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274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娱乐等等。

目前移动终端的触摸面板的非显示区域是透明的,为了使得移动终端更加美观,一般可以在触摸面板非显示区域的下方喷涂油墨,形成多层油墨以遮盖移动终端内部的结构。

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的接近传感器通常是利用一个红外发射器以及一个红外接收器来实现。该红外发射器发出红外光线,经过阻挡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该红外接收器接收到该反射光线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光强值来判断该移动终端是接近还是远离阻挡物。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红外发射器与该红外接收器的距离太近时,由于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有一部分会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内部的反射进入到红外接收器中,而不能集中的往外界发射,使得该红外接收器的检测到的基础值较大;因此,该红外接收器的灵敏度很低,容易出现误判或漏判。

由上可知,现有的移动终端的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判断错误或判断失灵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其可以解决现有移动终端的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判断错误或判断失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包括盖板及设置在盖板一侧的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所述第二附着层包括透光区域和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附着层覆盖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光区域,以使得从盖板外形上所述透光区域被隐藏而不可见,所述透光区域的外围设有反光隔离板,所述反光隔离板用于防止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在所述第一附着层中进行内部绕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面板和信号发射器、信号接收器、以及印刷电路板;所述壳体与所述面板围成一空间,所述信号发射器、信号接收器、以及印刷电路板均位于所述空间内;所述信号发射器、信号接收器均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

所述面板包括盖板及设置在盖板一侧的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所述第二附着层包括透光区域和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附着层覆盖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光区域,以使得从盖板外形上所述透光区域被隐藏而不可见,所述透光区域的外围设有反光隔离板,所述反光隔离板用于防止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在所述第一附着层中进行内部绕射;其中,所述透光区域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二透光区域;在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外围设有第一反光隔离板,在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外围设有第二反光隔离板;

所述信号发射器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下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向外界发射信号;

所述信号接收器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下方,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接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反光隔离板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外围向下延伸至所述信号发射器位置处;所述第二反光隔离板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外围向下延伸至所述信号接收器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包括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发射器用于向外界发射信号;所述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

其中,在所述信号发射器外围上方设有第一反光隔离板;在所述信号接收器外围上方设有第二反光隔离板;所述第一反光隔离板用于将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反射至外界,所述第二反光隔离板用于将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反射回所述信号接收器中接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印刷电路板,所述壳体与所述面板围成一空间,所述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空间内;其中,所述面板为上面所述的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面板、传感器组件、以及印刷电路板,所述壳体与所述面板围成一空间,所述印刷电路板及所述传感器组件均位于所述空间内,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所述传感器组件为上面所述的传感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面板包括盖板及设置在盖板一侧的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所述第二附着层包括透光区域和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附着层覆盖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光区域,以使得从盖板外形上所述透光区域被隐藏而不可见,所述透光区域的外围设有反光隔离板,所述反光隔离板用于防止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在所述第一附着层中进行内部绕射。由于在接近传感器传输信号的通道外围增设反光隔离板,从而使得接近传感器发射的信号在所述反光隔离板内部折射至外界,而不会往移动终端内部发射,进而接近传感器不会接收到内部绕射的信号。因此,提高了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有效避免了判断错误或判断失灵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感光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在第二第一附着层和第三第一附着层开设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以实施在一适当的环境中来举例说明。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示例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用作实例、示例或例证。此外,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冠词“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释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除非另外指定或从上下文清楚导向单数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所述面板组件100包括:面板10、接近传感器20、以及环境光传感器30。

其中,接近传感器20以及环境光传感器30均位于面板10下方,且接近传感器20以及环境光传感器30均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印刷电路板40上,并与该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接近传感器20可以包括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所述信号发射器21用于向外界发射信号;所述信号接收器22用于接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后经外部物体反射的信号;其中,该信号可以是光信号,也可以是声波信号,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信号发射器21可以为红外线发射器等,如IR LED(红外发光二极管)等,用于向外界发射红外线信号;该信号接收器22可以为红外线接收器等,用于接收红外线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信号发射器21也可以为激光发射器,用于向外界发射激光信号;该信号接收器22也可以为激光接收器,用于接收激光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信号发射器21还可以为超声波发射器,用于向外界发射超声波信号;该信号接收器22还可以为超声波接收器,用于接收超声波信号。

