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8577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及使用该触摸屏,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触摸屏。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电话与触摸导航系统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和多样化的 发展,在液晶等显示设备的前面安装透光性的触摸屏的电子设备逐步增加。这样的电子设 备的利用者通过触摸屏,一边对位于触摸屏背面的显示设备的显示内容进行视觉确认,一 边利用手指或笔等方式按压触摸屏来进行操作。由此,可以操作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按 照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和传输介质的不同,现有的触摸屏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电阻式、 电容式、红外线式以及表面声波式。其中电阻式和电容式触摸屏的应用最为广泛。现有的 电阻式触摸屏一般包括一上基板,该上基板的下表面形成有一上透明导电层;一下基板,该 下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有一下透明导电层;以及多个点状隔离物(Dot Spacer)设置在上透 明导电层与下透明导电层之间。其中,上基板为柔性,可通过按压产生形变,使得按压处的 上透明导电层与下透明导电层彼此接触,通过外接电路对按压处电阻的变化进行测量,进 而得到按压处的坐标。现有的电容式触摸屏一般包括一绝缘基板,至少形成在该基板上表 面的透明导电层,以及形成在该透明导电层边缘的多个金属电极。当手指等触摸物触摸在 触摸屏表面上时,由于人体电场,手指等触摸物和触摸屏中的透明导电层之间形成一个耦 合电容,通过金属电极与外接电路对该耦合电容进行感测,从而得出触摸点的位置。另外, 2006年5月11日公开的美国专利申请US2006/0097991A1还揭露了一种多点电容式触摸 屏,其在该基板的上下表面均形成平行的条形透明导电层,且使该上下表面的条形透明导 电层相互交叉设置,形成感测线及扫描线,从而实现多点测量。上述电阻式及电容式触摸屏 中的透明导电层通常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层。ITO层机械和化学耐用性不好,不耐弯折, 且主要采用溅射或蒸镀等方法制备,工艺复杂,制备成本较高。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一种由石墨烯片卷成的中空管状物,其具 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及电学性质,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由于单根碳纳米管的直径只 有几个纳米至几十纳米,难于进行加工,为便于实际应用,人们尝试将大量碳纳米管作为 原材料,制成具有较大尺寸的宏观结构。碳纳米管膜(Carbon Nanotube Film, CNT Film) 即为此种宏观结构的具体形式之一。冯辰等人在2008年8月13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 CN101239712A中揭露了一种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膜,这种碳纳米管 膜具有宏观尺度且能够自支撑,其包括多个在范德华力作用下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由于 在这种直接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表面,且相互并排的 碳纳米管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该碳纳米管膜较为透明。另外,由于该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 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排列,因此该碳纳米管膜能够较好的发挥碳纳米管轴向具有的导电性。然而,该直接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膜中,相邻且并排的碳纳米管之间由于范德华 力的作用会聚集接触从而形成较大直径的碳纳米管束,该碳纳米管束具有较大密度,使碳 纳米管膜的透光性受到影响。当用于触摸屏时,所述透明导电层应尽可能透明,而采用上述直接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膜作为透明导电层的触摸屏的透光性仍不够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较好透光性的触摸屏。一种触摸屏,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 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 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表面,该第二导电层与该 第一导电层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 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 向排列,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具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所述若干碳纳米管择 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种触摸屏,其包括一基体,该基体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 二表面;一第一导电层及多个第一电极设置在该基体的第一表面,该多个第一电极设置于 所述第一导电层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且相互间隔地与该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以及一第二导 电层及多个第二电极设置在该基体的第二表面,该多个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沿 第二方向的一端,且相互间隔地与该第二导电层电连接;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 向,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 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碳纳米管结构 层中定义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所述若干碳纳米管择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 少一行。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至少一基体,形成于该基体表面的至少一透明导电层, 以及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的电极,该透明导电层为将至少一碳纳米管膜铺设于所述基体 表面形成,该碳纳米管膜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 排列,该碳纳米管膜中定义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该择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 至少一行。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碳纳米管初级膜经激光扫描后部分碳纳米管被氧化形成减 薄区域,其中减薄区域的碳纳米管分布密度降低,使该碳纳米管膜透光性增强,从而使应用 该碳纳米管膜的触摸屏具有较好的透光性。