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77793发布日期:2018-06-12 21:4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识别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传统的人脸识别,一般是预先存储有多个人脸模板,不同的人脸模板具有不同的人脸特征。验证时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然后识别出所采集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之后再将识别出的人脸特征与预先设置的人脸模板的人脸特征逐一进行比对。这样,通过人脸模板与所采集人脸图像的特征进行逐一比对的方式来判断人脸模板与所采集人脸图像是否匹配,来确定用户人脸是否通过验证。然而,当人脸模板、人脸模板的特征数量较多时,传统的人脸识别流程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用户体验。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出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传统人脸识别流程花费时间长,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装置,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包括: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时,采集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判断所述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人脸;若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则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识别,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将所述人脸特征与预先存储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并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若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达到预设值,则判定所述当前用户通过人脸验证。优选地,所述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时,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重复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在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时,识别所述人脸图像,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存储所获取人脸特征为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优选地,所述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时,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的步骤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电子装置ID和用户登陆账户;将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分别与所述电子装置ID、用户登陆账户绑定存储。优选地,所述将所述人脸特征与预先存储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并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与所述电子装置ID或所述用户登陆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板;将所述人脸特征分别与所获取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若存在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则在统计得出的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数目一。优选地,所述预设值为不小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总数的50%的任意值。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出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预先采集用户人脸图像,获取人脸特征模板;然后在验证时将所采集的用户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在所采集人脸特征大部分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相匹配时,即判定用户的人脸通过验证。这样,无需对用户人脸的所有人脸特征都进行比对,缩短了人脸验证的时间。此外,该人脸识别方法还通过将用户登陆账户、电子装置ID分别与人脸特征模板进行绑定,用以在验证时可通过用户登陆账户或电子装置ID预先进行人脸特征模板的删选,减少进行人脸特征比对的范围,进一步缩短人脸识别流程的时间,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运行于电子装置,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采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时,采集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检测模块,用于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判断所述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在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时,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识别,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比对模块,用于将所述人脸特征与预先存储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并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验证模块,用于在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达到预设值时,判定所述当前用户通过人脸验证。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存储模块,其中:所述采集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之前,重复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所述识别模块,还用于在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时,识别所述人脸图像,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获取人脸特征为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获取模块,其中: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装置ID和用户登陆账户;所述存储模块,还用于将所述验证人脸特征分别与所述电子装置ID、用户登陆账户绑定存储。优选地,所述比对模块,还用于:获取与所述电子装置ID或所述用户登陆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板;将所述人脸特征分别与所获取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若存在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则在统计得出的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数目一。