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触控屏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063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压力触控屏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力触控屏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屏因具有易操作性、直观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的主要人机交互手段。触控屏根据不同的触控原理可分为电阻触控屏、电容触控屏、红外触控屏和表面波(ASW,Surface Acoustic Wave)触控屏这四种主要类型。其中,电容触控屏具有多点触控的功能,反应时间快,使用寿命长,透过率较高,因此用户使用体验优越的电容触控屏逐渐成为触控交互的主要技术。

电容式压力感应触控屏检测触控压力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显示模组的背面增加压力检测电极,通过检测压力检测电极与金属中框之间的空隙形变引起的电容值变化来检测触控压力的大小;另一种是在触控屏下层的ITO(氧化铟锡)层的边缘增加压力检测电极,检测压力监测电极与金属中框之间的电容值大小来检测触控压力的大小。

但是,上述两种检测触控压力的方式中,检测精度与稳定性受应用该种触控屏的显示装置的装配公差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应用该种触控屏的显示装置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导致装配作业困难,组装良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触控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具有压力触控屏的显示装置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导致装配作业困难,组装良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压力触控屏,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的入光侧设置有压力感应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感应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柔性隔垫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触控层粘接,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相对设置,所述柔性隔垫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硬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和所述柔性隔垫层分别由透明材质制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基体,所述第一基体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膜,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玻璃基体,所述玻璃基体上设置有第二导电膜,所述第一基体的硬度小于所述玻璃基体的硬度。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感应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压力触控屏的可视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导电膜由银浆、导电碳浆或氧化铟锡制成。

较佳地,所述柔性隔垫层包括光学透明胶黏剂或者水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导电膜均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各所述触控电极均与柔性引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分别通过所述柔性引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触控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填充有光学透明胶黏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压力触控屏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压力触控屏在检测触控压力的过程中,触控压力经由触控层依次传至第一电极层、柔性隔垫层和第二电极层,由于第一电极层的硬度小于第二电极层的硬度,因此第一电极层的形变量大于第二电极层的形变量,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电容值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该电容值变化的大小来判断触控压力的大小。

在本发明提供的压力触控屏中,压力感应检测装置粘接于触控层的入光侧,具体地,第一电极层与触控层粘接,实现了压力感应检测装置与触控层的一体化设置,因此当压力触控屏装配完成后,压力触控屏就可以完成触控压力的检测过程,无需中框配合。当将本发明提供的压力触控屏应用于显示装置时,对于压力触控屏与中框之间、或者显示模组与中框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减小了装配作业难度,提高了组装良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具有压力触控屏的显示装置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导致装配作业困难,组装良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压力触控屏。

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压力触控屏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触控屏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触控屏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触控屏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触控层;21-第一电极层;22-第二电极层;23-柔性隔垫层;24-柔性引线;25-触控电极;3-柔性电路板;4-盖板;5-彩色滤光片;6-其他功能层;61-黏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触控屏,包括:触控层1和压力感应检测装置,压力感应检测装置设置于触控层1的入光侧,触控层1的入光侧设置有压力感应检测装置,压力感应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层21、第二电极层22和柔性隔垫层23,第一电极层21与触控层1粘接,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相对设置,柔性隔垫层23位于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之间,第一电极层21的硬度小于第二电极层22的硬度,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由于中间隔有柔性隔垫层23,因此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之间形成一个电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压力触控屏在检测触控压力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触控压力经由触控层1依次传至第一电极层21、柔性隔垫层23和第二电极层22,由于第一电极层21的硬度小于第二电极层22的硬度,因此第一电极层2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电极层22的形变量,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21与第二电极层22之间的电容值发生变化,由于第一电极层2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电极层22的形变量,因此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之间的距离变小,电容变大,通过检测该电容值变化的大小来判断触控压力的大小。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触控屏中,压力感应检测装置粘接于触控层1的入光侧,具体地,第一电极层21与触控层1粘接,实现了压力感应检测装置与触控层1的一体化设置,因此当压力触控屏装配完成后,压力触控屏就可以完成触控压力的检测过程,无需中框配合。当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触控屏应用于显示装置时,对于压力触控屏与中框之间、或者显示模组与中框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减小了装配作业难度,提高了组装良率。

进一步地,触控层1与第一电极层21之间填充有光学透明胶黏剂(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简称:OCA),即通过光学透明胶黏剂将触控层1与第一电极层21粘接,如图1所示,光学透明胶黏剂在触控层1与第一电极层21之间形成黏胶层61。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21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基体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膜,第二电极层22包括第二基体,第二基体上设置有第二导电膜。具体地,第一基体可为透明薄膜,第二基体可为玻璃基体,第一基体的硬度小于第二基体的硬度,第一导电膜可位于第一基体的上面或者下面,第二导电膜可位于第二基体的上面或下面。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21仅包括第一导电膜,第二电极层22包括第二基体,第二基体上设置有第二导电膜。制作方法如下,在第一基体上制作第一导电膜,通过第一基体将第一导电膜粘接到触控层1的入光侧,将第一基体拆除,然后进行柔性隔垫层23和第二电极层22的组装。第一导电膜的硬度小于第二基体的硬度。

