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0779阅读:1399来源:国知局
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终端评测领域,尤指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硬件配置日益提高,智能终端的发展逐渐受到了诸如半导体技术、设备功耗和终端外形尺寸等因素的束缚。智能终端领域的企业都在降低对硬件配置性能和价格的直接比拼,而着力于凸显市场差异性和品牌价值,努力将品牌竞争力的体现从产品的硬件性能转移到用户体验创新。在当今的智能终端领域,只有不断优化和扩充用户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和内容,提高用户体验的服务水平才是企业生存和制胜的利器。

智能终端用户体验评测可被分为主观评测和客观评测两种,主观评测是采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应对个人心理感受的不稳定性、主观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获取用户体验信息并得到评测结果;客观评测主要是借助相关的测试仪器和测试软件,完成测试项的测试,并对测试数据综合处理获得评测结果。其中,主观评测具有测试成本高、调查结果不能很好的与数值指标进行关联的自身缺陷;客观评测的评测标准不统一,并且客观评测的核心是硬件指标的叠加,不能很好的反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目前的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终端评测仍旧是停留在单纯的主观评测或者是客观评测,无法将主、客观评测指标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目前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终端评测的问题,本发明将主观评测指标与客观评测指标结合,得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的关联数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建立模型,通过所述模型模拟问题场景;

获得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

所述模型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装置,其包括用于实现本发明上述方法的,

一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模型,通过所述模型模拟问题场景;

一数据处理模块,用于获得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

一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所述模型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当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控制终端设备执行如下操作,

模拟问题场景;获取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将主观评测指标与客观评测指标结合,得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的关联数据,能够在以更接近用户感受的方式评测终端的同时,为智能终端用户体验的客观性能指标的合理化制定、测试等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同时为未来规模化的测试提供可能的方案。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确定问题场景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获取智能手机运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5a、图5b、图5c、图5d及图5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高保真人机交互app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及装置。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方法的流程图,选取智能终端出现问题的场景,通过多个智能终端在问题场景下运行,获得相应的运行数据,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通过对用户的测试,可以得到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本图中方法具体包括,步骤101,建立模型,通过所述模型模拟问题场景。

步骤102,获得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

步骤103,所述模型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获得的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可以应用于例如确定产品问题,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也可以应用于例如优化所述运行数据,更准确的反映出当前用户对产品性能的感受,使所述运行数据具有实时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建立模型,通过所述模型模拟问题场景包括,

检索在线数据;

对所述在线数据编码分类,根据各类所述在线数据的数量,确定问题场景。

其中,检索在线数据的范围可以包括例如手机论坛、贴吧等,为了保证所述在线数据具有有效性,需要对手机论坛、贴吧进行活跃程度筛选,通过对手机论坛、贴吧例如平均日贴数、用户数、日访问量以及评论有效度等的数据追踪,确定手机论坛、贴吧的活跃程度,以得出备选手机论坛、贴吧。检索在线数据的方式可以包括例如检索关键词等,关键词可以包括例如流畅性、卡顿等,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手机论坛、贴吧以及检索关键词只是一个举例,还可以有其他的检索在线数据的范围和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对所述在线数据编码分类,根据各类所述在线数据的数量,确定问题场景,其中对所述在线数据编码分类可以包括例如流畅性、渲染等分类,再对流畅性中的例如微信、电话等启动流畅性进行具体编码分类,如此问题场景可以是例如微信启动流畅性,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流畅性、渲染只是一个举例,还可以有其他类型的问题场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各类所述在线数据的数量,确定问题场景进一步包括,对所述各类所述在线数据排序,将排序最高类别确定为问题场景。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运行数据包括时延值数据,所述获得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具体包括,

采集n个智能终端时延值数据,记为向量t,其中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均值e(t),其中1≤i≤n;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方差d(t);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区间步长λ;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打点数p,其中n为常数,根据公式计算,其中max(t)为向量t中最大值,min(t)为向量t中最小值;

时延值数据分布区间取

其中,以使用智能终端的流畅度感受为例,对采集到的多个智能终端的时延值数据进行例如确定分布区间、区间步长等计算,计算的结果可以将时延值数据细化,以确保在用户测试时,时延值数据可以对应用户所有使用感受。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型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包括,用户感受曲线以及相应常模。

其中,可以将用户可以根据例如性别、职业以及年龄进行分类,得到不同人群对所述运行数据的感受曲线以及相应常模。

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将主观评测指标与客观评测指标结合,得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的关联数据,能够在以更接近用户感受的方式评测终端的同时,为智能终端用户体验的客观性能指标的合理化制定、测试等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同时为未来规模化的测试提供可能的方案。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模型建立模块201,用于建立模型,通过所述模型模拟问题场景;

数据处理模块202,用于获得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

数据采集模块203,用于所述模型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建立模型,通过所述模型模拟问题场景包括,

检索在线数据;

对所述在线数据编码分类,根据各类所述在线数据的数量,确定问题场景。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可处理的数据包括时运行数据,所述用于获得多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包括,

采集n个智能终端时延值数据,记为向量t,其中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均值e(t),其中1≤i≤n;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方差d(t);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区间步长λ;

