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1839发布日期:2021-06-18 20:38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调节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驱动器,所述调节驱动器具有至少一个止挡装置,所述至少一个止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传动系的部件的端部止挡元件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端部止挡元件处于作用连接的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设置用于调整所述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



背景技术:

开头所述类型的调节驱动器已经公知。在调节驱动器首次开动之前,通常需要调整止挡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以便确定端部止挡的位置。

在已知的调节驱动器中,调节元件通常构造为螺钉,该螺钉的螺钉头布置在壳体外部。端部止挡元件通常与构造为螺钉的调节元件连接。在此,所述螺钉在构造在壳体壁中的螺纹中被引导,从而通过所述螺钉的旋出或旋入能够调整所述端部止挡的位置。

然而,止挡装置的该设计方案具有的缺点是,需要壳体的侧壁(在侧壁中在螺纹中引导螺钉)必须是可接近的,以便能够进行对端部止挡的调整。因此,正是在狭窄的位置情况下,通常很难实现端部止挡的精确调整。

已知的止挡装置的另一缺点在于,在通过传动系的部件、例如通过偏心地布置在轴上的部件加载端部止挡时,产生从内向外作用到壳体壁上的力。因此,通过调节元件将由于加载端部止挡元件而作用的压力导出到壳体壁上。然而,在例如由于错误操作而在运行中发生过载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壳体壁上的损坏,直至壳体壁的在壳体壁与调节元件之间的连接位置上的破裂。然而,由于调节驱动器通常是较大装置的难以接近的元件,因此期望相对低维护的运行。正是在工业设备中重要的是,运行过程不会由于调节驱动器的故障而受到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驱动器,所述调节驱动器相对于已知的调节驱动器具有改进的使用特性。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调节驱动器来解决。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为了解决该任务,提出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调节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和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传动机构。通过布置至少一个传动机构,可以将由使用者施加到调节元件上的输入转矩的变化转换成输出转矩,以调整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更简单地调整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此外,由此可以改善作用到端部止挡元件上的压力的力导出,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壳体壁上的损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这些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设计方案的特征结合地可选地与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组合。

根据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端部止挡元件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传动机构的转换元件处于作用连接中。尤其是,端部止挡元件可以与转换元件连接。端部止挡元件可以相对于至少一个传动机构的转换元件可运动地、尤其是围绕枢转轴线可旋转地布置。因此可能的是,通过操纵至少一个调节元件来调整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其方式为:使得力和/或转矩可以从调节元件传递到转换元件上并且从转换元件传递到端部止挡元件上。此外,由此可以实现,当操纵调节元件时,该调节元件关于其纵轴线轴向地相对于壳体部件不被调节或仅略微地被调节。因此,调节驱动器的位置需求比在已知的调节驱动器中更小,因为调节元件总是从壳体部件中伸出几乎恒定的程度。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可以与所述调节驱动器的壳体部件、尤其内部壳体部件连接,其中,在通过传动系的部件对端部止挡元件加载压力时,利用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对壳体部件的接触部位加载拉力。尤其是,壳体部件的接触部位被加载有向内定向的拉力。因此,与接触部位被加载有向外定向的压力的调节驱动器相比,可以通过壳体部件更好地导出力。因此优选可以规定,在通过传动系的部件加载端部止挡元件时,接触部位的负荷大部分通过拉力产生和/或大部分不通过压力产生。

尤其是,在壳体部件上的接触部位可构造成无螺纹的。因此,止挡装置比在调节驱动器中更鲁棒地设计,所述调节驱动器的止挡装置需要在壳体部件上的接触部位上的螺纹。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调节元件具有调节头,所述调节头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部件上,尤其是支承在一个或所述优选无螺纹的接触部位上。尤其是,调节头可以具有工具作用部位和/或传动齿轮。

对此备选地或补充地,根据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在操纵调节元件时,尤其在调节元件旋转时,在调节元件和壳体部件之间的距离、尤其在调节头和壳体部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如前面已经阐释的那样,由此调节驱动器的总位置需求可以相对于已知的调节驱动器显著减少。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可以具有螺纹,该螺纹接合到所述至少一个传动机构的转换元件、例如之前已提及的转换元件上的相应的配合螺纹中,其中,调节元件的旋转导致转换元件和/或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改变。在此,尤其是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改变例如可以确定成圆形轨道。因此,能够进行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的特别好的调整。

