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41090发布日期:2020-01-18 05:13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智能印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智能印章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已逐渐普及。对于用章较多、用章复杂的企业来说,智能印章能一定程度地解决企业的用章管理问题,规范企业的用章管理方式。

目前,企业在对智能印章进行使用管控时,通常会结合智能印章的定位来确定授权与否,但此种方式在智能印章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容易给企业造成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及装置,通过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来确定授权与否,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以此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包括:

获取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所述用户终端为盖章申请人的用户终端;

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

若否,则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所述智能印章,以使所述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通过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来确定智能印章的授权与否,在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以此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预设的授权条件是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该方法可确定智能印章在借出时,智能印章是由盖章申请人一直携带,还是过程中出现了人章分离的情况,如果两者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即出现了人章分离的情况,此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尽量地避免了智能印章在此种情况下的非法使用,进而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包括:

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若是,则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是否重合;或,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是否重合;

若否,则判定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方法在判断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时,除了需要两者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还需要两者的起始位置重合或终止位置重合,有效地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避免两者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但两者的起始位置不重合或终止位置不重合的情况被判断为两者的运动轨迹相匹配,更好地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包括:

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智能印章的定位及用户终端的定位;

根据所述智能印章的定位,生成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以及,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定位,生成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方法在确保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准确的情况下,充分地减少了对智能印章及用户终端定位信息的获取量,进而减少了信息的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所述用户终端为盖章申请人的用户终端;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所述智能印章,以使所述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通过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来确定智能印章的授权与否,在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以此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装置可确定智能印章在借出时,智能印章是由盖章申请人一直携带,还是过程中出现了人章分离的情况,如果两者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即出现了人章分离的情况,此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尽量地避免了智能印章在此种情况下的非法使用,进而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模块在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时,

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若是,则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是否重合;或,判断所述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与所述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是否重合。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避免两者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但两者的起始位置不重合或终止位置不重合的情况被判断为两者的运动轨迹相匹配,更好地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智能印章的定位及用户终端的定位;

根据所述智能印章的定位,生成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以及,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定位,生成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装置在确保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准确的情况下,充分地减少了对智能印章及用户终端定位信息的获取量,进而减少了信息的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上述的电子设备中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步骤s110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第三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对智能印章进行使用管控时,通常会结合智能印章的定位来确定授权与否,但此种方式在智能印章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容易给企业造成损失。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及装置,通过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来确定授权与否,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以此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执行下述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服务器。

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0,获取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用户终端为盖章申请人的用户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具有实时定位功能,其中,用户终端可以是盖章申请人的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智能印章中设置有gps模块。

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可根据智能印章的定位信息及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获得。

在本实施例中,运动轨迹包括轨迹图线、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及运动轨迹的途经位置,以智能印章为例,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包括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智能印章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智能印章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及智能印章运动轨迹的途经位置。

步骤s120,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

若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则结束本流程;若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则执行步骤s130。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关系,来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例如,可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均包含预设的目标位置,预设的目标位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步骤s130,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即智能印章处于终止授权状态,说明智能印章停止授予盖章申请人使用。

智能印章在接收到使用权限关闭指令时,可根据使用权限关闭指令使其由解锁状态变更为锁定状态。

举例来说,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可以是智能印章中用于实现盖章动作的机械联动结构处于锁止状态,即智能印章不可用于盖章。

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通过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来确定智能印章的授权与否,在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以此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在本实施例中,以智能印章被借出为例,假设智能印章被盖章申请人借出时,智能印章已授予盖章申请人使用,即智能印章处于解锁状态,在智能印章借出后,通过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来确定智能印章的授权与否,如此,可确定智能印章在借出时盖章申请人与智能印章的相对关系,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步骤s110的流程示意图,为了减少信息的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步骤s110,获取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用户终端为盖章申请人的用户终端,包括:

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智能印章的定位及用户终端的定位;

根据智能印章的定位,生成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以及,根据用户终端的定位,生成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

对于智能印章及用户终端,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独立预设的。

在此种实施方式下,该方法在确保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准确的情况下,充分地减少了对智能印章及用户终端定位信息的获取量,进而减少了信息的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智能印章在借出时,上述盖章申请人与智能印章的相对关系,可以是智能印章由盖章申请人一直携带,或过程中出现了人章分离的情况,为了方便明确智能印章在借出时盖章申请人与智能印章的相对关系,以严格、规范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步骤s120,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包括:

步骤s121,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在此种实施方式下,若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则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

在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时,可通过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来判断。

预设的授权条件是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如果两者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即出现了人章分离的情况,此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尽量地避免了智能印章在此种情况下的非法使用,进而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的第三流程示意图,可选地,步骤s121,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包括:

步骤s121-1,判断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若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s121-2;若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则判定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执行步骤s130。

步骤s121-2,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是否重合。

若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重合,则判定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也即结束本流程;若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不重合,则判定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不到预设阈值,执行步骤s130。

上述步骤s121-2还可以是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是否重合。

在上述过程中,该方法在判断智能印章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时,除了需要两者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还需要两者的起始位置重合或终止位置重合,有效地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避免两者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达到预设阈值,但两者的起始位置不重合或终止位置不重合的情况被判断为两者的运动轨迹相匹配,更好地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

实施例二

为了执行上述实施例一对应的方法,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和技术效果,下面提供一种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210,用于获取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及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用户终端为盖章申请人的用户终端。

判断模块220,用于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

发送模块230,用于在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通过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盖章申请人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是否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来确定智能印章的授权与否,在不满足预设的授权条件时,发送使用权限关闭指令至智能印章,以使智能印章处于锁定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严格、规范了对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以此提高智能印章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智能印章在使用过程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获取模块210,可具体用于:

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智能印章的定位及用户终端的定位;

根据智能印章的定位,生成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以及,根据用户终端的定位,生成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判断模块220,可具体用于:

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可选地,判断模块220在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时,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判断智能印章的轨迹图线与用户终端的轨迹图线的重合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若是,则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起始位置是否重合;或,判断智能印章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与用户终端的运动轨迹的终止位置是否重合。

上述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装置可实施上述实施例一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可选项也适用于本实施例,这里不再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余内容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内容,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的智能印章的使用管控方法。

可选地,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服务器。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上述的电子设备中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