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碳纳米管初级膜制备过程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碳纳米管初级膜扫描电镜照片。图3是图2的碳纳米管初级膜中碳纳米管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将图2的碳纳米管初级膜铺设于一基体的过程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具有间隔的减薄区域的碳纳米管膜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具有连续的减薄区域的碳纳米管膜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激光减薄法制备本发明实施例碳纳米管膜的正视示意图。图8是激光光斑在碳纳米管初级膜表面的一种移动路线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激光减薄后形成的减薄区域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具有间隔的减薄区域的碳纳米管膜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具有连续的减薄区域的碳纳米管膜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电阻式触摸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电阻式触摸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技术方案第一 实施例电阻式触摸屏具有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电容式触摸屏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电容式触摸屏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电容式触摸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电容式触摸屏具有多个条状ITO层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碳纳米管膜100
碳纳米管初级膜 120
碳纳米管阵歹LI 150
拉伸工具110
碳纳米管片段;143
碳纳米管145
基底140
粘结剂层130
激光束170
减薄区域126
扫描行124
长条形区域128
光斑180
激光装置160
触摸屏200
第一电极板212
第二电极板214
点状隔离物216
第一基体220
第一导电层222
第一电极224
第二基体240
第二导电层242
第二电极244
透明保护膜226
第一子电极2240
触摸屏300
集体310第一导电层 322第二导电层 324第一电极342第二电极 344 第一表面312 第二表面 314 ITO层 32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触摸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较好透光性的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至少一基体,形 成于该基体表面的至少一透明导电层,以及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的电极。该透明导电层 为将一具有较好透光性的碳纳米管膜100铺设于所述基体表面形成。该具有较好透光性的碳纳米管膜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提供一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请参阅图1,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可以从一碳纳米管阵列150中直接拉取获得, 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一 )提供一碳纳米管阵列150。该碳纳米管阵列150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于一生长基底表面,优选为超顺排 的碳纳米管阵列150。该碳纳米管阵列150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基本彼此平 行且垂直于生长基底表面。通过控制生长条件,该碳纳米管阵列150中基本不含有杂质,如 无定型碳或残留的催化剂金属颗粒等。所述碳纳米管阵列150的制备方法可参阅冯辰等人 在2008年8月13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CN101239712A。该碳纳米管阵列150中的碳纳米管可以至少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 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纳米 50纳米,长度为50纳米 5毫 米。本实施例中,碳纳米管的长度优选为100微米 900微米。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纳米管阵列150不限于通过上述方法制备,也 可为石墨电极恒流电弧放电沉积法、激光蒸发沉积法等。( 二)采用一拉伸工具110从该碳纳米管阵列150中拉取获得该碳纳米管初级膜 120。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从所述碳纳米管阵列150中选定一碳纳米管片段,本实施 例优选为采用具有一定宽度的胶带或粘性基条接触该碳纳米管阵列150以选定具有一定 宽度的一碳纳米管片段;(b)通过移动该拉伸工具110,以一定速度拉取该选定的碳纳米管 片段,从而首尾相连的拉出多个碳纳米管片段,进而形成一连续的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该 拉伸工具110基本沿平行于生长基底表面的方向移动。在上述步骤(二)中,该通过拉伸工具110选定的碳纳米管片段可仅为一碳纳米 管,也可由多个基本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组成。该多个碳纳米管相互并排使该碳纳米管片 段具有一定宽度。当该被选定的一个或多个碳纳米管在拉力作用下沿拉取方向逐渐脱离基 底的同时,由于范德华力作用,与该选定的碳纳米管相邻的其它碳纳米管首尾相连地相继地被拉出,从而形成一连续、均勻且具有一定宽度的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请参阅图2,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是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的自支撑结构。所述 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择优取向是指在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大 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 向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多数碳 纳米管是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 伸的大多数碳纳米管中每一碳纳米管与在延伸方向上相邻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 相连。当然,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存在少数偏离该延伸方向的碳纳米管,这些碳纳米管不会对 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取向排列构成明显影响。