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5287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脑机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机壳。
背景技术
目前电脑的零组件包括HD、CD-ROM、PCB、CPU、RAM、VGA、CARD等零件均架设于电脑机壳内部,亦即电脑机壳其作用在于供电脑零件组装固定,且令电脑保有一完整的外观,而且导引其电磁波(EMI)使电子零件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传统的电脑机壳主要包括有一框架、框架之前、后、上、下侧均结合一封板、框架的左右两侧另结合可供拆卸的盖板,而在前端面则结合一面板来装饰机壳,可想而知,一组电脑机壳的构件数量相当繁多,在制作过程中模具费用当然相当昂贵,而且组装程序繁杂,亦造成了资材管理上的困扰,面对竞争激烈的电脑市场,在极微薄的利润之中,要去分担模具成本,往往模具的成本回收时间均相当之长,加上电脑规格的迅速演进,往往有模具的投资无法回收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电脑机壳结构复杂,其模具成本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易的电脑机壳,使其模具成本降至最低,以克服目前多变的电脑产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是由壳本体、前、后盖所构成,其中壳本体是利用铝挤型模具成型,而前、后盖各开设有与开关按键、USB、1394、连接器等相对应的孔位,电脑的PCB则利用螺丝与后盖相结合固定,再嵌入壳本体内,将前后盖与壳本体之间利用螺钉锁固即可完成组装;此种电脑机壳模具的投产成本相当低廉,得以极低的模具成本来因应目前进步迅速的电脑规格,特别是三件式的设计,能提升生产管理的效率。
其中,壳本体截面呈长方“口”状,在壳本体的内壁面设有嵌槽,供PCB嵌合,在壳本体的前后侧壁面上设有穿孔;
前盖及后盖外型是配合壳本体的截面,前、后盖上均设有通孔,前后盖的侧面延伸有凸耳,在凸耳上设有螺孔对应于壳本体的穿孔,供螺钉将前、后盖与壳本体组装锁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壳本体10、前盖20以及后盖30所构成,其中壳本体10截面呈长方“口”状或椭圆“口”状,在壳本体10的内壁面设有嵌槽11,供PCB50嵌合,在壳本体10之前后侧壁面上设有穿孔12,壳本体10可由铝挤型模具成型后依据所需的长度予以裁切。
前盖20及后盖30外型是配合壳本体10的截面,基本上其规格相同,因此可以共用一组模具,惟若欲因应造形设计,亦可采用两套模具,前、后盖20、30上均设有通孔21、31,分别用作CD-ROM、开关按键、USB、1394、连接器等的外露孔径,前后盖20、30的侧面延伸有凸耳22、32,在凸耳22、32上设有螺孔对应于壳本体的穿孔23、33,供螺钉40将该前、后盖20、30与壳本体10组装锁固。
请参阅图1、图2的示,本实用新型实际组装时,是将PCB与后盖30利用螺钉40组合后,将PCB50嵌入壳本体10的嵌槽11内,再利用螺钉40将壳本体10与后盖30锁合固定,最后,将前盖20与壳本体10套合,并利用螺钉40锁固结合,即可完成电脑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主要除了将电脑机壳的基本构件缩减至最少的数量,再利用规则的结构设计,令壳本体能利用铝挤型模具来成型,由于铝挤型模具大约数千元至几万元即可制作完成,因此模具成本即可节省近十倍,而且该铝挤型模具的制作工期短,在一个月内即可完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量产,以因应电脑市场迅速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构件缩减至三件,如此,便可使得物料的管控更加简易,组装亦更为简便。
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能将模具成本降低许多,而且模具工期大幅缩短,藉此,除了能降低生产成本之外,更可使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市,这对于变化迅速的电脑市场,能够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亦可使物料的控管更加容易,对于电脑组装而言,亦有极大的便利性。
权利要求1.一种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一壳本体、前盖及后盖所构成,其中,壳本体截面呈长方“口”状,在壳本体的内壁面设有嵌槽,供PCB嵌合,在壳本体的前后侧壁面上设有穿孔;前盖及后盖外型是配合壳本体的截面,前、后盖上均设有通孔,前后盖的侧面延伸有凸耳,在凸耳上设有螺孔对应于壳本体的穿孔,供螺钉将前、后盖与壳本体组装锁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本体的截面为椭圆“口”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脑机壳,特别是指一种利用较低廉的成型模具技术以最少的构件,作为电脑机壳的基本架构,其是由一壳本体、前、后盖所构成,其中壳本体是利用铝挤型模具成型,而前后盖各开设有与开关按键、USB、1394、连接器等相对应的孔位,电脑的PCB则利用螺丝与后盖相结合固定,再嵌入壳本体内,将前后盖、与壳本体之间利用螺钉锁固即可完成组装,此种电脑机壳模具的投产成本相当低廉,得以极低的模具成本来因应目前进步迅速的电脑规格,特别是三件式的设计,能提升生产管理的效率。
文档编号G06F1/18GK2674516SQ20042001142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2日
发明者陈晃涵 申请人:陈晃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