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216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折叠行动装置除了需要折叠显示屏以外,也需要折叠触控屏,现有的一种折叠触控屏中,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而利用金属制作触控电极,为了保证开口率,触控电极上具有镂空图案,例如制作金属网格,但是由于金属容易反光,很容易被使用者察觉,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金属触控电极因容易反光而容易被使用者察觉,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触控屏,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和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材料为金属且具有镂空图案;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和/或,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均匀分布;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均匀分布。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非均匀分布;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非均匀分布。

较佳地,多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周期性分布;和/或,多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存在周期性分布。

较佳地,多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非周期性分布;和/或,多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非周期性分布。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同一层;

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还包括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

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

较佳地,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菱形。

较佳地,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

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第二透明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透明绝缘层;各所述第三透明绝缘层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

较佳地,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和各所述第三透明绝缘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菱形。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较佳地,所述触控屏为柔性触控屏。

较佳地,所述触控屏为折叠触控屏。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以上任一所述的触控屏。

一种触控屏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和/或,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

在形成有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的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上;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包括:

在形成有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的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上。

较佳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垂直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

在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的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上;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形成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所述衬底基板上覆盖第二透明绝缘层;

在所述第二透明绝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三透明绝缘层;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包括:

在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透明绝缘层的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所述第三透明绝缘层上。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中,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由于触控电极弯折部分反射的光是发散的,就不容易被观看者观察到,因而,与现有技术中在衬底基板上平整的触控电极相比,本发明的方案减少了触控电极的正面反光,降低了触控电极的可视性,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b为图1a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沿AA’的截面图;

图1c为图1a中的第二触控电极沿BB’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屏,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和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材料为金属且具有镂空图案;第一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

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由于触控电极弯折部分反射的光是发散的,就不容易被观看者观察到,因而,与现有技术中在衬底基板上平整的触控电极相比,本发明的方案减少了触控电极的正面反光,降低了触控电极的可视性,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较佳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中,较佳地,触控屏可以但不限于为柔性触控屏。

进一步地,柔性触控屏为折叠触控屏。

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具体结构有多种,下面以一种具体的结构为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可能的结构是: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具有多个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参见图1a,包括衬底基板00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001上的沿行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002和沿列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003;第一触控电极001和第二触控电极002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垂直衬底基板001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004。参见图1b,示出了图1a中第一触控电极002沿AA’的截面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光线的光路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弯折区域004反射的光是发散的,减少了正面反射的光,降低了可视性。参见图1c,示出了图1a中第二触控电极003沿BB’的截面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是具有镂空图案,该镂空图案可以是网格状,该图案未在附图中体现。

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位于同一层,也可以位于不同的膜层。

图1a中,第一触控电极002和第二触控电极003位于同一层;在第一触控电极002、第二触控电极003与衬底基板001之间还包括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各第一透明绝缘层005位于第一触控电极002和第二触控电极003的各弯折区域004。本实施例中,利用各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形成第一触控电极002和第二触控电极003的弯折区域004,并且由于第一透明绝缘层005是透明的,因而不会影响开口率。其中,各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在衬底基板0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矩形、菱形,图1a中示出的是矩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002和第二触控电极003是绝缘设置的,由于这不是本发明的方案关注的重点,此处不再做具体阐述,可以参见现有技术。

如图2所示的触控屏,第一触控电极002和第二触控电极003位于不同的膜层:在第一触控电极002与衬底基板001之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各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分别位于第一触控电极002的各弯折区域00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还包括位于第一触控电极002和第二触控电极003之间的第二透明绝缘层006,以及位于第二触控电极003与第二绝缘层006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透明绝缘层007;各第三透明绝缘层007分别位于第二触控电极003的各弯折区域。本实施例中,利用各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形成第一触控电极002的弯折区域、利用第三透明绝缘层007形成第二触控电极003的弯折区域,并且由于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和第二透明绝缘层007是透明的,因而不会影响开口率。其中,各第一透明绝缘层005和各第三透明绝缘层007在衬底基板0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矩形、菱形。

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电极中的弯折区域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弯折区域的分布情况有多种。例如,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均匀分布;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均匀分布。或者,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非均匀分布;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的各弯折区域呈非均匀分布。如图1a所示的触控屏中,第一触控电极002中的各弯折区域004是呈均匀分布的,第二触控电极003中的各弯折区域004是呈均匀分布的。例如图3所示的触控屏,三条第一触控电极002中的各弯折区域004是呈非均匀性分布的。由于观看者对非均匀分布的物体不敏感,因而更不容易察觉,更容易降低触控电极的可视性,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

另外,在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在多条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也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多条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周期性分布;和/或,多条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周期性分布。或者,可以是:多条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非周期性分布;和/或,多条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的整体分布中存在非周期性分布。其中,如果超过预设数量的弯折区域呈周期性分布,就认为存在周期性分布,否则就认为存在非周期性分布,该预设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由于观看者对非周期性分布的物体不敏感,因而更不容易察觉,更容易降低触控电极的可视性,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如图1a所示的触控电极,各条第一触控电极002的各弯折区域004的整体分布呈周期性,各条第二触控电极003的各弯折区域004的整体分布呈周期性;再例如图3所示的触控屏中,各条第一触控电极002的各弯折区域004的整体分布呈非周期性。

基于以上相关实施例,较佳地,第一触控电极中的各弯折区域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位于像素区域的非发光区域。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以上任意实施例的触控屏。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屏的制作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0、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

步骤420、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

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由于触控电极弯折部分反射的光是发散的,就不容易被观看者观察到,因而,与现有技术中在衬底基板上平整的触控电极相比,本发明的方案减少了触控电极的正面反光,降低了触控电极的可视性,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

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位于同一层,也可以位于不同的膜层,相应的,上述制作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也不同,下面分别进行举例说明。

如果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位于同一层,较佳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相应的,上述步骤410中,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具体可以是:在形成有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的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位于各第一透明绝缘层上;上述步骤420中,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具体可以是:在形成有多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的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二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第一透明绝缘层上。

如果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位于不同的膜层,较佳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弯折区域;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相应的,上述步骤410中,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电极,具体可以是:在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透明绝缘层的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第一透明绝缘层上;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在形成有第一触控电极的衬底基板上覆盖第二透明绝缘层;在第二透明绝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三透明绝缘层;相应的,上述步骤420中,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具体可以是:在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透明绝缘层的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二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的各弯折区域分别位于各第三透明绝缘层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中,触控电极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为折线形,由于触控电极弯折部分反射的光是发散的,就不容易被观看者观察到,因而,与现有技术中在衬底基板上平整的触控电极相比,本发明的方案减少了触控电极的正面反光,降低了触控电极的可视性,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