进一步地,该碳纳 米管初级膜120中并排且相邻的碳纳米管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自支撑为碳纳米管初级 膜120不需要大面积的载体支撑,而只要相对两边提供支撑力即能整体上悬空而保持自身 膜状状态,即将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置于(或固定于)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两个支撑体 上时,位于两个支撑体之间的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能够悬空保持自身膜状状态。所述自支 撑主要通过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存在连续的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延伸排列的碳纳米 管而实现。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数碳纳米管,并非 绝对的直线状,可以适当的弯曲;或者并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适当的偏离延伸 方向。因此,不能排除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数碳纳米管中并列 的碳纳米管之间可能存在部分接触。具体地,请参阅图3,每一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包括多个连续且定向排列的碳纳米 管片段143。该多个碳纳米管片段143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每一碳纳米管片段143由 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145组成,该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145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 合。该碳纳米管片段143具有任意的长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状。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厚度为0. 5纳米 100微米,长度及宽度与碳纳米管 阵列150的面积有关。当该碳纳米管阵列150的直径为4英寸时,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 的宽度约为0. 5纳米 10厘米。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比表面积大于100平方米每克。在上述选定碳纳米管并拉取的步骤中,由于难以通过拉伸工具110控制选定的碳 纳米管片段的厚度,且并排的碳纳米管之间易通过范德华力的吸引而相互聚集接触,形成 直径较大的碳纳米管束,使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厚度均勻性不够好。该碳纳米 管束包含的碳纳米管数量较多,使碳纳米管束密度较大,因此透光性差,从而使得该碳纳米 管初级膜120的透光性不够好。经测试,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可见光透过率最大为 75%。请参阅图4,该从碳纳米管阵列150中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可通过其自 身的自支撑性悬空设置,也可进一步设置于一基底140表面,其具体包括以下可选择步骤 提供一基底140 ;将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铺设于该基底140 —表面。由于本实施例中碳 纳米管阵列150非常纯净,且由于碳纳米管本身的比表面积非常大,所以该碳纳米管初级 膜120本身具有较强的粘性。因此,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可直接通过自身的粘性固定在 所述基底140表面。该基底140可以为一透明的硬性或柔性基底,该基底140的材料不限,能够为保护 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并为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提供一定支撑即可。该基底14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塑料或树脂。本实施例中,该基底140为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透明平板基底。进一步地,将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铺设于该基底140表面前可进一步包括在该 基底140表面涂覆一粘结剂层130的步骤。该粘结剂层130均勻的涂覆在该基底140表面。 该粘结剂层130的材料不限,可以将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与该基底140更为牢固地结合 即可,如一压敏胶、热敏胶或光敏胶等。本实施例中,该粘结剂层130的材料可以为丙烯酸 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过氧化苯甲酰及甲 苯及醋酸乙酯的混合物。步骤二 采用一激光束170沿所述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逐行扫描该碳 纳米管初级膜120从而在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的局部位置形成多个减薄区域126,该多 个减薄区域126沿平行于大多数碳纳米管择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定义所述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为X。该多个减薄区域1 可以沿方向 χ排列形成一个扫描行1 或多个扫描行124。该多个减薄区域1 是以一定顺序在该碳 纳米管初级膜120中依次形成。请参阅图5,当该多个减薄区域沿方向χ排列成多行时,可 先采用激光束沿方向χ在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形成一扫描行124,该扫描行IM包括多 个减薄区域126 ;再在与该扫描行IM相间隔的位置以同样的方式形成另一扫描行124,最 后以上述方式基本均勻的在整个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形成多个间隔的扫描行124。该多 个扫描行1 可等间隔排列或不等间隔排列,但应防止某一区域的扫描行IM分布过于密 集。优选地,该多个扫描行1 等间隔且基本平行的分布于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相 邻的两个扫描行124的间距d为1微米 5毫米,优选为10 100微米,本实施例为20微 米。在一个实施例中,d远大于位于同一扫描行124中减薄区域126的间距。该每一扫描行IM的形成方法具体可以是沿方向χ依次形成多个减薄区域126。请 参阅图5及图6,该多个减薄区域1 可相互间隔设置或连续设置形成一长条形区域128。 当该多个减薄区域126间隔设置时,该多个减薄区域1 可相互等间隔。当该多个减薄区 域1 连续设置时,该一个扫描行124中的多个减薄区域1 可相互连续地沿方向χ从碳 纳米管初级膜120 —端延伸至另一端。该扫描行124的宽度D,即该减薄区域126的直径, 亦即由该多个减薄区域126组成的长条形区域128的宽度为1微米 5毫米,优选为10微 米 100微米,本实施例为20微米。优选地,每个减薄区域1 的面积基本相同,多个扫描 行124中,每扫描行124的减薄区域126的数量基本相同。通过上述依次的在整个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间隔的局部减薄的方法,可降低 该减薄区域126中碳纳米管的分布密度或基本去除该减薄区域126中的碳纳米管,从而减 小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碳纳米管的分布密度,得到的碳纳米管膜100具有较好的透光 性。可定义单位面积的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的质量为分布密度。