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保温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62618发布日期:2019-08-17 02:1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保温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保温方法的改进,特别是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烹饪设备完成烹饪后很多时候并不是立即食用,烹饪完成后长时间放置会导致食物变凉,再次食用时需要重新加热,操作麻烦并且反复加热还容易影响食物的口感,有些食物长时间放置还容易发霉变质。

目前大部分的烹饪设备烹饪完成后会直接回待机或者只是进入固定的保温模式。无法根据烹饪食谱以及不同人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保温方式,使用上不够方便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保温系统。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该方法包括:

预检步骤:获取由温度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结果,确认烹饪设备在保温之前完成一次烹饪操作;

保温参数设定步骤:获取输入的保温参数,确认保温参数的可行性;

保温执行步骤:发送温参数控制信号传送至烹饪设备的加热组件,执行加热操作;

保温过程结束提示步骤:保温操作完成,发出提示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预检步骤前还包括联网检测步骤:向智能移动设备发送联网检测信号,确认烹饪设备与智能移动终端的连接状态。

所述联网检测步骤前还包括烹饪步骤,其具体为:

烹饪食材预设步骤:接收在在烹饪操作开始前用户输入的食材名称,并将信息保存在云端服务器上;

烹饪步骤:向烹饪设备的加热组件发出启动控制信号,启动烹饪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获取由温度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结果,确认烹饪设备在保温之前完成一次烹饪操作,其具体为:通过获取设置在煲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内锅温度,判断检测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值时,当满足第一设定值时,允许进行保温参数设定;否则,禁止设定保温参数。

作为优选,所述获取输入的保温参数,确认保温参数的可行性,其具体为:

保温参数自主设置步骤:接收用户通过智能移动设备或者烹饪设备上的控制面板输入的保温参数,并依据该保温参数控制加热组件工作;

烹饪食材预选对比设置步骤:接收用户输入的保温参数,调取云端服务器上对应预设食材的保温参考数值,二者进行对比,若用户输入的保温参数在云端服务器上的保温参考数值内,则依据该保温参数控制加热组件工作;否则进入建议保温参数选择步骤;

建议保温参数选择步骤:向用户提供预设食材对应的最佳保温温度范围,并接收用户输入的温度,判断用户输入的温度是否满足最佳保温温度范围,若满足最佳保温温度范围,则依据该保温参数控制加热组件工作;否则,提示用户输入错误。

作为优选,所述保温操作完成,发出提示信息的步骤,其具体为,

提示步骤:接收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的温度值,判断该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二设定值,若达到设定值,则控制语音播放组件提示用户保温工作结束;否则,继续执行温度判断操作;

除菌或者保鲜步骤:在语音播放组件提示用户保温工作结束后,定时t1,进入除菌或保鲜模式。

一种适用于上述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的保温系统,包括:

手机app,用于显示设定界面以及远程输入保温参数信息;

云端服务器,用于存储烹饪设备烹饪食材的种类、各食材的烹饪标准时间以及食谱;

预检系统,用于获取由温度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结果,确认烹饪设备在保温之前完成一次烹饪操作;

保温参数设定系统,用于获取输入的保温参数,确认保温参数的可行性;

保温执行系统,用于发送保温参数控制信号传送至烹饪设备的加热组件,执行加热操作;

保温过程结束提示系统,用于保温操作完成,发出提示信息。

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程序,运行于终端,所述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程序实现上述的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的步骤。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搭载实现权利要求上述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的步骤的处理器。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的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的步骤。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保温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多样化的烹饪保温模式,可以很好的满足不同烹饪食谱对保温温度的差异化要求,保证食物可以更长久的放置,保持最佳的入口温度以及更好的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实施例一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实施例二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实施例三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主控单元涉及的电气元器件以及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智能移动设备与主控单元的连接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加热控制单元的内部元器件连接图;

图8是本发明所述主控单元、智能移动设备、加热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所述智能移动设备与主控单元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烹饪设备设置保温方法,该方法包括:

预检步骤so1:获取由温度检测装置发出的检测结果,确认烹饪设备在保温之前完成一次烹饪操作;

