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60897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志记录系统中,由日志记录装置从控制装置收集控制数据。对所收集到的控制数据即日志记录数据附加时间戳而储存至文件。在存在多个控制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日志记录装置从各控制装置收集数据的间隔针对各控制装置分别独立地进行指定。并且,日志记录装置以所指定的恒定间隔为单位从各控制装置收集数据,将所收集到的日志记录数据输出至文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时,为了对日志记录系统整体的时钟进行统一,附加于日志记录数据的时间戳以日志记录装置所具有的共用计时器为基准。为了正确地掌握从各控制装置收集日志记录数据的时刻,共用计时器与外部系统的标准时刻进行同步,对时钟进行校正。另外,由于日志记录装置的时钟元件和外部系统的时钟元件不同,因此,为了防止时刻的偏差,需要定期实施共用计时器的时钟的校正。

通过实施上述处理,从而对从控制装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对时间戳进行比较,由此能够对各时序的生产信息进行显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99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1/020456号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向外部系统进行查询而对共用计时器的时钟进行了校正时,在共用计时器的值比外部系统的标准时刻快的情况下,有时是使共用计时器的时钟的时刻进行回倒。在共用计时器的时钟的时刻进行了回倒的情况下,附加于日志记录数据的时间戳有时成为与已发行的时间戳相比更早的时刻或者相同的时刻。

为了将各控制装置的工作状况进行汇总而显示,需要以时间戳为基准对日志记录数据进行排序。但是,在通过时刻同步而实施了共用计时器的时钟的校正的情况下,由于不能保证各控制装置所收集到的日志记录数据的时间戳是按照时序排列的,因此存在不能按照此前工作时的时序顺序对日志记录数据进行排序这一问题。

另外,在对日志记录数据进行排序时,通过指定作为基准的间隔,从而能够根据以该间隔为变化单位的时间戳将各装置的数据横向排列而进行汇总。但是,如果不将针对作为对象的多个控制装置进行数据收集的周期全部设为相同,则频繁出现不存在日志记录数据的时间戳,输出数据成为“NULL”或者表示“无数据”的信息。因此,在以趋势图等方式对所汇总的收集数据进行可视化时,有时在无数据的部分不显示日志记录数据。

此外,作为保证进行工作而产生的时序数据的手段,存在如下手段,即,与时间戳一起附加上每当对动作跟踪信息进行时刻的附加则累加的计数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该情况下,在希望仅对多个控制装置中的任意的控制装置的数据进行汇总而予以显示的情况下,为了知道计数值的先后,必须调查全部的控制装置的信息。因此,控制装置的规模越大,越花费工作量和成本。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在利用日志记录装置从对象装置收集数据的日志记录系统中,能够容易地且可靠地将对象装置的数据按照时序顺序进行排序的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是具有日志记录装置和多个对象装置而构成的,该多个对象装置是数据收集对象,该日志记录装置从所述多个对象装置收集、记录所述对象装置内的数据,该日志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日志记录装置具有:第1时钟,其在既定的定时与外部的标准时刻进行同步而使时刻得到校正;第2时钟,其在所述日志记录装置启动时与所述第1时钟的时刻进行同步而使时刻得到校正之后,在所述日志记录装置的工作过程中不会被进行时刻的校正;数据存储部,其将从所述多个对象装置获取到的所述数据以各所述对象装置为单位进行储存;数据获取部,其从所述多个对象装置各自以既定的收集时间间隔而获取所述数据,对各所述数据附加从所述对象装置获取到所述数据时的所述第1时钟的时刻和所述第2时钟的时刻而储存至所述数据存储部;数据排列部,其将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多个对象装置的所述数据按照从所述对象装置获取到所述数据的时序顺序进行排序、结合;以及结合数据存储部,其储存所述结合后的数据,所述数据排列部将附加于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数据的所述第2时钟的时刻作为基准而将所述多个对象装置的所述数据按照所述时序顺序进行排序、结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在利用日志记录装置从对象装置收集数据的日志记录系统中,能够容易地且可靠地将对象装置的数据按照时序顺序进行排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将时钟数据写入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的共用计时器中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中的数据获取部的数据获取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从多个控制装置收集控制数据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日志记录装置将控制数据排序而进行结合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内的控制数据的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中,在对缺失部分的数据进行了同值插补的情况下的控制数据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中,在对缺失部分的数据进行了同值插补的情况下所输出的文件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中,在对缺失部分的数据进行了线性插补的情况下的控制数据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中,在对缺失部分的数据进行了线性插补的情况下输出至存储介质的文件的数据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计算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该计算机装置实现作为控制装置、服务器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以及日志记录装置的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日志记录装置、数据日志记录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即:控制装置10,其进行用于对被控制装置(未图示)执行既定的控制的运算;日志记录装置100,其对所获取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日志记录;存储介质50,其安装于日志记录装置100;个人计算机40,其对日志记录参数进行设定;以及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其用于实现时刻同步。控制装置10和日志记录装置100经由总线20相互连接。个人计算机40及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经由Ethernet(注册商标)等线缆60而与日志记录装置100连接。另外,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经由线缆60与控制装置10连接。此外,图1中所示的箭头表示作为日志记录对象的数据即控制装置的数据的流动。