优选地,该减薄区域126 内碳纳米管的分布密度比未减薄前下降50%至100%,从而使该减薄区域126内的透光度 从原来的75%提高到85%以上,比减薄区域1 外的透光度提高10%至20%。该形成的 碳纳米管膜100宏观仍为一膜状结构。由于该减薄区域1 是沿方向χ逐行形成,且相邻 的扫描行1 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因此可以保证该碳纳米管膜100在相邻的两个扫描行IM 之间具有完整的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不致因减薄降低该碳纳米管膜100沿方向χ的导电 性,相反地,因减薄使该碳纳米管膜100在垂直于χ方向且位于碳纳米管膜100内的y方向上的导电性显著降低,从而提高该碳纳米管膜100在χ方向上和y方向上导电性的差异。可以理解,上述将碳纳米管初级膜120铺设于基底140的步骤可以在步骤二之前 或之后进行。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可预先铺设于所述基底140表面后被激光束170扫描 减薄,也可悬空设置的被激光束170扫描减薄,减薄后具有多个减薄区域1 的碳纳米管膜 100可进一步被铺设于所述基底140表面。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8,步骤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一 )提供一激光装置160,从该激光装置160发射激光束170至该碳纳米管初级 膜120表面形成一光斑180。该激光装置160可发射一脉冲激光束170,该激光束170的功率不限,可为1瓦至 100瓦。该激光束170具有较好的定向性,因此在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可形成一光斑 180。该激光束170在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具有的功率密度可大于0. 053X1012瓦特/ 平方米。本实施例中,该激光装置160为一个二氧化碳激光器,该激光器的功率为12瓦特。 可以理解,该激光装置160也可以选择为能够发射连续激光的激光器。该光斑180基本为圆形,直径为1微米 5毫米,优选为20微米。可以理解,该光 斑180可为将激光束170聚焦后形成或由激光束170直接照射在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 形成。聚焦形成的光斑180可具有较小的直径,如20微米。将激光束170不经过聚焦直接 照射形成的光斑180具有较大的直径,如3毫米。所述激光装置160也可包括多个激光器。当该激光装置160包括多个激光器时, 该光斑可以为条状或其他形状,该条状光斑的宽度为1微米 5毫米,优选为20微米。( 二)使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与该激光束170相对运动,从而使该光斑180沿该 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方向χ移动,形成至少一扫描行124,该扫描行包括多个沿方向χ排 列的减薄区域126。该光斑180沿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方向χ移动,以沿方向χ减薄该碳纳米管 初级膜120。为使该光斑180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相对运动,可保持该激光束170固定不 动,通过移动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实现;或者固定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不动,通过移动 该激光束170实现。该激光装置160可整体相对于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平移,或者仅通 过改变激光装置160出光部的出光角度,实现发射的激光束170形成的光斑180在该碳纳 米管初级膜120的位置变化。该同一扫描行IM中的多个减薄区域1 可以间隔或连续设置。由于该脉冲激光 束170由多个不连续的激光脉冲组成,当激光束170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相对运动的速 度较大,该多个不连续的激光脉冲能够照射在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的不同位置,从 而实现对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不连续的局部减薄,形成多个不连续的圆形减薄区域126。当 该激光束170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相对运动速度小于光斑180的直径与激光脉冲频率的 乘积(相对运动速度<光斑直径X激光脉冲频率)时,该多个不连续的激光脉冲照射在碳 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的位置相互连接或部分重合,使该多个减薄区域1 呈连续分布。由 于该光斑沿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方向χ移动,该连续分布的减薄区域126的长度方向 方向χ平行。本实施例中,同一扫描行中相邻的两个减薄区域126间的距离小于100微米。可以理解,当采用一连续激光作为激光束170时,可通过程序设定激光器的开关, 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运动相配合,从而形成间隔或连续的减薄区域126。
可以理解,由于碳纳米管吸收能量后温度升高并与氧气反应,只需确保使足够能 量的激光在较短的时间内照射至碳纳米管表面,即可达到减薄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目 的。因此,可通过采用不同功率、波长或脉冲频率的激光装置160,并相应调整激光束170 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相对运动速度以及光斑180的大小达到局部减薄碳纳米管初级膜 120的目的。可以理解,该激光装置160也不限于脉冲激光器,只要能够发射激光使碳纳米 管局部减薄即可。如图9所示,该减薄区域126的碳纳米管的分布密度减小或该减薄区域 126的碳纳米管全部被刻蚀。进一步地,可以在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间隔的形成多个扫描行124。为形成多个扫描行124,可将碳纳米管初级膜120沿垂直于大多数碳纳米管整体 延伸的方向y相对于激光束170平移一定距离,再将碳纳米管初级膜120沿平行方向X相 对于激光束170运动;也可将激光束170沿垂直于方向y相对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移动 一定距离,再使激光束170沿方向χ相对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运动。本实施例中,该光斑 180在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表面移动的路线如图8所示。可以理解,为通过激光减薄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所述步骤(二)中,该碳纳米管 初级膜120放置于一具氧气的环境中,如一空气中,从而使被激光束170照射的碳纳米管中 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尽可能除去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存在的较大直径的碳纳米管束,该激光束 170应尽可能均勻的扫描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整个表面,从而在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 表面形成多个均勻且间隔分布的扫描行124。由于碳纳米管对激光具有较好吸收特性,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具有较大直径 的碳纳米管束将会吸收较多的热量,从而被烧蚀去除,使形成的碳纳米管膜100的透光性 大幅度上升。本实施例中的碳纳米管膜100整体的光透过率可以大于75%。