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拆装结构及可拆卸键盘的计算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8994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拆装结构及可拆卸键盘的计算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装结构,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键盘拆装结构。
背景技术
键盘是计算机的基本配置,笔记型计算机具有内置的键盘,传统上采用卡勾、或锁上螺丝的方式,将内置的键盘锁固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上。操作时,由于内置的键盘和显示屏幕的相对位置是固定而无法移动的,当摆放笔记型计算机的桌子高度不当,长时间使用笔记型计算机内置的键盘会相当不舒适,往往需要另外采用其它的外接式键盘替代,因而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为了满足使用上不同的需求,使笔记型计算机真正成为工作上的好帮手,近年来,笔记型计算机开始结合无线化设计及可拆装的键盘结构,使笔记型计算机内置的键盘可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上拆下来当成无线键盘使用。借此使使用者可以根据其特殊的工作环境、或依个人需求,自由设置键盘与屏幕的相对位置,而能拥有最舒适且最有效率的使用方式。
此外,针对笔记型计算机的可拆装键盘结构,其设计考虑必须包括(1)键盘拆装的方便性;(2)笔记型计算机主体的美观;以及(3)键盘操作时的平稳度。然而上述的设计考虑是公知的拆装结构所无法同时兼顾的;例如方便操作的拆装结构,往往设计较复杂且占用较大的空间,进而影响笔记型计算机主体的美观;或如果在笔记型计算机主体中央区域设置弹簧装置,虽然在拆卸时能将键盘自动向上弹起,然而当键盘放置回该中央区域,键盘操作时却会发生键盘上下浮动的不平稳现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键盘拆装结构,利用磁铁的吸引力及排斥力,有效实现键盘与计算机主体的组装及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键盘拆装结构,键盘可拆卸地装设于计算机主体上;该拆装结构包括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及可动组件。第一磁性体具有第一N极及第一S极,且第一磁性体设置于键盘上。第二磁性体具有第二N极及第二S极,且第二磁性体设置于计算机主体上,其中第一N极及第一S极分别与第二S极及第二N极相对排列设置,使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键盘吸附于计算机主体内。可动组件用以转换该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间的磁性关系,当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时,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键盘脱离计算机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另外提供一种键盘模块,包括键盘、磁力开关及定位固定部。键盘可拆卸地装设于计算机主体上;磁力开关用以启动键盘与计算机主体的组装与拆卸;而定位固定部用以将键盘的底面定位固定于计算机主体的上表面。磁力开关包括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及可动组件。第一磁性体具有第一N极及第一S极,且第一磁性体设置于键盘上。第二磁性体具有第二N极及第二S极,其中第二磁性体设置于计算机主体上,第一N极及第一S极分别与第二S极及第二N极相对排列设置,使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键盘吸附于计算机主体内。可动组件用以转换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间的磁性关系,当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时,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键盘脱离计算机主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拆卸键盘的计算机装置,包括一计算机主体;一键盘,可拆卸地装设于该计算机主体;一磁力开关,用以启动该键盘与该计算机主体的组装与拆卸,该磁力开关包括一第一磁性体,具有一第一N极及一第一S极,其中该第一磁性体设置于该键盘上;一第二磁性体,具有一第二N极及一第二S极,其中该第二磁性体设置于该计算机主体上,该第一N极及该第一S极分别与该第二S极及该第二N极相对排列设置,使该第二磁性体与该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该键盘吸附于该计算机主体内;以及一可动组件,用以转换该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间的磁性关系,其中当该可动组件受一外力作用时,该第二磁性体与该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该键盘脱离该计算机主体;以及一定位固定部,用以将该键盘的一底面定位固定于该计算机主体的一上表面。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列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一种具有无线键盘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至图2C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线键盘模块的磁力开关的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3A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B所示为图3A所示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俯视图。
图4A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B所示为图4A所示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俯视图。
图5A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旋转式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B所示为图5A所示的旋转式可动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所示为一种具有无线键盘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笔记型计算机包括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及无线键盘20,无线键盘20可拆卸地装设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本实用新型的拆装结构主要包括第一磁性体32、第二磁性体34及可动组件30,且采用隐藏式设计。第一磁性体32较佳地埋设于无线键盘10的底面22的侧后方,而第二磁性体34及可动组件34较佳地埋设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的上表面12的侧后方,外观上仍能维持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的表面美观。可动组件30用以转换第一磁性体32及第二磁性体34两者间的磁性关系。结构上,可动组件30具有可收纳磁性体的容置区;当可动组件装设于键盘时,该容置区用以收纳第一磁性体32;当可动组件装设于计算机主体时,该容置区用以收纳第二磁性体34。如第1图所示,可动组件30装设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可带动第二磁性体34运动以改变第一磁性体32及第二磁性体34的相对位置。第一磁性体32与第二磁性体34之间可依据磁力相吸相斥原理形成一磁力开关,从而实现键盘与计算机主体的组装与拆卸。此外,可动组件30亦可装设于无线键盘20上,通过带动第一磁性体32运动的方式,改变第一磁性体32及第二磁性体34的相对位置,以转换磁力开关的磁性状态。一般使用者皆可轻松地操作此磁力开关,进行键盘与计算机主体的组装与拆卸。
