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源线的电压稳定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2246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电源线的电压稳定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电压稳定。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采用可变电感来补偿电源线中可能出现的电压变化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用于电力传输的小型线(也称作“弱线”)相对于负载要求具有太小的导体截面以及相对高的阻抗。小型导体所引起的损耗会产生过大的电压降。过大的电压降导致连接到线路的电力的电压电平不足。
变压器是静态装置,其提供在初级侧和次级侧上多个绕组确定的固定电压,即变压比。固定的变压比可导致在负载高时电压过低(即欠压),而在负载低时电压过高(即过压状态)。由于负载总是取决于个体电力消费者的高度可变的需求,因此固定变压比通常不足以为动态负载服务。
通过在提供线路的变压器处同步增加电压,可补偿低电压电平。在一种现有技术方法中,在电压达到不可接受的低电平的位置上,通过连接到各相的变压器上的负载抽头变换器来控制电压电平。
目前,经常通过使用新的具有较大截面(且相应较低电阻损耗)的线路来替代现有线路,以解决弱线的问题。当前,采用了数个方法用于升级线路。如果现有电极上有空间,则可将新线路与弱线平行地安装在电极另一侧。一旦安装了新线路,就断开老线路,并将其从服务中拆除。该方法使得可在服务中没有显著中断的情况下更新电力传输系统。另一种方法涉及安装硬件,用以保护到现有电极的新线路、断开弱线、并快速安装新线路。在与先前方法比较时,该方法导致服务中的较长中断。在当不能使用老路线时主要使用的第三种方法中构建新路线。该构建包括安装新电极和新导体。重要的是,在开始构建之前,必须由当地政府和产权人批准该新路线。
在电压调节的另一现有技术方法中,结合变压器,使用机械控制的自耦变压器(即,具有可变变压比的变压器)。然而,通常由于机械构件需要频繁的服务,所以不再使用机械控制的自耦变压器。
当前采用的另一种方法包括将电线重新定位为靠近用户,并将新的变压器连接到该重新定位的线路上,在此它会更靠近用户。由于重新定位电线所需的大范围操作以及与这种项目有关的高成本,该方法也不合乎要求。
授予Wanlass(下文中的“Wanlass”)的美国专利NO.3409822描述了一种电压调节器,该调节器包括缠绕在铁磁心上的AC或负载绕组和DC或控制绕组。在一部分磁心中,总是沿相同路径但相反方向提供DC生成的通量分量和AC生成的通量分量。结果,在这些部分中,提取通量分量,并且磁心具有磁导率,该磁导率在有限程度上对应于合成通量。在其它部分(但不是整个磁心)中,通量彼此正交。例如,Wanlass示出了通过位于相同路径(具有反号的重合的通量)的磁通量的加减基于磁心引线中的通量控制的调节器。然而,由于Wanlass中描述的调节器用于在磁心的非饱和区域工作,所以设备的功率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且磁导率范围受磁心线性区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有关弱线所产生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的问题。与现有方法相比,使用正交场执行磁导率控制,而不是通过增加或减少的并行场来执行。
在一方面,本发明是一种用于电源线电压稳定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具有串联绕组和并联绕组的自耦变压器、连接到自耦变压器的可变电感、以及控制系统。可变电感包括磁心、缠绕在第一轴上的主绕组、以及缠绕在与第一轴正交的第二轴上的控制绕组。在可变电感的主绕组和控制绕组通电时,在磁心中产生正交通量。该电压稳定系统自动补偿其连接到的电源线中的电压变化。在一个实施例中,基本在全部磁心中产生正交通量。在另一实施例中,磁心由各向异性磁材料制成。
在上述电压稳定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单元,其控制提供给控制绕组的控制电流;设定点调节单元,其与处理器单元电通信;以及开关。所述开关连接和断开调节,并与处理器单元电通信。该系统还包括检测输出电压的反馈输入。该反馈输入与处理器单元和电源线电通信。该控制系统还包括与处理器单元和控制绕组电通信的整流电路。
在以上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自耦变压器的串联绕组与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且并联绕组与主绕组和第二电源线串联连接。
在以上实施例的另一版本中,串联绕组和主绕组与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主绕组位于串联绕组的线路侧,且并联绕组直接连接到第二电源线。
在以上实施例的又一版本中,串联绕组和主绕组与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主绕组位于串联绕组的负载侧,且并联绕组直接连接到第二电源线。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种稳定电压的方法。输入电压被提供给自耦变压器,且可控电感与自耦变压器的至少一个绕组串联连接。检测输出电压。在可控电感的磁心中产生正交磁场。调节至少一个正交磁场以控制磁心的磁导率,以便响应检测到的输出电压来调节电压。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中,实际上在主绕组和控制绕组之间不存在变压器作用,因为在磁心的所有部分中两个场都是正交的。因此,设备的操作可扩展到磁心的饱和区中。这个扩展操作将可变电感的功率处理能力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因为功率处理能力与材料磁导率的成反比(在磁导率减半时,功率处理加倍)。因此,本发明可用在大功率应用中。