优选地,该碳 纳米管膜100光透过率为95%。请参阅图10,由于在步骤(二 )中,该光斑180沿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方向χ 移动,使该激光束170沿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大多数碳纳米管整体延伸方向减薄碳纳米 管束,因此,当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的一个扫描行IM减薄完毕,需要减薄下一个扫描行IM 时,无须使两个扫描行124中的减薄区域1 在y方向上对准。如图10所示,当光斑180沿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方向χ移动时,即使两扫描 行124中的减薄区域1 交错排列,也不会影响该两扫描行124间的碳纳米管145。因此, 形成的碳纳米管膜100在两个相邻的扫描行IM之间的碳纳米管145可以保持完整地首尾 相连状态而不受破坏,使该碳纳米管膜100在方向χ上的导电性不受影响。可以理解,当该减薄区域1 连续时,沿方向χ进行减薄的优点尤为明显。请参阅 图11,当沿方向X形成连续的减薄区域1 时,相邻的两个扫描行IM之间的碳纳米管145 不会被减薄,从而使碳纳米管膜100在方向χ的电导率及强度基本不受影响;相邻两扫描行 之间沿方向χ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145不会被切断,避免使碳纳米管膜100在方向χ的电 导率及强度大幅下降。为尽可能除去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中的碳纳米管束,该相邻的两个扫描行IM 之间的间距不宜太大,为不影响碳纳米管膜100的导电性,该相邻的两个扫描行IM之间的 间距不宜太小。优选地,该两个相邻的扫描行1 之间的间距为1微米 5毫米,优选为20微米。可以理解,该通过激光减薄后得到的碳纳米管膜100宏观仍为一自支撑的膜状结 构,透光性在减薄后得到提升,而由于沿方向X进行减薄,碳纳米管膜100在方向X上的导 电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在方向y上的导电性降低,从而使该碳纳米管膜100具有较好的 各向异性。请参阅表1,表1为通过激光减薄的方法形成具有多个减薄区域1 的碳纳米管膜 100的具体参数,使用的激光功率为3. 6瓦,脉冲频率为100kHz,该碳纳米管膜100的长度 及宽度均为约30毫米。表 1
编号加工速度间距dX方向方块电阻Y方向方块电阻可见光透过率12000mm/s0.04mm3千欧270千欧85%2500mm/s0.08mm1.9千欧560千欧95% 如果在步骤二中,该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为自支撑的悬空设置并减薄,则可进一 步进行一步骤三,将减薄后得到的碳纳米管膜100铺设于一基底140表面。该碳纳米管膜 100可通过自身的粘性与该基底140结合,或通过一粘结剂层130与该基底140结合。另外,可在该基底140表面先涂附一层绝缘的高分子材料溶液,将该碳纳米管膜 100覆盖该高分子溶液,使该碳纳米管膜100嵌入该高分子溶液后,使该高分子溶液固化, 从而形成一复合膜。固化后的高分子材料能起到粘结剂层130的作用。另外,由于高分子 材料阻隔Y方向碳纳米管之间的接触,该复合膜比单一的碳纳米管膜100的各向异性进一
步提尚。请参阅图5,6,10及11,所述具有较好透光性的碳纳米管膜100由若干碳纳米管组 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碳纳米管膜100中定义有多个减薄 区域1 及减薄区域1 外的非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1 沿该若干碳纳米管择优取 向的方向χ排列成至少一行,形成至少一扫描行124,该扫描行124中的减薄区域1 沿方 向χ排列。该碳纳米管膜100可包括多个相互间隔的扫描行124,该多个扫描行IM为依次 分别形成。所述碳纳米管膜100由所述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形成,具有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 基本相同的微观结构,然而该碳纳米管膜100进一步定义多个减薄区域126。该多个减薄区域1 可以阵列方式分布于该非减薄区域中,或以交错排列的方式 分布于该非减薄区域中。具体地,该扫描行1 均与方向X平行,该同一扫描行124中的多 个减薄区域126在方向χ基本对准,多个扫描行124的减薄区域1 在方向y上可对准或 不对准的交错设置。该两个相邻的扫描行124间具有沿方向χ从碳纳米管膜100的一端延 伸至另一端的完整的部分碳纳米管初级膜120。该相邻的两个扫描行IM之间的距离为1 微米 5毫米,优选为20微米。所述排列成多行的多个减薄区域1 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 置。该同一扫描行124的多个减薄区域1 可间隔设置或连续设置。所述同一扫描行124 的多个减薄区域1 可进一步相互等间隔设置,间隔优选小于100微米。该连续设置的减薄区域126的长度方向与该方向χ平行。所述多个减薄区域1 优选具有基本相同的面积。 所述每一扫描行1 优选具有基本相同数量的减薄区域126。该减薄区域1 通过激光照射的方式使碳纳米管发热并氧化形成。该减薄区域 126具有较为稀少的碳纳米管,该减薄区域126中碳纳米管的分布密度可以为非减薄区域 碳纳米管的分布密度的50%以下,从而使该减薄区域126的可见光透过率从原先的约75% 提高到85%以上,比非减薄区域的可见光透过率高10%以上。该激光扫描沿碳纳米管整体 延伸方向,使两个相邻的扫描行1 间的部分碳纳米管初级膜120不致被破坏,从而使该碳 纳米管膜100在碳纳米管整体延伸方向上的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提高该碳纳米管膜100的 各向异性。另外,可以理解,在上述采用激光扫描碳纳米管初级膜120前,可先将多个碳纳 米管初级膜120相互层叠,形成一碳纳米管结构层,再将该碳纳米管结构层通过激光以相 同的方式扫描形成所述多个减薄区域126。该具有较好透光性的碳纳米管膜100可作为一透明导电层用于电容式及电阻式 触摸屏中。请参阅图12及图1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采用所述碳纳米管膜100作为透 明导电层的具有较好透光性的电阻式触摸屏200,该触摸屏200包括一第一电极板212,一 第二电极板214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板212与第二电极板214之间的多个透明的点状隔离 物216。该第二电极板214与第一电极板212相对设置。该第一电极板212包括一第一基体220,一第一导电层222以及两个第一电极 224。该第一基体220为平面结构,该第一导电层222与两个第一电极2M均设置在第一基 体220的下表面。两个第一电极2M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22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并与第 一导电层222电连接。该第二电极板214包括一第二基体M0,一第二导电层M2以及两个 第二电极244。该第二基体240为平面结构,该第二导电层242与两个第二电极244均设置 在第二基体240的上表面。该第一导电层222与该第二导电层242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电 极244分别设置在第二导电层242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并与第二导电层M2电连接。其中第 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该第一基体220和第二基体240均为透明的薄膜或薄板。该第一基体220具有一 定的柔软度,可由塑料或树脂等柔性材料形成。该第二基体24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 金刚石等硬性材料,也可为塑料或树脂等柔性材料。该第一基体220和第二基体MO的厚 度优选为1毫米 1厘米。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基体220及第二基体MO的材料均为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厚度均为2毫米。