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胶片结构及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053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胶片结构及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以及具有该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为黏附在液晶面板上 的装置,利用手指或触控笔作为操作接口,以轻触的方式进行选取项目输入或移动等动作,属直觉式人机接口。近年来,触控面板大量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并扩及主流3C电子产品应用,包含手机、GPS、PDA、平板计算机、电子书等皆有很大市场,且其未来的成长性是可预期的。触控面板主要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音波式、光学式及电磁式的触控面板,且以电阻式及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占有95%市场率。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可分为薄膜式及玻璃式的电容触控面板。薄膜式电容触控面板是将聚酯(PET)基板表面处理经过ITO (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镀膜,再经过黄光制程,制作成触控传感器(贴两片ITO膜或贴一片ITO膜)再与保护层(玻璃/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 (聚碳酸酯))和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液晶面板贴合,制成触控面板模块。玻璃式电容触控面板则是将玻璃基板加工后,经过ITO镀膜,再经过黄光制程,制作成触控传感器,再与保护层(玻璃/PMMA/PC)和TFT-LCD液晶面板贴合,制成触控面板模块。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利用透明电极与人体之间静电结合所产生的电容变化,从所产生的诱导电流来检测其坐标。然而,目前在电容式触控面板中,是在塑料板或玻璃板溅镀上ITO导电材料,由于ITO对酸性物质敏感,易被酸腐蚀,所以在电容式触控面板贴合感压黏着片时,希望该电容式感压黏着片的黏胶是偏中性PH,但其黏着力和溢胶量却不佳。有鉴于此,需要一种用于显示设备的触控面板,保护导电材料避免被酸性胶腐蚀,进而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及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能够保护导电材料避免被酸性胶腐蚀,进而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设有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复合式胶片以及一覆盖板,所述复合式胶片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于其电容式胶黏层处贴合于所述导电层;所述覆盖板贴合于位于最外侧的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所述电阻式胶黏层的厚度为12至200微米。所述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为12至200微米。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形成于所述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0013]所述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所述导电层及复合式胶片皆设有若干,且各所述导电层由所述复合式胶片叠接,其中,各所述导电层具有基材和形成于所述基材上的导电材料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贴合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材料层上。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且所述复合式胶片设有若干,所述液晶显示模块与所述导电层由所述复合式胶片叠接。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设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和电容式胶黏层,其中,所述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分别为12至200微米。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复合式胶片,使该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与导电层贴合,以防止电阻式胶黏层的酸性胶扩散到该导电层,保护该导电层不会受到酸性胶腐蚀;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胶片还可避免残存气泡现象,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复合式胶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复合式胶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 :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如图I所示,该复合式胶片100由电阻式胶黏层110以及形成于该电阻式胶黏层110上的电容式胶黏层120构成,其中,该电阻式胶黏层110与电容式胶黏层120的厚度各自介于12至200微米间。实施例2 :—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如图2所示,该复合式胶片200,包括电阻式胶黏层210以及形成于该电阻式胶黏层210上的电容式胶黏层220,还包括形成于该电阻式胶黏层210与电容式胶黏层220之间的透光层230,透光层230用以进一步防止电阻式胶黏层210的酸性胶扩散到电容式胶黏层220,且也因有足够的厚度,于后续制作触控面板时,在贴合覆盖板过程,避免于覆盖板和复合式胶片之间产生气泡。透光层230的实例包括由聚碳酸酯制成的透光层、由丙烯酸系树酯制成的透光层、由聚酯类制成的透光层或由三乙酰基纤维素制成的透光层,且以聚碳酸酯制成的透光层为较佳。透光层可为由单一材料或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单子层或多子层透光层。较佳的,该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以及该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各自介于12至200微米间。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可为由丙烯酸系聚合物及寡聚物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所形成,其中,该丙烯酸系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为500000至900000,该聚合物的单体包含至少一种(甲基)丙烯酸烷酯(其中,该烷基含4至12个碳原子)作为主要单体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以及至少一种含羧基单体。