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档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6293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数据归档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数据归档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对数据的加工、整理、分析等处理操作,而随着数据处理复杂度以及数据量的增加,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的存储与维护,面临年均数十亿级数据增长规模的挑战,长此以往数据处理系统中,运行时数据库(runtimedatabase)中海量数据的累积将直接导致数据库性能的降低,从而影响数据处理,影响用户体验。

因此就需要将数据处理系统中,运行时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归档,将部分数据存储在另一个单独的归档数据库中,以保证运行时数据库的响应时间,保证数据处理的效率。

在现有技术中,数据归档主要通过人工手动完成,选择需要归档的数据,存储在归档数据库中,但是手动归档这种方式,操作复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数据归档方法及装置,实现了数据自动归档,提高数据归档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归档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以及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数据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

在所述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且所述运行时数据库中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优选地,所述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包括: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将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的数据表中数据作为待归档数据。

优选地,所述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包括: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待归档数据。

优选地,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监测到所述系统性能由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变为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时,生成归档暂停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暂停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过程中,当监测到所述系统性能由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再次变为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时,生成归档恢复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恢复指令,继续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优选地,所述系统性能包括系统负载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

所述判断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系统负载是否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所述数据库响应时间是否小于响应阈值。

一种数据归档装置,包括:

性能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性能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

归档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数据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

归档触发模块,用于在所述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且所述运行时数据库中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优选地,所述归档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将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的数据表中中的数据作为待归档数据。

优选地,所述归档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待归档数据。

优选地,还包括:

归档暂停模块,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监测到所述系统性能由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变为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时,生成归档暂停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暂停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归档恢复模块,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过程中,监测到所述系统性能由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再次变为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时,生成归档恢复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恢复指 令,继续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优选地,所述系统性能包括系统负载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

所述性能判断模块包括:

判断所述系统负载是否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所述数据库响应时间是否小于响应阈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在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且运行时数据库中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即自动将待归档数据归档至归档数据库中,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数据自动归档,提高了数据归档效率,降低了数据归档复杂度,且综合考虑系统性能,仅在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时,再进行数据归档,使得数据归档操作不会影响系统运行。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归档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归档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归档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归档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归档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 并据以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应用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比如数据处理系统可以与银行系统连接,具有还款、缴费等业务功能,数据处理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也即包括用户资金数据,根据不同业务请求,比如还款请求或缴费请求,可以实现对用户资金数据的处理操作等。

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数据量的递增将加剧运行时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就会影响数据处理。需要将运行时数据中的数据进行归档。现有技术中,数据归档主要通过人工手动完成,选择需要归档的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但是手动归档这种方式,操作复杂、效率较低。

为了提高数据归档的效率,降低数据归档复杂度,发明人经过一系列研究提出本申请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判断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以及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数据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在所述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且所述运行时数据库中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本申请实施例,合理利用了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余量,在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时,将满足数据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实现了数据自动归档,且不会影响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运行,从而可以提高数据归档的效率,降低了人工归档的复杂度。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归档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01: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其中,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可以是在获取到数据归档配置信息中的归档指令时执行的,该数据归档配置信息中的归档指令可以由用户随时进行动态配置,数据归档配置信息可以配置在数据处理系统中或者与数据 处理系统连接的资源管理系统中。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可以是在获取到用户触发的归档指令时,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当然,在数据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步骤101的操作也可以实时执行。

其中,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可以是获取监控系统采集的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监控系统用于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性能监控,包括数据库响应时间、系统负载等等系统性能。从而可以直接从监控系统获取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102: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如果是,执行步骤103,如果否结束流程。

系统性能可以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负载、运行时数据库的数据库响应时间等等可以表征系统性能的性能数据,其中运行时数据库的数据库响应时间可以是指平均响应时间。

性能需求条件用于表示系统性能余量足够支持执行数据归档操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系统性能可以包括系统负载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

因此,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可以为系统负载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小于响应阈值。

所述判断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也即判断所述系统负载是否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是否小于响应阈值。

103: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如果是,执行步骤104,如果否结束流程。

所述归档条件可以预先配置,也可以根据用户请求进行更新,实现动态配置。

归档条件可以配置在数据处理系统中,也可以配置在与数据处理系统连接的资源管理系统中,因此可以首先从资源管理系统获取所述归档条件。

104: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101~步骤104的操作可以由数据处理系统执行,也可以由与数据处理连接的数据归档设备执行,此时生成数据归档指令之后,并将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发送至数据处理系统,从而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运行时数据库中并非全部数据均归档至或均同时归档至归档数据库中,由于运行时数据库中存在最近更新或者操作频率较高的数据,则无需归档至归档数据库中,需要进行归档的数据通常是历史数据或者不经常操作的数据等,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归档条件,筛选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该归档条件可以有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下面实施例中会详细进行介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进行判断,在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时,且运行时数据库在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即可以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从而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归档,且合理利用了系统性能,不会对系统运行造成影响,提高了数据归档的效率、降低了数据归档的复杂度。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归档条件可以是指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中的待归档数据。

数据表是运行时数据库中一个存储对象,用于存储数据。

因此所述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可以: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 时间阈值的数据表;

其中,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的数据表、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的数据表、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中的数据即确定为待归档数据。

在进行数据归档时,即是将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的数据表、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的数据表、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操作频率较低的数据表、或者数据量较高的数据表或者长时间未操作的数据表,这些数据表会浪费运行时数据库存储空间,因此即可以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以提高运行时数据库的性能。

其中,所述频率阈值、数据阈值以及时间阈值可以预先配置,或者从资源管理系统中获取所述频率阈值、数据阈值以及时间阈值,用户可以通过资源管理系统随时更新所述频率阈值、数据阈值以及时间阈值。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归档条件可以是指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

