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双环反馈恒流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2687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双环反馈恒流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双环反馈恒流源模块。
【背景技术】
[0002]恒流源在LED驱动、激光器驱动、传感器驱动、各种辉光放电光源驱动等很多领域内都有重要的应用。在某些特定应用领域内,恒流源输出电流的稳定度至关重要,如在激光器驱动应用中,微小的电流变化将导致输出光功率和激射波长的极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危及器件的安全使用。常用的提高电流稳定度的措施包括:1、利用磁饱和电抗器的非线性磁化原理提高稳定性;2、在负载回路中串联大电阻(相对于负载电阻);3、通过负反馈网络实现电流自动稳定。在这几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受器件本身的影响较大,对稳定度的提高有限;第二种方案由于在负载回路中串联了大电阻,可有效地减小负载电阻的变化对输出电流的影响,但由于负载回路中大电阻的存在,使得在电源电压一定的情况下输出很小的电流,一般只能在毫安级,而且大部分电压都降在了大电阻上,也使得效率极低;第三种方案由于负反馈网络本身具有的自动调整功能,可以使输出电流自动稳定,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因此是目前提高电流稳定度的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已公开的技术中,一般都是采取单一的线性反馈网络,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首先,一旦反馈网络出现故障,系统将处于开环工作状态,输出电流将急剧增大,很容易损坏负载和电路本身;其次,使用场合受到限制,只能应用在负载对电流是线性响应的场合,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如负载对电流的响应存在延迟或超前的情况,这种基于单一线性反馈网络的恒流源的恒流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目前常见的恒流源装置都是台式仪器,体积大,笨重,不易于系统集成。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双环反馈PID控制的高稳定度恒流源模块。
[0004]本发明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便携式双环反馈恒流源模块,限流设置模块2、电流设置模块3、电流输出模块7和第一反馈模块8;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参考电压模块1、减法器模块4、PID控制模块5、加法器模块6、第二反馈模块9、限流显示模块10、输出电流显示模块11和前面板12;限流设置模块2的输出与电流设置模块3的输入相连,电流设置模块3的输出接减法器模块4的控制输入,第二反馈模块9的输出接减法器模块4的反馈输入,减法器模块4的输出接PID控制模块5的输入,PID控制模块5的输出接加法器模块6的输入,参考电压模块1的输出分别接减法器模块4、PID控制模块5和加法器模块6的参考电压输入,加法器模块6的输出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控制输入,第一反馈模块8的输出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反馈输入,电流输出模块7的输出接第一反馈模块8、第二反馈模块9和输出电流显示模块11的输入,输出电流显示模块11的输出接前面板12中9针D形接口 121的1脚;限流设置模块2的输出还接限流显示模块10的输入,限流显示模块的输出接前面板12中9针D形接口 121的5脚;电流输出模块7的端口 Vsam2接前面板12中9针D形接口 121的8脚;
[0006]所述的参考电压模块1的结构为:电阻R1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接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运放U5A的输出端,运放U5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5A的输出端作为参考电压模块1的输出端,记为端口 Vref;
[0007]所述的限流设置模块2的结构为:电阻R4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接电位器W1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电位器W1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位器W1的滑动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接运放U1A的输出端,运放U1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1A的输出端作为限流设置模块2的输出端,记为端口Ilim;
[0008]所述的电流设置模块3的结构为:电位器W2的一端接限流设置模块2的端口Ilim,另一端接地,电位器W2的滑动端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6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接运放U1B的输出端,运放U1B的输出端作为电流设置模块3的输出端,记为端口 Iset;
[0009]所述的减法器模块4的结构为:电阻R9的一端接电流设置模块3的端口Iset,另一端接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参考电压模块1的端口Vref,电阻R10的一端接第二反馈模块9的端口 Vfd2,另一端接运放U2A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l 1的一端,电阻Rl 1的另一端接运放U2A的输出端,运放U2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2A的输出端作为减法器模块4的输出端,记为端口 Vd i ??;
[0010]所述的PID控制模块5的结构为:电阻Rl3的一端接减法器模块4的端口Vdif f,另一端接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电位器W3的一端,电位器W3的滑动端接运放U2B的输出端,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参考电压模块1的端口 Vref,运放U2B的输出端作为PID控制模块5的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 Vk;电阻R14的一端接减法器模块4的端口 Vdif f,另一端接电位器W4的一端,电位器W4的滑动端接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运放U3A的输出端,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参考电压模块1的端口 Vref,运放U3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作为PID控制模块5的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 Vint ;电容C3的一端接减法器模块4的端口 Vdiff,另一端接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电容C2的一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运放U3B的输出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位器W5的一端,电位器W5的滑动端接运放U3B的输出端,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参考电压模块1的端口 Vref,运放U3B的输出端作为PID控制模块5的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 Vd;
[0011 ]所述的加法器模块6的结构为:电阻R20的一端接PID控制模块5的端口 Vk,电阻R21的一端接PID控制模块5的端口 Vint,电阻R22的一端接PID控制模块5的端口 Vd,电阻R20的另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在一起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电阻R19的另一端接运放U 4 A的输出端,电阻R 2 3的一端接参考电压模块1的端口 Vref,另一端接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4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4A的输出端作为加法器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 Vsum;[00?2]所述的电流输出模块7的结构为:电阻R25的一端接加法器模块6的端口 Vsum,另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26的一端接第一反馈模块8的端口 Vfdl,另一端接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27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接电源VCC,电容C4的另一端接运放U5B的输出端,运放U5B的输出端接M0S管Q1的栅极,M0S管Q1的源极接电源VCC,M0S管Q1的漏极接取样电阻Rref的一端,并作为电流输出模块7的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 Vsaml,所述的M0S管Q1是N沟道增强型M0S管,取样电阻Rref的另一端作为电流输出模块7的另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 Vsam2 ;
[0013]所述的第一反馈模块8的结构为:电阻R29的一端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端口Vsaml,另一端接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0的一端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端口 Vsam2,另一端接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接运放U4B的输出端,运放U4B的输出端作为第一反馈模块8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dl;
[0014]所述的第二反馈模块9的结构为: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端口Vsaml,运放U6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6A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2、电阻R33的一端和电位器W6的滑动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运放U6A的输出端,运放U6A的输出端作为第二反馈模块9的输出端,记为端口 Vf d2,电阻R33的另一端接运放U6B的输出端和电阻R34的一端,电位器W6的一端接电阻R35的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和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在一起与运放U6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电阻R3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6B的同相输入端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端口 Vsam2;
[0015]所述的限流显示模块10的结构为:电位器W7的一端接限流设置模块2的端口Ilim,另一端接地,电位器W7的滑动端接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接运放U7A的输出端,运放U7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U7A的输出端作为限流显示模块10的输出端,记为端口 DSP1;
[0016]所述的输出电流显示模块11的结构为:运放U8A的同相输入端接电流输出模块7的端口 Vsaml,运放U8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地,运放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