该接近传感器20的信号接收器22和环境光传感器30可以集成在同一个模块中。比如,该模块的接收端既可接收信号发射器21发射的不可见光(如红外信号),又能感应外部环境的可见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接收器22与环境光传感器30还可以分开设置,信号接收器22与环境光传感器30为两个独立的器件,该信号接收器22与环境光传感器30可以相互连接,如并排设置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面板组件100可应用于移动终端1000,移动终端1000例如为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可以理解,移动终端1000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此外,该移动终端1000还可以包括指纹识别模组50和供受话器发出声音的开孔60。

实际应用中,该接近传感器20可以在移动终端1000通话时通过监测信号发射器21(如IR LED)发射的红外光来判断移动终端1000是否贴近脸部,当判断移动终端1000贴近脸部时可以关闭屏幕的背光,从而起到省电以及防止误动作的作用。

其中,面板10可以为触摸面板、显示面板、触摸显示面板或者具有其他功能的移动终端面板等等。具体地,面板10包括:盖板11、及设置在盖板一侧的第一附着层170和第二附着层18。可以理解的是,盖板11为面板组件100的外观面,朝向用户。用户可以在盖板11表面上进行手势操作,例如点击或滑动以控制移动终端1000实现相应的功能。所述第二附着层包括透光区域和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附着层覆盖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光区域,以使得从盖板外形上所述透光区域被隐藏而不可见,所述透光区域的外围设有反光隔离板,所述反光隔离板用于防止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在所述第一附着层中进行内部绕射。

所述反光隔离板顶端的颜色与所述第一附着层的颜色相同。所述反光隔离板的高度等于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的厚度之和。所述反光隔离板贯穿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反光隔离板的顶端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齐平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反光隔离板的顶端低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11包括显示区域14及非显示区域15;通常的,盖板11的中间区域作为显示区域14,非显示区域15设置在显示区域14的周围。例如,非显示区域15设置在显示区域14的顶侧或底侧。参考图2,盖板11的顶部非显示区域15还设有前置摄像头孔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前置摄像头孔16可以省略,或者去除。

由于面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区域14查看移动终端1000的屏幕所显示的内容。

为了使移动终端1000更加美观,可以在非显示区域15下方喷涂油墨。油墨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不同颜色的移动终端1000的需求,还可以遮盖移动终端1000内部的结构以达到美化移动终端1000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非显示区域15下方设有第一附着层组17,所述第一附着层组17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附着层170;在所述第一附着层组17下方设有一第二附着层18,如图1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附着层组17包含的第一附着层17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如2层、3层、4层等。本实施例以第一附着层组17包括三个第一附着层17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面板10进行描述,如图7所示。

其中,所述第一附着层的透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射率。例如,该第一附着层可以为透光油墨层,该第二附着层可以为遮光油墨层。

该第一附着层170和第二附着层18可以采用喷涂工艺形成,如静电喷涂、粉末喷涂工艺等。该第一附着层170可以为平整或者完整的第一附着层,即在第一附着层170表面均匀地喷涂有透光油墨,以使得第一附着层170一整层表面均具有透光油墨。

该第二附着层18可以遮挡外部环境光线或者移动终端1000内部的光线,达到遮盖移动终端1000内部的结构的效果。该第二附着层18的油墨颜色可以为黑色、灰色等颜色,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

该第一附着层组17可以起到对第二附着层18的保护作用,防止第二附着层18被损伤,并且还可以满足用户对不同颜色的终端1000的需求。比如,该第一附着层170的油墨颜色可以为白色、蓝色等颜色,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

为了满足接近传感器20和环境光传感器30的收发光信号的需求,该第二附着层18需要设置两个透光区域,即在所述第二附着层18设置一个用于供接近传感器发射光信号的第一透光区域181,以及设置一个用于供接近传感器接收光信号或者供环境光传感器30感应环境光信号的第二透光区域182。