优选地,所述预设值为不小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总数的50%的任意值。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出的人脸识别系统,通过预先采集用户人脸图像,获取人脸特征模板;然后在验证时将所采集的用户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在所采集人脸特征大部分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相匹配时,即判定用户的人脸通过验证。这样,无需对用户人脸的所有人脸特征都进行比对,缩短了人脸验证的时间。此外,该人脸识别系统还通过将用户登陆账户、电子装置ID分别与人脸特征模板进行绑定,用以在验证时可通过用户登陆账户或电子装置ID预先进行人脸特征模板的删选,减少进行人脸特征比对的范围,进一步缩短人脸识别流程的时间,提高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一可选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图3是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图4是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第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图5是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实施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实施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实施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电子装置1存储器11处理器12显示器13摄像头14人脸识别系统200采集模块201检测模块202识别模块203比对模块204验证模块205存储模块206获取模块207流程步骤S501-505、S601-S603、S701-S703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阅图1所示,是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一可选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安装并运行于电子装置1中,所述电子装置1可以是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笔记本、服务器等等的固定终端。所述电子装置1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存储器11、处理器12、显示器13、及摄像头14,该电子装置1的上述组件11-14可通过系统总线通信连接。需要指出的是,图1示出了具有各种组件的电子装置1,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地实施更多或更少的组件。上述组件11-14将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所述存储器11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该存储器11可以是所述电子装置1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电子装置1的硬盘或内存。该存储器11也可以是所述电子装置1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电子装置1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SMC卡(SmartMediaCard:智能存储卡),SD卡(SecureDigital:安全数字卡),FC卡(FlashCard:闪存卡)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1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电子装置1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11通常用于存储安装于所述电子装置1的应用软件和各类数据。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1用于存储所述人脸识别系统200的程序代码,电子装置1用户的人脸特征模板、用户登陆账户及该电子装置1的ID等。所述处理器1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中的一种或多种。该处理器12通常用于控制电子装置1的总体操作,例如执行与语音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相关的控制和处理。本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2用于运行安装于所述存储器11的程序代码或处理数据,例如运行所述人脸识别系统200,以识别采集的人脸图像等。所述显示器13包括,但不仅限于,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柔性显示器、三维(3D)显示器等等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这些显示器中的一些可以被构造为透明状以允许用户从外部观看,这可以称为透明显示器,典型的透明显示器可以例如为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TOLED)显示器等。所述显示器13通常用于显示在电子装置1中处理的信息,例如用户界面(UI)或图形用户界面(GUI)、图像、视频以及相关功能的UI或GUI等。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13用于显示与人脸识别相关的信息,例如当所述电子装置1处于人脸采集模式时,该显示器13可用于显示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200相关的用户界面(UI)或图形用户界面(GUI)、采集的人脸图像、录制的用户人脸视频等。所述摄像头14包括,但不仅限于,设于所述电子装置1的前置摄像头或后置摄像头。所述摄像头14通常用于捕获该摄像头14前方的图像,进而生成图像图片或视频等。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14用于采集用户人脸图像。至此,己经按照其功能描述了电子装置1。下面,将基于上述电子装置1的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首先,本发明提出一种人脸识别系统200。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于所述存储器11中,并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本实施例中为所述处理器12)所执行,以完成本发明。例如,在图2中,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可以被分割成采集模块201、检测模块202、识别模块203、比对模块204、以及验证模块205。本发明所称的功能模块是指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比程序更适合于描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200在所述电子装置1中的执行过程。以下将就各功能模块201-205的功能进行详细描述。所述采集模块201,用于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时,通过所述电子装置1的摄像头14采集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一般地,人脸识别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包括,但不仅限于,在用户对所述电子装置1进行解锁时验证用户的身份、在用户使用所述电子装置1进行支付时验证用户的身份、在用户浏览预设的私密文件时验证用户的身份等。故,本实施例中,当上述与所述电子装置1的人脸识别功能相关联的操作发生时,可以触发所述人脸识别请求,并将该人脸识别请求被发送至所述采集模块201。同时,当接收到所述人脸识别请求时,所述采集模块101可以调用所述摄像头14采集该摄像头14前方的图像。所述摄像头14可以是所述电子装置1的前置摄像头,也可以是该电子装置1的后置摄像头。