除此之外,基于组装上的考虑,本实用新型的键盘模块尚可包括定位固定部,让键盘准确地定位固定于计算机主体上,并可确保键盘操作时的平稳度,避免在操作时发生键盘上下浮动的不平稳现象。定位固定部可以是金属与磁铁的组合、数个磁铁组、或是凸点与定位凹槽的设计。如图1所示,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的上表面12配置数个磁铁16,而无线键盘20的底面22可以是一金属层;当无线键盘20接近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的上表面12,磁铁16即可吸附于金属层,使无线键盘20通过磁力定位固定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此磁铁与金属层的组合亦可采用另一种设计方式,亦即将数个磁铁26设置于无线键盘20的底面22,而金属层配置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的上表面12。若定位固定部采用数个磁铁组,则是分别将磁铁16及磁铁26对应配置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的上表面12及无线键盘20的底面22,便可通过磁铁组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而将无线键盘20吸附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此外,若定位固定部采用凸点与定位凹槽的设计,凸点24可较佳地配置于无线键盘20的前缘,而将定位凹槽14设置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对应于该前缘的相对位置;组装时将无线键盘20向下斜放,使凸点24插置于定位凹槽14,而无线键盘20的前缘部分得以先固定定位,进而让无线键盘20可准确地定位固定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
请参照图2A至图2C,其分别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无线键盘模块的磁力开关的操作状态示意图,并请同时参照图1。第一磁性体322、324及326皆固定设置于无线键盘20上,而第二磁性体342、344及346皆可动式地设置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磁力开关可分为移动型或转动型磁力开关,分别通过平移式可动组件或旋转式可动组件,而让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之间产生磁力关系的变化。
如图2A所示,第一磁性体322具有第一N极322a及第一S极322b,第二磁性体342具有第二N极342a及第二S极342b。在未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下,第一N极322a及第一S极322b分别与第二S极342b及第二N极342a相对排列并相互吸引,致使第二磁性体342与第一磁性体322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无线键盘20吸附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当平移式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带动第二磁性体342平移距离d,使得第一S极322b与该第二S极342b相对排列。第二磁性体342与第一磁性体322之间便可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无线键盘20脱离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同样地,平移式可动组件亦可带动第二磁性体342朝向另一方向平移距离d,使得第一N极322a与第二N极342a相对排列,而产生第一磁性体322与第二磁性体342间的相互排斥力。
如图2B所示,第一磁性体324具有第一N极324a及第一S极324b,第二磁性体344具有第二N极344a及第二S极344b。在未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下,第一N极324a及第一S极324b分别与第二S极344b及第二N极344a相对排列并相互吸引,致使第二磁性体344与第一磁性体324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无线键盘20吸附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当旋转式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带动第二磁性体344旋转180度,使得第一S极324b与第二S极344b相对排列、第一N极324a与第二N极344a相对排列,在第二磁性体344与第一磁性体324之间便可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无线键盘20脱离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
如图2C所示,第一磁性体326具有第一N极326a、326c及第一S极326b、326d,第二磁性体346具有第二N极346a、346c及第二S极346b、346d。在未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下,第一N极326a、326c及第一S极326b、326d分别与第二S极346b、346d及第二N极346a、346c相对排列并相互吸引,致使第二磁性体346与第一磁性体326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无线键盘20吸附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当旋转式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带动第二磁性体346旋转90度,使得第一S极326b、326d与第二S极346b、346d相对排列、第一N极326a、326c与第二N极346a、346c相对排列。第二磁性体346与第一磁性体326之间便可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无线键盘20脱离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同样地,旋转式可动组件亦可带动第二磁性体346朝向另一方向旋转90度,使得第一S极326b、326d与第二S极346d、346b相对排列、第一N极326a、326c与第二N极346c、346a相对排列,而产生第一磁性体326与第二磁性体346间的相互排斥力。
请参照图3A,其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平移式可动组件包括载体310、引动部350及弹性体330。载体310具有容置区310a,用以容置并承载第二磁性体342。引动部350与载体310耦接。如图3A所示,键盘拆装结构还包括滑轨302及挡墙102,分别配置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图3B所示为图3A所示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俯视图。弹性体330较佳地为一弹簧,套设于滑轨302上,其一端与载体310耦接。当平移式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引动部350引动载体310,使载体310沿着滑轨302相对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移动;当外力作用终止时,弹性体330的弹性恢复力使载体310朝向起始位置移动,经由挡墙102的阻挡而让载体310得以固定于起始位置。
请参照图4A,其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平移式可动组件包括载体410、引动部450及弹性体430。引动部450包括引动臂452、轴孔454及推动臂456。载体410具有容置区410a及斜向导向槽410b;载体410用以容置并承载第二磁性体342。如图4A所示,键盘拆装结构还包括滑轨402、挡墙104及定位轴106,分别配置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图4B所示为图4A所示的平移式可动组件的俯视图。如图4B所示,弹性体430套设于滑轨402上,其一端与载体410耦接。引动部450的推动臂456具有一扣接端458,可活动式扣接于载体410的斜向导向槽410b中;而引动部450的轴孔454用以套设于定位轴106上,可作为引动臂452与推动臂456的旋转支点。当平移式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使引动臂452及推动臂456绕着定位轴106转动,推动臂456沿着斜向导向槽410b移动并借此推动载体410,使载体410沿着滑轨402相对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移动;当外力作用终止时,弹性体430的弹性恢复力推动载体410,使载体410朝向起始位置移动,带动推动臂456沿着斜向导向槽410b移动,进而使推动臂456及引动臂452绕着定位轴106朝相反方向转动,最后经由挡墙104的阻挡而让载体310得以固定于起始位置处。