其中,所述信号发射器21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下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向外界发射光信号;所述信号接收器22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82下方,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接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光信号。所述环境光传感器30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将所述第二附着层18上的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均挖空以形成通孔,即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均为通孔。这样,接近传感器发射的光信号通过其中一通孔发射至外界,通过另一通孔来供接近传感器接收光信号或者供环境光传感器30感应环境光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在所述第二附着层18上,除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之外的其他区域均涂设有遮光油墨(如黑色油墨),即除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之外的其他区域为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不涂遮光油墨(如黑色油墨)。因此,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均是透明的,这样便不会阻挡光信号的传输。

实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是透明的工艺流程是:

将所述第二附着层18上的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位置处,用一遮挡物覆盖住,接着,在所述第二附着层18表面涂黑色油墨,最后,将遮挡物拿掉,便形成了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之外的其他区域均有黑色油墨,而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则是透明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接近传感器发射的光信号不会往移动终端内部发射,进而接近传感器不会接收到内部绕射的光信号。因此,通过在接近传感器传输光信号的通道外围增设反光隔离板,从而使得光信号在所述反光隔离板内部折射至外界或者进入到所述信号接收器22中。其实现如下:

在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外围设有第一反光隔离板183,在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外围设有第二反光隔离板184;所述第一附着层170覆盖隐藏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以及所述第一反光隔离板183和第二反光隔离板184;其中,所述第一反光隔离板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外围向下延伸至所述信号发射器位置处;所述第二反光隔离板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外围向下延伸至所述信号接收器位置处。即,所述第一反光隔离板的高度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到所述第一附着层组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反光隔离板的高度为所述信号接收器到所述第一附着层组之间的距离。

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均为通孔时,那么将呈圆柱套形的第一反光隔离板183套设在信号发射器21上方,并伸入到第二附着层18的第一透光区域的通孔处;以及,在不具有环境光传感器30的情况下,将呈圆柱套形的第二反光隔离板184套设在信号接收器22上方,并伸入到第二附着层18的第二透光区域的通孔处。可以理解的是,在具有环境光传感器30的情况下,将呈圆柱套形的第二反光隔离板184套设在信号接收器22和环境光传感器30上方,并伸入到第二附着层18的第二透光区域的通孔处。然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光隔离板183和第二反光隔离板184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比如,可以为圆形、矩形、圆角矩形等形成。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大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比如,可以为圆形孔时,孔径可以在1.1mm-1.3mm之间,或者2mm-3mm之间。本实施例为了提高信号接收器22和环境光传感器30接收光信号的能力,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可以使得第二透光区域182的面积大于第一透光区域181的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需要在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外围和第二透光区域182外围开设槽,将第一反光隔离板183套设在信号发射器21上方,并伸入到第一透光区域181外围开设的槽中,以及,在不具有环境光传感器30的情况下,将第二反光隔离板184套设在信号接收器22上方,并伸入到第二透光区域182外围开设的槽中。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信号发射器21面积,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82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信号接收器22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具有环境光传感器30的情况下,将第二反光隔离板184套设在信号接收器22和环境光传感器30上方,并伸入到第二透光区域182外围开设的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为了光信号更加集中的传输,除了在第二附着层18处设有反光隔离板,还在第一附着层组17同样设置反光隔离板。实现如下:

在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位置处的所述第一附着层外围设有第三反光隔离板,在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位置处的所述第一附着层外围设有第四反光隔离板;其中,所述第三反光隔离板和第四反光隔离板的顶端均涂设有透光油墨,以使所述第三反光隔离板和第四反光隔离板顶端的颜色与所述第一附着层的颜色相同,这样便使得外观颜色一致,以达到美观的效果。所述第三反光隔离板是由第一反光隔离板延伸而成的,所述第四反光隔离板是由第二反光隔离板延伸而成的。

如图5所示,例如,在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位置处的所述第一附着层外围开设槽,以使得第三反光隔离板伸入到该槽中,在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位置处的所述第一附着层外围开设槽,以使得第四反光隔离板伸入到该槽中。

