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6602676阅读:10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属于数据的识别和处理技术领域。
在商品销售过程中,消费者主要是从商品的各种标记例如外观设计、文字画案、商标等认识商品的,厂商和销售商也通过上述常规标记向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信息。然而假冒商品的存在使得商品标记信息的防伪识别又成为一个新课题。激光防伪标记企图告诉消费者只要带有它,商品即可认为是真。可惜的是防伪标记自身又很快成为另一个假冒商品。高技术的使用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它给普通消费者的直接识别带来困难,例如消费者能够较容易地识别低劣的假冒外观设计或商标,却不易识别一个低劣的假冒激光防伪标记。中国专利申请94117444.1提出了一种新的识别方法,在商品上印制带唯一性特征的识别码,识别码中的密码部分必须事先被掩埋,需要识别时再撕开掩埋层,一个专用的识别码数据库供消费者查用。中国专利申请95103359.X则公开了一种实施上述方案的专用防伪胶带产品。对于防伪识别而言,这些方案可谓简单实用,但它有一个缺陷,即这种依附于商品的带掩盖层的标记码的自身生产工艺性很差,在易拉罐、瓶装饮料、袋装食品等许多小商品上,上述方案几乎难以实现,向预先生产带密码的胶带这种方案本身还带有不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既便于消费者识别商品真伪,又可广泛用于商品销售过程中信息的收集统计与反馈。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在商品上印有一组表示该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A,还附有一个识别专用卡,该识别专用卡上至少印制一组与商品上的所述数字代码A一致的代码A′和另一组数字密码B,该识别专用卡与对应的商品同一包装和同时出售,一个由该商品生产厂商建立的至少包括上述数码信息A和B的数据库进入一个计算机服务网络。
所述的表示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通常可采用顺序代码,也可以是厂商确定的含一定规律的代码。为特殊加密和识别需要,还可在商品的其他部位设置另一组与所述数字代码A对应的密码C,该密码C通常是随机码或其他形式密码。
所述的识别专用卡上还可以设有供仪器识别用的条形码、磁性码或光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带掩埋密码的防伪识别技术相比,首先可使商品生产过程中产生和记录识别码工序变得更合理,商品上的代码印制操作易于自动化,无需特殊保密措施;识别卡上的数字信息加载过程与商品生产分离,仅在包装过程才合二而一,从而使整个过程保密性加强,成本下降,厂商可直接控制各种代码和密码的产生和记录过程。它的第二个优点是适应性好,不影响商品的外观,不易受商品形态的影响,更便于推广。最后,专用的识别卡便于包含更多信息,便于附加先进的光、磁读卡手段,使得一个商品真伪识别系统的功能可扩展到计税、税务监督或商品销售信息反馈等多种方面。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说明。
本发明的最主要特征是这种商品真伪识别系统包含了三个环节,即商品上的代码A,识别卡的两种数码A和B以及储存上述信息的计算机数据库。这种技术方案保留了防伪标记的唯一性这一特点而识别码在商品上的加载过程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而又不易失密。对消费者来说,利用数字码来核对处于商品上和识别卡的对应码以及识别卡的信息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是否一致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上述三个环节的建立过程可以是这样的(1)先在商品上记录一个表示该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A。
在商品的生产后期,通常需要在商品上加载一个表示产品生产序列、时间、质量等特性的数码,在此同时可在商品上产生一个本发明所称的表示该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A,这个代码可以是上述原有产品代码本身,或者是一个新的顺序码,或者是两者之结合。例如某产品原有一个代码6012345,表示96年1月23日45号检查员所检查合格的产品代码,再在该码的尾部加上67,构成代码601234567,就可以成为一个满足本发明要求的识别用代码,能反映该商品的个体特征。这个代码同时输入计算机系统。
(2)产生一个与数字代码A对应的数字密码B,并印制识别卡。通常当产品进入包装工序时,由计算机系统控制识别卡印制机产生一个包含上述代码A和另一个密码B的识别卡。
(3)将识别卡与商品置于同一包装中。此时计算机数据库中自然也储存了该密码。不言而喻,所谓识别专用卡是就其所含信息的功能而言,不排除这些信息被记录于商品原有的合格证、说明书或保修卡上。
本识别系统的使用过程首先是在商品出售时,经营商与消费者同时确认同一包装内的识别专用卡是否为该商品专有。若不是,则属于厂商失误,应停止销售。若识别卡与商品上的代码一致,则消费者即可通过打电话或其他方式介入已建立的计算机服务网络,报出识别卡上的信息码全部,等待核查,核查一致,计算机网络将回答一个确认信息,同时在数据库中作出标记,或删除该记录,如同已有的带掩盖密码的识别系统一样进行核查操作。
