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驱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触控驱动电路、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2903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触控驱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触控驱动电路、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驱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触控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摸屏(touchscreenpanel)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目前,内嵌式触摸屏(incelltouchpanel)具有厚度小,成本低等优势受到各大面板厂家青睐。其中,在内嵌式触摸屏技术中,互电容式触摸屏则凭借其较高的灵敏度以及多点触控的优点,成为目前内嵌式触摸屏技术发展的主流。

互电容式触摸屏结构主要由多条相互交叉的扫描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组成。各扫描电极tx逐行输入触控驱动信号(例如高频的交变信号),从而使感应电极rx中产生感应信号。当触摸发生时,触摸点处扫描电极tx与感应电极rx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感应电极rx中的感应信号也变化,通过分析输出变化后的感应信号的坐标即可得到触摸位置。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驱动芯片向各个扫描电极tx输入触控驱动信号。然而为了实现窄边框设计,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集成于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驱动电路,该触控驱动电路用于逐行向扫描电极tx输出触控驱动信号。然而,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触控驱动电路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如图1所示,在a处存在噪声,从而降低了信号的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驱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触控驱动电路、显示装置,降低触控驱动信号的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驱动单元,包括移位寄存子单元和选通子单元;所述移位寄存子单元包括第一输入模块、第一上拉控制模块、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第一上拉模块以及第一下拉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移位控制信号端以及移位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用于在所述移位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移位信号输入端的电压输入至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第一上拉节点;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第一时钟信号端、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二电压端、移位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入模块、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以及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第一下拉节点,或者在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的电压下拉至所述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一上拉模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拉节点、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上拉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下拉模块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所述第一上拉节点、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以及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一下拉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分别将所述第一上拉节点、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下拉至所述第二电压端;所述选通子单元包括第二输入模块、第二上拉控制模块、第二上拉模块、第二下拉控制模块、第二下拉模块;其中,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电连接于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触控选通信号端、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以及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用于在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将所述触控选通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以及第二上拉节点;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的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上拉节点;所述第二上拉模块电连接于触控驱动信号端、所述第二上拉节点以及触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上拉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触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所述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输入模块和所述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电压端或所述第二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第二下拉节点;所述第二下拉模块电连接于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第三电压端以及所述触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下拉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触控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下拉至所述第三电压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以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下拉节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下拉节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电连接。

优选的,第二输入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触控选通信号端,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上拉节点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上拉模块包括第六晶体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上拉节点,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端,所述第二极与所述触控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

优选的,第二下拉模块包括第七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触控信号输出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压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入模块包括第八晶体管,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移位控制信号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移位信号输入端,第二极与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九晶体管,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第二极与所述第一上拉节点电连接。