此外,采用正交通量控制按需要增加线电压以避免欠压状态并调节线电压将电压维持在期望值的动态升压器或电压稳定系统是一种改进弱线非常有效的备选。这种单元可连接到弱线,并动态补偿负载相关压降。
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包括电控正交通量电感。和变压器一起,该电感提供了补偿不合要求电压降的可变输出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电源线的电压稳定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用于将控制绕组中的电流控制为线路的期望和实际操作参数的函数。在一个版本中,该操作参数是线电压。调节系统基于线电压的线路测量和期望值(例如设定点)来给可变电感中的控制绕组供电,结果是输出电压保持该期望值。
本发明的实施例允许现有弱线适应于当能量使用增加时以简单且廉价的方式维持足够的电压。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线路中的电压稳定系统连接在配电变压器和用户之间来维持足够的电压。在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自耦变压器与电源电压串联地增加电压,从而使能够稳定线电压。可变电感调节电感两端的电压(通过用正交场改变电感磁心的磁导率)或其两端的时间电压积分,以便调节自耦变压器中串联绕组两端的电压。
必须迅速执行这个电压稳定,以便避免对用户侧装置的损害,因为如果负载的快速改变导致过大的过压,则可能发生这种损害。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中,将用控制绕组中的电流来控制电压中的改变。系统的低惯性和响应性允许其承受电压峰值和谷值。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根据以下描述将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示出自耦变压器。
图2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般框图。
图6更详细地示出图2的实施例。
图7示出用于控制图6和图8中所示实施例的控制系统。
图8更详细地示出图4的实施例。
图9更详细地示出图3的实施例。
图10示出用于控制图9中实施例的控制系统。
图11示出本发明的三相实施例。
图12示出用于控制图1实施例的控制系统。
图13示出本发明的第二个三相实施例。
图14示出用于控制图13实施例的控制系统。
图15示出本发明的第三个三相实施例。
图16-18示出用于控制图15实施例的控制系统。
图19和20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控电感。
具体实施例方式
自耦变压器是具有串联绕组S和并联绕组P的变压器。图1示出了自耦变压器T1,其中并联绕组P和串联绕组S串联连接。串联绕组S具有相对少的匝数,而并联绕组P具有相对多的匝数。在一个实施例中,串联绕组具有大约20匝,而并联绕组具有大约230匝。施加的电压V1与串联绕组S和并联绕组P中的匝数成比例地分配。如果并联绕组P和串联绕组S中所包括的总匝数是N1,且并联绕组P中的匝数是N2,则在并联绕组P的两端会出现值为V1(N2/N1)的电压V2。该设备也是可逆的,以便如果将电压V2加到并联绕组P的两端,则建立了连接并联绕组P和串联绕组S的通量。结果,在N1匝的两端出现V1=V2(N1/N2)的势差。
在图2中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串联绕组S与从线路输入LI到线路输出LU的第一电源线(例如第一相)串联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并联绕组经由正交场可变电感LR连接到第二电源线(例如第二相)L。这里可通过用可变电感LR改变并联绕组P中的电压来改变串联绕组S中的电压。
在图3中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可变电感LR和串联绕组S与从LI到LU的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其中可变电感连接到串联绕组S的线路侧LI。并联绕组P连接到第二电源线。
在图4中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可变电感LR和串联绕组S与从LI到LU的电源线串联连接,其中可变电感连接到串联绕组S的负载侧LU。并联绕组直接连接到第二电源线L。在前面实施例的版本中,第二相是中性导体。
在本发明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由于可变电感LR承受时间电压积分(其保持与来自自耦变压器串联绕组S的电压串联),所以第一电源线L1-LU中的电压将改变。
由于可变电感承受的电压是无功电压,所以该电压比电流超前90°。结果,要减去或加到负载电压上的电压与负载所得到的电阻电流有90°的相位差。在自耦变压器中,在串联绕组S和并联绕组P之间存在安匝平衡。在并联绕组P中因此反映了负载所得到的电流,并引起可变电感器中的压降。压降的大小取决于可变电感的值和电流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电感器与自耦变压器的并联绕组并联地安装。这减少了系统产生的谐波,并稳定了系统的控制。备选地,可使用可变电感。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可变电感的电流是通过串联绕组的负载电流和通过并联绕组的电流的总和,而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可变电感的电流是负载电流。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可变电感的电流是并联绕组中的电流。由于这些电流的大小不同,因此可基于特定应用来选择实施例。
