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

文档序号:654143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具的数字模型以及加工件的数字模型;(2)根据加工件注塑材料的热塑变形率S计算出第一次模具补偿量M1,计算公式为M1=L0(1-S),其中L0为加工件任意位置的公称尺寸;本发明就是以数字建模分析为基础,但同时研究和利用计算结果和实际的偏差规律在有限的几次模具修研调整中找到了最佳的模具尺寸,从而获得了合格的模具成型产品,提高了模具成型产品的精度,解决了对尺寸有严格要求的产品的变形问题,提高了注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解决了长期困扰模具工程师的一大难题。
【专利说明】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属于注塑模具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对于一些对尺寸有严格要求的产品,变形问题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目前解决变形问题一个处理方法是注塑成型后是用夹具校型和定型。另外的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反校形技术,是指在模具上提前加上产品的变形量,这样当塑料产品在冷却变形后,刚好变到我们期待的形状(好的平面度,直线度或轮廓度等)。反校形技术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补偿量,如何在有限的几个调整中找到最佳的补偿量。目前计算机模拟分析(主要是指用M0LDFL0W等软件模拟计算)能帮助我们预测变形的趋势,但由于技术的原因,计算的具体的变形大小往往和实际有不少的偏差,因此还不能用计算的结果去确定准确的反向补偿量。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提高了模具的注塑精密程度,解决了对尺寸有严格要求的产品的变形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具的数字模型以及加工件的数字模型;
(2)根据加工件注塑材料的热塑变形率S计算出第一次模具补偿量M1,计算公式为Ml=LO (1-S),其中LO为加工件任意位置的公称尺寸;
(3)根据上述第一次模具补偿量计算出加工件的第一次加工尺寸LI,计算公式为Ll=LO (1-Ml),并根据LI试制模具;
(4)将试制的模具放至注塑机上,通过加热设备将模具加热至注塑温度的50%-70%,保持30分钟;
(5)将模具继续加热至注塑温度,并开始注塑加工,加工后取件,将取下的第一次加工件在测量LO的位置上再次测量,得出第一次试制尺寸L2 ;
(6)通过公式M2=L2-L1得出补偿差值M2,如果M2/M1小于等于0.1,则模具试制成功,如果不是,则根据公式L3=L0 (I+M2),计算出第二次模具加工尺寸L3,并根据L3再次加工模具;
(7)重复步骤(4)至步骤(6),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0005]优化的,上述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所述加热设备为模具预热炉。
[0006]优化的,上述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所述模具预热炉为乙炔型模具预热炉。
[0007]优化的,上述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所述在步骤(6)中,如果M2/M1小于等于0.11,则不重复(7)的步骤,只对模具内壁进行金相砂纸打磨,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0008]本发明就是以数字建模分析为基础,但同时研究和利用计算结果和实际的偏差规律在有限的几次模具修研调整中找到了最佳的模具尺寸,从而获得了合格的模具成型产品,提高了模具成型产品的精度,解决了对尺寸有严格要求的产品的变形问题,提高了注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解决了长期困扰模具工程师的一大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1
本发明为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具的数字模型以及加工件的数字模型;
(2)根据加工件注塑材料的热塑变形率S计算出第一次模具补偿量M1,计算公式为Ml=LO (1-S),其中LO为加工件任意位置的公称尺寸;
(3)根据上述第一次模具补偿量计算出加工件的第一次加工尺寸LI,计算公式为Ll=LO (1-Ml),并根据LI试制模具;
(4)将试制的模具放至注塑机上,通过加热设备即乙炔型模具预热炉将模具加热至注塑温度的50%,保持30分钟;
(5)将模具继续加热至注塑温度,并开始注塑加工,加工后取件,将取下的第一次加工件在测量LO的位置上再次测量,得出第一次试制尺寸L2 ;
(6)通过公式M2=L2-L1得出补偿差值M2,如果M2/M1小于0.1,则模具试制成功,如果不是,则根据公式L3=L0 (I+M2),计算出第二次模具加工尺寸L3,并根据L3再次加工模具;