可以理解,形成所述第一基体220及第二基体 240的材料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材料,只要能使第一基体220及第二基体240起到支撑的作 用,并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及绝缘性,且至少形成第一基体220的材料具有一定柔性,都在本 发明保护的范围内。该第一导电层222与第二导电层M2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 碳纳米管结构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 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具有多个减薄区域126,该多个减薄区域1 沿所述若干碳纳米管择优 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具体地,该碳纳米管结构层包括一碳纳米管膜100或沿相同方向层叠铺设或平行 无间隙铺设的多个碳纳米管膜100。当铺设于第一基体220时,该碳纳米管膜100优选沿第一方向铺设,使碳纳米管膜100中大多数碳纳米管沿第一方向延伸(即上述方向χ沿第 一方向),并与两端的第一电极224电连接。当铺设于第二基体240时,该碳纳米管膜100 优选沿第二方向铺设,使碳纳米管膜100中大多数碳纳米管沿第二方向延伸(即上述方向 χ沿第二方向),并与两端的第二电极M4电连接。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层222与该第 二导电层242均为一碳纳米管膜100。可以理解,当该第一导电层222及第二导电层242中 只有一层包括碳纳米管膜100时,另一层可以为ITO层。进一步地,该碳纳米管结构层还可为至少一碳纳米管膜100与一高分子材料组成 的复合膜。所述高分子材料均勻分布于所述碳纳米管膜100中碳纳米管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高分子材料为一透明高分子绝缘材料,其具体材料不限,包括聚苯乙烯、聚乙烯、聚碳 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苯丙环丁烯 (BCB)或聚环烯烃等。优选地,该复合膜由一碳纳米管膜100与PMMA复合形成。该复合膜 的形成方式可以为将一高分子材料溶液涂附于基体表面;将该碳纳米管膜100覆盖该高 分子材料溶液;采用一吹风机将该碳纳米管膜100吹入该高分子材料溶液中;以及将该高 分子溶液固化。该第一电极224与该第二电极244为金属层、导电聚合物涂层或含碳纳米管的导 电层。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极2M与第二电极244为导电银浆层。可以理解,用于柔性触 摸屏200上的上述电极224,244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易弯折度。所述第一电极2 及第二 电极244优选为长条形。所述两个第一电极2M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两个第 二电极244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二方向。该长条形的第一电极224的长度可以与该第一导 电层222在第二方向的宽度基本相等。该长条形的第二电极244的长度可以与该第二导电 层242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基本相等。进一步地,该第二电极板214上表面外围设置有一绝缘层218。上述的第一电极板 212设置在该绝缘层218上,且该第一电极板212的第一导电层222正对第二电极板214的 第二导电层242设置。上述多个点状隔离物216设置在第二电极板214的第二导电层242 上,且该多个点状隔离物216彼此间隔设置。第一电极板212与第二电极板214之间的距 离优选为2 10微米。该绝缘层218与点状隔离物216均可采用绝缘树脂或其他绝缘材 料制成,并且,该点状隔离物216应为一透明材料制成。设置绝缘层218与点状隔离物216 可使得第一电极板212与第二电极板214电绝缘。可以理解,当触摸屏200尺寸较小时,点 状隔离物216为可选择的结构,只需确保未受按压时第一电极板212与第二电极板214电 绝缘即可。另外,该第一电极板212上表面可设置一透明保护膜226。所述透明保护膜2 可以通过粘结剂直接粘结在第一基体220上,也可采用热压法,与第一电极板212压合在一 起。该透明保护膜2 可采用一层表面硬化处理、光滑防刮的塑料层或树脂层,该树脂层 可由苯丙环丁烯(BCB)、聚酯以及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形成。本实施例中,形成该透明保护膜 2 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用于保护第一电极板212,提高耐用性。该透明 保护膜2 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可用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如可以减少眩光或降低反射。由于碳纳米管初级膜120经激光扫描后部分碳纳米管被氧化形成减薄区域126, 其中减薄区域1 的碳纳米管分布密度降低,使该碳纳米管膜100透光性增强,从而使应用 该碳纳米管膜100的触摸屏200具有较好的透光性。
可以理解,在所述触摸屏200中,该第一电极2M及第二电极244也可以分别包括 多个子电极。如图14所示,以第一电极板212为例,所述每个第一电极2M进一步包括多 个第一子电极2240,该两个第一电极224的多个第一子电极2240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 222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并与第一导电层222电连接。具体地,该第一导电层222沿第一方 向的一端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子电极2240,同时另一端也间隔的一一对应的设置有多个 第一子电极2240。该多个第一子电极2240彼此间隔与该第一导电层222电连接。由于该 第一导电层222由所述碳纳米管膜100形成,且该碳纳米管膜100具有很好的各向异性,当 该碳纳米管膜100沿第一方向铺设,可实现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22两端且向对应的两个第 一子电极2240导通,从而使该第一导电层222相当于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的导电带。以多 数碳纳米管整体延伸的方向χ为第一方向,将所述碳纳米管膜100铺设于第一基体220表 面,即可一次实现形成多个导电带的步骤,简单易行。该第二电极板214具有与第一电极板212相似的结构,并与该第一电极板212正 交设置。该具有多个第一子电极2240及多个第二子电极的触摸屏200可实现多点触摸。请参阅图15至图17,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采用所述碳纳米管膜100作为透 明导电层的具有较好透光性的电容式触摸屏300,该触摸屏300包括一基体310、一第一导 电层322、一第二导电层324、一透明保护膜(图未示)、多个第一电极342及多个第二电极 344。该基体310具有一第一表面312以及与第一表面312相对的第二表面314。该第一导 电层322及多个第一电极342设置在该基体310的第一表面312,该第二导电层3 及多个 第二电极344设置在该基体310的第二表面314。该第一导电层322及第二导电层324中 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 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定义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 减薄区域沿所述若干碳纳米管择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该碳纳米管结构层包括一 碳纳米管膜100或多个相互层叠的碳纳米管膜100。所述透明保护膜覆盖于所述第一导电 层322表面,保护该第一导电层322不致因触摸而遭到破坏。