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打点数p,其中n为常数,根据公式计算,其中max(t)为向量t中最大值,min(t)为向量t中最小值;

时延值数据分布区间取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所述模型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所述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包括,用户感受曲线以及相应常模。

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装置,可以将主观评测指标与客观评测指标结合,得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的关联数据,能够在以更接近用户感受的方式评测终端的同时,为智能终端用户体验的客观性能指标的合理化制定、测试等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同时为未来规模化的测试提供可能的方案。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确定问题场景的流程图,在本图中具体包括步骤301,筛选手机论坛、贴吧。

在本步骤中确定在线数据的搜索范围,搜索范围可以首先确定在手机论坛、贴吧等用户评论集中的区域,再通过手机论坛、贴吧的平均日贴数,用户数,日访问量,以及评论有效度等数据,确定所述手机论坛、贴吧的活跃程度,将活跃程度较高的所述手机论坛、贴吧确定为在线数据的搜索范围。

步骤302,检索关键词。

在前述搜索范围下,检索问题场景相关的关键词,关键词可以包括例如流畅性、卡顿等等。

步骤303,获得在线数据。

在前述搜索范围下根据前述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问题场景的相关在线数据,在线数据主要包括用户对于问题场景的评论,所述在线数据可以包括例如“启动微信有卡顿”、“打开相机太慢”等等。

步骤304,确定问题场景。

对所述在线数据进行编码分类,首先可以根据例如流畅性、渲染等问题进行分类,再根据例如微信、电话启动等流畅性问题具体分类,通过对在线数据的编码分类,可以得到例如“微信启动流畅性”、“相机拍照流畅性”等问题场景。

根据各类所述在线数据经过编码分类后的数量,可以对各类所述在线数据进行排序,数量最多排序最高,将排序最高的类别确定为问题场景,例如问题场景确定为“微信启动流畅性”。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获取智能手机运行数据的示意图,在本图中具体包括摄像头c以及一部智能手机。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部智能手机,用于运行所述问题场景,当然一部智能手机只是一个举例,还可以包括不同数量、其他种类的智能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c,用于观察及记录智能手机在运行所述问题场景时的运行数据,所述运行数据可以包括例如时延值数据等等,当然摄像头c只是一个举例,还可以有其他观察及记录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例如机械臂等实验系统,通过智能手机来运行问题场景例如微信启动流畅性,机械臂实验系统同时对多个智能手机进行启动微信的操作,可以利用摄像头观察并记录下多个智能手机启动微信过程的时延值,记智能手机的数目为n个,n为正整数,采集n个智能终端时延值数据,记为向量t,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均值e(t),其中1≤i≤n,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方差d(t),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区间步长λ,根据公式计算时延值数据的打点数p,其中n为常数,根据公式计算,其中max(t)为向量t中最大值,min(t)为向量t中最小值,由此可以得到,时延值数据分布区间取

图5a、图5b、图5c、图5d及图5e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智能终端交互体验的高保真人机交互app使用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以启动微信流畅性为问题场景,以启动微信过程的时延值分布区间及区间步长为运行数据。

图5a为高保真人机交互app的使用说明界面,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说明提示用户所述app的功能、用途。

图5b为高保真人机交互app的提示界面,其中,以微信启动过程为例,指导用户操作所述app模拟微信启动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时延值数据为启动微信过程的加载时间,其中,时延值分布区间可以为例如[0.4,1],区间步长可以为例如0.2,即,微信启动的加载时间的范围为0.4秒到1秒,并且以0.2秒为步进,即,高保真人机交互app模拟微信启动过程时,首次加载时间为0.4秒,第二次加载时间为0.6秒,第三次加载时间为0.8秒,最后一次加载时间为1秒,当加载时间超过区间上限时,模拟过程结束。

图5c为另一高保真人机交互app的提示界面,其中,在单次所述app模拟微信启动过程结束后,指导用户开始回答问题。

图5d为高保真人机交互app的结果反馈界面,其中,需要用户填写的信息包括微信启动过程的估计用时、加载速度评分及加载满意度评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写估计用时可以精确到0.1秒,加载速度评分及加载满意度评分为1到5分,其中,1为最差,5为最好,例如如果用户对加载速度非常满意,那么用户可以选择加载满意度为5分,进一步地,例如加载速度过快,反而使用户感受很差,那么用户可以选择加载速度评分为5,加载满意度1。

图5e为另一高保真人机交互app的结果反馈界面,在本实施例中,运行数据以时延值分布区间及区间步长为例,所述app根据不同区间的时延值多次模拟微信启动过程,指导用户可以根据感受判断不同加载速度下微信启动的快慢。

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当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控制终端设备执行如下操作,

模拟问题场景;

获取多个智能终端在所述问题场景下的运行数据;

根据所述运行数据模拟所述问题场景,建立用户感受与运行数据的对应关系。

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将主观评测指标与客观评测指标结合,得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的关联数据,能够在以更接近用户感受的方式评测终端的同时,为智能终端用户体验的客观性能指标的合理化制定、测试等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同时为未来规模化的测试提供可能的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比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