所采集的图像至少包括,但不仅限于,所述电子装置1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举例而言,假设所述电子装置1用户预设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来对该电子装置1进行解锁,则当该电子装置1预设的解锁操作触发(例如该电子装置1的电源键被点击)时,在该电子装置1中生成人脸识别请求。所述采集模块201接收所述人脸识别请求,进而根据该人脸识别请求调用所述电子装置1的摄像头14采集该电子装置1的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所述检测模块202,用于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判断所述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人脸。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盗用合法用户的照片、图片等来通过人脸验证,本实施例在传统的人脸验证流程中增加了活体检测的流程。具体地,当采集到所述电子装置1的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时,该人脸图像被发送至所述检测模块202,以使该检测模块202通过活体检测技术对该人脸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判断得出该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的人脸。其中,所述活体检测可以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提示用户进行点头、摇头、张嘴等动作的活体检测方式,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适宜的活体检测方式。所述活体检测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识别模块203,用于在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时,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识别,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模块203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识别,从所述人脸图像中获取人脸特征。所述人脸特征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人脸形状、人脸各部位(嘴、眼、鼻子等)的位置、人脸各部位形状、脸部轮廓等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人脸特征可以是所述人脸图像的所有人脸特征,也可以是该人脸图像中的部分人脸特征。其中,所述人脸识别技术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比对模块204,用于将所述人脸特征与预先存储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并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若一所述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一所述人脸特征模板相同,则所述比对模块204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若一所述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均不相同,则所述比对模块204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不匹配。举例而言,若从所述人脸图像中采集的所述人脸特征为4个人脸特征,且所述电子装置1内预先设置有5个人脸特征模板,则所述比对模块204逐一从所述4个人脸特征中选取出一人脸特征,来分别与所述5个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若该人脸特征与所述5个人脸特征模板中的一个匹配,则所述比对模块204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反之,若该人脸特征与所述5个人脸特征模板均不匹配,则所述比对模块204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不匹配。进一步地,当所有所述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均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不匹配时,所述比对模块204在所述电子装置1的显示屏13上显示对应的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每当一所述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所述比对模块204就会在统计得出的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数目一,以此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所述验证模块205,用于在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达到预设值时,判定所述当前用户通过人脸验证。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克服在传统的人脸识别在进行人脸特征比对时,需要比对完所有的人脸特征,才能确定采集的人脸图像是否通过验证,流程过长、浪费时间过多的缺陷,所述预设值可以是不大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总数的任意值。同时,为了尽可能的确保比对结果的正确性,该预设值应当为不小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总数的50%的数值。例如,当用户预设的人脸特征模版为8个时,所述预设值可以是4、5、6、7三者中的任一个,具体选择可以视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定。从上文可知,若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达到上述预设值,明显可以说明,所采集图像的人脸特征和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对应的人脸(也即合法用户的人脸)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大部分匹配),则可以判定所采集图像包括有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对应的人脸,即进行人脸验证的当前用户为合法用户。故,所述验证模块205可以据此判定所述当前用户通过所述人脸验证。通过上述功能模块201-205,本发明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通过在人脸验证时采集用户人脸图像,将所采集的用户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在所采集人脸特征大部分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相匹配时,即判定用户的人脸通过验证。这样,无需对用户人脸的所有人脸特征都进行比对,缩短了人脸验证的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的第二实施例。参阅图3所示,是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除功能模块201-205外,还包括存储模块206。其中:所述采集模块201,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人脸识别请求之前,重复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人脸识别系统200第一次运行时,会要求用户录入自己的人脸作为人脸模版,用以创建所述人脸特征模版。具体地,所述采集模块201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的方式,引导用户通过调整所述电子装置1的方位,使该电子装置1的摄像头14所采集的用户人脸能够显示于预设的人脸录入界面,进而完成所述人脸录入工作。