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7063发布日期:2019-02-12 23:2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仓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仓库管理数据资料已开始采用计算机数据系统管理,但数据还是采用先纸张记录、再手工输入计算机的方式进行采集和统计整理。这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由于人为的因素,数据录入速度慢、准确率低,本发明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

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

1、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不具有防盗功能;

2、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解决了不具有防盗功能和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包括仓库,所述仓库的内部设置有货架,所述货架一端的仓库内部皆安装有摄像头,所述货架上皆安装有第二安装壳体,所述仓库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安装壳体,所述仓库的正面设置有防盗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壳体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和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上安装有存储模块,所述第一安装壳体的表面安装有显示屏和第一rfid读卡器。

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壳体的内部安装有微处理器,所述第二安装壳体的表面安装有第二rfid读卡器和解码器。

优选的,所述防盗门的内部安装有磁性传感器,所述防盗门上安装有警报灯和蜂鸣器。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磁性传感器、警报灯、蜂鸣器、摄像头、第一rfid读卡器、第二rfid读卡器、解码器、存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第一rfid读卡器、存储模块、磁性传感器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第二rfid读卡器、解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磁性传感器的输出端与蜂鸣器、警报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摄像头的输出端与显示屏的输入点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摄像头、显示屏、第一rfid读卡器、第二rfid读卡器、解码器、磁性传感器、警报灯、蜂鸣器,进而可便于本装置实现防盗功能,提高仓储安全性,由于现有的商品上皆设置有rfid标签,进而可便于通过使用者将需要仓储的货物通过第一rfid读卡器进行扫描检测,并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中,进而使中央处理器通过存储模块进行存储信息,进而使用者将检测后的商品通过第二rfid读卡器进行扫描检测,并将信息传输至微处理器中,进而使微处理器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中,并将扫描后的物品放置在对应的货架上,当需要取出货物时,需要通过解码器进行消除商品rfid标签上的磁性,进而使微处理器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中,从而实现取货,而没有通过解码器进行消除磁性,当经过防盗门时,通过磁性传感器进行检测,并进行控制警报灯闪烁同时通过蜂鸣器进行鸣笛处理,且可便于通过摄像头对仓库的内部进行拍摄处理,方便使用者通过显示屏进行查看,从而实现防盗处理。

(2)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摄像头、显示屏、第一rfid读卡器、第二rfid读卡器、解码器、磁性传感器、警报灯、蜂鸣器,进而可便于本装置实现防盗功能,同时可便于使用者将货物放置在货架上,进而使该货架上的微处理器进行记录信息并传输至中央处理器中,当需要取货时,可便于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检索需要取出的货物信息,进而快速取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第一安装体内部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第一安装壳体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第二安装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第二安装壳体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1中防盗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系统框图。

图中:1、仓库;2、第一安装壳体;3、第二安装壳体;4、防盗门;5、货架;6、摄像头;7、中央处理器;8、蓄电池;9、显示屏;10、第一rfid读卡器;11、微处理器;12、第二rfid读卡器;13、解码器;14、磁性传感器;15、警报灯;16、蜂鸣器;17、存储模块;18、rfid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仓储安全监管系统,包括仓库1,仓库1的内部设置有货架5,可便于通过货架5进行存储商品,且商品上皆设置有rfid标签18,货架5一端的仓库1内部皆安装有摄像头6,货架5上皆安装有第二安装壳体3,第二安装壳体3的内部安装有微处理器11,此微处理器11的型号为a80386dx16,第二安装壳体3的表面安装有第二rfid读卡器12和解码器13,此解码器13的型号为ljyzn-105,仓库1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安装壳体2,第一安装壳体2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8和中央处理器7,此中央处理器7的型号为q02hcpu,中央处理器7上安装有存储模块17,此存储模块17型号为fm24clxx,第一安装壳体2的表面安装有显示屏9和第一rfid读卡器10,第一rfid读卡器10和第二rfid读卡器12的型号皆为ja-w26,仓库1的正面设置有防盗门4,防盗门4的内部安装有磁性传感器14,防盗门4上安装有警报灯15和蜂鸣器16,此警报灯15的型号为lte-1105,此蜂鸣器16的型号为ss3026is24l,,蓄电池8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7、微处理器11、磁性传感器14、警报灯15、蜂鸣器16、摄像头6、第一rfid读卡器10、第二rfid读卡器12、解码器13、存储模块17的输入端连接,中央处理器7的输出端与第一rfid读卡器10、存储模块17、磁性传感器14的输入端连接,微处理器11的输出端与第二rfid读卡器12、解码器13的输入端连接,磁性传感器14的输出端与蜂鸣器16、警报灯15的输入端连接,摄像头6的输出端与显示屏9的输入点连接,可便于本装置实现防盗功能,提高仓储安全性,由于现有的商品上皆设置有rfid标签18,进而可便于通过使用者将需要仓储的货物通过第一rfid读卡器10进行扫描检测,并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7中,进而使中央处理器7通过存储模块17进行存储信息,进而使用者将检测后的商品通过第二rfid读卡器12进行扫描检测,并将信息传输至微处理器11中,进而使微处理器11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7中,并将扫描后的物品放置在对应的货架5上,当需要取出货物时,需要通过解码器13进行消除商品rfid标签18上的磁性,进而使微处理器11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7中,从而实现取货,可便于通过中央处理器7进行检索需要取出的货物信息,进而快速取货,提高工作效率,而没有通过解码器13进行消除磁性,当经过防盗门4时,通过磁性传感器14进行检测,并进行控制警报灯15闪烁同时通过蜂鸣器16进行鸣笛处理,且可便于通过摄像头6对仓库1的内部进行拍摄处理,方便使用者通过显示屏9进行查看,从而实现防盗处理。

使用时,使用者将需要仓储的货物通过第一rfid读卡器10进行扫描检测,并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7中,进而使中央处理器7通过存储模块17进行存储信息,进而使用者将检测后的商品通过第二rfid读卡器12进行扫描检测,并将信息传输至微处理器11中,进而使微处理器11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7中,并将扫描后的物品放置在对应的货架5上,当需要取出货物时,需要通过解码器13进行消除商品rfid标签18上的磁性,进而使微处理器11将信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7中,从而实现取货,可便于通过中央处理器7进行检索需要取出的货物信息,进而快速取货,提高工作效率,而没有通过解码器13进行消除磁性,当经过防盗门4时,通过磁性传感器14进行检测,并进行控制警报灯15闪烁同时通过蜂鸣器16进行鸣笛处理,且可便于通过摄像头6对仓库1的内部进行拍摄处理,方便使用者通过显示屏9进行查看,从而实现防盗处理。

综上可得,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央处理器7、微处理器11、摄像头6、显示屏9、第一rfid读卡器10、第二rfid读卡器12、解码器13、磁性传感器14、警报灯15、蜂鸣器16结构,解决了不具有防盗功能和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