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90260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尤其涉及能够有效降低风扇震动力的传递,
并可减少噪音产生的风扇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主机内装设有中央处理器、主机板、各式磁盘驱动器及电源供应器等 产生高热的组件,故必须适当进行散热,以避免组件过热而损坏。然而现有的散热模块大都 以螺丝等固定组件直接锁固于电子装置(例如服务器)机壳上。当散热模块运转时,因散 热模块运转的风扇会产生震动,其震动将会影响装设在机壳中的其它装置,例如光驱及磁 盘驱动器等,若磁盘驱动器于高速运转中而进行存取动作时,震动将造成读写头碰撞磁道 而造成损坏,或者读写头接收磁道的信号不稳定。此外,在长期震动下,将进一步使壳体与 散热模块相连接的螺栓松脱。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为了能够兼顾解决,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 型人基于多年从事研究开发与诸多实务经验,提出一种风扇减震结构,以作为改善上述缺 点的实现方式与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一种风扇减震结构,通过缓冲组件抵消风
扇模块运转所产生的震动,以减缓震动力的传递,并且进而减少噪音产生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其包含风扇模块、缓冲组
件及定位组件。风扇模块周围具有至少二个限位部,每一限位部呈环状且具有缺口及限位
孔。缓冲组件呈柱状,其本体设有定位孔,缓冲组件由缺口卡入至限位孔。定位组件设置于
基板上,定位组件上缘具有突起部,定位孔套设于突起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缓冲组件固定于限位部,定位组件插设入缓冲组件的定位孔, 使缓冲组件吸收风扇模块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进而减缓震动力传递及噪音(例如高频 音)产生。 兹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所达到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与认识,谨佐以优选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限位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使用于基板上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缓冲组件使用于基板及上板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14]
1 :风扇模块; 12 :壳体; 131 :缺口 ; 133:限位臂;
11 :风扇单元;
13:限位部;
132 :限位孔;
1331 :第一限位臂;
1332 :第二限位臂;2 :缓冲组件; 21:定位孔; 211:定位孔的孔径 22 :第一定位部;23 :第二定位部; 24 :定位柱; 25 :高度;
3 :定位组件; 31 :突起部;
311:突起部的直径;4:基板; 5:上板; 6: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风扇减震结构,为使便于 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用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参照图1及图2,其系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分解及组合示意图。图中,风 扇减震结构包含风扇模块1及缓冲组件2。 风扇模块1具有风扇单元11、壳体12及至少二个限位部13,风扇单元11设置于 壳体12内,每一限位部13设置于壳体12外侧。限位部13呈环状且具有缺口 131、限位孔 132及至少一个限位臂133。缺口 131位于限位臂133的一侧,限位孔132贯穿限位臂133 而由限位部13内壁所界定,其中,缺口 131与限位孔132相通。在本实施例中,以三个限位 部13来表示,但不以此为限。并且限位部13可设置于风扇模块1相平行处或对角处。 缓冲组件2可由弹性材料加以制成柱体形状,缓冲组件2其本体设有定位孔21 ,其 中缓冲组件2具有第一定位部22、第二定位部23及定位柱24。定位柱24连接第一定位部 22及第二定位部23。其中,第一定位部22及第二定位部23呈圆柱体。当定位柱24由缺 口 131卡入限位孔132时,定位孔21由下而上贯穿于缓冲组件2的本体。缓冲组件2主要 作用在于吸收风扇模块1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 当挤压缓冲组件2使定位柱24产生形变而易于通过缺口 131时,根据停止挤压并 释放缓冲组件2,使定位柱24回复原状,以卡掣于限位部13内壁所界定的限位孔132中, 再根据第一定位部22卡掣其所对应的第一、第二限位臂1331U332上缘,以及根据第二定 位部23卡掣其所对应的第一、第二限位臂1331U332下缘,使缓冲组件2固定于限位部13 上。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臂133由第一限位臂1331及第二限位臂1332来表示,也可以 用单一限位臂133来表示(如图3所示)。 