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8679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保护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包覆或支撑平板装置的保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种类越来越多元,例如平板装置等。平板装置适合使用者随身携帯,但携带平板装置的过程中,平板装置容易受到撞击,而导致损坏或外壳磨损。为减少上述状况,市面上有相当多种类的保护套可供使用,例如具有泡棉材质的保护套或是硬壳保护套等。以具有泡棉材质的保护套来说,由于泡棉具有吸震的特性,可降低平板装置因震动所造成的损坏。硬壳保护套则可降低外界撞击对平板装置的影响。此外,在使用平板装置时,通常会将平板装置放置于具有倾角的ー支撑架上,以方便使用者观赏及操作。因此,平板装置的使用者除了会购买保护套之外,可能也会添购支撑架,以增加使用的方便性。但使用者若欲达到上述目的,不但需花费较多的金钱以添购多样周边商品,也需在携帯平板装置的同时随身携帯多种周边商品,如此便增加了使用者的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保护套,用以对一平板装置提供包覆,以降低外界撞击对平板装置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保护套,可支撑平板装置以方便使用者操作。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ー种保护套,适用于包覆或支撑一平板装置,保护套包括一第一覆盖部、一第二覆盖部、一第三覆盖部、一第一磁性兀件、一第二磁性兀件及一第三磁性元件。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一第一连结侧缘与ー第二连结侧缘及多个第一硬质区,且两邻近的第一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二覆盖部可挠地连接于第一连结侧缘并具有多个第二硬质区,且两邻近的第二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三覆盖部与第二连结侧缘可挠地连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覆盖部。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覆盖部。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三覆盖部。当第二覆盖部覆盖位于第一覆盖部上的平板装置,且第三覆盖部覆盖第二覆盖部时,第一覆盖部及第ニ覆盖部形成一空间以容纳平板装置,且第三磁性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吸。当第二硬质区与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相吸,且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平板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且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或感磁元件。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磁性元件为感磁元件,且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固定带,设置于该第一覆盖部或该第二覆盖部,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一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一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二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二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二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覆盖部、该第二覆盖部或该第三覆盖部与该平板装置接触的表面为止滑面。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第四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覆盖部,当该第三覆盖部与该些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时,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四磁性元件相吸,且该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该平板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硬质区及该第二硬质区的宽度相同。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覆盖部具有第三硬质区,且该第一硬质区、该第二硬质区及该第三硬质区的宽度相同。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保护套,适用于包覆或支撑一平板装置,保护套包括一第ー覆盖部、一第二覆盖部、一第三覆盖部、一第一磁性兀件、一第二磁性兀件及一第三磁性元件。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第一连结侧缘与ー第二连结侧缘及多个第一硬质区,且两邻近的第一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二覆盖部可挠地连接于第一连结侧缘。第三覆盖部与第二连结侧缘可挠地连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覆盖部。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覆盖部。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三覆盖部。当第二覆盖部覆盖位于第一覆盖部上的平板装置,且该第三覆盖部覆盖第二覆盖部时,第一覆盖部及第ニ覆盖部之间存在一空间以容纳平板装置,且第三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相吸。当第三覆盖部与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时,第三磁性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吸,且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即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平板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或感磁元件。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磁性元件为感磁元件,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固定带,设置于该第一覆盖部或该第二覆盖部,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一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一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二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二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二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覆盖部、该第二覆盖部或该第三覆盖部与该平板装置接触的表面为止滑面。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覆盖部及该第二覆盖部的宽度相同。