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侧置射流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3738阅读:1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侧置射流式散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机机箱内部件散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计算机侧置射流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一些人每天都要长时间的与计算机为伴,然而计算机是一种具有辐射的机器,特别是计算机机箱是主要辐射源,为了减小机箱辐射,申请人于2016年11月18日提交了申请号2016212360708名为“一种导管式强制对流底排计算机机箱”的申请,可有效解决电脑机箱的电磁辐射,该申请采用底部进风和出风,进风和出风分别通过管道引入和排出,进风导管指向需要散热的部件,提供对流空气散热,然而进风导管的气流并不能全部施于需要散热部位,或只施于一散热部件的局部,而且同时存在气流散溢的现象,其利用该导入气流散热的效率不充分,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以解决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侧置射流式散热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计算机侧置射流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片和导风接头,散热片设有散热底板,散热底板背面两侧分别连接有平行的纵向侧板,两纵向侧板之间在散热底板背面上连接有纵向翼板,散热底板、纵向侧板和纵向翼板的纵向端头平齐,纵向侧板的两端设有卡口;导风接头设有一顶止在散热片一侧纵向端头的条形出气口,条形出气口连接有进气缓冲腔,缓冲腔连接有进气口,条形出气口两端设有贴在纵向侧板端头外的连接端板,连接端板通过卡勾与卡口卡合,条形出气口与散热底板保有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出气口与散热底板保有2毫米至5毫米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出气口连接有探入纵向翼板间的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探入纵向翼板间2毫米至5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连接有快速接头。

本发明可用于计算机机箱内的PCB组件上的发热部件上,适用于CPB组件固定在机箱内以后,安装散热片后散热底板呈水平状态的工况,本发明进气口与机箱底部进气导管连接,对流气流由条形出气口直接集中流入纵向翼板间并向上流动,风更集中的流过散热片,向上流动过程中经过的区域更完整,散溢气流少,绝大部分气流均参与散热,风速更高,散热效率更高,同时条形出气口与散热底板保有间距,在纵向翼板下部形成射流流道入口,条形出气口在进入纵向翼板间气流的带动下,机箱内的气流也会由射流流道入口进入纵向翼板间,形成另一对流散热效应,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整体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角度整体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散热底板;2纵向侧板;3纵向翼板;4卡口;5条形出气口;6进气缓冲腔;7进气口;8连接端板;9射流流道入口;10卡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如图1、2、3所示,该计算机侧置射流式散热器设有散热片和导风接头,散热片设有散热底板1,散热底板正面与发热部件接触连接,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钉连接或卡扣连接,散热底板背面两侧分别连接有平行的纵向侧板2,两纵向侧板之间在散热底板背面上连接有纵向翼板3,纵向翼板与其相邻板间形成散热间隙,散热底板、纵向侧板和纵向翼板的纵向端头平齐,纵向侧板的两端设有卡口4;导风接头设有一顶止在散热片一侧纵向端头的条形出气口5,条形出气口正视端口呈长条形,条形出气口沿气流方向的截面呈梯形,向纵向翼板方向逐渐变窄,条形出气口长度覆盖至左右纵向侧板,条形出气口连接有进气缓冲腔6,缓冲腔连接有进气口7,由进气口进入的气流在缓冲腔内缓冲分散,在条形出气口吹出均匀的气流,条形出气口两端设有贴在纵向侧板端头外的连接端板8,连接端板通过卡勾10与卡口卡合,本实施例每侧卡勾为两个,连接稳定,条形出气口与散热底板保有间距,在纵向翼板端头与散热底板连接部位形成射流流道入口9,在条形出气口吹出气流带动下可以引入另一路散热气流。

本发明可用于计算机机箱内的PCB组件上的发热部件上,适用于CPB组件固定在机箱内以后,安装散热片后散热底板呈水平状态的工况,本发明进气口与机箱底部进气导管连接,对流气流由条形出气口直接集中流入纵向翼板间并向上流动,风更集中的流过散热片,向上流动过程中经过的区域更完整,散溢气流少,绝大部分气流均参与散热,风速更高,散热效率更高,同时条形出气口与散热底板保有间距,在纵向翼板下部形成射流流道入口,条形出气口在进入纵向翼板间气流的带动下,机箱内的气流也会由射流流道入口进入纵向翼板间,形成另一对流散热效应,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实施时,为了保证,射流引流作用,条形出气口与散热底板保有2毫米至5毫米间距为最佳,可在条形出气口连接有探入纵向翼板间的隔板,隔板探入纵向翼板间2毫米至5毫米;还可进气口连接有快速接头,便于安装。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凡依本申请所做的等效修饰和现有技术添加均视为本发明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