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温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31736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自动控温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磁辐射小和带安全保护功能的自动控温器。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使用低压直流电,可以自动控温加热物体,控温精度高,体积小,结构简单,无高频电磁辐射,使用更安全。
【专利说明】
自动控温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尤其是电磁辐射小和带安全保护功能的自动控温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众所周知的专利号2013202944441—种集成控制型柔性电热器具,包括了控制芯片、可控硅、保险丝、发热丝,是一种自动控温加热装置,当其工作时,加热电流通过可控硅后,会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源,且有大量的电磁辐射发射出来,对人体不利,二是其直接使用高电压,容易使人触电,三是采用保险丝来做短路安全保护,对电路局部短路熔断反应太慢,容易产生火灾,四是对温度超高失控时,没有超温后备保护,容易烫伤人,存在着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的一种集成控制型柔性电热器具会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源,且有大量的电磁辐射发射出来,对人体不利,直接使用高电压,容易使人触电,采用保险丝来做短路安全保护,对电路局部短路,保险丝熔断反应太慢,容易产生火灾,对温度超高失控时,没有超温后备保护,容易烫伤人,存在着安全隐患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控温器,该自动控温器不仅能自动控温加热物体,而且电磁辐射少,防止人触电,取消保险丝熔断保护,采用超温后备保护更安全。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⑵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⑶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
(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退耦电路(10)分别与微处理电路(9)、保护开关(8)、显示电路(11)、NTC测温探头(1)、NTC超温探头(2)、发热体(3)、电源接口(12)电连接,NTC测温探头(1)与NTC超温探头(2)的安装位置靠近发热体(3),在感知发热体(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测温探头(1)由NTC热敏电阻(R2)构成,NTC超温探头(2)由NTC热敏电阻(R8)构成,发热体(3)由发热线(R3)构成,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由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5)构成,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成为一个电串联,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由电阻(R4)、二极管(D7)、二极管(D8)构成,电阻(R4)的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温度调节器(6)由一个电位器(W1)构成,电位器(W1)的滑动端与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由电阻(R6)、M0S三极管(D3)构成,电阻(R6)的一端与M0S三极管(D3)的柵极电连接,保护开关⑶由电阻(R7)、M0S三极管(D6)构成,电阻(R7)的一端与M0S三极管(D6)的柵极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由两个集成时基电路构成,退耦电路(10)由退耦电容(C1)构成,显示电路(11)由电阻(R9)、电阻(R10)、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构成,电阻(R10)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电源接口(12)由微形USB座口(Ml)构成,NTC热敏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
(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源极与MOS三极管(D6)的漏极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漏极与发热线(R3)的一端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漏极与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yj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另一端与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脚、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1)脚、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2)脚、电阻(R10)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正极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2)与NTC热敏电阻(R8)的安装位置于能感知发热线(R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热敏电阻(R2)、NTC热敏电阻(R8)与发热线(R3)的距离L彡a。当电源接口(12)插上低压直流电源后,该自动控温器接通电源开始工作,外界温度较低时,微处理电路(9)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0UT2)输出高电平,保护开关(8)导通,微处理电路(9)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0UT1)输出高电平,功率推动开关(7)导通,发热体(3)开始向周围释放热量,该自动控温器温度逐步升高,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微处理电路(9)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0UT1)输出低电平,功率推动开关(7)阻断电流,自动控温器的温度开始降低,温度下降到一定值时,微处理电路(9)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0UT1)输出高电平,功率推动开关(7)导通,发热体(3)再次向周围释放热量,如此反复循环,其温度稳定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调节温度调节器出),可以选择自动控温器工作在一个适当的温度范围。当自动控温器的工作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时,微处理电路(9)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0UT2)输出低电平,保护开关(8)阻断电流,防止继续升温,起到超温后备安全保护作用,由于自动控温器工作采用低压直流电,加热也是低压直流电,因此对外没有高频电磁辐射,使得自动控温器不仅能自动控温加热物体,而且能达到电磁辐射少,防止人触电,有超温后备保护更安全的目的。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自动控温加热物体,控温精度高,体积小,结构简单,无高频电磁辐射,使用更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方框图。
[0008]图2是自动控温器第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0009]图3是自动控温器第二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0010]图4是图2、图3的温度探测位置结构图。
[0011]图中1.NTC测温探头,2.NTC超温探头,3.发热体,4.取暖温度限定电路,5.超温保护限定电路,6.温度调节器,7.功率推动开关,8.保护开关,9.微处理电路,10.退耦电路,11.显示电路,12.电源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在图1中,NTC测温探头⑴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⑷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退耦电路
(10)分别与微处理电路(9)、保护开关(8)、显示电路(11)、NTC测温探头(1)、NTC超温探头⑵、发热体⑶、电源接口(12)电连接,NTC测温探头⑴与NTC超温探头⑵的安装位置靠近发热体(3),在感知发热体(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
[0013]电源接口(12)由一个微形USB座口(Ml)构成。
[0014]在图4中,NTC热敏电阻(R2)、NTC热敏电阻(R8)与发热线(R3)的距离L彡a,a值最好取发热线(R3)直径值的8倍,使其在能感知发热线(R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