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层322及第二导电层3M分别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结构 层,且该碳纳米管结构层均包括一碳纳米管膜100。形成该第一导电层322的碳纳米管膜 100优选沿第一方向铺设于所述第一表面312,使碳纳米管膜100中大多数碳纳米管沿第一 方向延伸(即上述方向χ沿第一方向)。该多个第一电极342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322 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且彼此相互间隔的与该第一导电层322的不同位置电连接。设置在形 成该第二导电层3M的碳纳米管膜100优选沿第二方向铺设于所述第二表面314,使碳纳米 管膜100中大多数碳纳米管沿第二方向延伸(即上述方向χ沿第二方向)。该多个第二电 极344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3M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且彼此相互间隔的与该第二导电层 3M不同位置电连接。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当该第一导电层322或第二导电层 3M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膜100时,该多个碳纳米管膜100可沿相同方向层叠铺设或平行无间 隙铺设于所述第一表面312或第二表面314。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层322与该第二导电 层3M均为一碳纳米管膜100。可以理解,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该第一导电层322与该第 二导电层3M的碳纳米管结构层还可以是所述碳纳米管膜100与所述透明高分子材料组成 的复合膜,透明高分子材料均勻分布于所述碳纳米管膜中若干碳纳米管之间的间隙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基体220及第二基体240相似的,所述基体320为一曲面型或平面型的结构。该基体320由玻璃、石英、金刚石或塑料等硬性材料或柔性材料形成。 所述基体320主要起支撑和间隔所述第一导电层32及第二导电层324的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24与该第二电极244相似的,所述第一电极342及第 二电极344可以为金属层、导电聚合物涂层或含碳纳米管的导电层。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 极2M与第二电极244为涂附的导电银浆层。所述透明保护膜可与第一实施例的透明保护膜2 相同。另外,所述透明保护膜 还可由硬性材料形成,如氮化硅或氧化硅等。本实施例中,该透明保护膜为一 PET膜。由于该碳纳米管膜100具有很好的导电性的各向异性,当该碳纳米管膜100沿第 一方向铺设时,在第一方向的导电性远大于在第二方向的导电性,反之亦然。因此,该第一 导电层322及第二导电层3M可看作多个正交铺设的导电带。由于该第一导电层322与第 二导电层3M之间通过所述基体310间隔,因此在所述多个导电带相互交叉的多个交叉位 置处形成多个电容。该多个电容可通过与该第一电极342及第二电极344电连接的外部电 路测得。当手指等触摸物靠近一个或多个交叉位置时,该交叉位置的电容发生变化,所述外 部电路检测到该变化的电容,从而得到该触摸位置的坐标。以多数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χ 为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分别将所述碳纳米管膜100铺设于第一表面312或第二表面314, 即可一次实现形成多个导电带的步骤,简单易行。当所述第一导电层322及第二导电层3M中只有一导电层包括所述至少一碳纳米 管膜100时,另一导电层可为其它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如ITO层。然而,由于ITO层无导电性 的各向异性的性质,因此,该另一导电层应由多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条形ITO层3 形成。 当该条形ITO层3 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312时,该条形ITO层32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 向平行,每个条形ITO层3 的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与一第一电极342电连接。当该条形ITO 层3 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314时,该条形ITO层3 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每个条 形ITO层326的沿第二方向的一端可进一步与一第二电极344电连接。请参阅图18,本实 施例中,该多个条形ITO层3 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312,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导电层322,所 述碳纳米管膜100形成于第二表面314,形成所述第二导电层324。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作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 神所作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摸屏,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表 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 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表面,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 管结构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其特征在 于,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具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所述若干碳纳米管择优取 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减薄区域的可见 光透过率比减薄区域外的可见光透过率高10%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减薄区域为通过激光束扫描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层包括至少一碳纳米 管膜,该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所述碳纳米管膜 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数碳纳米管中每一碳纳米管与在延伸方向上相邻的碳纳米 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 膜层叠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减薄区域排列成多行,各行的多 个减薄区域相互对准设置或交错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列成多行的多个减薄区域为通过 激光束逐行依次扫描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列成多行的多个减薄区域中,相邻 两行的间距为1微米至5毫米。