寡聚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为3000至6000,且该寡聚物的单体包含至少一种烯属不饱和单体作为主要单体成分,所用的寡聚物的单体并无特殊限制,只要其为烯属不饱和单体,且可获得玻璃转换温度(Tg )为60至190°C及分子具有环状结构的均聚物即可,如Tg为60至190°C之含环烯属不饱和单体,其实例例如(但不限于)含非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环烷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及(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含芳香环之(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芳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芳氧基烷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芳基烷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苄酯;及苯乙烯单体,例如苯乙烯及α -甲基苯乙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可为由丙烯酸系聚合物及寡聚物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所形成,但反应过程需添加触媒,且丙烯酸系聚合物及寡聚物不能含酸 基。举例而言,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丙烯酸系聚合物例如可为(但不限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聚(甲基)丙烯酸正辛酯、聚(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寡聚物例如可为(但不限于)醋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的寡聚物;含氰基团的寡聚物,如(甲基)丙烯腈;含酰胺基团的寡聚物,如(甲基)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含环氧丙基团的寡聚物,如(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基环己基甲酯、环氧丙基乙烯醚、3,4-环氧基环己基乙烯醚、环氧丙基(甲基)烯丙醚、3,4-环氧基环己基(甲基)烯丙醚等。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异氰酸酯例如可为(但不限于)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甲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此外,所用的触媒例如可为(但不限于)吖丙啶化合物例如N,N-六亚甲基双(I-吖丙啶甲酰胺)、亚甲基双[N-(l-吖丙啶基羰基)-4-苯胺]、四羟甲基甲烷-三(β-吖丙啶基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β-吖丙啶基丙酸酯)等,或者,也可适当地使用市售商品,例如购自日本相互药工股份有限公司的TAZO或TAZM ;购自日本触媒股份有限公司的CHEMITITE ΡΖ-33。实施例3 :—种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如图3所示,该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导电层350 (本实施例中以一层做说明)以及贴合于所述导电层350的复合式胶片300,该复合式胶片300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310与电容式胶黏层320,且该电容式胶黏层320贴合该导电层350。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电层具有基材和形成于该基材上的导电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例如ΙΤ0,该电容式胶黏层贴合于该导电材料层上。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还包括覆盖板340,贴合于该最外侧的复合式胶片300的电阻式胶黏层310上;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360。本实施例中,该复合式胶片300为设有多个,以通过该复合式胶片300叠接该液晶显示模块360与导电层350。实施例4 :一种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如图4所示,该触控面板包括多个导电层450以及贴合于各该导电层450上的复合式胶片400,该复合式胶片400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410与电容式胶黏层420,且该电容式胶黏层420贴合该导电层450,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电层具有基材和形成于该基材上的导电材料层,导电材料层例如ITO,该电容式胶黏层贴合于该导电材料层上;该触控面板还包括覆盖板440,该覆盖板440贴合于该最外侧的复合式胶片400的电阻式胶黏层410上;该触控面板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460,该液晶显示模块460通过该复合式胶片400贴合于最内侧的导电层450上,使该复合式胶片400叠接该液晶显示模块460与导电层450。较佳的,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还包括透光层,透光层形成于该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其中,该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各自介于12至200微米间,且该透光层的厚度介于25至300微米间。本实用新型的覆盖板用于和手指或触控笔接触,其材质可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导电层具有基材和形成于该基材上的导电材料层。较佳的,所用的导电层可为一侧表面形成有如ITO导电材的导电玻璃基材及导电塑料基材,其实例例如(但不限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塑料基材、聚碳酸酯制成塑料基材或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制成塑料基材,且以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制成塑料基材溅镀上ITO钯材效果最佳。在本实用新型中,因电阻式胶黏层对覆盖板的黏着力佳,故使覆盖板黏附于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而由于导电层的ITO导电材怕酸,故使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与导电层的导电材料层黏合,以保护导电层不受到酸性胶腐蚀。制备例I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复合式胶片的制备方法如下将75. 5 % (重量)的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混合液及24 % (重量)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和(甲基)丙烯酸苄酯混合液与O. 5 % (重量)的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液反应形成的电阻式胶水均匀涂于离型膜上,经70至100°C干燥8分钟后,然后贴上离型膜再使用滚轮滚压,滚压过程需检查确认该电阻式胶片无明显气泡,接着在室温下熟化3至7天。接着,将80 %(重量)的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混合液及19 % (重量)的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混合液与O. 