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覆盖部具有第二硬质区,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二硬质区。在一实施例中,该保护套还包括第四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一覆盖部,且该第二覆盖部具有多个第二硬质区,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分别位于不同的第二硬质区,当该些第二硬质区与该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该第二磁性元件与该第四磁性元件相吸,且该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该平板装置。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硬质区及该第二硬质区的宽度相同。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覆盖部具有第三硬质区,且该第一硬质区、该第二硬质区及该第三硬质区的宽度相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基于上述,其保护套不但可提供平板装置包覆及保护的功效,也能轻易变形为支撑架以支持平板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具有操作简单且可降低使用者所携帯物品的重量与体积的优点。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A至图I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于不同状态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IE是图IA的保护套包覆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IF是图IA的保护套于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4B至图4C是图4A的保护套于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5A至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于不同状态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5E是图5A的保护套包覆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5F是图5A的保护套于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5G是图5A的保护套于另ー种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平板装置100,200,300,400,500 :保护套110、210、310、410、510 :第一覆盖部112、512 :第一连结侧缘114、514 :第二连结侧缘116、416、516 :第一硬质区118、518 :第一轮廓侧缘120,220,320,420,520 :第二覆盖部122、422、522 :第二硬质区130,430,530 :第三覆盖部132、432、532 :第三硬质区140,440,540 :第一磁性元件[0055]150、450、550 :第二磁性元件160,460,560 :第三磁性元件170、270、470、570 :挡片180、580 :空间190、490、590 :中空多角柱190a>490a>590a :承载面218 :第二轮廓侧缘370:固定带 480:第四磁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IA至图ID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于不同状态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IE是图IA的保护套包覆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參考图1A,本实施例提出ー种保护套100,适用于包覆或支撑一平板装置10。保护套100包括一第一覆盖部110、一第二覆盖部120、一第三覆盖部130、一第一磁性兀件140、一第二磁性兀件150及一第三磁性元件160。第一覆盖部110具有相対的一第一连结侧缘112与一第二连结侧缘114及多个第一硬质区116,且两邻近的第一硬质区116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二覆盖部120可挠地连接于第一连结侧缘112并具有多个第二硬质区122,且两邻近的第二硬质区122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三覆盖部130与第二连结侧缘114可挠地连接。第一磁性元件140设置于第一覆盖部110。第二磁性兀件150设置于第二覆盖部120。第三磁性兀件160设置于第三覆盖部1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覆盖部110具有两个第一硬质区116,且第二覆盖部120具有两个第二硬质区122。但第一硬质区116与第二硬质区122的数量不以上述为限制。第三覆盖部130具有一第三硬质区132,且第一硬质区116、第二硬质区122及第三硬质区132的宽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覆盖部110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一轮廓侧缘118,利用将多个挡片170设置于该对第一轮廓侧缘118,使得平板装置10受保护套100包覆时,平板装置10可维持在第一覆盖部110与第二覆盖部120之间的一空间180内。欲使用保护套100来包覆平板装置10吋,首先,将平板装置10放置于第一覆盖部110上(如图IB所示)。接着,将第二覆盖部120覆盖位于第一覆盖部110上的平板装置10(如图IC所示)。最后,再将第三覆盖部130覆盖第二覆盖部120 (如图ID所示),即可完成对平板装置10的包覆。此时,平板装置10容纳于第一覆盖部110及第ニ覆盖部120之间的空间180,且第三磁性元件160与第一磁性元件140相吸(如图IE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40位于图IA中位于右方的第一硬质区116,且第二磁性元件150位于图IA中位于左方的第二硬质区122。图IF是图IA的保护套于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參考图1E,欲使保护套100当作支撑平板装置10之用时,从图IA左方起将第二硬质区122与第一硬质区116卷绕成一中空三角柱190,第一磁性元件140与第二磁性元件150相吸,且中空三角柱190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190a以支撑平板装置10。当保护套100包覆平板装置10时,第一硬质区116与第二硬质区122位于平板装置10的两侧。第一硬质区116与第二硬质区122的结构强度可降低外界撞击对平板装置10的影响。当保护套100支撑平板装置10时,第一硬质区116与第二硬质区122的结构强度可使其相互撑起而形成中空三角柱190,以提供给平板装置10支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40为起磁元件(magnetizing unit)(例如磁铁),且第二磁性元件150与第三磁性元件160为起磁元件或感磁元件(magnetized unit)(例如铁件)。当然,第一磁性元件140也可为感磁元件,且第二磁性元件150与第三磁性元件160为起磁元件。只要第一磁性元件140与第二磁性元件150以及第一磁性元件140与第三磁性元件160能以磁力互相吸引即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覆盖部110、第二覆盖部120或第三覆盖部130与平板装置10接触的表面为止滑面。因此,当使用保护套100来支撑平板装置10时,止滑面所提供的摩擦力可使平板装置10維持在同一位置,以避免平板装置10滑落而受损。·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的俯视立体示意图。请參考图2,本实施例的保护套200的第二覆盖部220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二轮廓侧缘218,多个挡片270设置于该对第二轮廓侧缘218,以使平板装置10被保护套200包覆时,平板装置10能够维持在第一覆盖部210及第ニ覆盖部220之间的空间内。