有些商品习惯上采用单体裸装集体箱装,而单体又不适合附带识别卡,这种情况下可将与商品对应的一组识别卡集中放在一起装入包装箱内。如果该产品是拆箱单独销售的,由经营商挑出箱的内对应的识别卡与商品一起交给消费者。另一种方式是将一箱合装商品作为一个商品单位处理,包装箱或箱内产品上加载一个识标代码(即同箱产品合用一个代码),只需用一张识别卡与其对应。后一种方式适用于许多瓶装、罐装或袋装小商品,例如方便面可以用箱为单位,香烟可以用一条为单位。
考虑到本发明所用的识别卡仍有可能在识别卡的产生过程或者商品的流通过程“失密”,计算机服务网络中数据也可能被“窃”,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效。为此在商品上,除了设有前述的表示该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A之外,还可以在其他部位加设另一个密码标记C,该密码标记可采用随机数码、字母码、色条码或其他形式密码,例如上述码的结合。标记部位一般是隐蔽的,不需要让消费者或经营者了解,例如在瓶装商品的盖内,易拉罐的拉环内侧,香烟的过滤嘴上,标签的粘贴面上。重要的是这一组密码C的产生与前述代码A和密码B不属一个工序和级别,数据的储存与管理也与前述的数码分离。例如名牌酒的生产厂家可在它的瓶盖、标签上或包装上事先加有一些多变的数字、字母或色条,由指定责任者对有关生产工序作出特定安排,例如在某一段时间内使用带某些特定标记的部件,再与前述表示商品个体特征的代码A建立关联。由于此系统与前述识别系统是相互分离的,当由现假冒识别码事件时,可通过核查处于商品上特殊部位的密码标记来判断被检商品的真伪。
例如一部分识别卡信息“失密”并被用于假冒商品上,虽然假冒商品在外观、商标及其他标识特征均可能被假冒而不易识别,尤其是该商品在特殊部位的密码标记也可能被模仿,但是由于“失密”的仅是识别卡信息,商品上特殊部位的密码标记并未失密,单纯的模仿是很容易通过核查而识别的。一种品牌的香烟的条包装、盒包装甚至烟嘴上所带一些多变的特殊标记,例如字母、色条等可以被模仿,但只要实际确定的密码C的形式及设置部位未失密,那么密码C与数码A的结合仍可有效地识别该商品的真伪。此系统仅为一种补充。
本系统采用数码作为识别代码和密码的主要形式是为了在现阶段条件下便于消费者直接读出信息码并介入与计算机系统。随着生产的发展,采形码、磁性码等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的信息码记录和读出方法将被推广使用,例如在大城市的大商场里,有可能率先建立起上述信息码的自动识别系统。为此本发明提出作为一种过渡,可以在所述的识别卡上设置与数字信息码对应的条形码、磁性码或光码,以便于在技术条件具备的场合,通过专用设备直接阅读识别卡上的特殊信息码来识别商品的真伪,而商品与识别卡的一致性识别仍有消费者通过识别对应数字代码A来完成。
本发明的推广不但可能 解决商品的真伪识别问题,消费者和厂商对摒除假冒商品的主动性很容易地可以被政府的统讨、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用来对商品流通环节起监督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商品上印有一组表示该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A,(2)该商品还附有一个识别专用卡,该识别卡上至少印制一组与商品上的所述数字代码一致的代码A和另一组数字密码B,(3)商品和与之对应的识别专用卡同一包装、同时出售,(4)一个由该商品生产厂商建立的至少包括上述数码信息A和B的数据库进入一个计算机服务网络。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在商品的其他部位还设有另一组与所述数字代码A对应的密码C。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的识别专用卡上还设有与所述数字码对应的条形码、磁性码或光码。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其特征是(1)首先在商品生产的一个必要工序,在商品上记录一个表示该商品个体特征的数字代码A,(2)在商品生产的另一个工序,产生一个与所述数字代码A对应的数字密码B,并印制识别卡,包含数码A和B,(3)将识别卡和与之对应的商品置于同一包装之中。(4)上述数字代码A和密码B被储存于数据库中。
5.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设在商品其他部位的密码C是随机数码、随机字母码、色条码或它们的结合。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商品上密码C的产生和储存与前述的包含在所述识别卡上的数字代码A和数字密码B系统相分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商品的真伪识别和处理方法,属于数据识别和处理技术领域,是对已有带掩盖物的防伪编码标识技术的改进,商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一个专用识别卡,卡上有一组数据与商品上印有的数码对应,另有一组数字密码与该数码对应,商品与卡同一包装同时出售,采用此方法,加上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可有效地识别商品真伪并可发展成为统计、审计和税务监督手段,同时标识码的制作工序更合理,适应性更好。
文档编号G06K19/00GK1183595SQ96111469
公开日1998年6月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6年11月22日
发明者张建平, 葛万福, 孙佩道 申请人:张建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