如图10所示,然而,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以第一附着层组17包括三个第一附着层170为例,即第一第一附着层、第二第一附着层、以及第三第一附着层。优选的,对第一第一附着层不做任何处理,仅对第二第一附着层和第三第一附着层开设槽171,以使得反光隔离板伸入到该槽中,这样便不需要在反光隔离板的顶端涂设透光油墨,从而省了一道工序。

或者,对第一第一附着层不做任何处理,仅对第二第一附着层和第三第一附着层开通孔,如图6所示,该通孔与第二附着层18的通孔互通。这样,反光隔离板便伸入至该通孔的内侧壁中。

此外,由于最外一层的第一附着层170不做处理,最外一层的第一附着层170可以遮盖移动终端1000内部的结构,以达到美化移动终端1000的效果。这样就没有移动终端1000的外观开孔限制,因此第二附着层18上透光区域的大小和形状不受限制,均可以根据传感器件的实际收发光的需求来开设(一般是孔越大越好),提升了开孔的灵活性以及接近传感器20和环境光传感器30的性能。

如图9所示,如此,接近感应的过程为:信号发射器21产生光信号,光信号穿过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和第一附着层170传输至外界,碰到遮挡物70后被反射至面板10,然后被面板10反射至遮挡物70,如此经过遮挡物70以及面板10反射后,光信号穿过第一附着层170以及第二透光区域182被信号接收器22接收。

对于环境光传感器30:外界环境光穿过第一附着层170和第二透光区域182,此时,环境光传感器30将会感应到外界环境光。

为了提高接近传感器20的感应准确性和性能,本实施例还可以拉远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中心距(即中心距离),即信号发射器21的中心和信号接收器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应地,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与第二透光区域18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与第二透光区域18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中心距,即第一透光区域181的中心与第二透光区域18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较佳地,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如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之间的中心距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相应地,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与第二透光区域18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如,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81与第二透光区域182之间的中心距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为更好地实现接近感应,进一步提高接近传感器20的感应准确性和性能,本实施例在增大信号发射器21和信号接收器22之间的距离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大信号接收器22对应的量程,即信号接收器22所能实现的接近值范围。

如图8所示,为了组装方便,可以先单独制作好传感器组件,然后在将该传感器组件与面板组装在一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包括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发射器用于向外界发射信号;所述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其中,在所述信号发射器外围上方设有第一反光隔离板;在所述信号接收器外围上方设有第二反光隔离板;所述第一反光隔离板用于将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反射至外界,所述第二反光隔离板用于将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反射回所述信号接收器中接收。

由上可知,这样可以将自带有第一反光隔离板的信号发射器以及自带有第二反光隔离板的信号接收器,与面板组装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印刷电路板,所述壳体与所述面板围成一空间,所述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空间内;其中,所述面板为上面所述的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面板组件以及印刷电路板,其中,所述面板组件为上面所述的面板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面板组件中的面板围成一空间,所述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空间内;所述面板组件中的接近传感器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面板、传感器组件、以及印刷电路板,所述壳体与所述面板围成一空间,所述印刷电路板及所述传感器组件均位于所述空间内,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所述传感器组件为上面所述的传感器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由于在接近传感器传输光信号的通道外围增设反光隔离板,从而使得接近传感器发射的光信号在所述反光隔离板内部折射至外界,而不会往移动终端内部发射,进而接近传感器不会接收到内部绕射的光信号。因此,提高了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有效避免了判断错误或判断失灵的情况。

尽管已经相对于一个或多个实现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本说明书和附图的阅读和理解将会想到等价变型和修改。本实用新型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并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特别地关于由上述组件执行的各种功能,用于描述这样的组件的术语旨在对应于执行所述组件的指定功能(例如其在功能上是等价的)的任意组件(除非另外指示),即使在结构上与执行本文所示的本说明书的示范性实现方式中的功能的公开结构不等同。此外,尽管本说明书的特定特征已经相对于若干实现方式中的仅一个被公开,但是这种特征可以与如可以对给定或特定应用而言是期望和有利的其他实现方式的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组合。而且,就术语“包括”、“具有”、“含有”或其变形被用在具体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中而言,这样的术语旨在以与术语“包含”相似的方式包括。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