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生产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4919发布日期:2018-10-19 21:56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生产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效生产线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产线作业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使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现有的生产线在生产时,通常需要人工操作控制检测设备读取流经生产线工位的标签,以对生产线产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保存。人工控制检测设备读取标签的效率较低,难以达到生产线生产的效率要求。同时,现有的标签一般为条形码为二维码标签,该类标签容易受损污染而使检测设备无法正常读取,而且采用该类标签对于生产线的光线具有较高的要求以使检测设备可正常读取标签信息。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生产线系统以解决现有生产线系统效率不高且对生产环境光线要求较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生产线系统,包含用以将带有电子标签的待加工物品输送至加工工位的传动机构、用以在待加工物品移动至加工工位后读取所述电子标签的标签信息的RFID检测机构、用以将所述RFID检测机构支撑于承载面的支撑机构、以及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RFID检测机构的控制机构;所述RFID检测机构包含连接于所述控制机构的通信模块、连接于通信模块的处理模块、连接于处理模块的读写模块和电源模块、连接于读写模块的天线模块;所述天线模块用以发送读写模块产生的射频信号和接收输送至加工工位的电子标签所产生的带有标签信息的响应信号;所述读写模块用以产生射频信号和读取所述响应信号内的标签信息;所述通讯模块用以接收控制机构的控制信号以使处理模块控制读写模块产生射频信号和将处理模块所读取的标签信息发送至控制机构;所述电源模块用以连接外部电源以对所述处理模块进行供电。

较佳地,所述支撑机构包含支架、连接支架和所述RFID检测机构的连接组件。

较佳地,所述连接组件包含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RFID检测机构支撑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上端;所述第三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所述第二连接杆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其左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所述第一连接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前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上;所述连接组件还包含将第一连接件紧固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紧固件、将所述第三连接件紧固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的第二紧固件、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紧固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三紧固件,以及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紧固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的第四紧固件。

较佳地,在待加工物品移动至加工工位时所述RFID检测机构与所述电子标签的距离介于1cm至15cm。

较佳地,在待加工物品移动至加工工位时所述RFID检测机构与所述电子标签的距离为5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一方面,本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机构将RFID检测机构支撑于承载面上,因而当控制机构控制传动机构将待加工物品移动至加工工位时控制机构可同步控制RFID检测机构读取位于待加工物品上的电子标签的标签信息,相对于人工控制的方式,较为高效;另一方面,本方案采用RFID检测机构和电子标签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其并不要求生产线具有较好的光线。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效生产线系统的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效生产线系统的支撑机构的示意图;

图3绘示了一实施例的高效生产线系统的RFID检测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结合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生产线系统具有加工工位S1和加工工位S2。该生产线系统包含用以将带有电子标签1A的待加工物品1输送至加工工位S1和加工工位S2的传动机构2、用以在待加工物品1移动至加工工位S1和加工工位S2后读取电子标签1A的标签信息的RFID检测机构3、用以将RFID检测机构支撑于承载面的支撑机构4、以及连接传动机构2和RFID检测机构3的控制机构11;RFID检测机构3包含连接于控制机构11的通信模块、连接于通信模块的处理模块、连接于处理模块的读写模块和电源模块、连接于读写模块的天线模块;天线模块用以发送读写模块产生的射频信号和接收输送至加工工位S1和加工工位S2的电子标签1A所产生的带有标签信息的响应信号;读写模块用以产生射频信号和读取响应信号内的标签信息;通讯模块用以接收控制机构11的控制信号以使处理模块控制读写模块产生射频信号和将处理模块所读取的标签信息发送至控制机构11;电源模块用以连接外部电源以对处理模块进行供电。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2包含传送带、主动驱动轮2A、从动驱动轮2C和驱动主动驱动轮2A转动的驱动件2B。传送带套设于主动驱动轮2A和从动驱动轮2C上。本实施例的主动驱动轮2A和从动驱动轮2C的外周具有第一齿部,传送带内壁具有与第一齿部相啮合的第二齿部。驱动件2B连接于控制机构11,控制机构11可通过驱动件2B驱动主动驱动轮2A转动,进而带动传送带活动,使得配置于传送带的待加工物品1活动至相应的加工工位。驱动件2B与主动驱动轮2A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为常见的传动结构,其具体技术已较为成熟,故不再赘述。控制机构11例如为PLC控制机构,其用以控制传动机构2活动以带动待加工物品1活动至加工工位,同时在待加工物品1活动至加工工位后控制RFID检测机构3进行工作。需说明的是,为方便示意,图示中省略了用以将控制机构11连接于传动机构2和RFID检测机构3的连接线路和将传动机构2支撑于承载面的承载机构。连接线路和承载机构可根据实际生产系统环境配置需求进行布局。

本实施例的支撑机构4包含支架5、连接支架5和RFID检测机构3的连接组件6。连接组件6包含第一连接件6A、第二连接件6B、第三连接件6C、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第三连接杆6F;第三连接杆6F沿上下方向延伸,RFID检测机构3支撑于第三连接杆6F的上端;第三连接件6C套设于第三连接杆6F上,第二连接杆6E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其左端连接于第三连接件6C上;第一连接杆6D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前端通过第一连接件6A连接于支架5上;第二连接件6B套设于第一连接杆6D和第二连接杆6E上;连接组件6还包含将第一连接件6A紧固于支架5上的第一紧固件7、将第三连接件6C紧固于第三连接杆6F上的第二紧固件8、将第二连接件6B紧固于第一连接杆6D上的第三紧固件9,以及将第二连接件6B紧固于所述第二连接杆6E上的第四紧固件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杆6F的顶部具有安装RFID检测机构3的支撑座。在本实施例中,各紧固件都为螺杆,第一连接件6A、第二连接件6B、第三连接件6C分别开设有供螺杆穿过的过孔,且各过孔的孔壁分别具有与螺杆相适配的螺纹结构。在螺杆插入各过孔并相对各过孔旋转后,相应螺杆可顶接在支架5、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和第三连接杆6F上,使得支架5、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和第三连接杆6F的相对位置稳定,进而RFID检测机构3与加工工位的相对位置亦保持稳定。在相应螺杆自支架5、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和第三连接杆6F脱离后,第一连接件6A、第二连接件6B、第三连接件6C相对支架5、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和第三连接杆6F可活动,进而用户可调整各组件的相对位置以使RFID检测机构3与工位的位置可相适配。由于第三连接杆6F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杆6E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杆6D沿前后方向延伸,使得RFID检测机构3的位置可得以灵活配置以满足不同环境需求。支架5上可配置有多个阵列配置的螺孔,螺杆穿过第一连接件6A的过孔顶接于支架5时,螺杆的端部可固定在支架5上的螺孔内,进而使第一连接杆6D、第一连接件6A与支架5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同理,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和第三连接杆6F上亦可配置有多个螺孔,以便相应螺杆穿过第一连接件6A、第二连接件6B、第三连接件6C上的过孔后,可使得第一连接杆6D、第二连接杆6E和第三连接杆6F的相对位置稳定。本实用新型各紧固件可采用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

为使RFID检测机构3能够正常发射射频信号和接收电子标签反馈的响应信息,在待加工物品1移动至加工工位S1和加工工位S2时RFID检测机构3与电子标签1A的较佳距离可介于1cm至15cm,例如为5cm。

加工工位的具体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其亦可为1个或2个以上。

电子标签1A可为常见的无源电子标签。RFID检测机构3产生射频信号、电子标签1A在接收射频信号后产生响应信号的具体工作原理已较为习知,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