保温参数设定步骤so2:获取输入的保温参数,确认保温参数的可行性;

保温执行步骤so3:发送温参数控制信号传送至烹饪设备的加热组件,执行加热操作;

保温过程结束提示步骤so4:保温操作完成,发出提示信息。

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

在步骤s01中,设置或读取烹饪食谱的主要食材;

在步骤s02中,开始烹饪;

在步骤s03中,烹饪完成进入自动保温模式;

在步骤s04中,用户设定是否自定义温度参数,如果是自定义参数,则退出步骤s04,进入步骤s05;否则,退出步骤s04,进入步骤s06;

在步骤s05中,读取用户自定义的温度参数(第二设定值),即第二设定值的范围为60℃-80℃,并控制加热组件执行加热操作;

步骤s06中,调取预设在云端服务器的食材加热参数范围,供用户选择,接收用户的设定的保温参数,判断该保温参数是否满足云端服务器存储的食材加热参数范围,如果满足该食材加热参数范围,则退出步骤s06,进入步骤s07;若不满足,则退出步骤s06,结束参数设置模式,控制烹饪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在步骤s07中,判断用户输入的保温参数是否满足设定的除菌或保鲜温度,如果满足,则退出步骤s07,进入步骤s08;否则退出步骤s07,进入步骤s010;

步骤s08中,接收外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判断实际环境温度是不满足细菌滋生温度,该温度范围为25-37℃,如果不满足菌滋生温度,则退出步骤s08,进入步骤s09;否则,退出步骤s08,进入步骤s10;

在步骤s09中,结束保温操作,控制烹饪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在步骤s10中,依据用户输入的保温参数进行保温操作;

在步骤s11中,接收温度检测装置对内锅的检测温度,判断该温度是否达到步骤s05中设置的第二设定值,如果满足条件,则退出在步骤s11,进入步骤s12;否则继续执行步骤步骤s11;

在步骤s12中,结束加热操作,控制烹饪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

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联网检测步骤s101,向智能移动设备发送联网检测信号,确认烹饪设备与智能移动终端的连接状态,保证智能移动设备与烹饪设备在同一物联网下,进行通讯。

实施例三,如图4所示:

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语音提示步骤s102,在语音播放组件提示用户保温工作结束后,进入步骤s103定时t1,判断ti是否到时,如果到时,则进入除菌或保鲜模式步骤s104;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03。

在本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延迟t1后,判断烹饪设备的盖体是否开启,如果开启,则无操作;否则,通过语音播报提示用户烹饪设备进入除菌或者保鲜步骤s104,除菌或保鲜步骤的温度值为第三设定值,该第三设定值范围为40℃-85℃,优选62℃。

在本技术方案中,进一步,20min≤t1≤30min,优选t1=25min。

实施例四,如图5所示:

在步骤s01中,接收温度传感器对内锅温度信号t,t为第一设定值;

在步骤s02中,判断内锅的温度t≥80℃,如果t满足条件,则退出步骤s02,进入步骤s03;否则,退出步骤s02,继续进行步骤s01;

在步骤s03中,进入保温模式;

在步骤s04中,用户设定是否自定义温度参数,如果是自定义参数,则退出步骤s04,进入步骤s05;否则,退出步骤s04,进入步骤s06;

在步骤s05中,读取用户自定义的温度参数(第二设定值),即第二设定值的范围为60℃-80℃,并控制加热组件执行加热操作;

步骤s06中,调取预设在云端服务器的食材加热参数范围,供用户选择,接收用户的设定的保温参数,判断该保温参数是否满足云端服务器存储的食材加热参数范围,如果满足该食材加热参数范围,则退出步骤s06,进入步骤s07;若不满足,则退出步骤s06,结束参数设置模式,控制烹饪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在步骤s07中,判断用户输入的保温参数是否满足设定的除菌或保鲜温度,如果满足,则退出步骤s07,进入步骤s08;否则退出步骤s07,进入步骤s010;

步骤s08中,接收外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判断实际环境温度是不满足细菌滋生温度,该温度范围为25-37℃,如果不满足菌滋生温度,则退出步骤s08,进入步骤s09;否则,退出步骤s08,进入步骤s10;