(7)重复步骤(4)至步骤(6),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0010]在步骤(6)中,如果M2/M1小于0.11,则不重复(7)的步骤,只对模具内壁进行金相砂纸打磨,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0011]实施例2
本发明为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具的数字模型以及加工件的数字模型;
(2)根据加工件注塑材料的热塑变形率S计算出第一次模具补偿量M1,计算公式为Ml=LO (1-S),其中LO为加工件任意位置的公称尺寸;
(3)根据上述第一次模具补偿量计算出加工件的第一次加工尺寸LI,计算公式为Ll=LO (1-Ml),并根据LI试制模具;
(4)将试制的模具放至注塑机上,通过加热设备即乙炔型模具预热炉将模具加热至注塑温度的70%,保持30分钟;
(5)将模具继续加热至注塑温度,并开始注塑加工,加工后取件,将取下的第一次加工件在测量LO的位置上再次测量,得出第一次试制尺寸L2 ;
(6)通过公式M2=L2-L1得出补偿差值M2,如果M2/M1等于0.1,则模具试制成功,如果不是,则根据公式L3=L0 (I+M2),计算出第二次模具加工尺寸L3,并根据L3再次加工模具;
(7)重复步骤(4)至步骤(6),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0012]在步骤(6)中,如果M2/M1等于0.11,则不重复(7)的步骤,只对模具内壁进行金相砂纸打磨,直至M2/M1小于等于0.1。[0013]实施例3
本发明为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具的数字模型以及加工件的数字模型;
(2)根据加工件注塑材料的热塑变形率S计算出第一次模具补偿量M1,计算公式为Ml=LO (1-S),其中LO为加工件任意位置的公称尺寸;
(3)根据上述第一次模具补偿量计算出加工件的第一次加工尺寸LI,计算公式为Ll=LO (1-Ml),并根据LI试制模具;
(4)将试制的模具放至注塑机上,通过加热设备即乙炔型模具预热炉将模具加热至注塑温度的60%,保持30分钟;
(5)将模具继续加热至注塑温度,并开始注塑加工,加工后取件,将取下的第一次加工件在测量LO的位置上再次测量,得出第一次试制尺寸L2 ;
(6)通过公式M2=L2-L1得出补偿差值M2,如果M2/M1小于等于0.1,则模具试制成功,如果不是,则根据公式L3=L0 (1+M2),计算出第二次模具加工尺寸L3,并根据L3再次加工模具;
(7)重复步骤(4)至步骤(6),直至M2/M1小于0.1。
[0014]在步骤(6)中,如果M2/M1小于0.11,则不重复(7)的步骤,只对模具内壁进行金相砂纸打磨,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0015]本发明就是以数字建模分析为基础,但同时研究和利用计算结果和实际的偏差规律在有限的几次模具修研调整中找到了最佳的模具尺寸,从而获得了合格的模具成型产品,提高了模具成型产品的精度,解决了对尺寸有严格要求的产品的变形问题,提高了注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解决了长期困扰模具工程师的一大难题。
[0016]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模具的数字模型以及加工件的数字模型; (2)根据加工件注塑材料的热塑变形率S计算出第一次模具补偿量M1,计算公式为Ml=LO (1-S),其中LO为加工件任意位置的公称尺寸; (3)根据上述第一次模具补偿量计算出加工件的第一次加工尺寸LI,计算公式为Ll=LO (1-Ml),并根据LI试制模具; (4)将试制的模具放至注塑机上,通过加热设备将模具加热至注塑温度的50%-70%,保持30分钟; (5)将模具继续加热至注塑温度,并开始注塑加工,加工后取件,将取下的第一次加工件在测量LO的位置上再次测量,得出第一次试制尺寸L2 ; (6)通过公式M2=L2-L1得出补偿差值M2,如果M2/M1小于等于0.1,则模具试制成功,如果不是,则根据公式L3=L0 (1+M2),计算出第二次模具加工尺寸L3,并根据L3再次加工模具; (7)重复步骤(4)至步骤(6),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设备为模具预热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预热炉为乙炔型模具预热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反校形技术加工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6)中,如果M2/M1小于等于0.11,则不重复(7)的步骤,只对模具内壁进行金相砂纸打磨,直至M2/M1小于等于0.1。
【文档编号】G06F17/50GK103955554SQ201410110156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4日
【发明者】王强 申请人:青岛鑫铁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