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7124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操纵杆,具体说是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针织机械行业用单片机控制其编织的过程,是针织机械的新发展。单系统针织机是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的针织机械。织机操纵手柄的主要功能是设备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随时能够在约1.5米长度范围内,操纵设备机头作正反向运动及随时关机等,相应该机设计了一个较长的操纵手柄杆,其与机头运动长度相仿,操纵手柄杆分别由左、右“操纵手柄杆座”固定在机身上。该操纵手柄杆右边的“操纵手柄杆座”腔内有一个复位机构,当操作人员转动操纵杆,作顺时针或反时针转动后,如松手放开转动操纵手柄杆后,靠“操纵手柄杆座”腔内的复位机构可推动操纵手柄杆自行复位。传统操作手柄杆采用两个扭力弹簧分别是实现正、反旋转时的复位,但两个弹簧扭力不平衡,操作人员往往在操作时,感觉“操纵手柄杆”在作正反两方面旋转操作时,感觉顺时针和反时针两个方向的手感力度不均匀,当感觉向某一个方向旋转时力度较轻,不由下意式地用力再旋转一下,会造成操作人员的心理误判,没有人机对话的顺畅感,人性化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能确保操作正、反旋转时的扭力相同,便于操作人员准确操作的同步排针针织品缝合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包括连接针织机机座上的操作手柄杆座和操作手柄,操作手柄经复位机构连接于操作手柄杆座上,复位机构设置于操作手柄杆座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扇形复位手柄、扭簧和上、下限位柱,扇形复位手柄的圆心处经扭簧穿接操作手柄,扇形复位手柄的两半径外边上分别设有上、下钩,扭簧的上、下头部分别对应设置于上、下钩的钩口内,扇形复位手柄的两半径外部分别设有对应扭簧上、下头部分的上、下限位柱。本实用新型操作手柄正、反向旋转时,带动扭簧正、反旋转分别时由扇形复位手柄的上、下钩带动扭簧上、下头部旋转至上、下限位柱并受阻压缩,在操作手柄力松开后,在扭簧作用下复位完成操纵设备机头作正反向运动,其结构简单、紧凑,正、反向操作扭力相同,有效确保操作人员操作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示意图。图中:操作手柄杆座I,操作手柄2,扇形复位手柄3,上钩31,下钩32,扭簧4,上头部41,下头部42,上限位柱5,下限位柱6。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以下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包括连接针织机机座上的操作手柄杆座I和操作手柄2,操作手柄经复位机构连接于操作手柄杆座上,复位机构设置于操作手柄杆座内;复位机构包括扇形复位手柄3、扭簧4和上、下限位柱5、6,扇形复位手柄3的圆心处经扭簧4穿接操作手柄2,扇形复位手柄4的两半径外边上分别设有上、下钩31、32,扭簧4的上、下头部41、42分别对应设置于上、下钩31、32的钩口内,扇形复位手柄3的两半径外部分别设有对应扭簧4上、下头部分的上、下限位柱5、6。
权利要求1.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包括连接针织机机座上的操作手柄杆座和操作手柄,操作手柄经复位机构连接于操作手柄杆座上,复位机构设置于操作手柄杆座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扇形复位手柄、扭簧和上、下限位柱,扇形复位手柄的圆心处经扭簧穿接操作手柄,扇形复位手柄的两半径外边上分别设有上、下钩,扭簧的上、下头部分别对应设置于上、下钩的钩口内,扇形复位手柄的两半径外部分别设有对应扭簧上、下头部分的上、下限位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系统针织机操纵杆复位机构,包括连接针织机机座上的操作手柄杆座和操作手柄,操作手柄经复位机构连接于操作手柄杆座上,复位机构设置于操作手柄杆座内,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扇形复位手柄、扭簧和上、下限位柱,扇形复位手柄的圆心处经扭簧穿接操作手柄,扇形复位手柄的两半径外边上分别设有上、下钩,扭簧的上、下头部分别对应设置于上、下钩的钩口内,扇形复位手柄的两半径外部分别设有对应扭簧上、下头部分的上、下限位柱。其结构简单、紧凑,能确保操作正、反旋转时的扭力相同,便于操作人员准确操作。
文档编号G05G5/05GK203012579SQ20122058416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程林森 申请人:程林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