因此,所述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包括: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待归档数据。

也即除了可以对数据表进行判断,还可以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可以是将数据表中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将数据表中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其中,由于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由于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数据处理系统不再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此时即可以暂停归档直至数据处理系统满足性能需求条件。

或者,由于归档条件可以动态配置,若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所述待归档数据不再满足所述归档条件,即可以停止归档。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提供的数据归档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01: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202: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如果是,执行步骤203,如果否则可以返回步骤201继续执行。

其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系统性能可以包括系统负载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

因此,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可以为系统负载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小于响应阈值。

所述判断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也即判断所述系统负载是否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是否小于响应阈值。

203: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如果是,执行步骤104,如果否则可以返回步骤201继续执行。

所述归档条件可以预先配置,也可以根据用户请求进行更新,实现动态配置。

归档条件可以配置在数据处理系统中,也可以配置在与数据处理系统连接的资源管理系统中,因此可以首先从资源管理系统获取所述归档条件,再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

归档条件可以有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详见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204: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205: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由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变为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如果是,执行步骤206,如果否则继续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可以继续将所述待归档数据 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206:生成归档暂停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暂停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207: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由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再次变为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如果是,执行步骤208如果是则可以继续监测。

208:生成归档恢复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恢复指令,继续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合理利用系统性能余量,将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可以包括操作频率较低的数据、操作时间较长数据以及数据量较多的数据表中的数据,自动执行数据归档,将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且在数据归档执行期间,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判断,一旦系统性能不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即可以暂停执行数据归档直至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时,再恢复执行数据归档,从而既保证看数据归档的自动执行,且不会对系统运行造成影响,提高了数据归档效率,降低了数据归档手工操作带来的复杂度。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归档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数据归档装置可以配置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可以作为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实现的一个功能;当然也可以配置在独立与数据处理系统,并与数据处理系统连接的数据归档设备中。

该装置可以包括:

性能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性能监测模块302,用于监测所述系统性能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

系统性能可以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负载、运行时数据库的数据库响应时间等等可以表征系统性能的性能数据。

性能需求条件用于表示系统性能余量足够支持执行数据归档操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系统性能可以包括系统负载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

因此,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可以为系统负载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小于响应阈值。

所述性能判断模块具体是判断所述系统负载是否小于负载阈值和/或数据库响应时间是否小于响应阈值。

归档判断模块303,用于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数据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

归档触发模块304,用于在所述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且所述运行时数据库中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数据归档装置配置在数据归档设备中时,该归档触发模块生成数据归档指令之后,还用于将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发送至数据处理系统,以便于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从而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进行判断,在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时,且运行时数据库在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时,即可以生成数据归档指令,由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将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从而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归档,且合理利用了系统性能,不会对系统运行造成影响,提高了数据归档的效率、降低了数据归档的复杂度。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归档条件可以是指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中的待归档数据。

数据表是运行时数据库中一个存储对象,用于存储数据。

因此所述归档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 时间阈值的数据表。

其中,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的数据表、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的数据表、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中的数据即确定为待归档数据。

在进行数据归档时,即是将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的数据表、数据量高于数据阈值的数据表、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数据表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操作频率较低的数据表、或者数据量较高的数据表或者长时间未操作的数据表,这些数据表会浪费运行时数据库存储空间,因此即可以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以提高运行时数据库的性能。

其中,所述频率阈值、数据阈值以及时间阈值可以预先配置,或者从资源管理系统中获取所述频率阈值、数据阈值以及时间阈值,用户可以通过资源管理系统随时更新所述频率阈值、数据阈值以及时间阈值。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归档条件可以是指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

因此,所述归档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操作频率低于频率阈值或者最近一次操作时间与当前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时间阈值的待归档数据。

也即除了可以对数据表进行判断,还可以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可以是将数据表中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将数据表中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

其中,由于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由于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数据处理系统不再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此时即可以暂停归档直至数据处理系统满足性能需求条件。

或者,由于归档条件中的阈值可以动态配置,若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所述待归档数据不再满足所述归档条件,即可以停止归档。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与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归档暂停模块305,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数据归档指令过程中,监测到所述系统性能由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变为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时,生成归档暂停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将所述待归档数据暂停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当然,还可以包括归档恢复模块306,用于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暂停指令过程中,监测到所述述系统性能由不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再次变为满足所述性能需求条件时,生成归档恢复指令,由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响应所述归档恢复指令,继续将所述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合理利用系统性能余量,将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可以包括操作频率较低的数据、操作时间较长数据以及数据量较多的数据表中的数据,自动执行数据归档,将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且在数据归档执行期间,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判断,一旦系统性能不满足性能需求条件,即可以暂停执行数据归档直至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时,再恢复执行数据归档,从而既保证看数据归档的自动执行,且不会对系统运行造成影响,提高了数据归档效率,降低了数据归档手工操作带来的复杂度。

图3或图4所示的数据归档装置可以配置在数据处理系统中,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实现的一个功能。

当然,在一个实际应用中,图3或图4所示的数据归档装置可以配置在独立与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归档设备中。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归档系统,可以包括数据处理系统501以及数据归档设备502。

数据归档设备502用于获取数据处理系统501的系统性能,并判断其是 否满足性能需求条件。

当然,作为又一个实施例,该数据归档系统还可以包括监控系统503,用于监控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因此,数据归档设备502具体是获取的监控系统503采集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

数据归档设备502在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性能满足性能需求条件,还可以进行归档评估,判断数据处理系统501的运行时数据库504中是否存在满足归档条件的待归档数据,从而生成数据归档指令。

数据处理系统501响应该数据归档指令,将待归档数据存储至归档数据库中505。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归档系统,不影响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运行,实现了自动数据归档,提高了数据归档的效率,降低了数据归档的复杂度。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 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