在步骤s09中,结束保温操作,控制烹饪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在步骤s10中,依据用户输入的保温参数进行保温操作;

在步骤s11中,接收温度检测装置对内锅的检测温度,判断该温度是否达到步骤s05中设置的第二设定值,如果满足条件,则退出在步骤s11,进入步骤s12;否则继续执行步骤步骤s11;

在步骤s12中,结束加热操作,控制烹饪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实施例五:

在本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上述的烹饪设备中包括主控单元、加热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人机交互显示单元、智能移动设备,主控单元通过人机交互单元直接获取用户的设定信息,或者主控单元通过云端服务器采集用户输入到智能移动设备中的设定信息,并向加热控制单元发送控制信号,驱动加热线盘工作。

在本技术方案中,如图7所示,上述的烹饪设备中的主控单元包括主控制mcu,i2c通讯单元、rtc时钟芯片、加速度传感器开盖检测组件、wifi模组单元,人机交互单元包括人机交互显示单元以及人机交互输入单元,主控单元的主控制mcu的输出端分别与人机交互显示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i2c通讯单元、wifi模组单元分别与主控制mcu进行双向通讯;加速度传感器开盖检测组件、人机交互输入单元、rtc时钟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mcu的多个输入端相连接;主控制mcu利用wifi模组单元与云端服务器以及智能移动设备进行数据通讯,主控制mcu通过人机交互输入单元接收用户设定的保温参数;主控制mcu通过接收加速度传感器开盖检测组件的检测数据,判断烹饪设备的上盖是否打开;主控制mcu通过人机交互显示单元向用户提供数据输入及模式选择界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如图8所示,上述烹饪设备的加热控制单元包括子控制mcu、整流桥电路、igbt驱动电路、加热线盘、温度传感器、以及风扇驱动电路以及稳压电路,子控制mcu发送控制信号给igbt驱动电路,igbt驱动电路与加热线盘连接,驱动加热线盘通电加热,稳压电路与igbt驱动电路分别与整流桥电路相连接,整流桥电路将家用220v电压转换成直流电,稳压电路与风机驱动电路相连接,子控制mcu控制风扇的启动或停止,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内锅的温度,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子控制mcu。

在本技术方案中,如图9所示,智能移动设备通过其自身的网络协议与云端服务器进行数据通讯,云端服务器通过wifi模组与主控制mcu进行数据通讯。

工作原理: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内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模拟信号发送至控制mcu,控制mcu判断温度是否到达第一设定值,如果到达第一设定值,则确认烹饪设备为烹饪后状态,可以进行保温操作,此时允许进行保温参数设定,用户利用手机app与烹饪设备联网,同时手机app与烹饪设备均通过网关与云端服务器相连接,获取存储于云端服务器的食材类别、性质、食谱等参考信息,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的操作界面进入保温参数设定,选择自主设定,主控制mcu优先执行输入参数;也可以选择烹饪食材预选对比,手机app获取云端服务器的参考数据,并调取烹饪操作前预设的食材名称进行交叉对比,获取本次烹饪的食材的保温参考数值,主控制mcu筛选出相关信息在app界面上进行输入,并给出若干温度范围的选项,用户可以通过选项标注的口感进行选择,从而确定保温温度,给烹饪经验少的用户提供智能优化选择服务,当设定结束后,主控制mcu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加热控制单元中的子控制mcu,子控制mcu控制加热线盘进行通电控制,加热线盘加热,保温操作开始;当加热线盘工作的设定时间达到时,人机交互显示单元中的语音模块进行到时提醒,此时主控单元进行计时,当计时到达前,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开盖检测组件检测到烹饪设备的上盖打开,则停止保温操作的所有程序,保温工作结束;当计时到达后,为检测到烹饪设备的上盖打开,则进入除菌或保鲜操作,此时再次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内锅的温度,当内锅的温度达到80℃,则加热线盘不工作,直到内锅的温度低于80℃,根据app调取的云端服务器设定的除菌或保鲜温度,主控单元进行加热控制,计时24h,当计时结束,则烹饪设备断电。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