控制装置10具有控制执行部12、控制数据储存部15、控制数据转发部16、通信部17、和使它们进行动作的CPU 11。控制执行部12具有用于使控制装置10对被控制装置执行控制的控制程序13,该控制执行部12按照该控制程序13进行运算而使控制装置10进行动作,进行被控制装置的控制。控制数据储存部15储存、保存在控制装置10对被控制装置执行了控制时产生的控制数据14。

控制数据转发部16以既定的恒定周期或者控制程序的动作周期,将控制数据储存部15的控制数据14的值转发至日志记录装置100所具有的共享存储器105,向日志记录装置100通知已将控制数据14储存至共享存储器105这一情况。即,日志记录装置100以既定的恒定的间隔或者控制程序的动作间隔而获取控制数据14。控制数据转发部16按照控制数据14的产生的时序顺序而转发该控制数据14。通信部17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个人计算机40具有通信部42和由软件实现的日志记录设定工具41。日志记录设定工具41具有创建日志记录用的设定数据,将该设定数据设定于日志记录装置100的功能。设定数据是与日志记录装置100从控制装置10收集的数据的数量以及种类、收集数据的周期、日志记录执行条件、对数据进行结合的设定的选择、数据插补方法、时刻同步定时等设定内容相关的数据。因此,个人计算机40作为日志记录用设定数据创建及设定装置起作用。通信部42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构成个人计算机40的计算机装置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此外,个人计算机40也可以由具有上述功能的专用装置构成。另外,关于个人计算机40,在将所创建的设定数据向日志记录装置100进行设定时需要该个人计算机40,在日志记录装置100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该个人计算机40和日志记录装置100之间的连接切断。

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具有:时刻传送部31,其作为SNTP服务器进行动作,将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传送至SNTP客户端;以及通信部32。时刻传送部31在接收到来自SNTP客户端的时刻同步请求的情况下传送时刻信息。此处的SNTP客户端是日志记录装置100及控制装置10。通信部32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构成个人计算机40的计算机装置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此外,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也可以由具有SNTP功能的专用装置构成。

日志记录装置100具有CPU 101、数据获取部102、内部存储器103、数据存储部104、共享存储器105、结合文件创建部107、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共用计时器111、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和通信部115而构成。

共用计时器111是为了对日志记录系统整体的时钟进行统一而配备的时钟。共用计时器111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进行同步。附加于控制数据的时间戳以共用计时器111的值为基准。

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在日志记录装置100的电源启动后仅与共用计时器111进行1次时刻同步而对时钟进行校正。然后,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在共用计时器111处的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钟校正、即共用计时器111执行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的同步时不受该同步的影响,以恒定间隔持续地对值进行更新。即,绝对时刻计时器110是持续地对绝对时刻进行更新而动作的时钟,该绝缘时刻在日志记录装置100的电源刚启动后与共用计时器111进行时刻同步后,直至将日志记录装置100的电源断开为止不会受到校正。绝对时刻计时器110例如具有与共用计时器111相同的时钟元件。附加于控制数据的绝对时刻数据以绝对时刻计时器111的值为基准。

时刻同步请求部112通过发行时刻同步请求,将该时刻同步请求发送至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从而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获取时刻信息。然后,时刻同步请求部112使该获取到的时刻信息设定以及反映于共用计时器111,对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进行更新。即,时刻同步请求部112按照从个人计算机40设定的设定数据的时刻同步周期,针对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执行时刻同步请求。然后,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将通过执行时刻获取请求而获取到的时刻信息写入至共用计时器111。