为了在对端部止挡元件加载时能够实现特别好的力导出,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壳体部件、例如之前已经提到的与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连接的壳体部件至少部分地具有弧形的横截面、优选圆弧形的横截面。因此,在壳体部件上的负荷曲线能够向内定向。与之不同,在迄今已知的调节驱动器中,在壳体部件上的负荷曲线通常向外定向。由此,在已知的调节驱动器中,壳体部件在接触部位上却更容易损坏,这是因为力导出在此明显更差并且在加载端部止挡元件时引起的力因此主要局部地作用到壳体部件的壁上。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所述至少一个传动机构的转换元件、例如之前已经提及的转换元件和/或端部止挡元件可以在引导装置中可调节地被引导。优选地,引导装置可以具有不笔直的走向,尤其是具有圆弧形的走向。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在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和至少一个调节元件之间可以布置有至少一个角度传动机构。尤其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角度传动机构,第一调节元件与相对于第一调节元件错开角度地布置的第二调节元件处于作用连接中。因此,能够更简单地调整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其方式为:使用者不是从调节驱动器的侧部、而是能够尤其从调节驱动器的上侧操纵所述调节元件中的一个调节元件。因此,相对于已知的调节驱动器,明显改善了调节元件的可接近性,在所述已知的调节驱动器中,对调节元件的操纵仅在壳体部件的侧壁上进行,即不能从上方进行。因此,正是在狭窄的位置情况下难以进行端部止挡元件的最佳调整。例如,角度传动机构可以构造为锥齿轮传动机构和/或冠形齿轮传动机构和/或蜗轮蜗杆传动机构。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所述调节驱动器具有第一调节元件和第二调节元件,其中,在第一调节元件和端部止挡元件之间布置有第一传动机构,并且在第一调节元件和第二调节元件之间布置有第二传动机构。因此,能够实现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的特别精确且舒适的调整,其中,在调节驱动器的该设计方案中的位置需求甚至小于在已知的调节驱动器中的位置需求。通过传动机构能够实现分别改变转矩,使得在第二调节元件上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端部止挡元件的调节运动。尤其是由此能够特别精确地调整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调节元件、尤其第一调节元件和/或第二调节元件沿着一个壳体部件或所述壳体部件的纵轴线、尤其平行于纵轴线延伸。因此,用于至少一个调节元件的位置需求可以被降低到最小。对此备选地或补充地,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可以是围绕纵轴线可调节的。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第二调节元件可以具有调节头,该调节头布置在调节驱动器的上侧上。如前面已经阐释的那样,在此特别有利的是,能够执行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的更简单的调整,因为对于使用者来说在调节驱动器的上侧上的可接近性通常比在调节驱动器的侧部上更好。尤其是,调节头可以具有工具作用部位,从而可以通过操纵布置在上侧上的调节头来进行对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的调整。通过工具作用部位,使得可以通过使用者借助于合适的工具来进行更好的力传递。

调节头例如可以比与调节头连接的部件、例如螺纹更宽。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的止挡面被定向成或能够定向成,使得通过传动系的部件进行垂直的加载。由此实现尽可能小的磨损并且通过调节元件和壳体部件的力导出被优化,因为当通过传动系的所述部件加载端部止挡元件时,壳体部件向内被加载拉力。因此,调节驱动器的特别低维护的并且长时间的运行是可能的。

根据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第一调节元件可以在壳体部件的侧壁上从壳体部件的内部引出。对此备选地或补充地,第二调节元件可以在调节驱动器的端侧上引出。因此,用于调整端部止挡元件的位置的止挡装置的位置需求能够保持得特别小,其中,然而同时可以进行舒适且精确的调整。

现在根据多个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其它实施例通过单个或多个权利要求的特征相互间和/或与实施例的单个或多个特征的组合得出。

附图说明

在此,示出: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两个止挡装置的调节驱动器的可能的实施变型方案的透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两个止挡装置的调节驱动器的另外的可能的实施变型方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分别示出整体上标记为1的调节驱动器,该调节驱动器例如可以用于调节阀的阀体。

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调节驱动器1的实施变型方案具有两个止挡装置2,所述两个止挡装置分别能够用于调整用于调节驱动器1的传动系的部件的端部止挡的位置。部件可以例如是偏心元件27,该偏心元件与驱动轴26连接(参见图2)。

在此,分别通过端部止挡元件3调整端部止挡,其方式为:两个端部止挡元件3的位置是可变的。

每个端部止挡元件3分别与第一调节元件4处于作用连接,从而在操纵相应的调节元件4时和/或在调节元件4运动时,发生所配属的端部止挡元件3的位置改变。

在每个端部止挡元件3和配属给该端部止挡元件的第一调节元件4之间布置有第一传动机构5,由此简化端部止挡元件3的位置调整。因此,每个止挡装置2分别具有第一传动机构5。

每个端部止挡元件3分别与相应的第一传动机构5的转换元件6耦联,其中,端部止挡元件3在此分别相对于配属给所述端部止挡元件的转换元件6可运动地、尤其围绕枢转轴线7可枢转地构造。

