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及电子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8698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及电子终端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电子终端。



背景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interactiontechniques)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用户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机器通过输出设备输出机器的处理结果等,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等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机器进行对话。

但是,随着机器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更为频繁,而这其中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比如,在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或者类似设备中,在产品外在体现上,大多包括显示区域(输出设备),以及键盘区域(输入设备),同时在键盘区域还配置有可提供鼠标功能的触控板(touchpad),而由于目前网络安全或者数据安全的需求,增加了人脸识别、手指识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就需要对现有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进行改进,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以解决此技术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人机交互便捷性的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及电子终端,用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其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触控感应阵列、及触控芯片,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至少划分有第一触控感应区域及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用于对所述触控感应阵列进行触控的主体进行生物特征识别以对所述主体进行身份的合法性验证,所述触控芯片用于根据所述触控感应阵列在被触控时的电场变化确定合法性验证通过的所述主体在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的触控坐标,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时触发第一触控功能,所述第一触控功能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和/或,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时触发第二触控功能,所述第二触控功能配置为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终端,其包括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触控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装置,通过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至少划分有第一触控感应区域及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所述触控芯片用于根据所述触控感应阵列在被触控时的电场变化确定合法性验证通过的所述主体在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的触控坐标,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时触发第一触控功能,所述第一触控功能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和/或,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时触发第二触控功能,所述第二触控功能配置为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在对现有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进行少量改进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人机交互便捷性的实现,从而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在对现有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进行少量改进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人机交互便捷性的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触控装置的使用场景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触控装置的使用场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触控装置的使用场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触控装置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盖板中设置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盖板上表面开始设置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七中盖板下表面设置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八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九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装置,通过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至少划分有第一触控感应区域及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所述触控芯片用于根据所述触控感应阵列在被触控时的电场变化确定合法性验证通过的所述主体在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的触控坐标,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时触发第一触控功能,所述第一触控功能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和/或,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时触发第二触控功能,所述第二触控功能配置为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在对现有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进行少量改进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人机交互便捷性的实现。

为了便于对本申请的思想进行理解,举例说明使用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使用状态平面示意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触控装置的使用场景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终端如带触控板(touchpad)的传统笔记本电脑、带触控板的二合一平板电脑及带触控板的其它便携式设备,所述触控板包括触控感应阵列,该电子终端除配置了触控板外,还配置传统的机械按键,用以实现字符或者数字输入功能。

本申请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的触控板上,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集成触控条工。实际上,本申请还可以应用于具有触控功能的任一电子装置中,具体可以通过复用触控装置里已有的触控芯片,进而同时实现传统的触控功能和触控条的功能,本实施例或者下述实施例中仅以touchpad、touchkeyboard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装置可用于具体实现所述触控板,所述触控板的触控感应阵列划分为第一触控感应区域101以及第二触控感应区域103,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感应区域101可以为长条状即称之为触控条,在该第一触控感应区域101上可以配置对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在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显示的对象比如功能按键或者针对应用程序的快捷按键,功能按键比如包括无线网络开关按键、音量调整键、亮度调整键、操作系统的设置按键等,而针对应用程序的快捷按键比如配置应用程序的图标,通过触控该图标启动应用程序等。在该第一触控感应区域101上还可以配置为对所述触控装置所在的电子终端的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比如投影设置按键、搜索按键等。第二触控感应区域103可配置为对电子终端显示器显示的对象进行操作,比如在第二触控感应区域103配置为对显示器显示的对象实现鼠标的左右键功能、光标的定位等等功能,还可以包括对对象的手势操作功能比如页面放大、页面缩小等功能。

本实施例中,如果应用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区域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为示例,比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区域的下方或者左侧或者右侧。

另外,由于触控板的存在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对光标的控制越来越依赖于触控板,触控板的使用率比较高,因此,在需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合法性认证的场合,还可以将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直接设置在触控板所在的区域,使得在对现有产品改动较小的前提下,使得产品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增加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本实施例中,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具体可以是指纹或者掌纹识别模块,该指纹或者掌纹识别模块用于进行使用电子终端的用户进行指纹或者掌纹采集以进行身份的合法性认证。具体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可以为基于光学成像原理或者电容感应原理的生物特征传感器,比如光源发射光线被手指或者掌纹遮挡后形成反射的光线,该反射的光线被感光元件感应到,从而形成对应的指纹或者掌纹图像。

在其他实施例中,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还可以为例如可实现心率、血氧、心电检测的生物特征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感应阵列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和若干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感应电容,所述触控芯片用于根据所述感应电容在被触控时的电容变化确定合法性验证通过的所述主体在所述触控感应阵列上的触控坐标。

具体地,所述若干个第一电极为驱动电极,所述若干个第二电极为感应电极,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比如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均为条形电极,驱动电极按照行方向布置,感应电极按照列方向布置,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交叉的节点处形成互电容;或者,所述若干个第一电极为参考电极,所述若干个第二电极为检测电极,所述检测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分别形成自电容。