共享存储器105具有将从控制装置10转发的控制数据14作为控制数据106而暂时进行储存的区域。在共享存储器105,针对各控制装置10,具有1个针对控制数据14而储存1个控制周期量的控制数据106的区域。能够从控制装置10及日志记录装置100二者访问共享存储器105。另外,共享存储器105能够与作为日志记录对象的控制装置10的数量相匹配地对存储器区域进行分割,以对控制数据106进行储存。

内部存储器103是将从控制装置10转发的控制数据106汇总而进行储存的控制数据存储部。例如使用易失性存储器作为内部存储器103。能够从数据获取部102、数据存储部104和结合文件创建部107访问内部存储器103。在内部存储器103,例如具有:环形缓冲区域113,其能够以既定的控制周期的量储存从控制装置10转发的多个控制数据;以及日志记录参数114。

环形缓冲区域113是用于存储控制数据106的具有足够的容量的RAM存储器等。环形缓冲区域113在抽象上来说呈配置为环状的存储器结构,由写入指针和读入指针进行管理。在该情况下,在数据获取部102将控制数据106写入至环形缓冲区域113的情况下,写入指针前移。然后,如果数据存储部104将写入至环形缓冲区域113的控制数据106读入,则读入指针前移。就读入指针而言,能够对控制数据进行读入直至到达写入指针的位置为止。

环形缓冲区域113除上述控制数据以外,还将从共用计时器111发行的时间戳、和从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发行的绝对时刻数据按照从控制装置10获取到控制数据的时序顺序进行存储。例如来自共用计时器111的时间戳如时间戳(1)、时间戳(2)、…、时间戳(m)、时间戳(n)那样进行记录。()内的数字表示将各时间戳存储至环形缓冲区域113的顺序。在这里,时间戳(1)在时序顺序中是最早的时间,时间戳(n)在时序顺序中是最新的时间。

另外,同样地,从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发行的绝对时刻数据如绝对时刻数据(1)、绝对时刻数据(2)、…、绝对时刻数据(m)、绝对时刻数据(n)那样进行记录。()内的数字表示将各绝对时刻数据存储至环形缓冲区域113的顺序。在这里,绝对时刻数据(1)在时序顺序中是最早的时间,绝对时刻数据(n)在时序顺序中是最新的时间。并且,在环形缓冲区域113,例如图1所示,按照控制数据(n)、该控制数据的时间戳(n)以及绝对时刻数据(n)的顺序储存。

日志记录参数114具有对作为日志记录对象的控制数据以及实施日志记录的周期等进行指定的日志记录条件。日志记录参数114由从个人计算机40设定的设定数据进行设定。

数据获取部102将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附加至从控制装置10收集而储存于共享存储器105的控制数据106,写入至内部存储器103。数据获取部102接收在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转发部16将控制数据14写入至共享存储器105时从控制数据转发部16发送的控制数据14的写入的通知而进行动作,读入共享存储器105的控制数据106。然后,数据获取部102将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附加至读入的各控制数据106,写入至内部存储器103的环形缓冲区域113。

即,数据获取部102在将控制数据106写入至内部存储器103的环形缓冲区域113时,从共用计时器111获取时间戳,并且从绝对时刻计时器110获取绝对时刻数据。然后,数据获取部102将获取到的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附加至控制数据106,将控制数据、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作为1个单位而写入至环形缓冲区域113。

数据存储部104读出内部存储器103所汇总储存的控制数据以及与该控制数据相对应的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而进行存储。另外,数据存储部104存储由结合文件创建部107创建的、结合后的控制数据以及与该控制数据相对应的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即,数据存储部104具有作为结合数据存储部的功能。

然后,数据存储部104将上述控制数据与时间戳一起写入至存储介质50。数据存储部104按照日志记录参数114所指定的日志记录执行条件,从内部存储器103内的环形缓冲区域113按照读入指针而将控制数据读入,将读入的控制数据写入至存储介质50。另外,数据存储部104将由结合文件创建部107排序、结合得到的结合控制数据与时间戳一起写入至存储介质50。此外,数据存储部104使内部存储器103的控制数据和时间戳一并存储至存储介质50,但绝对时刻数据没有存储至存储介质50。

数据存储部104在将控制数据写入至存储介质50时,还能够对控制数据进行加工而写入。作为控制数据的加工,例如能够进行通过四则运算而实现的加工、将二进制数据变换为字符串型数据的加工等。