当风扇模块1高速转动时,风扇单元11不平衡(Unbalance)是造成震动的主要原 因。风扇单元11不平衡是由于叶片质量分布不均匀所造成,当风扇单元11旋转时,叶片质 量分布不均匀会导致风扇单元ll的轴心径向(Radial)形成加速度而产生离心力。此离心 力随叶片旋转使风扇单元ll的轴心沿作用力方向(即径向离心力的方向)移动,此移动即 为产生震动的主因,简言之,风扇单元11的轴心每运转一圈,因承受不平衡力而产生震动的物理现象。或者风扇单元11的轴心偏离旋转中心因而形成不平衡质点,此风扇单元11 的轴心质点不平衡也是产生震动的另一影响要素。 参照图4及图1,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使用于基板上示意图。图 中,风扇减震结构还包含定位组件3。定位组件3可由刚性材质所制成并装设于基板4(如 电脑外壳、中央处理器外壳或电源供应器外壳)上,例如定位组件3以塑料直接射出至基板 4上,或者以铆钉配设至基板4上。 其中,定位组件3上缘具有突起部31,定位孔21套设于突起部31。其中突起部的 直径311可小于定位孔211的孔径(此定位孔21由缓冲组件2内壁所界定),以减少缓冲 组件2内壁直接抵触突起部31,而减少震动力传递至突起部31。 因此,将上述定位孔21套设于突起部31,利用缓冲组件2吸收风扇模块1运转所 产生的X方向及Y向的位移,也即减少风扇模块1前、后、左及右的震动,故减少震动力传递 于电子装置上的其它组件(例如电脑外壳、硬盘机、电路板、媒体播放光驱),并可防止信号 传输或信号形成过程中造成不稳定态样发生及减低噪音。 参照图5及图1,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缓冲组件使用于基板及上 板示意图。图中,风扇减震结构还包含上板5。风扇模块1设置于基板4及上板5之间,基 板4及上板5之间界定间距6。而缓冲组件2具有高度25,高度25大于上述间距6,因此, 缓冲组件2设置于基板4及上板5之间,用以顶抵上板5及压抵基板4,以减少风扇模块1 沿Z方向的位移(震动),简言之,即减少风扇模块1上下震动。 综上所述,风扇单元旋转产生的震动力被缓冲组件吸收,因而大幅减低震动力传 送到电子装置上的其它组件,进而减少风扇模块震动及电子装置共震(与风扇模块相同的 震频)二者形成的噪音,可防止电子装置损坏、不稳定及产生不悦耳的声音。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 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专利保护范围中。
权利要求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风扇模块,其周围具有至少二个限位部,每一限位部呈环状且具有缺口及限位孔,所述缺口与所述限位孔相通;缓冲组件,呈柱状,其本体设有定位孔,所述缓冲组件由所述缺口卡入至所述限位孔;以及定位组件,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定位组件上缘具有突起部,所述定位孔套设于所述突起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具有第一定位部、 第二定位部及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及所述第二定位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具有至少一个限位 臂,所述缺口位于所述限位臂的一侧,所述限位孔贯穿所述限位臂。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可产生形变的所述定位柱通过所 述缺口卡掣至所述限位孔,此时所述第一定位部及所述第二定位部卡掣于所述限位臂,以 使所述缓冲组件固定于所述限位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定位 孔的孔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模块具有风扇单元及壳 体,所述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模块设置于所述基板及 上板之间,所述基板及所述上板之间界定间距。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具有高度,所述高 度大于所述间距。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以弹性材料制成, 使所述缓冲组件吸收所述风扇模块运转时产生的震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具有至少一个限位 臂,所述缺口位于所述限位臂的一侧,所述限位孔贯穿所述限位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其包含风扇模块、缓冲组件及定位组件。风扇模块周围具有至少二个限位部,每一限位部呈环状且具有缺口及限位孔,缺口与限位孔相通。缓冲组件呈柱状,其本体设有定位孔,缓冲组件由缺口卡入至限位孔。定位组件设置于基板上,定位组件上缘具有突起部,定位孔套设于突起部。通过缓冲组件固定于限位部,且定位组件插设入缓冲组件的定位孔,使缓冲组件吸收风扇模块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进而减少震动力的传递及噪音。
文档编号G06F1/20GK201496328SQ200920168768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9日
发明者游富建, 许永光 申请人:精英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