在另外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极、所述感应电极、所述检测电极还可以为三角形或者菱形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外一实施例中,可以将本申请应用于触控键盘(touchkeyboard),上述机械按键可以由触控按键代替。在具体实施时,如果触控按键和触控板的实现原理类似,则可以使用一较大面积的触控感应阵列,在该触控感应阵列上除了划分出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101和第二触控感应区域103外,还划分为第三触控感应区域,用以实现字符或者数字输入功能,比如数字按键、字母按键、特殊字符按键、其他部分功能按键(如音量、删除、回车等)等等。

将上述图1的思想应用到触控键盘(touchkeyboard)时,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效果。另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直接省略掉触控板(touchpad),精简了电子终端的整机结构。另外,可以直接将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在触控键盘上,从而无需另外专门给生物特征识别装置预留位置,从而使得电子终端更加的轻薄化且安全性更好。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触控装置的使用场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对于上述图1的具体使用场景,本实施例中,主机控制触控芯片111、生物特征识别芯片112以及显示控制芯片115。

所述触控芯片111一方面适用于第一触控感应区域,具体地,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区域时包括但不限于触发对应的功能按键和/或快捷按键;另一方面,所述触控芯片111还适用于第二触控感应区域,具体地,当所述触控坐标位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区域时包括但不限于触发对光标的定位。

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除了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芯片112外,还包括:生物特征采集模组122,所述生物特征采集模组122用于对致使所述触控感应阵列电场发生变化的主体进行生物特征的采集,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芯片112用于根据采集到的所述生物特征对所述主体进行身份的合法性验证。具体地,所述生物特征采集模组122可以基于光线反射原理或者电场感应原理进行生物特征的采集。

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控制芯片115和显示模组125,显示控制芯片115用于控制显示模组125进行文档、视频等的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阵列以电容表征电场变化为例,可替代地,触控感应阵列的实现还可以基于光学感应、电阻触控等原理实现。

本实施例中,在带有触控板的电子设备上实现触控条,直接利用控制触控板的触控芯片,而不需要再另外增加触控芯片以实现触控条的功能,使用同一触控芯片同时实现触控板的功能和触控条的功能,使得电子设备整机的结构简单,并且简化了制造工艺,另外,在具体实现时对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改动也较小,降低了整机产品的成本和开发时间。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触控装置的使用场景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对于上述图3的具体使用场景,与上述实施例二不同的是,主机控制两个触控芯片111、生物特征识别芯片112以及显示控制芯片115,两个触控芯片111中一个配置于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功能实现,另外一个配置于第二触控感应区域的功能实现。其他详细内容类似上述图2实施例,具体可参见上述对图2所示实施例的记载。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第一触控感应区域配置显示功能,此时,显示功能实现时,在配置显示装置与触控感应阵列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为了保证显示装置功能实现,可将触控感应阵列中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等结构有选择性地设置成透明结构。另外,由于显示装置中本身也有电极,因此,触控感应阵列中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可以复用显示装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电极。

因此,下述实施例中将具体以在第一触控感应区域同时配置显示功能为例,对触控感应阵列中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显示装置的层结构进行说明。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在第一触控感应区域配置显示功能,而在第二触控感应区域配置显示功能;或者,在第一触控感应区域和第二触控感应区域均配置显示功能。适应性地,在不配置显示功能的第一或者第二触控感应区域对应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可以不必为透明结构。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若干个第一电极和/或所述若干个第二电极内嵌于显示装置中;或者,所述若干个第一电极和所述若干个第二电极外挂于显示装置,详细请参见下述实施例记载。

下述实施例中,触控感应阵列具体以互容实现为例进行说明。

下述实施例中,为了更为清楚的说明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引入了对显示装置的说明,显示装置可以是本申请触控装置的结构部分,也可以不是本申请触控装置的结构部分。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层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以基板-膜层-膜层结合显示装置(glass-film-film+lcm)结构为例,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设置在第一膜层106a上表面,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层106a和第二膜层106b之间,所述显示装置105整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层106b下表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装置整体位于触控感应阵列下方,使得触控感应阵列的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均位于显示装置外,触控感应阵列属于外挂结构,因此,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第一膜层106a和第二膜层106b配置为透明结构。

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还可以包括盖板107,所述盖板107设置在触控感应阵列的顶层,一方面对触控感应阵列起到保护作用,一方面可用于接收所述主体(比如手指)的触控动作。

为此,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设置在所述盖板107中。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07中设置有通孔117,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设置在所述通孔117中;或者,所述盖板107中开设有盲孔127,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设置在所述盲孔127中,所述盲孔127可以为上盲孔或者下盲孔。具体地,比如自盖板的上表面向下挖孔形成上盲孔或者自盖板的上表面向下打磨减薄形成上盲孔,自盖板的下表面向上挖孔形成下盲孔或者自盖板的下表面向上打磨减薄形成下盲孔。在将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设置在所述通孔117中时具体地比如通过贴合的方式将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在所述通孔117或者所述盲孔127中。