结合文件创建部107将从多个控制装置10获取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排序、结合而创建结合控制数据,作为文件而输出至数据存储部104。结合文件创建部107具有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和控制数据插补部109。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分别读入从多个控制装置10收集而汇总于内部存储器103的控制数据,按照由日志记录参数114指定的设定,进行读入的控制数据的结合。将由结合文件创建部107进行排序、结合得到的结合控制数据存储至数据存储部104,从数据存储部104写入至存储介质50。

控制数据的排序、结合能够以用于从各控制装置10进行控制数据的收集的设定单位进行指定。即,在对收集到的各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进行排序时,能够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对作为基准的间隔进行指定。作为该间隔,能够指定控制装置10的数据收集间隔。并且,与某个控制装置的数据收集间隔相匹配地将从控制装置10获取到的控制数据按照时序顺序进行排序、结合。基于绝对时刻数据的值进行控制数据的排序。

另外,在进行控制数据的结合时,在与多个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中的1个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的收集的时间间隔相匹配地对控制数据进行了排序的情况下,有时在控制数据的收集周期与该控制装置不同的其他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中,不存在与时间戳及绝对时刻数据相对应的控制数据。如上所述,在某个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中出现了不存在数据的时间戳及绝对时刻数据的情况下,控制数据插补部109按照由日志记录参数114指定的设定而执行控制数据的插补。

存储介质50是安装于日志记录装置100的外部存储单元,例如是CompactFlash(注册商标)卡。存储介质50将内部存储器103的控制数据和时间戳一并进行存储,但不存储绝对时刻数据。

通信部115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CPU 101是对日志记录装置100内的各部分的动作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下面,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中的时刻同步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图2是说明将时钟数据写入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的共用计时器111中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由于共用计时器111在日志记录装置100启动的状态下处于初始状态,因此进行该共用计时器111的初始化。共用计时器111的初始化是通过由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将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传送部31获取到的时刻信息的时刻写入、反映至共用计时器111而进行的。由此,使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同步,将共用计时器111初始化。

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在通过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传送部31获取时刻信息而进行的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同步失败的情况下,经由总线20从控制装置10获取时刻信息,将控制装置10的时刻信息的时刻写入、反映至共用计时器111。由此,使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与控制装置10的时刻同步,将共用计时器111初始化。

在共用计时器111的初始化后,时刻同步请求部112按照由日志记录参数114指定的设定以既定的动作周期进行动作,每当进行动作,则进行图2的流程图的动作。

即,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如果开始了动作,则从共用计时器111获取时刻(步骤S110)。然后,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对获取到的时刻是否满足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指定的实施时刻同步的条件、即是否变成了实施时刻同步的时刻进行判定(步骤S120)。在获取到的时刻未变成实施时刻同步的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20、No),时刻同步请求部112返回步骤S110继续进行处理。

在获取到的时刻变成了实施时刻同步的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20、Yes),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开始时刻同步处理。在时刻同步处理中,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发行时刻同步请求而发送至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步骤S130)。然后,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对是否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传送部31获取到了时刻进行判定(步骤S140)。

在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传送部31成功地获取到了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40、Yes)。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将获取到的时刻信息的时刻写入至共用计时器111而对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进行更新(步骤S150)。然后,时刻同步请求部112结束一系列的共用计时器111的同步处理。

另一方面,在未能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传送部31获取到时刻的情况下(步骤S140、No),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对是否经过了时刻同步请求的超时时间进行判定(步骤S160)。在经过了时刻同步请求的超时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60、Yes),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将时刻同步失败的信息记录至时刻同步请求部112内,结束一系列的共用计时器111的同步处理。

另一方面,在未经过时刻同步请求的超时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60、NO),时刻同步请求部112返回步骤S130,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所指定的定时再次发行、发送时刻同步请求。

下面,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中的数据获取部102的数据获取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日志记录装置100中的数据获取部102的数据获取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在日志记录装置100启动而使共用计时器111得到初始化后,控制数据转发部16以既定的恒定周期或者控制程序的动作周期,将控制数据储存部15的控制数据14的值转发至日志记录装置100所具有的共享存储器105,然后将控制数据的写入的通知发送至日志记录装置100的数据获取部102。