图5是说明稳压器和相关控制系统(例如调节系统)的框图。第一电源线L1经过控制系统所控制的稳压器。K1、K2和K3是开关,其使稳压器可连接到网络或从网络断开。图5中示出K1处于闭合状态,并示出K2和K3为打开状态,对应于稳压器不处于使用中的情况。在稳压器处于使用中时,K1和K2打开,而K3闭合。
图6和7更详细地示出了单相稳压器。T1是自耦变压器,其具有位于端子1-2和3之间的串联绕组S以及位于端子1-2和4之间的并联绕组P。这对应于图2中示意性示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
在图6中,T4是正交场可变电感LR,其具有位于端子1和2之间的工作绕组(或主绕组)H以及位于端子3和4之间的控制绕组ST。可控电感LR连接到变压器T1的并联绕组P,其中T4的端子2连接到T1的端子4。端子1L1和1L2为图7所示整流电路U9提供电压。
图7示出用于调节可变电感T4中电流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设定点调节单元、用于连接或断开调节的开关S3、用于检测自耦变压器T1输出电压的反馈电路、处理器单元U8和连接到电感控制绕组的整流电路U9。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定点调节单元是电位计R8,且反馈电路包括变压器T7。在又一实施例中,处理器单元U8包括微处理器。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包括过压保护电路U10。
更详细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图7的设定点调节单元包括分别连接到处理器单元U8端子7、11和10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开关S3包括分别连接到处理器单元U8端子4和6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变压器T7的初级端子1、2连接到S1和R1,以检测LU上出现的输出电压。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由保险丝来保护变压器T7的初级绕组。变压器T7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连接到处理器单元U8的端子5和9。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应于R1和S1的端子1L1和1L2连接到处理器单元U8的线路输入。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隔离变压器用于在将1L1和1L2上出现的电压加到处理器单元U8之前降低该电压。过压保护单元U10包括分别连接到1L1、整流器正输出端子以及1L2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过压保护电路包括连接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电位计R1以及连接在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之间的第二电位计R2。过压保护电路还包括固定电阻器R3和R4。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6的端子1L1和1L2还连接到整流电路U9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整流电路U9输出包括分别连接到端子3T4和4T4上的控制绕组ST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电阻器(例如R5、R6和R7)的电阻网络串联连接在负极端子和控制绕组ST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整流电路U9是包括四个二极管V1、V2、V3和V4的全波桥接电路。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二极管V1和V2是受控整流二极管,例如可控硅。整流电路U9经由二极管V1的控制端子和二极管V2的控制端子连接到处理器单元U8。在该实施例的另一版本中,二极管V5连接在整流电路U9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
通常,图7的控制系统通过响应自耦变压器T1输出电压的改变而调节提供给控制绕组ST的功率来自动调节可控电感T4的主绕组H两端的压降。经由设定点调节单元R8建立表示期望输出电压的设定点。反馈电路给处理器单元U8提供自耦变压器T1输出电压的指示。处理器单元U8将该设定点与反馈电压相比较,并通过控制整流电路U9的操作来调节在整流器输出端所提供的功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整流电路U9的输出是DC电流。
由T1中并联绕组P两端的电压实现图6所示本发明这个第一实施例,其中电感LR与自耦变压器T1上的并联绕组P串联连接。由电感T4来调节这个电压,其通过变压器与输入端X1和输出端X1:7之间的线电压LI-LU串联连接。结果,可增加从X1:7和X1:10上的R和S提供给负载的电压。如果反馈信号和设定点之间的差大,则调节器会增加到电感T4的控制电流,从而增加补偿压降的附加电压。相反,如果附加电压太高,则通过向下调节加到线电压的电压来降低功率。这样,将提供给负载的输出电压维持在大约等于设定点电压的电平上。
图8更详细地示出了最初主要参考图4描述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图8中,T1是具有位于端子1-2和3之间的串联绕组S以及位于端子1-2和4之间的并联绕组P的自耦变压器。在图7中示出了与该电路相关的控制系统。
