开口和尾部固定槽错位设置,所述表壳主体和第二表带通过所述扣合件与扣合槽扣合连接;所述第一表带与所述表壳主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表壳主体可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所述表壳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扣合件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表壳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扣合件位于所述尾部固定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壳主体包括向下伸出的表壳凸台和向外伸出的表壳凸缘,所述扣合件设置于所述表壳凸缘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带上设有过孔,所述表壳主体上设有套孔,所述套孔为内螺纹孔,将螺钉穿过所述过孔与所述套孔旋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孔为沉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带靠近所述表壳主体的端面为组合斜面,所述组合斜面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平行于所述表壳凸台的侧面,所述第一斜面向远离所述表壳凸台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斜面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弹性顶推件,用以顶推所述表壳主体的表壳凸台,使所述表壳凸台顶靠所述第二斜面;所述表壳凸台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顶靠所述第一斜面,所述表壳凸台转动至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时顶靠所述第二斜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顶推件为弹性弹珠,所述弹性弹珠能够全部压缩至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槽还包括导向槽,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表带的端面,所述导向槽连接于所述开口,所述导向槽的于所述第二表带表面的投影形状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圆心为所述第一表带和表壳主体旋转中心,所述尾部固定槽一侧与所述导向槽连接,其余侧面封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带连接于所述表壳主体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设有第二弹性顶推件,用以顶推所述表壳主体的表壳凸台,所述表壳主体在顶推作用下带动所述扣合件卡入所述扣合槽的尾部固定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件为销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销钉远离所述表壳主体的一端设有销钉帽,用以限制所述表壳主体和第二表带沿所述销钉轴向方向上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性弹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合槽各个位置的截面形状均为“T”字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远离所述表壳主体的一端分别设有形状互相契合的表带凸台和表带凹槽,所述表带凸台和所述表带凹槽上均设置有销轴孔,所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通过所述销轴孔内的销钉可转动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带、第二表带和表壳主体结合后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壳主体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处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表镜、表盘、胶罩和底盖,所述表壳主体、表镜、表盘、胶罩和底盖形成一个密闭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手表当中的表带设置为可转动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并在表壳主体上设置套孔和扣合件,通过套孔使表壳主体的一端和第一表带可转动地连接,表壳主体的另一端的扣合件卡入第二表带上的扣合槽,完成整个手表的装配。与现有手表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表结构简单,穿戴方便,并且扣合结构为隐藏式设计,使得整个手表外观更为简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手表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表壳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表带转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位置的示意图。

其中:

100-表壳主体;110-套孔;120-扣合件;121-销钉帽;190-螺钉;200-第一表带;210-过孔;211-沉头孔;220-组合斜面;221-第一斜面;222-第二斜面;230-第一安装孔;231-第一弹性顶推件;240-表带凸台;250-销轴孔;300-第二表带;310-扣合槽;311-开口;312-导向槽;313-尾部固定槽;320-第二安装孔;321-第二弹性顶推件;330-表带凹槽;340-销轴孔;400-机芯组件;500-表镜;600-胶罩;700-底盖;800-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表,如图1至图7所示。于图示实施例当中,手表包括表壳主体100和刚性表带,表壳主体100上设有扣合件120,刚性表带包括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远离转动连接处的另一端均与表壳主体100相连。具体的,第一表带200和表壳主体10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表带300上设有扣合槽310,表壳主体100上的扣合件120扣入第二表带300上的扣合槽310,扣合完成后整个手表组合为一个整体,表壳主体100在不受较大的力作用的情况下,不会与第二表带300分离。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并将表壳主体10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表带200,通过转动表壳主体100,将表壳主体100上的扣合件120扣入第二表带300的扣合槽310内,利用扣合槽310与扣合件120的配合固定表盘主题,完成整个手表的穿戴。详细的,扣合槽310包括开口311和尾部固定槽313,表壳主体100可相对于第一表带200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表壳主体100的扣合件120对准开口311,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表壳主体100的扣合件120位于尾部固定槽313内,表壳主体100由第一转动位置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时,扣合件120由开口311进入并运动至尾部固定槽313。与现有手表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当中的手表结构方便,穿戴简单,并且扣合结构为隐藏式设计,使得整个手表外观更为简洁。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图示实施例当中表壳主体100分为向下伸出的表壳凸台和向四周伸出的表壳凸缘,表壳主体100上的扣合件120设置于表壳凸缘上。穿戴时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端面顶住表壳凸台,同时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顶面顶住表壳凸缘,使得穿戴后的表壳主体100与刚性表带之间的连接相对固定,不会产生晃动。同时通过设置表壳凸台和表壳凸缘并与刚性表带配合,使得穿戴后的表壳主体100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下平面处于同一平面或组成一个光滑连续的曲面,更加符合人体的手腕形状,不会产生尖锐部分,穿戴更加舒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当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表带200上设有过孔210,相应的,在表壳主体100的表壳凸缘上设置有套孔110,套孔110上设置有内螺纹,套孔110和扣合件120分别设置于表壳主体100的两端。利用螺钉190、螺栓等常见螺纹紧固件穿过过孔210并旋入套孔110内,以此将第一表带200和表壳主体100连接在一起。由于第一表带200和表壳主体10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以二者能够相对转动,并且是以套孔110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优选的,套孔110的外径与过孔210的内径之间采用间隙配合,使得表壳主体100和第一表带200不会由于转动连接处存在缝隙而产生晃动,并且将套孔110整个放入过孔210内的隐藏式设计,不仅使得手表整体看上去更加浑然一体,同时也能够使第一表带200的顶面抵住表壳主体100上的表壳凸缘,进一步减小产生晃动的可能。优选的,过孔210采用沉头孔211设计,螺钉190等螺纹紧固件旋合后,不会有部分凸出于第一表带200,导致佩戴时对人体产生不适感,也使得手表整体外观更为简洁。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表带200上设有过孔210、表壳主体100上设有套孔110只是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在其他一些实施例当中,例如在表壳主体100上设置带有螺纹的柱体,在表带上设置过孔210,将螺纹柱穿过过孔210并用螺栓固定第一表带200和表壳主体100;或者在表壳主体100上设置柱体,在第一表带200上设置过孔210,将表壳主体100上的柱体穿过过孔210后进行铆合,使得柱体的端部直径增大,无法从过孔210内退出。上述技术方案也只是一些可实施的方式,第一表带200和表壳主体10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其他常见的转动连接方式,以表壳主体100和第一表带200能够相对转动且沿转动轴线轴向不会产生较大位移为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当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表带200靠近表壳主体100的端面为组合斜面220,组合斜面220包括第一斜面221和第二斜面222。于本实施例当中,第一斜面221和第二斜面222均为平面,且二者之间呈钝角设置,第二斜面222与表壳主体100平行,第一斜面221向远离表壳主体100的方向偏移。第一斜面22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30,第一安装孔230内设置有弹性顶推件。通常情况下,表壳凸台的侧面在第一安装孔230内的弹性顶推件的作用下紧贴第二斜面222,表壳主体100上的扣合件120与第二表带300上的扣合槽310具有一定错位,无法扣合。穿戴手表时,用力推动表壳主体100,将弹性顶推件压入第一安装孔230内,表壳凸台与第二斜面222分离,即表壳主体100沿着由第二斜面222向第一斜面221的方向进行转动,转动后表壳主体100上的扣合件120与第二表带300上的扣合槽310对位,此时将扣合件120推入扣合槽310内,通过扣合槽310与扣合件120之间的配合完成穿戴。扣合槽310与扣合件120的配合可以是二者之间通过弹性形变和摩擦力进行的配合,或者扣合槽310为不规则形状,以扣合件120卡入后在不受一定方向上超过一定大小的力的情况下无法脱出为准。脱下手表时,只需沿着一定方向施加超过一定大小的推力,即可将扣合件120从扣合槽310内推出,使第二表带300和表壳主体100分离,脱下手表。

