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拨轮调节机构、遥控器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6026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拨轮调节机构、遥控器及无人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拨轮调节机构、遥控器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器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一般包括遥控器及可根据遥控器控制而进行角度调节的云台,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外力使外露于遥控器壳体外侧的拨轮转动,并由拨轮带动传感器转动,传感器根据拨轮转动的角度发出电信号,进而根据该电信号控制云台进行相应的角度调节。在调节完毕之后,拨轮随着外力的消除,会复位至转动的起点。

现有技术中,在遥控器使用以及装配过程中,由于各个零件之间的累计公差,会导致拨轮转动之后不能精准的复位至起点位置,或者在复位后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转动余量,从而导致遥控器不能准确的对云台进行角度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拨轮调节机构、遥控器及无人机,旨在解决拨轮复位位置准确性不高,进而导致遥控器对云台角度调节不精准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拨轮调节机构,该拨轮调节机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彼此间隔的装配柱及限位柱;至少一个复位转子,所述复位转子转动设置于所述装配柱上;弹性复位件,用于对所述复位转子进行弹性复位,其中所述限位柱用于限定所述复位转子的复位位置;拨轮组件,所述拨轮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装配柱上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所述装配柱的周向转动,所述拨轮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传动部,所述传动部用于在所述拨轮组件转动时带动所述复位转子克服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性作用绕所述装配柱转动,并在所述外力作用消除后,在所述复位转子的带动下随所述复位转子同步复位;其中,在没有所述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柱和所述传动部在所述装配柱的周向上与所述复位转子之间的间距不大于预设间距,所述预设间距根据所述拨轮调节机构所需的调节精度进行设置。

其中,所述预设间距不大于0.04mm。

其中,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柱和所述传动部在所述装配柱的周向上分别与所述复位转子保持接触。

其中,所述复位转子的数量为两个,每一所述复位转子分别包括装配部以及延伸部,所述装配部转动设置于所述装配柱上,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装配部连接且沿所述装配柱的径向延伸,其中所述限位柱插置于两个所述复位转子的延伸部之间,所述弹性复位件弹性连接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延伸部之间,以使得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延伸部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拉力作用下向所述限位柱靠拢。

其中,所述传动部插置于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延伸部之间,以使得在所述拨轮组件绕所述装配柱转动时,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两个复位转子中的一个绕所述装配柱转动,而所述两个复位转子中的另一个抵接于所述限位柱上。

其中,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柱和所述传动部在所述装配柱的周向上与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均不大于所述预设间距。

其中,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柱和所述传动部在所述装配柱的周向上分别与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延伸部保持接触。

其中,所述限位柱和所述传动部在所述装配柱的周向上的尺寸相同,且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延伸部的与所述限位柱和所述传动部相邻设置的侧壁彼此平行。

其中,所述装配部设置有第一装配孔,所述装配柱插置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内,所述装配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装配孔,所述拨轮组件包括拨轮转子,所述拨轮转子的一端突出设置有所述传动部和转轴,所述转轴插置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

其中,所述拨轮组件进一步包括拨轮主体,所述拨轮主体与所述拨轮转子可拆卸连接且部分外露于所述基座的外侧。

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装配部两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对于所述装配柱呈X形设置,所述传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插置于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且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一个且插置于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所述弹性复位件弹性连接所述两个复位转子的第一延伸部之间。

其中,所述拨轮调节机构进一步包括传感电路,所述传感电路与所述拨轮组件联动,以检测所述拨轮组件的转动角度并转换成电信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一种遥控器,该遥控器包括上述的拨轮调节机构以及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将所述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上述的遥控器以及云台,其中所述云台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进行角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拨轮组件在承受外力绕装配柱转动时,拨轮组件上的传动部带动复位转子随之绕装配柱转动,在外力消除后,与复位转子连接的弹性复位件对复位转子进行弹性复位,复位转子同时带动拨轮组件同步复位,直至复位到限位柱限定的复位位置,且在没有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限位柱与传动部在装配柱的周向上与复位转子之间的间距不大于预设间距,使得拨轮组件复位到限位柱限定的复位位置时,拨轮组件的自由转动余量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了拨轮组件的调节准确性。进一步,在应用到无人机遥控器中时,提高了对云台角度调节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拨轮调节机构实施例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复位转子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复位转子设置于装配柱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复位转子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拨轮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拨轮组件与图2中复位转子设置于装配柱上且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拨轮组件与图4中复位转子设置于装配柱上且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结构受外力作用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遥控器的示意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拨轮调节机构、遥控器及无人机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拨轮调节机构实施例包括:基座11、至少一个复位转子12、弹性复位件13及拨轮组件14。