图2的保护套200与图IA的保护套100的差异在于挡片270与挡片170所设置的位置。但无论是设置于第一轮廓侧缘118的挡片170,或是设置于第二轮廓侧缘218的挡片270,均能使平板装置10被保护套100、200包覆时,被限制在保护套100、200内。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的俯视立体示意图。请參考图3,在本实施例的保护套300中,利用一固定带370来代替图IA的保护套100的挡片170以固定平板装置10。固定带370被设置于第一覆盖部310或第二覆盖部320。当要使用保护套300来包覆平板装置10时,先使用固定带370来限制平板装置10的活动,以确保平板装置10能够不脱离于保护套300。本实施例的固定带可为弾性松紧带,且固定带370设置于第一覆盖部310。当然,固定带370的种类与位置不以上述为限。图4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的俯视立体示意图。请參考图4A,图4A的保护套400与图IA的保护套100的差异在于图4A的保护套400更包括一第四磁性元件480。第四磁性元件480设置于该第二覆盖部420,且第二磁性元件450与第四磁性元件480分别位于第二覆盖部420中不同的第二硬质区422。图4B至图4C是图4A的保护套于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使用本实施例的保护套400来支撑平板装置10吋,使用者可如图4B所示,自图4A中保护套400的左方起将第二硬质区422与第一硬质区416卷绕成一中空三角柱490,第二磁性元件450与第一磁性元件440相吸,使中空多角柱490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490a以支撑平板装置10。使用者也可如图4C所示,可自图4A中保护套400的右方起将第三硬质区432与第一硬质区416卷绕成一中空三角柱490,第三磁性元件460与第四磁性元件480相吸。中空多角柱490的一面形成承载面490a以支撑平板装置10。也就是说,使用本实施例的保护套400吋,使用者可不需要先确认保护套400中第ニ覆盖部420或第三覆盖部430的位置后,才能将保护套400卷绕成中空三角柱490后固定。使用者只要任意地由图4A中所示的保护套400的左方开始卷绕第二硬质区422与第一硬质区416,或是从右方开始卷绕第三硬质区432与第一硬质区416,即可形成中空三角柱490。并且,通过第二磁性元件450与第一磁性元件440或是第三磁性元件460与第四磁性元件480吸引而使中空三角柱490的形状固定。中空多角柱490的一面即形成承载面490a以支撑平板装置10。图5A至图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ー种保护套于不同状态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5E是图5A的保护套包覆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參考图5A,本实施例的保护套500包括一第一覆盖部510、一第二覆盖部520、一第三覆盖部530、一第一磁性兀件540、一第二磁性元件550及一第三磁性元件560。第一覆盖部510具有相対的第一连结侧缘512与一第二连结侧缘514及多个第一硬质区516,且两邻近的第一硬质区516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二覆盖部520可挠地连接于第ー连结侧缘512。第三覆盖部530与第二连结侧缘514可挠地连接。第一磁性元件540设置于第二覆盖部520。第二磁性兀件550设置于第二覆盖部520。第三磁性兀件560设置于第三覆盖部530。本实施例的保护套500中,第一覆盖部510及第ニ覆盖部520的宽度相同。第二覆盖部520具有一第二硬质区522,第一磁性元件540与第二磁性元件550位于第二硬质区522。第三覆盖部530具有一第三硬质区532,第三磁性元件560设置于第三硬质区5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硬质区516及第三硬质区532的宽度相同,第二硬质区522的宽度接近该些第一硬质区516的宽度的总和。由图5A中可见,第二覆盖部520中仅有ー个第二硬质区522,且第二硬质区522的面积接近整个第二覆盖部520的面积,当第二覆盖部520往第一覆盖部510转动吋,图5A的第二覆盖部520是以整片转动,而与图IA中第二覆盖部120尚可沿两个第二硬质区122之间弯折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覆盖部510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一轮廓侧缘518,多个挡片570设置于该对第一轮廓侧缘518,在使用保护套500来包覆平板装置10吋,挡片570可将平板装置10限制于保护套500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磁性元件560可为起磁元件,第一磁性元件540与第二磁性元件550可为起磁元件或感磁元件。或是,第三磁性元件560可为感磁元件,第一磁性元件540与第二磁性元件550可为起磁元件。当要使用保护套500来包覆平板装置10时,首先,将平板装置10放置于第一覆盖部510上(如图5B所示)。接着,将第二覆盖部520覆盖位于第一覆盖部510上的平板装置10 (如图5C所示),平板装置10便可位于第一覆盖部510与第二覆盖部520之间的空间580。最后,再将第三覆盖部530覆盖第二覆盖部520 (如图所示),第三磁性元件560与第二磁性元件550相吸,保护套500即可包覆平板装置10(如图5E所示)。图5F是图5A的保护套于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參阅图5F,将第三硬质区532与第一硬质区516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590,利用第三磁性兀件560与第一磁性元件540相吸而将中空多角柱590的形状固定。中空多角柱590的一面即形成一承载面590a以支撑平板装置10。图5G是图5A的保护套于另ー种变形后支撑平板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參阅图5G,相较于图5F,图5G是将第三硬质区532与第一硬质区516以另一面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590,利用第三磁性兀件560与第一磁性兀件540相吸而将中空多角柱590的形状固定。中空多角柱590的一面即形成一承载面590a以支撑平板装置10。并且,挡片570位于平板装置10的侧面,以夹持平板装置10,使得平板装置10可更稳固地被支撑。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利用这些覆盖部来包覆平板装置,并使用磁性元件来固定这些覆盖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当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来支撑平板装置时,利用卷绕这些覆盖部的这些硬质区以形成中空多角柱,且利用磁性吸附来固定中空多角柱的形状,即 可将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当作承载面以支撑平板装置。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不但可提供平板装置包覆及保护的功效,也能轻易变形为支撑架以支持平板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具有操作简单且可降低使用者所携带物品的重量与体积的优点。