优选的,第一上拉模块包括第十晶体管和第三电容;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拉节点,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第二极与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另一端与所述第十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十一晶体管、第十二晶体管、第十三晶体管、第十四晶体管、第十五晶体管、第十六晶体管以及第四电容;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模块,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二极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包括第十七晶体管、第十八晶体管以及第五电容;所述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拉节点,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八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下拉节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九晶体管,所述第十九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二极,第二极与所述第一上拉节点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十晶体管和第二十一晶体管;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模块,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压端,第一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第二极与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驱动电路,包括多级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触控驱动单元;第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控制信号端连接最后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出端;除了所述第一级触控驱动单元以外,上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出端与下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控制信号端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驱动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驱动单元的驱动方法,在触控阶段内,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触控阶段的第一时刻,第一输入模块在移位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移位信号输入端的电压输入至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和第一下拉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将第一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上拉节点;第一上拉模块在所述第一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电压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将第一下拉节点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第二输入模块在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将触控选通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控制模块和第二下拉控制模块;所述第二上拉控制模块将第二输入模块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节点;第二上拉模块在所述第二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触控驱动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将所述第二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在所述触控阶段的第二时刻,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第一下拉模块在所述第一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分别将所述第一上拉节点、所述移位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下拉至所述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第二下拉模块在所述第二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触控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下拉至第三电压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驱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触控驱动电路、显示装置。该触控驱动单元包括移位寄存子单元和选通子单元。其中移位寄存子单元包括第一输入模块、第一上拉控制模块、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第一上拉模块以及第一下拉模块。其中,第一输入模块电连接于第一上拉控制模块、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移位控制信号端以及移位信号输入端。该第一输入模块用于在移位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移位信号输入端的电压输入至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和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第一上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第一电压端;第一上拉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输入模块的控制下,将第一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上拉节点。第一下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第一时钟信号端、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二电压端、移位信号输出端。第一下拉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输入模块、第一时钟信号端以及第二时钟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下拉节点,或者在移位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将第一下拉节点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第一上拉模块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第一时钟信号端、移位信号输出端。第一上拉模块用于在第一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电压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第一下拉模块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第一上拉节点、移位信号输出端以及第二电压端。第一下拉模块用于在第一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分别将第一上拉节点、移位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选通子单元包括第二输入模块、第二上拉控制模块、第二上拉模块、第二下拉控制模块、第二下拉模块。其中,第二输入模块电连接于移位信号输出端、触控选通信号端、第二上拉控制模块以及第二下拉控制模块。第二输入模块用于在移位信号输出端的控制下,将触控选通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控制模块和第二下拉控制模块。第二上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以及第二上拉节点。第二上拉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将第二输入模块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节点。第二上拉模块电连接于触控驱动信号端、第二上拉节点以及触控信号输出端。第二上拉模块用于在第二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触控驱动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第二下拉控制模块还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第一电压端、第二电压端。第二下拉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二输入模块和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将第一电压端或第二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第二下拉模块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第三电压端以及触控信号输出端。第二下拉模块用于在第二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将触控信号输出端的电压下拉至第三电压端。

由上述可知,一方面,移位寄存子单元在移位控制信号端的触发下,可以通过第一上拉控制模块对第一上拉节点进行充电,以使得第一上拉模块在该第一上拉节点的作用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从而使得该移位寄存子单元具备信号移位寄存的功能,从而由多个级联的触控驱动单元构成的触控驱动电路,可以使得各个触控驱动单元中的选通子单元再接收到与各自相连的移位寄存子单元输出的信号后,能够依次输出触控驱动信号,从而使得该触控驱动电路能够逐行对扫描电极进行驱动。又一方面,选通子单元可以通过第二上拉控制模块将通过第二输入模块输出的信号,即触控选通信号端输出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上拉节点,以对该第二上拉节点进行充电。此时,在该第二上拉节点的控制下,第二上拉模块能够将触控驱动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从而向该触控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的扫描电极输出触控驱动信号。在此情况下,该选通子单元能够根据需要对触控驱动信号进行选通,即在触控选通信号端的控制下将触控驱动信号端的信号作为上述触控驱动信号由触控信号输出端输出,以驱动位于显示区域的扫描电极。基于此,为了减小触控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的噪声,可以通过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将第二下拉节点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进而避免由于第二下拉节点的电位误升高使得触控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受到第三电压端的干扰。此外,当触控信号输出端无需输出触控驱动信号时,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可以将第一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从而在该第二下拉节点的控制下,通过第二下拉模块将触控信号输出端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驱动单元输出的触控驱动信号的波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各个模块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各个模块的另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用于驱动图1至图3任意一副所示的触控驱动单元的控制信号时序图;

图6为由图1至图3任意一副所示的触控驱动单元构成触控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触控驱动电路输出的触控信号的波形图。

附图标记:

01-移位寄存子单元;02-选通子单元;10-第一输入模块;20-第一上拉控制模块;30-第一上拉模块;40-第一下拉控制模块;50-第一下拉模块;11-第二输入模块;21-第二上拉控制模块;31-第二上拉模块;41-第二下拉控制模块;51-第二下拉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驱动单元,如图2所示,包括移位寄存子单元01和选通子单元02。