所述识别模块203,还用于在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时,识别所述人脸图像,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模块203对用户所录入的人脸进行识别,从中提取出用户人脸的人脸特征,用以在下次用户发起人脸验证时,通过人脸特征的比对完成对用户身份的验证。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述识别模块203应当从用户所录入的人脸中尽可能多的提取出用户的人脸特征,以减少后续进行人脸特征比对时的误判几率。所述存储模块206,用于存储所获取人脸特征为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所述人脸特征模版用于在用户进行人脸验证时,通过与当前用户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判断当前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通过上述模块201、203、206,本发明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通过预先采集用户的人脸,提取该人脸中的人脸特征存储为人脸特征模版,能够在进行人脸验证时判定当前用户的身份。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的第三实施例。参阅图4所示,是本发明人脸识别系统200第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除功能模块201-206外,还包括获取模块207。其中:所述获取模块207,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装置1的ID和用户登录账户。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是指该电子装置1内具有唯一性的身份标识,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所述电子装置1的硬件地址、出厂编号、产品串号等。所述用户登录账户是指所述电子装置1的合法用户操作该电子装置1时所使用的账户,包括,但不仅限于,用户登录该电子装置1的操作系统的账户、用户登录该电子装置1内特定应用程序的账户(例如微信账户、支付宝账户)等。所述存储模块206,还用于将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分别与所述电子装置ID、用户登陆账户绑定存储。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模块206通过将所述电子装置1的ID和用户登录账户分别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进行绑定存储,可以方便后续在电子装置1用户发起人脸验证时,预先根据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从预先存储的所述人脸特征模版中,筛选出与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版,进而将所采集的当前用户人脸特征与该人脸特征模版进行比对。这样,能够缩小人脸特征比对的范围,缩短人脸验证的时间。所述比对模块204,还用于获取与所述电子装置ID或所述用户登陆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板,并将所述人脸特征分别与所获取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通过上述功能模块204、206、207,本发明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200通过预先获取电子装置1的ID及用户登录账户,并将所述电子装置1的ID和用户登录账户分别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进行绑定存储,使人脸验证时,能够根据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预先从存储的所述人脸特征模版中筛选出与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版来进行比对。这样,缩小人脸特征比对的范围,进一步缩短人脸验证的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本发明提出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参阅图5所示,是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实施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图5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的执行顺序可以改变,某些步骤可以省略。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501,在接收到人脸识别请求时,通过所述电子装置1的摄像头14采集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一般地,人脸识别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包括,但不仅限于,在用户对所述电子装置1进行解锁时验证用户的身份、在用户使用所述电子装置1进行支付时验证用户的身份、在用户浏览预设的私密文件时验证用户的身份等。故,本实施例中,当上述与所述电子装置1的人脸识别功能相关联的操作发生时,可以触发所述人脸识别请求。当接收到所述人脸识别请求时,可以调用所述摄像头14采集该摄像头14前方的图像。所述摄像头14可以是所述电子装置1的前置摄像头,也可以是该电子装置1的后置摄像头。所采集的图像至少包括,但不仅限于,所述电子装置1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举例而言,假设所述电子装置1用户预设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来对该电子装置1进行解锁,则当该电子装置1预设的解锁操作触发(例如该电子装置1的电源键被点击)时,在该电子装置1中生成人脸识别请求。根据该人脸识别请求可以调用所述电子装置1的摄像头14采集该电子装置1的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步骤S502,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判断所述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人脸。若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则进入步骤S503;否则,返回步骤501。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盗用合法用户的照片、图片等来通过人脸验证,本实施例在传统的人脸验证流程中增加了活体检测的流程。具体地,当采集到所述电子装置1的当前用户的人脸图像时,通过活体检测技术对该人脸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判断得出该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的人脸。其中,所述活体检测可以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提示用户进行点头、摇头、张嘴等动作的活体检测方式,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适宜的活体检测方式。所述活体检测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步骤S503,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识别,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所述人脸图像进行识别,从所述人脸图像中获取人脸特征。所述人脸特征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人脸形状、人脸各部位(嘴、眼、鼻子等)的位置、人脸各部位形状、脸部轮廓等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人脸特征可以是所述人脸图像的所有人脸特征,也可以是该人脸图像中的部分人脸特征。