优选的,第一弹性顶推件231为弹性弹珠,弹性弹珠整体呈圆柱形,其顶端设有半球形的弹珠头,弹珠头通过弹簧等弹性件与弹性弹珠的主体相连。弹珠头的球面设计,可以避免在使用时,第一弹性顶推件231顶推表壳凸台过程中产生划痕、磨损甚至损坏,同时在表壳主体100与第一表带200位于不同角度时均能起到很好的顶推效果。弹性弹珠可通过螺纹连接、过盈配合等常见连接方式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30内,安装后,弹珠头在外力作用下,可完全压入第一安装孔230内,即外力作用下可使弹性弹珠整个压入第一安装孔230内。当穿戴手表时,由从第二斜面222向第一斜面221的方向转动表壳主体100,表壳凸台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弹性弹珠,直至弹性弹珠完全压入第一安装孔230内,此时表壳凸台的侧面和第一侧面紧贴,能够很好地定位,也能够防止转动表壳主体100的推力过大导致第一弹性顶推件231的损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当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扣合槽310为不规则形状,包括开口311、导向槽312和尾部固定槽313,开口311与第二表带300的端面连通,开口311的宽度沿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开口311在开口311宽度较小的一端与导向槽312连通,导向槽312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表带300端面的方向设置;导向槽312远离开口311的一端与尾部固定槽313连接,尾部固定槽313除与导向槽312连接的一侧,其余侧面均封闭。穿戴手表时,转动表壳主体100,使表壳主体100上的扣合件120能够与开口311对位。由于开口311靠近外侧部分的宽度较大,扣合件120能跟较为容易的进入开口311,之后沿着逐渐缩小的开口311进入导向槽312,沿着导向槽312一直运动,进入尾部固定槽313,依靠尾部固定槽313与扣合件120的配合固定连接,完成穿戴。整个扣合槽310的形状为圆弧形或者为与圆弧相拟合的多条连续线段、曲线,圆弧的圆心为第一表带200和表壳主体100的转动中心。脱下手表时只需沿着一定方向施加超过一定大小的力,即可解除扣合件120与尾部固定槽313的配合连接,之后按照穿戴手表时扣合件120运动路径相反的方向退出扣合件120,脱下手表。此种扣合槽310设计,由于尾部固定槽313除了与导向槽312连通的部分,其余部分均封闭,能够有效避免扣合件120由于一些意外情况脱出扣合槽310,避免了手表丢失的风险。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加强扣合槽310与扣合件1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在第二表带30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20,第二安装孔320内设置有第二弹性顶推件321,用以顶推表壳凸台,表壳主体100和第二表带300在顶推作用下具有相互分离的趋势。穿戴手表、扣合件120与扣合槽310扣合时,当扣合件120运动至导向槽312末端时,表壳主体100在第二弹性顶推件321的作用下,带动扣合件120进入尾部固定槽313,扣合件120在持续的顶推作用下固定在尾部固定槽313内。在不受沿特定方向超过一定大小的力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弹性顶推件321的作用,扣合件120能够很好地固定于尾部固定槽313内,避免了扣合件120脱出导致手表掉落甚至遗失的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当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扣合件120为销钉。进一步地,销钉远离表壳主体100的一端设有销钉帽121,销钉帽121的直径大于销钉其余部分的直径。相应的,扣合槽310各部为横截面形状为“T”字形,扣合槽310底部的宽度略大于扣合槽310其余部分的宽度,扣合槽310底部的宽度略大于销钉帽121的直径,扣合槽310其余部分的宽度略大于销钉钉体的直径,但扣合槽310其余部分的宽度应小于销钉帽121的直径;或者扣合槽310为通槽,其宽度略大于销钉钉体的直径,但其宽度应小于扣合帽的直径。穿戴手表过程中,扣合槽310和扣合件120扣合时,由于销钉帽121的直径大于扣合槽310其余部分直径,故能够限制销钉和第二表带300沿着销钉轴向的相对运动,穿戴完成后亦能起到同样效果,有效防止整个手表各部件之间发生晃动甚至分离。

应当理解的是,销钉只是扣合件120的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扣合件120的形状可以是圆柱体、棱柱体或不规则柱体,扣合件120上可以设置类似于上述销钉帽121之类、防止手表各部件分离的部件或结构,也可依靠扣合件120自身的弹性形变与扣合槽310配合以防止各部件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当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远离表壳主体100的一端,即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转动连接的一端,均设有形状互相契合的表带凸台240和表带凹槽330,表带凸台240和表带凹槽330上均设置有小轴孔,通过在销轴孔内设置销轴800即可实现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相互转动。于图示实施例当中,表带凸台240位于第一表带200上,其上设有销轴孔250;表带凹槽330位于第二表带300上,凹槽两侧的表带侧壁上均设有销轴孔340;表带凹槽330和表带凸台240上的销轴孔通过销轴800连接在一起。应当理解的是,表带凹槽330和表带凸台240只是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一种可实施的转动连接方式,也可用其他常见转动连接机构替代。

在上述实施例当中,如图1所示,表壳主体100可以为中空的矩形,也可以为中空的圆柱形或立体多边形。表壳主体100的上表面为弧形,可以增加手表整体的美感,也可以设计为平面、球面等,可根据手表整体设计风格进行变化。应当理解的是,表壳主体100可以为任意方便佩戴并能够安装各个部件的形状。表壳主体100通常都配有机芯组件400,机芯组件400包括转轴、指针和刻度盘。转轴设置于刻度盘的中心。指针与刻度盘间隔相对安装于转轴。指针能够在转轴的驱动下转动。为了使手表具有美感,刻度盘可变更表面装饰物,配置多种表面颜色,并可根据表壳主体100的形状改变设计形状。表壳主体100还可配备表镜500、胶罩600和底盖700,表壳主体100装配完成后形成一个密闭整体,可防水、防尘、防震,有效保护机心组件良好运行。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