数据获取部102接收从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转发部16发送的控制数据的写入的通知,开始控制数据的储存处理。数据获取部102首先对是否存在控制数据的写入的通知、即是否从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转发部16接收到了控制数据的写入的通知进行判定(步骤S210)。

在不存在控制数据的写入的通知的情况下、即未从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转发部16接收到控制数据的写入的通知的情况下(步骤S210、No),数据获取部102直至存在通知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210。

另一方面,在存在控制数据14的写入的通知的情况下、即从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转发部16接收到控制数据14的写入的通知的情况下(步骤S210、Yes),数据获取部102对内部存储器103的环形缓冲区域113是否有空闲容量进行判定(步骤S220)。在环形缓冲区域113无空闲容量的情况下(步骤S220、No),数据获取部102将错误信息返回至控制装置10,结束一系列的控制数据的储存处理。

另一方面,在环形缓冲区域113有空闲容量的情况下(步骤S220、Yes),数据获取部102将共享存储器105的控制数据106向环形缓冲区域113进行复制(步骤S230)。然后,数据获取部102将共用计时器111的值、即时刻向环形缓冲区域113进行复制,作为时间戳而附加至先前复制至环形缓冲区域113的控制数据106(步骤S240)。然后,数据获取部102将绝对时刻计时器110的值、即时刻复制至环形缓冲区域113,作为绝对时刻数据而附加至先前复制至环形缓冲区域113并附加了共用计时器111的值后的控制数据106(步骤S250)。

以上述方式,在环形缓冲区域113,按照控制数据(1)、该控制数据(1)的时间戳(1)及绝对时刻数据(1)、控制数据(2)、该控制数据的时间戳(2)及绝对时刻数据(2)…的顺序,对控制数据、时间戳以及绝对时刻数据按照时序顺序进行储存。并且,在上述数据的复制完成时,数据获取部102使环形缓冲区域113的写入指针前移,结束一系列的控制数据的储存处理。

数据存储部104进行以下动作,即,直至变为写入指针的位置为止,从读入指针起依次读入由环形缓冲区域113储存的数据,输出至文件。此时,数据存储部104输出控制数据及时间戳,但不输出绝对时刻数据。

下面,使用图4及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的结合文件创建部107中的、从多个控制装置10获取到的控制数据的排序和结合处理的流程。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从多个控制装置收集控制数据的结构例的图。图5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日志记录装置100将控制数据排序而进行结合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这里,对从控制装置A 10A收集到的控制数据A以及从控制装置B 10B收集到的控制数据B附加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而储存至日志记录装置100的内部存储器103的环形缓冲区域103。在图4中,在与控制装置A 10A的控制数据相关的要素的标号的末尾附加有“A”,在与控制装置B 10B的控制数据相关的要素的标号的末尾附加有“B”。另外,在图4中,是关注于控制数据的流动而示出的,省略一部分的结构的图示。

在控制数据结合处理中,控制数据排列部108从日志记录参数114读出而获取设定了控制数据的排序的基准的排序基准设定(步骤S310)。另外,在这里,说明将控制数据A作为基准、即将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作为基准而将从控制装置A 10A及控制装置B 10B收集到的控制数据排序而进行结合的情况。因此,此处的排序基准设定被设为以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为排序的基准的设定信息。

然后,控制数据排列部108按照该排序基准设定,从多个环形缓冲区域113以各环形缓冲区域113为单位将该环形缓冲区域113所储存的数据全部读出(步骤S320),其中,该多个环形缓冲区域113储存了作为排序设定的对象的控制数据。例如,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将环形缓冲区域A 113A所储存的数据全部读出。然后,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将环形缓冲区域B 113B所储存的数据全部读出。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内的控制数据的图。图6(a)示出从控制装置A获取而储存至环形缓冲区域A 113A的控制数据A、以及附加于该控制数据A的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图6(b)示出从控制装置B获取而储存至环形缓冲区域B 113B的控制数据B、以及附加于该控制数据B的时间戳和绝对时刻数据。图6(c)示出以控制数据A为基准将控制数据A及控制数据B排序而进行结合所得到的控制数据。

例如在环形缓冲区域A 113A,作为从控制装置A获取到的控制数据A,将图6(a)所示的控制数据A(1)~控制数据A(n)分别与相对应的时间戳及绝对时刻数据一起储存。()内的数字表示将各控制数据A存储至环形缓冲区域A 113A的顺序。另外,例如在环形缓冲区域B 113B,作为从控制装置B获取到的控制数据B,将图6(b)所示的控制数据B(1)~控制数据B(n)分别与相对应的时间戳及绝对时刻数据一起储存。()内的数字表示将各控制数据B存储至环形缓冲区域B 113B的顺序。