本实施例中,如果基于光线反射原理进行生物特征的采集,光线发射原理的实现基于光源以及光线感应单元,则所述盖板107开设有所述盲孔127的位置设置为局部透明以进行生物特征的采集,局部透明可以实现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并达到手指,被手指反射后的光线再次穿过并到达光线感应单元。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孔117或者盲孔127的形状可以根据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的整体外在形状灵活设计,比如,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的整体外在形状为圆形,则通孔117的形状可以圆形,若生物特征识别装置102的整体外在形状为方形,则通孔117的形状可以方形。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盖板中设置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盖板107中直接形成一通孔117,将生物特征识别装置放置在该通孔117中,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在通孔117中放置的高度可以灵活设置,比如与盖板107的上表面平齐,或者略低于盖板107的上表面。通孔117的形成具体可通过蚀刻、激光或机械钻孔工艺来实现,详细不再赘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盖板从上表面开始设置盲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盲孔127的形成具体通过蚀刻、激光或机械钻孔工艺来实现,详细不再赘述。

对于上述图5和图6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还可以在所述通孔117或者盲孔127的上方设置透光膜层,一方面对生物特征采集模组起到保护作用,另外一方面方便生物特征采集模组进行生物特征的采集。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七中盖板从下表面开始设置盲孔的结构示意图。类似图6,可通过蚀刻、激光或机械钻孔工艺来实现在盖板107中形成盲孔127。在此实施例中,由于是从盖板107中设置盲孔127,如果生物特征采集模组基于光线反射原理来实现,则可以选用透明的盖板107,在盖板107对应的位置可作为放置手指或者手掌的表面。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八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5包括上基板105a以及下基板105b,上基板105a和下基板105b之间设置有显示组件(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05a的上表面,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05a和所述下基板105b之间。另外,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可以复用所述显示装置105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电极,比如所述下基板105b上设置的部分像素电极或者全部像素电极。由图8可见,由于只有驱动电极1211内嵌于显示装置105中,因此,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可称为混合内嵌式结构(hybridin-cell)。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在触控感应阵列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盖板107,一方面对触控感应阵列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接收所述主体的触控动作。而为了保证结构的紧凑性以及对现有结构改动较小,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直接设置在所述盖板107中。具体地,盖板107中设置通孔117或者盲孔127以设置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盖板107中设置通孔117或者盲孔127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5-7任一实施例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九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属于基板-基板结合显示装置(glass-glass+lcm)结构,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通过形成桥结构的方式设置在中间基板108上表面,所述显示装置105整体设置在所述中间基板108下表面。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显示装置105整体设置在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所述中间基板108下表面,因此,除了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采用透明结构外比如为透明电极,所述中间基板108具体也为透明的玻璃基板。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阵列上表面还可以设置盖板107,用于接收所述主体的触控动作,而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板107中。盖板107中设置通孔117或者盲孔127以设置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5-7任一实施例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由图9可见,由于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均设置在显示装置外,因此,因此,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可认为是一种外挂结构(on-cell)。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5包括上基板105a、下基板105b,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05a和所述下基板105b之间。

所述驱动电极1211和感应电极1212可复用所述下基板105b上设置的部分或者全部像素电极;或者,驱动电极1211和感应电极1212也可以为单独增加的电极。

由图10可见,由于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均位于显示装置的结构内部,因此,因此,触控感应阵列的结构可认为是一种内嵌式结构(in-cell)。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阵列的上表面还可以设置盖板107,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板107上。盖板107中设置通孔117或者盲孔127以设置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5-7任一实施例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一层基板结合显示装置(one-glass+lcm)结构,具体地,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105上表面,具体比如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105的上基板上表面。由于所述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都设置在显示装置105的外部,因此,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可认为是一种外挂式结构(on-cell)。

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阵列上表面还可以设置盖板107,而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板107上。盖板107中设置通孔117或者盲孔127以设置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5-7任一实施例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中第一触控感应区域的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5包括上基板105a、下基板105b,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05a上表面。由于所述若干个驱动电极1211和所述若干个感应电极1212均设置在显示装置外部,因此,触控感应阵列的层结构可认为是一种外挂式结构(on-cell)。

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阵列上表面还可以设置盖板107,而所述生物特征识别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板107上。盖板107中设置通孔117或者盲孔127以设置生物特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5-7任一实施例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的上基板、下基板可由透明玻璃制成,除了透明玻璃外,也可以用其它透明材质制成,详细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设置有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基于液晶显示原理。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模组也可以基于电子墨水显示原理或者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

当基于自容实现时,可以参照上述互容的情形进行检测电极和参考电极的设置。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包括用于以计算机(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送信息的任何机制。例如,机器可读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盘存储介质、光存储介质、闪速存储介质、电、光、声或其他形式的传播信号(例如,载波、红外信号、数字信号等)等,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