基座11上设置有彼此间隔的装配柱111及限位柱112。

复位转子12转动设置于装配柱111上。

具体地,复位转子12包括装配部121及延伸部122,装配部121上还设有第一装配孔1211,装配柱111插置于第一装配孔1211内,延伸部122与装配部121连接且沿装配柱111的径向延伸,以使得复位转子12可绕装配柱111周向转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转子12的数量以两个为例。

共同参阅图2及图3,当复位转子12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复位转子12的两个第一装配孔1211重叠设置,装配柱111插置于两个重叠的第一装配孔1211内,两个延伸部122沿装配柱111的径向延伸且不重叠,以使得两个复位转子12均可绕装配柱111周向转动。

进一步地,延伸部122还包括分别设置于装配部121两侧的第一延伸部1221和第二延伸部1222,两个复位转子12的第一延伸部1221和第二延伸部1222相对于装配部121呈X形设置。

其中,第一延伸部1221的长度大于第二延伸部1222,且在该呈X行设置的两个复位转子12如图3所示转动设置于装配柱111上时,限位柱112的数量为一个且插置于两个复位转子的第一延伸部1221之间。

参阅图4,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复位转子也可以只有一个延伸部122,两个延伸部122相对于装配部121呈V形设置,在将该V形设置的两个复位转子12如图3所示转动设置于装配柱111上时,限位柱112插置于两个延伸部122之间。

弹性复位件13用于对复位转子12进行弹性复位。

进一步参阅图2及图3,弹性复位件13弹性连接两个复位转子12的延伸部122之间,以使得两个复位转子12的延伸部122在弹性复位件13的拉力作用下向限位柱112靠拢。

具体地,弹性复位件13弹性连接两个复位转子12的第一延伸部1221之间,以使两个复位转子12的第一延伸部1221向限位柱112靠拢。

可选的,弹性复位件13为弹簧。

拨轮组件14转动设置于装配柱111上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装配柱111作周向转动。

参阅图1,拨轮组件14包括拨轮转子141及拨轮主体142,其中,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的方式,使得拨轮转子141与拨轮主体142可拆卸连接,且在连接后,拨轮转子141与拨轮主体142相对固定;共同参阅图3及图5,拨轮转子141的一端突出设置有转轴1411,装配柱111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装配孔1111,转轴1411插置于第二装配孔1111内;拨轮主体142露于11基座的外侧,用于承受外力作用而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之相对固定的拨轮转子141绕装配柱111作周向转动。

拨轮组件14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传动部143,具体地,当两个复位转子12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时,参阅图6,拨轮转子141设有转轴1411的一端突出设置有两个传动部143,两个传动部143位于转轴1411的对立两侧,且分别插置于两个复位转子12的第一延伸部1221之间和第二延伸部1222之间;当两个复位转子12为如图4所示的结构时,参阅图7,拨轮转子141设有转轴1411的一端突出设置有传动部143,数量为一个,且插置于两个复位转子12的延伸部122之间。

其中,在没有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传动部143与限位柱112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与复位转子12之间的间距不大于预设间距。

以图6为例,图6中右侧示意图为左侧示意图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在没有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传动部143及限位柱112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与两个复位转子12之间的间距均不大于预设间距,即图示中的D1、D2均不大于预设间距,其中,D1、D2分别为限位柱112与一个传动部143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与一个复位转子12第一延伸部1221之间的间距,与另外一个复位转子12的第一延伸部1221的间距同理均不大于预设间距,另一传动部143与第二延伸部1222的间距同理不大于预设间距。