其中,所述人脸识别技术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步骤S504,将所述人脸特征与预先存储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并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若一所述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一所述人脸特征模板相同,则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若一所述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均不相同,则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不匹配。举例而言,若从所述人脸图像中采集的所述人脸特征为4个人脸特征,且所述电子装置1内预先设置有5个人脸特征模板,则逐一从所述4个人脸特征中选取出一人脸特征,来分别与所述5个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若该人脸特征与所述5个人脸特征模板中的一个匹配,则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反之,若该人脸特征与所述5个人脸特征模板均不匹配,则判定该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不匹配。进一步地,当所有所述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均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不匹配时,可以在所述电子装置1的显示屏13上显示对应的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每当一所述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就会在统计得出的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数目一,以此统计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步骤S505,在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达到预设值时,判定所述当前用户通过人脸验证。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克服在传统的人脸识别在进行人脸特征比对时,需要比对完所有的人脸特征,才能确定采集的人脸图像是否通过验证,流程过长、浪费时间过多的缺陷,所述预设值可以是不大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总数的任意值。同时,为了尽可能的确保比对结果的正确性,该预设值应当为不小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总数的50%的数值。例如,当用户预设的人脸特征模版为8个时,所述预设值可以是4、5、6、7三者中的任一个,具体选择可以视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定。从上文可知,若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匹配的所述人脸特征的数量达到上述预设值,明显可以说明,所采集图像的人脸特征和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对应的人脸(也即合法用户的人脸)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大部分匹配),则可以判定所采集图像包括有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对应的人脸,即进行人脸验证的当前用户为合法用户。故,可以据此判定所述当前用户通过所述人脸验证。通过上述步骤S501-S505,本发明所述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在人脸验证时采集用户人脸图像,将所采集的用户人脸图像的人脸特征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在所采集人脸特征大部分与所述人脸特征模板相匹配时,即判定用户的人脸通过验证。这样,无需对用户人脸的所有人脸特征都进行比对,缩短了人脸验证的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参阅图6所示,是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实施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601,在接收到所述人脸识别请求之前,重复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人脸识别系统200第一次运行时,会要求用户录入自己的人脸作为人脸模版,用以创建所述人脸特征模版。具体地,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的方式,引导用户通过调整所述电子装置1的方位,使该电子装置1的摄像头14所采集的用户人脸能够显示于预设的人脸录入界面,进而完成所述人脸录入工作。步骤S602,在所述人脸图像为真实人脸时,识别所述人脸图像,获取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特征。本实施例中,可以对用户所录入的人脸进行识别,从中提取出用户人脸的人脸特征,用以在下次用户发起人脸验证时,通过人脸特征的比对完成对用户身份的验证。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应当从用户所录入的人脸中尽可能多的提取出用户的人脸特征,以减少后续进行人脸特征比对时的误判几率。步骤S603,存储所获取人脸特征为所述人脸特征模板。所述人脸特征模版用于在用户进行人脸验证时,通过与当前用户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判断当前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通过上述模块S601-S603,本发明所述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预先采集用户的人脸,提取该人脸中的人脸特征存储为人脸特征模版,能够在进行人脸验证时判定当前用户的身份。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的第三实施例。参阅图7所示,是本发明人脸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701,获取所述电子装置1的ID和用户登录账户。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是指该电子装置1内具有唯一性的身份标识,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所述电子装置1的硬件地址、出厂编号、产品串号等。所述用户登录账户是指所述电子装置1的合法用户操作该电子装置1时所使用的账户,包括,但不仅限于,用户登录该电子装置1的操作系统的账户、用户登录该电子装置1内特定应用程序的账户(例如微信账户、支付宝账户)等。步骤S702,将所述人脸特征模板分别与所述电子装置ID、用户登陆账户绑定存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电子装置1的ID和用户登录账户分别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进行绑定存储,可以方便后续在电子装置1用户发起人脸验证时,预先根据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从预先存储的所述人脸特征模版中,筛选出与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版,进而将所采集的当前用户人脸特征与该人脸特征模版进行比对。这样,能够缩小人脸特征比对的范围,缩短人脸验证的时间。步骤S703,获取与所述电子装置ID或所述用户登陆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板,并将所述人脸特征分别与所获取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通过上述步骤S701-703,本发明所述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预先获取电子装置1的ID及用户登录账户,并将所述电子装置1的ID和用户登录账户分别与所述人脸特征模版进行绑定存储,使人脸验证时,能够根据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预先从存储的所述人脸特征模版中筛选出与所述电子装置1的ID或用户登录账户绑定的人脸特征模版来进行比对。这样,缩小人脸特征比对的范围,进一步缩短人脸验证的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