T4是具有位于端子1和2之间的主绕组H以及位于端子3和4之间的控制绕组ST的正交场可变电感。电感T4的端子1耦合到端子T3上的串联绕组S的输出端。控制电流从图7中受控整流电路U9的正极和负极端子馈送到图8控制绕组ST上的端子3和4。来自图8稳压器的端子R和S的输出电压的反馈连接到图7的变压器T7端子2和1。这个连接将反馈信号提供给图7的整流调节器U8。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经由电位计R8进行设定点调节。从图7的端子X1:2和X1:4,提供到图8整流器U9的电压输入。
在这个具有连接在自耦变压器T1串联绕组S负载侧上且与其输出串联的电感LR的电压系统中,稳定是通过经由电感T4(其串联地位于线路中)两端的可控电感压降来调节来自T1(输出线电压)的升高的输出电压而实现的。
如果反馈信号和设定点之间的差大(例如大的欠压),则调节器将升高到电感T4的控制电流,从而降低电感上的压降以升高电压并补偿该压降。相反,如果附加电压太高(例如过压),则提供给电感T4的功率降低。结果,电感T4两端的压降升高,提供给负载的电压降低,且输出电压保持在设定点电压。
图9更详细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里,T1是具有位于端子1-2和3之间串联绕组S的自耦变压器。并联绕组P位于端子1-2和4之间。该实施例对应于图3中示意性示出的实施例。图10中示出了相关控制系统。
T4是具有位于端子1和2之间的主绕组H以及位于端子3和4之间的控制绕组ST的可变电感。可控电感的端子T4:2连接到端子T1:1-2处的串联绕组S。并联绕组P还连接到端子T1:2。图10示出了控制电流如何从受控整流电路U9的正极和负极端子馈送到图9的控制绕组ST上的端子3和4。来自稳压器端子R和S的输出电压的反馈连接到变压器T7端子2和1。该连接将反馈信号提供给整流调节器U8。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经由电位计R8进行设定点调节。从图9的端子X1:2和X1:4,提供到整流器U9的电压输入。
这个电压调节器连接包括连接在串联绕组S线路侧上并与其串联的电感LR。在这个实施例中,稳定是经由电感T4(其串联地位于线路中)两端的压降调节通过调节自耦变压器输入电压来实现的。
如果设定点的值比反馈信号的值大得多(例如欠压),则调节器将升高到电感T4的控制电流,以降低电感两端的压降并补偿该压降。相反,如果存在过压情况,则降低提供给控制绕组的功率,以便升高电感两端的压降,并将提供给负载的输出电压保持为大约等于设定点电压。
到目前为止描述的单相解决方案的三相实施例可基于相同的电压调节的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基于输出电压和参考(例如设定点)之间的比较。
图11和12示出了根据图3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单相解决方案的三相实施例。在图11中,电感T4、T5和T6的控制绕组ST显示为串联连接,并从而经由图12的控制电路同等地调节这些绕组。图12示出了对应于如上所述的调节系统。该调节系统包括设定点调节电阻器R8、用于连接和断开调节器的开关S3、用于来自相RS的反馈电压的变压器T7、处理器单元U8(例如电抗器调节器)、二极管整流器U9和过压保护电路U10。电流信号从调节系统的输出(点3T4和4T4)发送到可变电抗T4。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各相的单独调节也是可能的。
图13和14示出了图8中单相解决方案的三相实施例,其中电感T4、T5和T6(图13)的控制绕组串联连接,并由此被同等地调节。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各相的单独调节还是可能的。图14示出了用于调节提供给负载的电压的相应控制电路。
图15-18示出了图6中单相解决方案的三相实施例。在图15中示出了电感T4、T5和T6。这些电感T4、T5和T6中的每一个都由单独的调节电路来调节。在该三相实施例中,相序是重要的,因为串联绕组S中的电压与从馈电变压器到线路(未示出)的相电压矢量相加。串联绕组置于点1和3之间,而并联绕组置于点2和4之间。在图15中还示出了各相T1、T2和T3的自耦变压器。可变电感T4响应从相R-S(X1:7和X1:10)提供的反馈信号来调节到T1的电压。可变电感T5响应从相S-T(X1:12和X1:14)提供的反馈信号来调节到T2的电压。可变电感T6响应从相T-R(X1:14和X1:10)提供的反馈信号来调节到T3的电压。以这种方式,可彼此独立地调节各相的线电压。
图16示出了通过T4响应设定点调节R8建立的设定点所表示的期望电压对T1中电压的调节。输出信号(见图16右下方)施加到T4上的点3和4。在图17中示出了通过T5响应设定点调节R10对T2的相应调节。在图18中示出了通过T6对T3中电压的调节。
上述三相系统示出了并联绕组的三角形连接。然而,也可采用其它连接。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星型(即Y型)配置连接并联绕组,该星型配置是众所周知的三相系统的连接拓扑。
图19示出了可控电感器T4的实施例。该可控电感器T4包括第一管元件101、缠绕在第一管元件101上的主绕组H。在一个实施例中,可控电感器还包括磁端耦合器105、106。在一个实施例中,可控电感器T4由各向异性材料制成。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各向异性材料是晶粒取向的各向异性材料。当使用晶粒取向的材料时,可定义晶粒取向方向(GO)和横向(TD)。