第一调节元件4与调节驱动器1的壳体部件8连接。壳体部件8例如可以是内部壳体部件。

在通过传动系的之前已经提到的部件27对端部止挡元件3加载压力时,利用第一调节元件4对壳体部件8的接触部位9加载拉力。由此,与当在接触部位9上对壳体部件8进行压力加载时相比,能够经由壳体部件8实现更好的力导出。

在壳体部件8上的接触部位9构造成无螺纹。因此,在端部止挡元件3通过传动系的部件27加载时,接触部位9的负荷大部分通过拉力10、即尤其大部分不通过压力产生。

第一调节元件4具有调节头11,所述调节头例如在壳体部件8上的径向支承件中可旋转地支承。调节头11在此构造为传动齿轮12。径向支承件优选可以通过接触部位9构造。由此,在操纵、尤其是旋转第一调节元件4之后,在壳体部件8的壁部、尤其是侧壁24之间的距离也保持相同或近似相同。在此决定性的是,如果调节元件被操纵,则不发生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4从壳体部件8中旋出或旋入到壳体部件中。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调节元件4在一个位置中远离壳体部件8地伸出。

每个第一调节元件4具有螺纹13,所述螺纹旋入到相关联的转换元件6上的对应的配合螺纹14中。在第一调节元件4旋转时,发生转换元件6的调节,其方式为:调节元件4旋入或旋出配合螺纹14,由此发生转换元件6相对于调节元件4的相对调节。

由于转换元件6与端部止挡元件3耦联,端部止挡元件3在转换元件6调节时被带动并且因此在其位置中被调节。优选地,端部止挡元件3在圆形轨道15上被调节。

换句话说,止挡装置2的第一传动机构5由转换元件6构造,所述转换元件具有配合螺纹14和与配合螺纹14配合作用的(优选地,第一调节元件4的)对应螺纹13。

第一调节元件4在接触部位9上与在横截面16中弧形构造的壳体部件8耦联。当壳体部件8被加载拉力时,即当壳体部件8上的负荷曲线向内定向时,通过壳体部件8的弧形走向可以进行特别好的力导出。

调节驱动器1具有引导装置17,在所述引导装置中,至少转换元件6和/或端部止挡元件3以可逆地可调节的方式被引导。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变型方案中,引导装置17具有导轨,该导轨具有至少部分不笔直的走向。

调节驱动器1的每个止挡装置2还具有第二传动机构18,该第二传动机构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施变型方案中分别设计为角度传动机构。

第二传动机构18布置在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3和第二调节元件19之间。

第二传动机构18将第一调节元件4与第二调节元件19连接,其中,第一调节元件4与第二调节元件19错开角度地布置。此外,这两个调节元件4、19通过第二传动机构18、尤其通过这两个传动齿轮12处于作用连接中。因此,在操纵第二调节元件19时,也发生第一调节元件4的调节并且最终因此也发生端部止挡元件3的位置改变。

调节驱动器1的之前所说明的设计方案具有如下优点:这两个调节元件4、19可彼此成角度地布置,从而使得可自由选择操纵元件和/或工具作用部位21的布置的位置,以用于端部止挡的位置调整。由此可以防止,向着操纵元件和/或工具作用部位21的接近变得困难,因为该操纵元件和/或工具作用部位处于调节驱动器1的难以接近的位置上。

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设计方案中,第二调节元件19沿着壳体部件8的纵轴线20、尤其是平行于纵轴线20定向。这种布置特别节省位置。

第二调节元件19在其两个端部上分别具有调节头11,其中,这两个调节头11能够构造为传动齿轮12和/或工具作用部位21。

这两个端部止挡元件3的止挡面23定向成或可定向成,使得通过传动系的部件27垂直地加载止挡面23。由此产生优化的力导出。

第一调节元件4在壳体部件8的侧壁24上从壳体部件8的内部引出。第二调节元件19在调节驱动器1的端侧25上引出。

因此,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调节驱动器1,其具有两个止挡装置2,所述两个止挡装置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传动系的部件27的端部止挡元件3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端部止挡元件3处于作用连接的调节元件4、19,所述调节元件被设置用于调整所述端部止挡元件3的位置,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止挡元件3和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元件4、19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传动机构5、18。

附图标记列表

1调节驱动器

2止挡装置

3端部止挡元件

4第一调节元件

5第一传动机构

6转换元件

7枢转轴线

8壳体部件;内部壳体部件

9接触部位

10拉力

11调节头

12传动齿轮

13螺纹

14配合螺纹

15圆形轨道

16弧形的横截面

17引导装置

18第二齿轮(例如,角度传动机构)

19第二调节元件

20壳体部件的纵轴线

21工具作用部位

22上侧

23止挡面

24壳体部件的侧壁

25壳体部件的端侧

26驱动轴

27偏心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