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监测的旋转式车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4772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监测的旋转式车库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库车辆在库情况的监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监测的旋转式车库系统。



背景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一般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电子标签,阅读器,馈线和天线。

其中标签和阅读器工作时所使用的频率称为RFID工作频率,目前RFID使用的频率跨越低频,高频,超高频,微波等多个频段。

而天线作为整个RFID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化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天线的极化具体的定义为:在最大增益方向上,作发射时其辐射电磁波的极化,或作接收时能使天线终端得到最大可用功率的方向入射电磁波的极化。这里电磁波的极化指在空间某位置上,沿电磁波的传播方向看去,其电场矢量在空间的取向随时间变化所描绘出的轨迹。如果这个轨迹是一条直线,则称为线极化;如果是一个圆,则称为圆极化;如果是一个椭圆,则称为椭圆极化。其中线极化与圆极化是椭圆极化的两种特殊情况。

旋转式车库占地面积小,运转灵活,能够合理利用空间,成为城市车库发展的主流。然而针对旋转式车库的车位检测还停留在普通车库的水平,不能很好的解决越来越简便的停车方式,如何快速解决车辆进库、统计在库车辆,成为了现有技术发展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监测的旋转式车库系统,通过RFID识别和传感器的运用,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监测的旋转式车库系统:包括车库转进库通道和出库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监测系统、RFID天线、光电感应传感器、光电开关、车辆占位传感器和车辆标签;其中,车辆标签为便携式卡片;

控制系统包括:一体机、IO板卡和路由器;

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摄像头、监测控制器和终端反馈器;

所述RFID天线包括:车库位天线、进库天线和RFID读写器;

光电感应传感器包括车辆占位传感器和位车位细分化光电传感器;广电感应传感器位于

车库转盘为可旋转螺旋形转盘,每个车库位内侧设置有库位天线,每个车库位入口处设置有进栏天线和RFID读写器;

当车辆进过车库位天线时,RFID读写器感应到车辆标签,并读取车辆标签信息,将该信息输入控制系统储存,当车辆进库后出发进库天线输出,确认车辆完全进库后,进库天线发出信号,再次传入控制系统储存,控制系统将车辆标签信息和车位信息一一匹配,当车辆驶出车卫时,该车为的车辆标签信息清零。

进一步的,光电感应传感器为镜面反射光电传感器。镜面反射光电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在光电传感器正前方一定距离存在可以反光的物体就可以激发光电传感器发出信号,可操作性高。

进一步的,FRID天线为圆极化天线。圆极化天线能够顾抗多径反射,效果较普通极化天线好。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基于RFID天线监测的旋转式车库,将各个RFID的信息与各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车辆信息和车位信息一一对应。

通过多RFID天线的识别,只要车辆从进进库通道经过,进过转盘车库就可完成具体的进库识别,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系统的识别率即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监测的旋转式车库系统:包括车库转进库通道和出库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监测系统、RFID天线、光电感应传感器、光电开关、车辆占位传感器和车辆标签;其中,车辆标签为便携式卡片;

控制系统包括:一体机、IO板卡和路由器;

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摄像头、监测控制器和终端反馈器;

所述RFID天线包括:车库位天线1、进库天线3和RFID读写器;

光电感应传感器包括车辆占位传感器2和位车位细分化光电传感器;广电感应传感器位于

车库转盘为可旋转螺旋形转盘,每个车库位内侧设置有库位天线,每个车库位入口处设置有进栏天线和RFID读写器;

当车辆进过车库位天线时,RFID读写器感应到车辆标签,并读取车辆标签信息,将该信息输入控制系统储存,当车辆进库后出发进库天线输出,确认车辆完全进库后,进库天线发出信号,再次传入控制系统储存,控制系统将车辆标签信息和车位信息一一匹配,当车辆驶出车卫时,该车为的车辆标签信息清零。

进一步的,光电感应传感器为镜面反射光电传感器。镜面反射光电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在光电传感器正前方一定距离存在可以反光的物体就可以激发光电传感器发出信号,可操作性高。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