具体的,移位寄存子单元01包括第一输入模块10、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第一上拉模块30、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以及第一下拉模块50。

其中,该第一输入模块10电连接于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移位控制信号端cn以及移位信号输入端tp_stv。该第一输入模块10用于在移位控制信号端cn的控制下,将移位信号输入端tp_stv的电压输入至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和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

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还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pu1、第一电压端vgh。该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用于在第一输入模块10的控制下,将第一电压端vgh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上拉节点pu1。

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还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一时钟信号端ck、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第二电压端vgl、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该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用于在第一输入模块10、第一时钟信号端ck以及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下拉节点pd1。或者该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用于在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控制下,将第一下拉节点pd1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

此外,第一上拉模块30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pu1、第一时钟信号端ck、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该第一上拉模块30用于在第一上拉节点pu1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k的电压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

第一下拉模块50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一上拉节点pu1、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以及第二电压端vgl。该第一下拉模块50用于在第一下拉节点pd1的控制下,分别将第一上拉节点pu1、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

由上述可知,移位寄存子单元01在移位控制信号端cn的触发下,可以通过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对第一上拉节点pu1进行充电,以使得第一上拉模块30在该第一上拉节点pu1的作用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k的信号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从而使得该移位寄存子单元01具备信号移位寄存的功能,从而由多个级联的触控驱动单元构成的触控驱动电路,可以使得各个触控驱动单元中的选通子单元02再接收到与各自相连的移位寄存子单元01输出的信号后,能够依次输出触控驱动信号,从而使得该触控驱动电路能够逐行对扫描电极进行驱动。

在此情况下,为了降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输出信号的噪声,该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将第一下拉节点pd1的电位拉低至第二电压端vgl。从而避免第一下拉模块50将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电位拉低。而当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无需输出移位信号后,该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的信号输出至第一下拉节点pd1,以使得在该第一下拉节点pd1的控制下,通过第一下拉模块50将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电位拉低。

在此基础上,选通子单元02包括第二输入模块11、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第二上拉模块31、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以及第二下拉模块51。

其中,第二输入模块11电连接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以及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该第二输入模块11用于在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控制下,将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和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

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还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h以及第二上拉节点pu2。该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用于在第一电压端vgh的控制下,将第二输入模块11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节点pu2。

第二上拉模块31电连接于触控驱动信号端tx、第二上拉节点pu2以及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该第二上拉模块31用于在第二上拉节点pu2的控制下,将触控驱动信号端tx的信号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

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还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pd2、第一电压端vgh、第二电压端vgl。该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用于在第二输入模块11和第一电压端vgh的控制下,将第一电压端vgh或第二电压端vgl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pd2。

第二下拉模块51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pd2、第三电压端vcom以及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该第二下拉模块51用于在第二下拉节点pd2的控制下,将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的电压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com。

由上述可知,选通子单元02可以通过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将通过第二输入模块11输出的信号,即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输出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上拉节点pu2,以对该第二上拉节点pu2进行充电。此时,在该第二上拉节点pu2的控制下,第二上拉模块31能够将触控驱动信号端tx的信号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从而向该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相连接的扫描电极输出触控驱动信号。在此情况下,该选通子单元02能够根据需要对触控驱动信号进行选通,即在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的控制下将触控驱动信号端tx的信号作为上述触控驱动信号由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以驱动位于显示区域的扫描电极。基于此,为了减小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信号的噪声,可以通过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将第二下拉节点pd2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进而避免由于第二下拉节点pd2的电位误升高使得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信号受到第三电压端vcom的干扰。此外,当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无需输出触控驱动信号时,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可以将第一电压端vgh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pd2,从而在该第二下拉节点pd2的控制下,通过第二下拉模块51将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com。