作为控制数据A(n),如图6(a)所示,储存有作为控制数据A(1)的数据:1、作为控制数据A(2)的数据:2、…作为控制数据A(8)的数据:8。在日志记录装置100,在经过绝对时刻数据中的14:10:03后,再次进行共用计时器111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同步处理。因此,控制数据A(3):3和控制数据A(4):4的时间戳的时刻反转,控制数据A(3):3和控制数据A(5):5的时间戳的时刻变得相同。

另一方面,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在日志记录装置100刚启动后进行了与共用计时器111的时间同步之后,没有被进行时间的校正。因此,绝对时刻计时器110的绝对时刻数据如图6(a)所示按照控制数据A储存至环形缓冲区域A 113A的顺序而保持有时序顺序。另外,关于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周期为1秒。

另一方面,作为控制数据B(n),如图6(b)所示,储存有作为控制数据B(1)的数据:100、作为控制数据B(2)的数据:150、作为控制数据B(3)的数据:200。就控制数据B而言,如图6(b)所示,不存在时间戳的时刻反转或者变得相同的控制数据B,但数据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与控制数据A不同,周期为3秒。

然后,控制数据排列部108以与控制数据的排序的对象设定数量、即控制数据成为排序对象的控制装置10的数量相对应的次数,反复进行与以下的步骤S350~步骤S370相当的处理(步骤S330a:开始,步骤S330b:结束)。另外,在步骤S330a~步骤S330b的处理的循环中,以与从1个控制装置10获取到的控制数据数量相对应的次数,反复进行与以下的步骤S350~步骤S370相当的处理(步骤S340a:开始,步骤S340b:结束)。

控制数据排列部108针对在步骤S320中从多个环形缓冲区域113读出的数据,从该数据中读出绝对时刻数据的值,对是否存在绝对时刻数据的值一致的控制数据进行判定(步骤S350)。在存在绝对时刻数据的值一致的控制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50、Yes),获取该控制数据的值,记录至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内(步骤S360)。在这里,由于将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作为基准、即将与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相适合的绝对时刻数据作为基准,因此获取附加了与控制数据A的绝对时刻数据相同的绝对时刻数据的、控制数据B的值,在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内记录至例如图6(c)所示的表格。

另一方面,在不存在绝对时刻数据的值一致的控制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50、No),在控制数据排列部108内在控制数据栏记录“无数据”的信息(步骤S370)。在这里,由于将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作为基准、即将与控制数据A的收集的时间间隔相适合的绝对时刻数据作为基准,因此在不存在附加了与控制数据A的绝对时刻数据相同的绝对时刻数据的控制数据B的情况下,在例如图6(c)所示的表格的控制数据B栏记录“无数据”的信息。

然后,针对步骤S350~步骤S370的处理,以与从1个控制装置10获取到的控制数据数量相对应的次数进行循环(步骤S340a:开始,步骤S340b:结束),进而以与控制数据的排序的对象设定数量、即控制数据成为排序对象的控制装置10的数量相对应的次数进行循环(步骤S330a:开始,步骤S330b:结束)。然后,在满足了结束条件的时刻结束处理。

控制数据的排序的结果是,作为输出至数据存储部104的文件的基础的控制数据成为如图6(c)所示。在该情况下,即使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由于与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时刻同步处理而使得时间戳进行了回倒,也能够通过将绝对时刻计时器110的绝对时刻数据作为基准而对控制数据进行排列,从而以从控制装置10获取到控制数据的时序顺序、即在控制装置10中控制数据的产生的时序顺序而对控制数据进行排列。

以上述方式进行排序、结合而得到的控制数据作为文件而储存至数据存储部104,以文件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但是,在以文件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时,不输出绝对时刻计时器的值。通过不输出绝对时刻计时器的值,从而能够防止文件的容量变大,能够防止存储介质50的容量的负担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中,由于还输出作为进行时刻同步的结果的、共用计时器111的时间戳,因此通过与包含控制装置10在内的外部设备的时钟进行对照,从而能够对在哪个时间收集到了怎样的数据进行确认。