可选地,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可以由银浆、导电碳浆、导电高分子材料、金属线路或氧化铟锡制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1、第二电极层22和柔性隔垫层23分别由透明材质制成。具体地,第一电极层21中的第一基体可为透明薄膜,第二电极层22中的第二基体可采用玻璃基体,柔性隔垫层23可以选用光学透明胶黏剂或者水胶,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由氧化铟锡制成。如此设计,可将压力感应检测装置设置于压力触控屏的可视区域,从而可满足部分显示装置对于窄边框的要求。

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均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5,各触控电极25均与柔性引线24连接,具体地,第一导电膜内的多个触控电极25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导电膜内的多个触控电极25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各触控电极25均与柔性引线24相连,各触控电极25分别通过与其相连的柔性引线24与柔性电路板3(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连接,即第一电极层21与第二电极层22通过柔性引线24与柔性电路板3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压力触控屏包括触控层1和压力检测装置,触控层1中包括多个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检测触控点的位置,压力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层21、第二电极层22和柔性隔垫层23,第一电极层21的出光面通过光学透明胶黏剂与触控层1的入光面粘接,柔性隔垫层23由光学透明胶黏剂制成,第二电极层22通过柔性隔垫层23与第一电极层21粘接,其中,第一电极层21包括透明薄膜和设置于透明薄膜上的氧化铟锡制成的第一导电膜,第二电极层22包括玻璃基板和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氧化铟锡制成的第二导电膜。第一电极层21与触控层1之间的光学透明胶黏剂的厚度为0.05mm,柔性隔垫层23的厚度为0.2mm,透明薄膜的厚度为0.05mm,玻璃基板的厚度为0.15mm。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结构相似,都包括多个在同一平面间隔排列的触控电极25,各触控电极25分别通过柔性引线24与柔性电路板3相连。

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的制作方法类似,下面以第二导电膜的制作方法为例进行描述。

在玻璃基板上溅射氧化铟锡层;对溅射有氧化铟锡层的玻璃基板进行清洗并干燥;采用覆膜方式在氧化铟锡层上涂覆固态光刻胶;将覆上固态光刻胶的玻璃基板放置在掩膜版上,曝光固态光刻胶;使用显影液将各触控电极25的图案显影,去除固态光刻胶中没有发生曝光反应的区域,并清洗;采用蚀刻液对氧化铟锡层进行刻蚀,去除氧化铟锡层中没有覆盖有已经曝光的固态光刻胶的区域,并清洗;将固态光刻胶中发生曝光反应的区域去除,清洗并干燥,以制得各触控电极25,在玻璃基板上的各触控电极25共同构成第一导电膜;在玻璃基板上各触控电极25的边缘制作柔性引线24,柔性引线24的一端用于与柔性电路板3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柔性引线24为金属引线,可采用丝印方式或者镀金属层,对金属层进行曝光显影的方式进行制作。

实施例二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压力触控屏。

具体地,压力触控屏设置于盖板4与彩色滤光片5之间,压力触控屏与盖板4之间、以及压力触控屏与彩色滤光片5之间还设置有其他功能层6,在此不再赘述。压力触控屏包括触控层1和压力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包括触控层1、第一电极层21、柔性隔垫层23和第二电极层22,触控层1设置于靠近盖板4的一侧,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靠近彩色滤光片5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1通过光学透明胶黏剂与触控层1靠近彩色滤光片5的一侧粘接,柔性隔垫层23由光学透明胶黏剂制成,第二电极层22通过柔性隔垫层23与第一电极层21粘接。第一电极层21包括透明薄膜和设置于透明薄膜上的氧化铟锡制成的第一导电膜,第二电极层22包括玻璃基板和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氧化铟锡制成的第二导电膜。第一电极层21与触控层1之间的光学透明胶黏剂的厚度为0.05mm,柔性隔垫层23的厚度为0.2mm,透明薄膜的厚度为0.05mm,玻璃基板的厚度为0.15mm。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结构相似,都包括多个在同一平面间隔排列的触控电极25,各触控电极25分别通过柔性引线24与柔性电路板3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压力触控屏在检测触控压力的过程中,触控压力经由触控层1依次传至第一电极层21、柔性隔垫层23和第二电极层22,由于第一电极层21的硬度小于第二电极层22的硬度,因此第一电极层2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电极层22的形变量,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21与第二电极层22之间的电容值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该电容值变化的大小来判断触控压力的大小。

由于在压力触控屏中,第一电极层21与触控层1粘接,实现了压力感应检测装置与触控层1的一体化设置,因此当压力触控屏装配完成后,压力触控屏就可以完成触控压力的检测过程,无需中框配合。在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装配的过程中,对于压力触控屏与中框之间、或者显示模组与中框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较低,从而减小了装配作业难度,提高了组装良率。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纸书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