以下对如图2所示的触控驱动单元中的各个模块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具体的,如图3所示,该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以及第一电容c1。

其中,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输入模块11,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

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输入模块11,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l和第二下拉节点pd2。

在此情况下,串联的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构成一反相器,从而使得输入至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栅极的信号与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输出的信号互为高低电平。这样一来,以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为n型晶体管为例,当该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导通时,该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能够将第二下拉节点pd2的电位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此外,当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触控驱动信号时,串联的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能够起到增大分压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该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拉低第二下拉节点pd2电位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优选的该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还可以包括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和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l,第二极与第二下拉节点pd2电连接。在此情况,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此时,该第三晶体管t3处于二极管导通状态,从而具备单向导通的特性,使得第一电压端vgh的信号能够在第三晶体管t3的导向作用下输出至第二晶体管t2以及第二下拉节点pd2。

此外,第一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pd2,另一端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该第一电容c1具有滤波、稳定信号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滤波效果,如图4所示,该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还包括第二十晶体管t20和第二十一晶体管t21。

具体的,该第二十晶体管t20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h,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二输入模块11,第二极与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

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h,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第二极与第二下拉节点pd2电连接。

由于第二十晶体管t20和第二十一晶体管t21的栅极均连接第一电压端vgh。在此情况下,当该第二十晶体管t20和第二十一晶体管t21均为n型晶体管时,上述两个晶体管保持常开状态。由于晶体管自身具有一定的电容,因此能够对流过上述两个晶体管的信号起到滤波、稳定信号的作用。

此外,第二输入模块11包括第四晶体管t4。该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电连接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第一极电连接于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第二极与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电连接。

该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包括第五晶体管t5。该所述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h,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二输入模块11,第二极与第二上拉节点pu2电连接。在第二输入模块11的结构如上所述的情况下,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电连接于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

此外,第二上拉模块31包括第六晶体管t6和第二电容c2。具体的,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上拉节点pu2,第一极电连接于触控驱动信号端tx,第二极与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电连接。

第二电容c2的一端电连接于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另一端与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电连接。该第二电容c2具有滤波、稳定信号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选通子单元02的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连接有扫描电极。因此第六晶体管t6的负载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驱动能力,所以第六晶体管t6的尺寸相对于选通子单元02中其余的晶体管,例如第七晶体管t7的尺寸而言较大。

第二下拉模块51包括第七晶体管t7。该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下拉节点pu2,第一极电连接于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另一端与第三电压端vcom。

此外,第一输入模块10包括第八晶体管t8,该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电连接于移位控制信号端cn,第一极电连接于移位信号输入端tp_stv,第二极与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和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电连接。

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包括第九晶体管t9,该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输入模块10,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h,第二极与第一上拉节点pd1电连接。在第一输入模块10的结构如上所述的情况下,该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电连接于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极。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滤波效果,如图4所示,该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还包括第十九晶体管t19,该第十九晶体管t19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电压端vgh,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九晶体管t9的第二极,第二极与第一上拉节点pu1电连接。在此情况下,当该第十九晶体管t19为n型晶体管时,上述晶体管保持常开状态。由于晶体管自身具有一定的电容,因此能够对流过上述晶体管的信号起到滤波的作用。

此外,第一上拉模块30包括第十晶体管t10和第三电容c3。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pu1,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时钟信号端ck,第二极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电连接。

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于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另一端与第十晶体管t10的第二极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十晶体管t10的第二极通过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与选通子单元02相连接,而选通子单元02包括多个晶体管以及与该选通子单元02的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相连接的扫描电极。因此第十晶体管t10的负载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驱动能力,所以第十晶体管t10的尺寸相对于移位寄存子单元01中其余的晶体管的尺寸而言较大。此外与该第十晶体管t10相连接的第三电容c3能够具有一定的电压自举作用,从而能够使得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电压进一步升高,以使得第十晶体管t10能够保持稳定的导通状态。