另外,在上述的排序后出现了不存在绝对时刻数据的值一致的控制数据、而记录了“无数据”的绝对时刻数据的情况下,控制数据插补部109实施与该绝对时刻数据相对应的缺失部分的控制数据的插补。控制数据的插补仅在作为对象的设定的控制数据存在大于或等于2个的情况下实施。在作为对象的设定的控制数据并未存在大于或等于2个的情况下,控制数据插补部109输出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预先设定的固定值。另外,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未预先设定有固定值的情况下,控制数据插补部109输出0。

下面,说明在排序后出现了不存在绝对时刻数据的值一致的控制数据、而记录了“无数据”的绝对时刻数据的情况下的控制数据的插补方法。在作为数据的插补方法而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指定了例如同值插补的情况下,控制数据插补部109输出与在作为插补对象的控制数据之前记录的控制数据相同的值。在对图6(c)所示的排序数据进行插补的情况下,输出与控制数据B中刚刚记录的控制数据相同的值。在该情况下,最终得到的结合控制数据如图7所示。另外,在将进行了结合及插补而最终得到的结合控制数据储存至数据存储部104之后以文件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时的数据如图8所示。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中对缺失部分的数据进行了同值插补的情况下的控制数据的图。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中对缺失部分的数据进行了同值插补的情况下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的数据的图。

在图7中,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2”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00”。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3”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00”。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5”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50”。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6”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50”。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8”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200”。

另外,在以文件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时的数据如图8所示,成为从图7所示的数据中省却了绝对时刻数据的数据。另外,在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的格式中包含以下信息,即,与创建了以包含结合后的控制数据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的日志记录装置相关的信息。在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的格式中,例如图8所示设置有文件头部120。在文件头部120,作为与创建了以包含结合后的控制数据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的日志记录装置相关的信息,包含日志记录装置的识别信息、时刻的输出形式、用于对文件所包含的结合后的控制数据是根据哪个设定而结合得到的数据进行判别的信息。例如在图8中,作为日志记录装置的识别信息而含有“日志记录装置_X”的信息,X表示日志记录装置的产品型号名称。另外,例如在图8中,作为时刻的输出形式、即时刻的显示形式而包含“时间戳(hh:mm:ss)”的信息,hh、mm、ss分别表示时间戳中的时、分、秒。另外,例如在图8中,作为用于对文件所包含的结合后的控制数据是根据哪个设定而结合得到的数据进行判别的信息,包含能够对结合后的控制数据的收集源控制装置进行判别的信息,换言之,对结合后的控制数据所包含的数据的获取源控制装置进行识别的信息、即“控制数据A”及“控制数据B”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作为控制数据的插补方法而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指定了例如线性插补的情况下,控制数据插补部109使用下述式(1)对作为插补对象的控制数据进行插补。即,已知(xi,yi)、(xi+1,yi+1),在满足xi≤x≤xi+1的值的情况下,根据下述式(1)而求出值。

y=yi+(yi+1-yi)×(x-xi)÷(xi+1-xi)...(1)

对向式(1)代入图6(c)所示的排序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在求出绝对时刻数据“14:10:02”的控制数据B的情况下,如果假设x=秒(毫秒单位)、y=控制数据B,则成为

y=100+(150-100)×(2000-1000)÷(4000-1000),

y=117。同样地,在对其他控制数据进行了插补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结合数据如图9所示。另外,在将进行了结合及插补而最终得到的结合数据储存至数据存储部104储存之后以文件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时的数据如图10所示。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中对缺失部分的控制数据进行了线性插补的情况下的控制数据的图。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装置100中对缺失部分的控制数据进行了线性插补的情况下输出至存储介质50的文件的数据的图。

在图9中,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2”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17”。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3”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33”。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5”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67”。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6”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183”。作为与绝对时刻数据“14:10:08”相对应的控制数据B而插补出“217”。

另外,以文件的形式输出至存储介质50时的数据如图10所示,成为从图9所示的数据中省却了绝对时刻数据后的数据。

如上所述,通过对以控制装置A的收集间隔为单位进行了汇总时的控制数据B的缺失部分进行插补,从而在将排序、汇总后的控制数据设为趋势图等视觉上容易观察的形式时,数据解析变得容易。另外,同样地,在对从多个控制装置10收集到的控制数据进行汇总时,通过剔除所期望的控制数据,从而在将排序、汇总后的控制数据设为趋势图等视觉上容易观察的形式时,数据解析变得容易。并且,由于能够将收集到的控制数据以所指定的所期望的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的收集间隔进行排序、汇总,因此能够获取以所指定的控制装置10为基准的解析数据。