其中,该预设间距可根据拨轮调节机构所需的调节精度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该预设间距以不大于0.04mm为例,且当预设间距为0mm时,传动部143与限位柱112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与复位转子12保持接触,即与两个延伸部122保持接触。

可选的,限位柱112和传动部143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的尺寸相同,且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复位转子12的延伸部122与限位柱112和传动部143相邻设置的侧壁彼此平行。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然状态下,两个复位转子12的延伸部122与限位柱112和传动部143相邻设置的侧壁彼此也可不平行,比如:两个侧壁彼此呈一定角度,在这种情况下,限位柱112和传动部143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的尺寸不相同。

进一步地,传动部143用于在拨轮组件14转动时带动复位转子12克服弹性复位件13的弹性作用绕装配柱转动。

如图6所示,当拨轮组件14转动设置于装配柱111上时,传动部143插置于两个延伸部122之间,当拨轮组件14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如图8所示,传动部143带动两个复位转子12中的一个绕装配柱111转动,而另一个抵接于限位柱112上。

进一步地,在外力作用消除后,拨轮组件14在复位转子12的带动下随复位转子12同步复位。

参阅图8,当外力作用消除后,随拨轮组件14转动而远离限位柱112的复位转子12会在弹性复位件13的拉力作用下弹性复位,即向限位柱112靠拢,与此同时,该复位转子12会带动与之抵接的传动部143进行复位转动,从而使得拨轮组件14随之复位,直至回复到如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即拨轮组件14受外力转动之前,传动部143与限位柱112在装配柱111的周向上与两个复位转子12之间的间距均不大于预设间距,那么在拨轮组件14跟随复位转子12同步复位之后,拨轮组件14与两个复位转子12之间的间距也不会大于预设间距,则可保证拨轮组件14的自由转动余量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转子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当复位转子12的数量只有一个时,可将弹性复位件13一端连接该复位转子12,另一端连接基座11,在这种情况下,拨轮组件14在承受外力而转动从而带动复位转子12转动,以及外力消除后复位转子12带动拨轮组件14同步复位的原理与上述描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区别在于,当复位转子12的数量只有一个时,拨轮组件14只能绕装配柱111在一个方向上转动。

进一步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拨轮调节机构实施例还包括传感电路15,传感电路15与拨轮组件14联动,以检测拨轮组件14的转动角度并转换成电信号。

具体地,传感电路15包括传感器151及为传感器151供电的PCB板152,拨轮转子141远离基座11的一端突出设置有联动部1412,传感器151通过联动部1412与拨轮转子141联动,进而检测拨轮组件14的转动角度并转换成电信号。

其中,传感器151可以是电位器或编码器。

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遥控器,该遥控器包括上述的拨轮调节机构20及处理器21。

其中,拨轮调节机构20位于一壳体内,且拨轮调节机构20的拨轮主体142部分外露于该壳体,以便承受外力进行转动。

处理器21与拨轮调节机构20的传感电路15电连接,具体地,处理器21与传感器151电连接,以在传感器151检测拨轮组件14的转动角度并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该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上述的遥控器30及云台31,还包括云台处理器32。

其中,云台处理器32接收遥控器30内的处理器21发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云台31进行角度调节。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拨轮组件在承受外力绕装配柱转动时,拨轮组件上的传动部带动复位转子随之绕装配柱转动,在外力消除后,与复位转子连接的弹性复位件对复位转子进行弹性复位,复位转子同时带动拨轮组件同步复位,直至复位到限位柱限定的复位位置,且在没有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限位柱与传动部在装配柱的周向上与复位转子之间的间距不大于预设间距,使得拨轮组件复位到限位柱限定的复位位置时,拨轮组件的自由转动余量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了拨轮组件的调节准确性。进一步,在应用到无人机遥控器中时,提高了对云台角度调节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