请同时参照图5A及图5B,其分别所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旋转式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及俯视图。旋转式可动组件包括载体510、引动部550、弹性体530及轴体570。引动部550为一旋转臂。载体510具有容置区510a;载体510用以容置并承载第二磁性体344。弹性体530为一扭簧,配置于载体510与轴体570之间,扭簧的一端530a连接载体510,扭簧的另一端530b连接轴体570。如图5A所示,旋转式可动组件可在组装完成后装设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10上,将轴体570置入固接区108。由于轴体570与载体510同轴耦接,当旋转式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引动部550带动载体510相对于轴体570产生同轴旋转,并使扭簧产生形变;当外力作用终止时,扭簧的弹性恢复力使载体510朝向相反方向旋转而固定于起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键盘拆装结构,依据磁提相吸相斥原理形成一磁力开关,并应用磁性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使使用者能轻松地进行无线键盘与笔记型计算机主体的组装与拆卸,不但具有键盘拆装的方便性,且能在避免键盘上下浮动的状况下确保键盘操作时的平稳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无线键盘拆装结构,其设计简单且具有隐藏式设计,能使笔记型计算机主体的中央区域保持表面美观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可动组件设置于计算机主体上,键盘上则设置一固定的磁铁为例,但作一转换改变的设计,例如将可动组件设置于键盘上,计算机主体上则设置一固定的磁铁亦可,在此则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其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可拆卸键盘的计算机装置,包括一计算机主体;一键盘,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计算机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装置还包括一磁力开关,用以启动所述键盘与所述计算机主体的组装与拆卸,所述磁力开关包括一第一磁性体,具有一第一N极及一第一S极,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体设置于所述键盘上;一第二磁性体,具有一第二N极及一第二S极,其中所述第二磁性体设置于所述计算机主体上,所述第一N极及所述第一S极分别与所述第二S极及所述第二N极相对排列设置,使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反所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借此将所述键盘吸附于所述计算机主体内;以及一可动组件,用以转换所述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间的磁性关系,其中当所述可动组件受一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二磁性体与所述第一磁性体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所述键盘脱离所述计算机主体;以及一定位固定部,用以将所述键盘的一底面定位固定于所述计算机主体的一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固定部包括一磁铁组,分别对应配置于所述计算机主体的所述上表面及所述键盘的所述底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固定部包括一磁铁,配置于所述计算机主体的所述上表面;以及一金属层,配置于所述键盘的所述底面,其中所述磁铁吸附于所述金属层,使所述键盘通过磁力定位固定于所述计算机主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固定部包括磁铁,配置于所述键盘的一底面;以及一金属层,配置于所述计算机主体的一上表面,其中所述磁铁吸附于所述金属层,使所述键盘通过磁力定位固定于所述计算机主体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固定部包括一凸点,配置于所述键盘的一前缘;以及一定位凹槽,设置于所述计算机主体对应于所述前缘的一相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包括一载体,具有一容置区;一引动部,与所述载体耦接,用以引动所述载体;以及一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载体耦接,其中所述弹性体的弹性恢复力使受引动的所述载体得以恢复到固定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装设于所述键盘上,所述容置区用以收纳所述第一磁性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装设于所述计算机主体上,所述容置区用以收纳所述第二磁性体。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为平移式可动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还包括一滑轨,配置于所述计算机主体上,使所述载体沿着所述滑轨相对于所述计算机主体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一弹簧,套设于所述滑轨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动部包括一引动臂及一推动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具有一斜向导向槽,用以与所述推动臂活动式扣接,当所述引动臂转动时,所述推动臂沿着所述斜向导向槽移动并借此推动所述载体。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为旋转式可动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还包括一轴体,与所述载体同轴耦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动部为一旋转臂,用以带动所述载体与所述轴体形成同轴旋转。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一扭簧,配置于所述载体与所述轴体之间,所述扭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载体,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键盘拆装结构,包括第一磁性体、第二磁性体及可动组件。第一磁性体设置于无线键盘上,而第二磁性体设置于计算机主体上。通过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因磁性相反所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将键盘吸附于计算机主体上。可动组件用以转换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间的磁性关系。当可动组件受外力作用时,可使第二磁性体与第一磁性体之间产生因磁性相同所形成的相互排斥力,借此使键盘脱离计算机主体。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可拆卸键盘的计算机装置。
文档编号G06F1/16GK2620884SQ0323844
公开日2004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4日
发明者翁释龙, 许棠隆 申请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