5 % (重量)的亚丁基二异氰酸酯和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混合液与O. 5% (重量)的二正丁基双(乙酰丙酮基)锡触媒反应形成的电容式胶水均匀涂于离型膜上,经70至100°C干燥8分钟后,然后贴上离型膜再使用滚轮滚压,滚压过程需检查确认该电容式胶片无明显气泡,接着在室温下熟化3至7天。之后,取裁切好的电阻式胶片和电容式胶片,撕开离型膜,把电阻式胶片和电容式胶片撕开的一端对齐对贴,并使用滚轮滚压,滚压过程,需检查确认复合式胶片测试片无明显气泡。制备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复合式胶片的制备方法如下将75. 5 % (重量)的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混合液及24 % (重量)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和(甲基)丙烯酸苄酯混合液与O. 5 % (重量)的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液反应形成的电阻式胶水均匀涂于离型膜上,经70至100°C干燥8分钟后,然后贴上离型膜再使用滚轮滚压,滚压过程需检查确认该电容式胶片无明显气泡,接着在室温下熟化3至7天。接着,将80 %的(重量)的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混合液及19 % (重量)的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混合液与O. 5 %(重量)的亚丁基二异氰酸酯和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混合液与0.5 % (重量)的二正丁基双(乙酰丙酮基)锡触酶反应形成之电容式胶水均匀涂于离型膜上,经10(TC干燥8分钟后,然后贴上离型膜再使用滚轮滚压,滚压过程需检查确认该电容式胶片无明显气泡,接着在室温下熟化3至7天。之后,取裁切好的电阻式胶片、电容式胶片和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的透明塑料基板,撕开离型膜,将电阻式胶片和电容式胶片撕开的一端对齐对贴于透明塑料基板两 面,并使用滚轮滚压,滚压过程需检查确认复合式胶片测试片无明显气泡。测试例将根据实施例I及2的结构以及制备例I及2的方法所制得的复合式胶片作为测试片,并对该测试片进行剥离强度、溢胶量、耐候性及光学特性测试,测试结果记录于表二中。一、剥离强度测试根据ASTM-D3330,使用表二中测试片I至4不同厚度的复合式胶片测试片,撕去离型膜后,以滚轮分别贴附在玻璃(覆盖板与镀上ITO导电玻璃)或钢板(固定于触控面板侧)上,贴合时小心避免气泡产生,然后维持23°c温度和相对湿度为50%下30分钟后,使用万能拉力试验机(JIA-802-PC),于剥离角度为180°和剥离速率为300mm/min测量剥离强度。二、溢胶量测试使用表二中测试片I至4不同厚度的复合式胶片测试片,在撕去一面离型膜后,使用滚轮滚压以覆贴Imil的聚酰亚胺PI (购自达迈),以冲孔机(JZ-918CQ)冲孔(1/2,1/16英寸),覆贴IOz ED铜箔(购自日旷)后,在180°C以lOOkgf/cm2进行快压(预压时间10秒,压着时间60秒)。在测试前使用螺旋测微仪测量其厚度,其试片大小为IOOmmX 100mm。此处,溢胶量指压合后复合式胶片量测试片胶溢出孔洞范围,从孔洞的边缘侧向内测量距离所测得的长度(mm)。三、耐候性测试将表二中测试片I至4不同厚度的复合式胶片测试片放置在恒温恒湿机(THS-C)里。分别在高温80°C环境下放置240小时,在低温_20°C环境下放置240小时,以及在高温高湿60°C /90%RH,检查外观是否有黄变、有无大气泡、小气泡、和分层现象产生。四、光学性测试使用表二中测试片I至4不同厚度的复合式胶片测试片,在撕去超轻离型膜后,分别进行测试雾度、透光率及色度。光学特性及耐候性的评价方法如下表一所示。雾度H=「Td/Tt」X100% ;Td :漫射透光率(Diffuse transmittance)、Tt :总透光率(Total transmittance)。透光率T(Transmittance。/。)=IcZl1 ; I。入射光强度(Intensity of incidentlight)、I1 :所有透射光强度(Intensity of all transmitted light)。色度b值测量小于0· 5%,b值是依黄蓝光的数据(根据ASTM E308标准量测)为依据。表一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复合式胶片以及一覆盖板,所述复合式胶片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于其电容式胶黏层处贴合于所述导电层;所述覆盖板贴合于位于最外侧的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式胶黏层的厚度为12至200微米。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为12至200微米。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形成于所述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的 厚度为25至300微米。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及复合式胶片皆设有若干,且各所述导电层由所述复合式胶片叠接,其中,各所述导电层具有基材和形成于所述基材上的导电材料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贴合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材料层上。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且所述复合式胶片设有若干,所述液晶显示模块与所述导电层由所述复合式胶片叠接。
8.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和电容式胶黏层,其中,所述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分别为12至200微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式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的透光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式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及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该复合式胶片结构包括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和电容式胶黏层,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复合式胶片以及一覆盖板,使覆盖板黏附于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使该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与导电层贴合,以防止电阻式胶黏层的酸性胶扩散到该导电层,保护该导电层不会受到酸性胶腐蚀;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胶片还可避免残存气泡现象,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2649971SQ20122026109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5日
发明者许博淳, 洪金贤, 林志铭, 金进兴, 李建辉 申请人:昆山雅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