[0015]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微处理电路(9)是拥有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组合在一起的集成电路(IC1),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0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0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1)的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i)的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ycc)脚、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1)脚、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2)脚、电阻(R10)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正极电连接。
[0016]在图3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微处理电路(9)是分别两个单独的集成时基电路(ICI)、(IC2)构成,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1)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集成时基电路(IC1)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2)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2)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1)的(0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2)的(0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集成时基电路(IC1)的(yj脚和集成时基电路(IC2)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另一端与集成时基电路(IC1)的(ycc)脚、集成时基电路(IC2)的(vcc)脚、集成时基电路(IC1)的(R1)脚、集成时基电路(IC2)的(R2)脚、电阻(R10)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正极电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控温器,控制芯片、发热丝电连接,其特征是: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⑵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⑶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退耦电路(10)分别与微处理电路(9)、保护开关(8)、显示电路(11)、NTC测温探头(1)、NTC超温探头(2)、发热体(3)、电源接口(12)电连接,NTC测温探头(1)与NTC超温探头(2)的安装位置靠近发热体(3),在感知发热体(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测温探头(1)由NTC热敏电阻(R2)构成,NTC超温探头(2)由NTC热敏电阻(R8)构成,发热体(3)由发热线(R3)构成,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由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5)构成,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成为一个电串联,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由电阻(R4)、二极管(D7)、二极管(D8)构成,电阻(R4)的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温度调节器(6)由一个电位器(W1)构成,电位器(W1)的滑动端与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由电阻(R6)、MOS三极管(D3)构成,电阻(R6)的一端与MOS三极管(D3)的柵极电连接,保护开关⑶由电阻(R7)、MOS三极管(D6)构成,电阻(R7)的一端与MOS三极管(D6)的柵极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由两个集成时基电路构成,退耦电路(10)由退耦电容(C1)构成,显示电路(11)由电阻(R9)、电阻(R10)、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构成,电阻(R10)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电源接口(12)由微形USB座口(Ml)构成,NTC热敏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源极与MOS三极管(D6)的漏极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漏极与发热线(R3)的一端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漏极与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另一端与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脚、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1)脚、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2)脚、电阻(R10)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正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温器,其特征是:电源接口(12)由一个微形USB座口(Ml)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温器,其特征是:NTC热敏电阻(R2)、NTC热敏电阻(R8)与发热线(R3)的距离L < a,a值取发热线(R3)直径值8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温器,其特征是:微处理电路(9)是拥有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组合在一起的集成电路(ICl),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l)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l)脚、电位器(Wl)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l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0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l)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l)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l)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集成电路(ICl)的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脚、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l)脚、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2)脚、电阻(RlO)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正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温器,其特征是:微处理电路(9)是分别两个单独的集成时基电路(ICl)、(IC2)构成,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l)的(THl)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集成时基电路(ICl)的(TRl)脚、电位器(Wl)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2)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2)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l)的OUTl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集成时基电路(IC2)的(0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l)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集成时基电路(ICl)的Vss脚和集成时基电路(IC2)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l)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l)的另一端与集成时基电路(ICl)的Vcc脚、集成时基电路(IC2)的Vcc脚、集成时基电路(ICl)的(Rl)脚、集成时基电路(IC2)的(R2)脚、电阻(RlO)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l)的正极电连接。
【文档编号】G05D23/24GK204065877SQ201420541035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1日
【发明者】邓加慧 申请人:邓加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