权利要求1.ー种保护套,用于包覆或支撑一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包括 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一第一连结侧缘与ー第二连结侧缘及多个第一硬质区,且两邻近的该些第一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 第二覆盖部,可挠地连接于该第一连结侧缘并具有多个第二硬质区,且两邻近的该些第二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 第三覆盖部,与该第二连结侧缘可挠地连接; 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覆盖部; 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覆盖部;以及 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三覆盖部,当该第二覆盖部覆盖位于该第一覆盖部上的该平板装置,且该第三覆盖部覆盖第二覆盖部吋,该第一覆盖部及该第二覆盖部形成一空间以容纳该平板装置,且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一磁性元件相吸,当该些第二硬质区与该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时,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相吸,且该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该平板装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且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或感磁元件。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为感磁元件,且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固定带,设置于该第一覆盖部或该第二覆盖部,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一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一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二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二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二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覆盖部、该第二覆盖部或该第三覆盖部与该平板装置接触的表面为止滑面。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第四磁性元件,设置于该 第二覆盖部,当该第三覆盖部与该些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时,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四磁性元件相吸,且该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该平板装置。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硬质区及该第二硬质区的宽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覆盖部具有第三硬质区,且该第ー硬质区、该第二硬质区及该第三硬质区的宽度相同。
11.ー种保护套,适用于包覆或支撑一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包括 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第一连结侧缘与ー第二连结侧缘及多个第一硬质区,且两邻近的该些第一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 第二覆盖部,可挠地连接于该第一连结侧缘; 第三覆盖部,与该第二连结侧缘可挠地连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覆盖部; 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覆盖部;以及 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三覆盖部,当该第二覆盖部覆盖位于该第一覆盖部上的该平板装置,且该第三覆盖部覆盖第二覆盖部吋,该第一覆盖部及该第二覆盖部之间存在一空间以容纳该平板装置,且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相吸,当该第三覆盖部与该些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时,该第三磁性元件与该第一磁性元件相吸,且该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即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该平板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或感磁元件。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磁性元件为感磁元件,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为起磁元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固定带,设置于该第ー覆盖部或该第二覆盖部,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一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一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多个挡片,该第二覆盖部具有相対的ー对第二轮廓侧缘,该些挡片设置于该对第二轮廓侧缘,以确保该平板装置位于该空间内。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覆盖部、该第二覆盖部或该第三覆盖部与该平板装置接触的表面为止滑面。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覆盖部及该第二覆盖部的宽度相同。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覆盖部具有第二硬质区,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二硬质区。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套还包括第四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一覆盖部,且该第二覆盖部具有多个第二硬质区,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分别位于不同的第二硬质区,当该些第二硬质区与该第一硬质区卷绕成一中空多角柱,该第二磁性元件与该第四磁性元件相吸,且该中空多角柱的一面形成一承载面以支撑该平板装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干,该第一硬质区及该第二硬质区的宽度相同。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覆盖部具有第三硬质区,且该第ー硬质区、该第二硬质区及该第三硬质区的宽度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保护套,其适用于包覆或支撑一平板装置。保护套包括一第一覆盖部、一第二覆盖部、一第三覆盖部、一第一磁性元件、一第二磁性元件及一第三磁性元件。第一覆盖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连结侧缘与一第二连结侧缘及多个第一硬质区,且两邻近的第一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二覆盖部可挠地连接于第一连结侧缘并具有多个第二硬质区,且两邻近的第二硬质区相互可挠地连接。第三覆盖部与第二连结侧缘可挠地连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覆盖部。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覆盖部。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三覆盖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套不但可提供平板装置包覆及保护的功效,也能轻易变形为支撑架以支持平板装置。
文档编号G06F1/16GK202453769SQ20122001322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日
发明者江孟声 申请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