此外,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包括第十一晶体管t11、第十二晶体管t12、第十三晶体管t13、第十四晶体管t14、第十五晶体管t15、第十六晶体管t16以及第四电容c4。

其中,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输入模块10,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在输入模块10的结构如上所述的情况下,该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极于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极电连接。

第十二晶体管t12的栅极和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时钟信号端ck,第二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电连接。此时该第十二晶体管t12处于二极管导通状态,具备单向导通的作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时钟信号端ck的信号在第十二晶体管t12的导向作用下,输出至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该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输入模块11,第一极电连接于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在输入模块10的结构如上所述的情况下,该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于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极电连接。

第十四晶体管t14的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第二极与第十五晶体管t15的第一极电连接。

第十五晶体管t15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第二极与第一下拉节点pd1电连接。

第十六晶体管t16的栅极电连接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

第四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于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另一端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该第四电容c4起到滤波、稳定信号的作用。

此外,第一下拉模块50包括第十七晶体管t17、第十八晶体管t18以及第五电容c5。

第十七晶体管t17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一极电连接于第一上拉节点pu1,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

第十八晶体管t18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一极电连接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

第五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一下拉节点pd1,另一端与第二电压端vgl电连接。该第五电容c5起到滤波、稳定信号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上述晶体管可以均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在此情况下,以上述晶体管均为n型晶体管为例,上述晶体管可以构成的nmos触控驱动单元。该nmos触控驱动单元中具有单管传输门,例如第七晶体管m7。而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触控驱动单元中的传输门需要由一个n型晶体管和一个p型晶体管构成。因此,采用如图4所示的nmos触控驱动单元现对于上述cmos触控驱动单元而言,能够节省晶体管的数量,使得功耗更低。在此基础上,当采用nmosdisplaygoa(gatedriveronarray,阵列基板行驱动)驱动具有上述扫描电极的显示面板中的栅线时,该nmos触控驱动单元与该nmosdisplaygoa的匹配性更佳,制作成本更低。

在此基础上,上述晶体管的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或者第一极为源极,第二极为漏极。

以下以上述晶体管均为n型晶体管为例,结合图5所示的各个控制信号的时序,对图4所示的触控驱动单元在不同阶段的驱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是以第一电压端vgh输出高电平,第二电压端vgl以及第三电压端vcom输出低电平为例进行的说明。此外,如图5所示,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的一个脉冲信号的宽度可以包含多个触控驱动信号端tx的脉冲信号的宽度。

具体的,在触控阶段s的第一时刻p1,tp_stv=1;ck=1;ckb=0;tx_en=1。其中,“1”表示高电平“0”标示低电平,且移位控制信号端cn输出的信号与上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输出信号的波形相同。

在此情况下,移位控制信号端cn输出高电平,第八晶体管t8导通,移位信号输入端tp_stv输出的高电平通过第八晶体管t8输出至第九晶体管t9、第十一晶体管t11以及第十三晶体管t13的栅极,上述晶体管均导通。基于此,第一电压端vgh输出的高电平通过第九晶体管t9和第十九晶体管t19输出至第一上拉节点pu1,以对该第一上拉节点pu1进行充电。此时,第十晶体管t10导通,从而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k输出的高电平通过第十晶体管t10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此时第十六晶体管t16导通,并将第一下拉节点pd1的电位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基于此,第十八晶体管t18和第十七晶体管t17截止。

此外,第一时钟信号端ck输出的高电平通过第十二晶体管t12向第四电容c4进行充电。第十四晶体管t14导通,第十五晶体管t15截止。

在此情况下,由于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输出高电平,因此第四晶体管t4导通,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输出的高电平,通过第四晶体管t4以及导通的第五晶体管t5输出至第二上拉节点pu2。在该第二上拉节点pu2的控制下,触控驱动信号端tx将触控驱动信号通过第六晶体管t6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在此情况下,该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能够驱动其相连接的扫描电极。