然后,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的控制装置10、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个人计算机40以及日志记录装置100所执行的功能作为储存了该功能的处理步骤的程序而构成,通过由图11所示的具有CPU、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装置执行该程序而实现。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计算机装置2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该计算机装置200实现作为上述控制装置10、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个人计算机40以及日志记录装置100的功能。如图11所示,计算机装置200具有下述部分等经由内部总线209而连接的结构,即: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显示装置201;键盘等输入装置202;进行运算的CPU 203;ROM(Read Only 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204;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易失性存储器205;显示用存储器206,其存储显示于显示装置201的显示画面;外部存储器接口207,其是与闪存存储器等可装卸的外部存储器的接口;以及通信接口208,其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并且,非易失性存储器204所储存的记述了上述模拟方法的处理步骤的程序被载入至易失性存储器205,由CPU 203执行。该程序记录于硬盘、CD(Compact Disk)、ROM(Read Only Memory)、MO(Magneto-Optical disk)、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或者Digital Video Disk)等可以由计算机装置进行读取的记录介质,或者该程序还能够经由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通信线路进行发布。在该情况下,将程序从经由通信接口208连接的信息处理终端储存至非易失性存储器204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日志记录装置100具有:共用计时器111,其在既定的定时与外部的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0的标准时刻进行同步而使时刻得到校正;以及绝对时刻计时器110。绝对时刻计时器110在日志记录装置100的电源刚启动后与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进行同步而使时刻得到校正之后,在日志记录装置100的工作过程中不会被进行时刻的校正。

另外,在日志记录装置100从控制装置10收集控制数据时,将来自共用计时器111的时间戳和来自绝对时刻计时器110的绝对时刻数据附加至控制数据而储存至内部存储器103。然后,将绝对时刻计时器110的值作为基准,将内部存储器103所储存的控制数据按照从控制装置10获取时的时序顺序进行排序。由此,即使在共用计时器111存在通过与外部的标准时刻进行时刻同步而实现的时钟校正,也能够按照对控制装置10的收集数据进行收集的时序顺序来排序,能够容易地且可靠地将各控制装置10的工作状况按照时序顺序进行汇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将绝对时刻计时器的时刻用作排序的基准,该绝对时刻计时器即使在与外部的标准时刻进行同步时共用计时器111的时刻进行了回倒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时刻同步的影响。由此,能够针对收集到的控制数据,对从控制装置10获取到控制数据的时序顺序进行判别,另外,能够对控制数据14的产生的时序顺序进行判别。

另外,在输出数据时,输出作为进行了时刻同步的结果的、共用计时器111的时间戳,因此能够通过与包含控制装置10在内的外部设备的时钟进行对照,从而对在哪个时间收集到了怎样的数据进行确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中,在对收集到的各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进行排序时,能够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对作为基准的间隔进行指定。作为该间隔,能够指定控制装置10的数据收集间隔。在对收集到的各控制装置10的控制数据进行排序后产生了不存在控制数据的绝对时刻数据的时刻的情况下,能够以在日志记录参数114中指定的形式对不存在的控制数据进行插补。作为插补的形式,可以利用通过线性插补、同值插补等而实现的近似值插补。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具有下述效果,即,能够容易地且可靠地将控制装置10所产生的控制数据按照控制数据的产生的时序顺序进行排序。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日志记录系统在容易地且可靠地将控制装置所产生的控制数据按照控制数据的产生的时序顺序进行排序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标号的说明

10控制装置,11 CPU,12控制执行部,13控制程序,14控制数据,15控制数据储存部,16控制数据转发部,17通信部,20总线,30服务器个人计算机,31时刻传送部,32通信部,40个人计算机,41日志记录设定工具,42通信部,50存储介质,60线缆,100日志记录装置,101 CPU,102数据获取部,103内部存储器,104数据存储部,105共享存储器,106控制数据,107结合文件创建部,108控制数据排列部,109控制数据插补部,110绝对时刻计时器,111共用计时器,112时刻同步请求部,113环形缓冲区域,114日志记录参数,115通信部,200计算机装置,201显示装置,202输入装置,203 CPU,204非易失性存储器,205易失性存储器,206显示用存储器,207外部存储器接口,208通信接口,209内部总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