如图20所示,可控电感器T4还包括第二管元件102。控制绕组ST缠绕在第二管元件和与第一轴正交的第二轴上,其中主绕组H缠绕在第一轴上。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第二管元件102同心地位于第一管元件101内。端耦合器105和106各将第一管元件101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管元件102的对应端。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磁心由第一管元件101、第二管元件102和端耦合器105、106组成。
在图20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轴M相对于第二轴L是环形轴。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轴L是位于第二管元件102中心的线性轴。
在操作中,图19和20的可控电感器T4发展成两个正交通量。在主绕组H通电时,产生第一磁场Hf和第一磁通量Bf。在控制绕组ST通电时,产生第二磁场Hs和第二磁通量Bs。在该实施例的一个版本中,基本在全部磁心中,磁场Hf、Hs都彼此正交,且基本在全部磁心中,磁通量Bf、Bs都彼此正交。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存在对在此所述内容的修改、改动和其它实现。相应地,本发明并非由前面的示意性描述所定义,而是由下面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所定义。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电源线的电压稳定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自耦变压器,包括串联绕组和并联绕组;可变电感,连接到所述自耦变压器,所述可变电感包括磁心、缠绕在第一轴上的主绕组和缠绕在第二轴上的控制绕组;以及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磁心的磁导率,其中自动补偿所述电源线中的电压变化,其中第一轴和第二轴是正交轴,以及其中,当所述主绕组和所述控制绕组通电时,在所述磁心中产生正交通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处理器单元;设定点调节单元,与所述处理器单元电通信;开关,与所述处理器单元电通信;反馈输入,与所述处理器单元和所述电源线电通信;以及整流电路,与所述处理器单元和所述控制绕组电通信,其中操作所述开关以连接和断开调节,其中所述反馈输入检测输出电压,以及其中所述处理器单元控制提供给所述控制绕组的控制电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自耦变压器的所述串联绕组与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并且其中所述并联绕组与所述主绕组和第二电源线串联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串联绕组和所述主绕组与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其中所述主绕组位于所述串联绕组的线路侧,并且其中所述并联绕组直接连接到第二电源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串联绕组和所述主绕组与第一电源线串联连接,其中所述主绕组位于所述串联绕组的负载侧,并且其中所述并联绕组直接连接到第二电源线。
6.一种用于电压稳定的三相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2、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用于每个相的电压稳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相系统,其中三相的控制绕组串联连接,并被共同调节。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相系统,其中彼此独立地控制所述三相的控制绕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磁心包括各向异性材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基本在全部所述磁心中产生所述正交通量。
11.一种稳定电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输入电压提供给自耦变压器;将可控电感与所述自耦变压器的至少一个绕组串联连接;检测输出电压;在所述可控电感的磁心中产生正交磁场;以及调节至少一个所述正交磁场来控制所述磁心的磁导率,以响应检测到的所述输出电压来调节所述电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可控电感与电路的第一相中的串联绕组串联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可控电感连接到所述串联绕组的所述负载侧。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控制磁导率的步骤还包括调节提供给所述可控电感的控制绕组的控制电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源线的电压稳定系统,其包括可变电感、自耦变压器和用于控制可变电感以自动补偿电源线的电压变化的系统。该系统可包括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单元、设定点调节单元、反馈单元和整流电路。
文档编号G05F1/38GK1745353SQ200380109588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2日
发明者F·斯特兰, E·豪格斯, R·切尔德霍恩 申请人:马格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