此外,串联的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一晶体管t1导通,在该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一晶体管t1的分压作用下,能够很好的将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即该第二下拉节点pd2的电位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从而避免第七晶体管t7误导通,使得第三电压端vcom对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的信号造成噪声干扰。具体的,如图7所示,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的信号在a处的噪声相比图1而言明显减弱。

由上述可知,串联的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一晶体管t1可以构成一反相器。

综上所述,在触控阶段s的第一时刻p1,该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向扫描电极输出触控驱动信号,且在移位寄存子单元01的作用下,使得多个级联的触控驱动单元的触控信号输出端,例如tx_out1、tx_out2……tx_out29等逐行输出上述触控驱动信号。

接下来,在触控阶段s的第二时刻p2,tp_stv=0;ck=0;ckb=1;tx_en=0。

在此情况下,第八晶体管t8、第九晶体管t9、第十一晶体管t11以及第十三晶体管t13均截止。第四电容c4将上一阶段存储的高电平释放至第十四晶体管t14的栅极,该第十四晶体管t14导通。此时,由于第十五晶体管t15也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第二时钟信号端ckb输出的高电平通过第十四晶体管t14和第十五晶体管t15传输至第一下拉节点pd1。在该第一下拉节点pd1的控制下,第十七晶体管t17导通,以将第一上拉节点pu1的电位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通过第十八晶体管,将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电位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

基于此,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四晶体管t4、第六晶体管t6截止。此时,第一电压端vgh的高电平通过第三晶体管t3和第二十一晶体管21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pd2,并在该第二下拉节点pd2的控制下,第七晶体管t7导通,以将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com。

对于一级触控驱动单元而言,直到移位控制信号端cn和移位信号输入端tp_stv输出的信号再次变为高电平之前,该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输出端一致被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com。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驱动电路,如图6所示,包括多个级联的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触控驱动单元(txd_1、txd_2……txd_n)。其中,第一级触控驱动单元txd_1的移位控制信号端cn连接最后一级触控驱动单元txd_n的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

除了第一级触控驱动单元txd_1以外,上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与下一级触控驱动单元的移位控制信号端cn电连接。

此外,第一时钟信号端ck、第二时钟信号端ckb与系统时钟信号clk1、clk2交替连接。其中,该系统时钟信号clk1、clk2输出信号的波形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触控驱动电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驱动单元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驱动电路。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驱动电路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触控显示装置以包括液晶触控显示装置和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装置,例如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触控显示器、液晶触控电视、触控手机或触控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驱动单元的驱动方法,在触控阶段内,该方法包括:

如图5所示,在触控阶段s的第一时刻p1,第一输入模块11在移位控制信号端cn的控制下,将移位信号输入端tp_stv的电压输入至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和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

第一上拉控制模块20将第一电压端vgh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上拉节点pu1。第一上拉模块30在第一上拉节点pu1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k的电压输出至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

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将第一下拉节点pd1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

第二输入模块11在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控制下,将触控选通信号端tx_en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和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0。

第二上拉控制模块21将第二输入模块11的信号输出至第二上拉节点pu2。第二上拉模块31在第二上拉节点pu2的控制下,将触控驱动信号端tx的信号输出至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

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将第二电压端vgl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pd2。

如图5所示,在触控阶段s的第二时刻p2,第一下拉控制模块40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的电压输出至第一下拉节点pd1。第一下拉模块50在第一下拉节点pd1的控制下,分别将第一上拉节点pu1、移位信号输出端stv_out的电压下拉至第二电压端vgl。

第二下拉控制模块41将第一电压端vgh的电压输出至第二下拉节点pd2。第二下拉模块51在第二下拉节点pd2的控制下,将触控信号输出端tx_out的电压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com。

其中,当上述各个模块的结构如图4所示时,在上述触控阶段s的不同时刻,各个晶体管的通断情况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