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列成多行的多个减薄区域中,每行 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列在同一行的多个减薄区域相互 间隔设置或连续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列在同一行的多个减薄区域相互 等间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列在同一行的多个减薄区域中 任意两个相邻的减薄区域间的距离小于100微米。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每个减薄区域的面积基本相同。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减薄区域排列成多行时,每行 的减薄区域的数量基本相同。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进一步包括两个第一电 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并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为 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的若干碳纳米管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进一步包括两个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并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 为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的若干碳纳米管沿第二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 第一方向基本垂直于第二方向。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为长条形,所 述两个第一电极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两个第二电极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二方 向。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一电极进一步包括多个第 一子电极,该多个第一子电极间隔设置并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两个第一电极的第一子电 极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沿第一方向的两端。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二电极进一步包括多个第 二子电极,该多个第二子电极间隔设置并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两个第二电极的第二子电 极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沿第二方向的两端。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层进一步包括一透明 高分子材料均勻分布于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之间的间隙中。
21.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体,该基体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导电层及多个第一电极设置在该基体的第一表面,该多个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 第一导电层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且相互间隔地与该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以及一第二导电层及多个第二电极设置在该基体的第二表面,该多个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 第二导电层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且相互间隔地与该第二导电层电连接;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 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 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定义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所述若 干碳纳米管择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层包括至少一碳纳 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所述碳纳米管 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数碳纳米管中每一碳纳米管与在延伸方向上相邻的碳纳 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层为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 碳纳米管结构层中的若干碳纳米管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层为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 碳纳米管结构层中的若干碳纳米管沿第二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为一碳纳米管结构层, 该碳纳米结构层中的若干碳纳米管沿第二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第一导电层为多个间隔 设置的条形铟锡氧化物层,该多个条形铟锡氧化物层相互平行且平行于第一方向,并且每 一条形铟锡氧化物层的一端与一第一电极电连接。
26.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至少一基体,形成于该基体表面的至少一透明导电层, 以及与该透明导电层电连接的电极,该透明导电层为将至少一碳纳米管膜铺设于所述基体 表面形成,该碳纳米管膜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其特征在于,该碳纳米管膜中定义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该择优取向的 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屏,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体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基体的表面;以及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二基体的表面,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至少一导电层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层,该碳纳米管结构层由若干碳纳米管组成,所述若干碳纳米管为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碳纳米管结构层中具有多个减薄区域,该多个减薄区域沿所述若干碳纳米管择优取向的方向排列成至少一行。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087555SQ200910250039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日
发明者冯辰, 刘亮 申请人: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